Workflow
昙花愈伤组织提取物
icon
搜索文档
植物愈伤组织,为何今年突然爆火?
36氪· 2025-10-27 12:33
行业趋势:植物愈伤组织技术成为化妆品原料创新焦点 - 2025年植物愈伤组织成为化妆品行业新焦点,备案平台显示共有6款相关原料完成备案,其中5款为2025年完成[2] - 备案涉及多种植物类型,包括高山雪莲、兰科花植、夜开昙花等[2] - 这是一场原料革新,是科技、生态与美的共鸣,正成为中国美妆产业的"新质生产力"[1] 备案情况与主要参与者 - 备案企业包括知名国货品牌如水羊股份(御泥坊)、花皙蔻、谷雨,以及上游创新企业如未名拾光、百岳特等[1] - 具体备案信息包括:雪莲花愈伤组织粉(谷雨,2025年2月)、昙花愈伤组织提取物(未名拾光子公司,2025年4月)、华白及愈伤组织提取物(LAN兰,2025年7月)、牡丹愈伤组织提取物(花皙蔻,2025年8月)、雪莲花愈伤组织提取物(御泥坊,2025年9月)[3] - 品牌企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自身研发中心或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完成备案[4][6] 技术优势与核心价值 - 植物愈伤组织技术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现植物活性物的无土、可控生产,解决了珍稀植物因生态限制与资源稀缺难以稳定供应的问题[1] - 该技术能在控制环境下产生多样而高含量的次生代谢产物,意味着更稳定、更可控、更丰富的活性库[13] - 技术核心价值在于"可控、可溯、可持续",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标准化生产,全年供应高活性、无污染原料[17][18] 生产工艺与技术创新 - 培养主要有两条技术路径:传统的固体培养法稳定但效率低,以及液体摇瓶培养技术可实现工业化生产[13][14] - 液体培养技术是关键突破,能在千升级反应罐中批量培养植物细胞,打破传统农业受气候、季节限制的瓶颈[14] - 技术赋予了"代谢调控"能力,科研人员能通过改变培养条件调节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比例,实现"定制化生产"[16] 行业影响与驱动因素 -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发布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的公告》等政策,以九条具体措施为原料创新注入强心剂[8] - 传统珍稀植物原料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无法支撑品牌的持续增长与市场爆发需求,而愈伤组织技术可完美回应这一行业痛点[9] - 该技术为行业带来三大改变:研究效率提升、生产稳定可控、成本与周期优化(十几天即可完成细胞批量培养)[17]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老原料新做"的升级路径、珍稀植物的"绿色替代"、以及与技术融合的无限可能[26][27][28] - 面临挑战包括技术复杂度与成本控制、安全数据积累仍需时间、配套产业生态尚不完善等[21][23] - 行业建议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标准、加强科普,引导行业健康发展[24]
AI加速生物活性原料创新,「未名拾光」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9-29 08:25
融资与战略规划 - 公司近期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为华泰金斯瑞和海邦投资,本轮融资将用于深化AI技术平台建设、拓展生物材料多元应用场景及加速业务全球化布局 [1] - 公司在今年5月曾获得欧莱雅、纳爱斯集团投资的近亿元融资,此次再获产业基金加持 [1] - 公司计划将AI研发支出逐步提高至总研发支出的50%,重点开发面向特定任务的“智能体” [4] 核心技术平台 - 公司构建了生物活性分子设计、筛选、功效评估到规模化生产的闭环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并通过AI全面赋能 [1] - 公司在合成生物底盘技术上同时布局微生物和植物两种细胞工厂,微生物工厂用于生产多肽、蛋白质,植物工厂用于开发珍稀植物活性分子 [2] - 公司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已成功诱导出昙花、古树梅花等80多种植物的愈伤组织,其中3种已完成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占药监局批准的4种愈伤组织新原料的75% [2] AI技术应用与数据优势 - AI技术将公司研发效率提高了至少5倍,公司通过补充自有数据对现有生物大模型进行再训练以增强特定领域能力 [3][4] - 在数据层面,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自主测序研发等方式沉淀非公开高质量数据,形成业务与数据相互促进的飞轮效应 [3] - 以重组胶原蛋白设计为例,AI通过理解已知胶原蛋白序列的构效关系,能结合下游需求进行定向设计和高通量虚拟筛选 [3] 商业模式与产品策略 - 公司探索出CRDMO模式,结合CRO和CDMO服务,与下游品牌商合作开发新型生物原料并提供代工生产服务 [1][5] - 公司采用“反向开发”思路,从下游品牌客户需求出发提供原料开发服务,该模式在植物代谢产物品类上已验证,客户数量已超过胶原蛋白品类 [6] - 公司现阶段重点开发具备高阶功效和市场差异性的新型成分,未来若成分被验证有潜力,可推动其向更基础、更大体量的应用场景渗透 [6] 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 - 公司开发的具体生物原料主要包括植物愈伤组织提取物和生物活性蛋白两类,如重组胶原蛋白和多肽 [1] - 在蛋白质领域,公司强调科学应用,例如针对抗衰防脱需求开发了适用于表皮层的XVII型胶原蛋白,并利用AI设计出500-800Da的功能片段以解决透皮吸收难题 [7] - 公司通过开发“活体透皮吸收拉曼光谱检测”技术作为市场破局点,与欧莱雅、宝洁、珀莱雅、上海家化等品牌建立联合开发合作 [7] - 公司未来计划将生物活性原料业务从美妆拓展至食品、日化等更具市场空间的方向,并积极谋求出海拓展 [8]
AI加速生物活性原料创新,「未名拾光」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 | 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9-29 08:17
融资与公司发展 - 公司近期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华泰金斯瑞、海邦投资共同投资[3] - 本轮融资将用于深化AI技术平台建设、拓展生物材料多元应用场景及加速业务全球化布局[3] - 公司在今年5月曾获得欧莱雅、纳爱斯集团投资的近亿元[4] 技术平台与核心能力 - 公司构建了生物活性分子设计、筛选、功效评估到规模化生产的闭环技术平台,并通过AI全面赋能该合成生物技术平台[4] - 在合成生物底盘技术方面,公司同时布局了微生物、植物两种细胞工厂[6] - 通过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公司已诱导出80多种植物的愈伤组织,其中3种愈伤组织提取物完成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占药监局批准的4种愈伤组织新原料的75%[6] - AI将公司的研发效率提高了至少5倍,未来在AI方面的研发支出将逐步提高至50%[8] 产品管线与商业模式 - 公司开发的具体生物原料品类主要包括植物愈伤组织提取物和生物活性蛋白(如重组胶原蛋白、多肽)[4] - 公司探索出CRDMO模式(CRO+CDMO),一方面自研创新原料管线,另一方面与下游品牌商合作开发新型生物原料并提供代工生产服务[4] - 该CRDMO模式在植物代谢产物等品类上得到验证,客户数量已超过胶原蛋白品类,并与欧莱雅、宝洁、珀莱雅、上海家化等品牌建立联合开发合作[11][12] 市场应用与未来规划 - 公司重点开发具备高阶功效和市场差异性的新型成分,未来若某一成分被验证具有成为"超级分子"的潜力,可推动其向更基础、更大体量的应用场景渗透[11] - 公司计划将生物活性原料业务从美妆拓展至食品、日化等更具市场空间的应用方向,并积极谋求出海拓展[13]
未名拾光完成近亿元战略融资,欧莱雅集团与纳爱斯集团共同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5-23 10:26
融资与合作 - 公司完成战略轮近亿元人民币融资 由欧莱雅集团与纳爱斯集团共同投资 [1] - 与欧莱雅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研发创新生物活性成分并推动规模化生产 [1] - 成立4年已完成5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中信资本、弘毅资本、真格基金等头部机构 [12] 技术平台与研发能力 - 建立全球最大生物活性物数据库 涵盖300亿级分子数据 已发现并应用超200个生物活性物 [2] - 开发两套原料评价平台 首创基于人体拉曼光谱的无创透皮测试平台 年服务原料超500种 [4] - 创新型AI功效评价体系实现技术突破 单日完成百万级原料筛选 效率提升千倍 [6] - 构建行业多维生物合成平台 独创"半固体愈伤组织培养技术" 建成亚洲最大愈伤组织资源库 [8] 产品与商业化进展 - 完成国内首个"昙花愈伤组织提取物"新原料备案 备案号国妆原备字20250033 [9] - 通过158项国家药监局原料备案认证 为珀莱雅、上海家化、华熙生物等头部品牌提供原料 [9] - 前瞻布局功能性食品原料 "天山雪莲花蕊提取物"等创新产品即将上市 [10] 战略布局与国际化 - 实施"三步走"战略 从护肤原料起步 切入医美赛道 拓展至功能性食品原料 [10] - 加速全球化布局 已服务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等全球美妆巨头 [12] - 苏州GMP级工厂陆续获批胶原蛋白填充剂等医疗器械产品 [10] 行业影响与合作伙伴评价 - 欧莱雅集团高度认可公司技术实力 将整合其AI设计平台与生物研发能力 [13] - 纳爱斯集团评价公司以端到端研发能力构建稀缺壁垒 极富创造力与新质生产力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