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智造
icon
搜索文档
光伏夹克、发热蚕丝热销 境外客商青睐广交会新科技
中国新闻网· 2025-11-02 14:31
中新社广州11月2日电 (记者张璐)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第三期正在广州举 行。科技赋能的中国纺织服装"新品",吸引众多境外采购商前来问货,洽谈订单。 本届广交会第三期聚焦"美好生活"主题,涵盖时尚、家用纺织品、玩具及孕婴童、文具、健康休闲等五 大板块,设立21个展区,展览面积达51.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1.2万家。 走进阿帕索(福州)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展位,款式多样的运动服饰吸引众多境外采购商驻足观摩,不少采 购商拿出手机"直播带货"。 "这款光伏充电夹克是我们的'人气产品'。我们设计在夹克中嵌入8块光伏晶片,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可 以为电子设备充电,兼具实用性和环保性。"该公司展位工作人员缪俊超介绍,凭借科技创新和时尚设 计,公司产品畅销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销售额达2000万美元。 "我们每年有大约40%的海外订单来自广交会。"缪俊超说,公司通过广交会开拓了中东、非洲等地区市 场。连日来,已有许多新的采购商前来询价问货。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许永祝介绍说,公司在本届广交会带来用再生面料生产的瑜伽服、泳装等产品,绿色环保,设计时尚, 受到境外 ...
植物愈伤组织,为何今年突然爆火?
36氪· 2025-10-27 12:33
行业趋势:植物愈伤组织技术成为化妆品原料创新焦点 - 2025年植物愈伤组织成为化妆品行业新焦点,备案平台显示共有6款相关原料完成备案,其中5款为2025年完成[2] - 备案涉及多种植物类型,包括高山雪莲、兰科花植、夜开昙花等[2] - 这是一场原料革新,是科技、生态与美的共鸣,正成为中国美妆产业的"新质生产力"[1] 备案情况与主要参与者 - 备案企业包括知名国货品牌如水羊股份(御泥坊)、花皙蔻、谷雨,以及上游创新企业如未名拾光、百岳特等[1] - 具体备案信息包括:雪莲花愈伤组织粉(谷雨,2025年2月)、昙花愈伤组织提取物(未名拾光子公司,2025年4月)、华白及愈伤组织提取物(LAN兰,2025年7月)、牡丹愈伤组织提取物(花皙蔻,2025年8月)、雪莲花愈伤组织提取物(御泥坊,2025年9月)[3] - 品牌企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自身研发中心或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完成备案[4][6] 技术优势与核心价值 - 植物愈伤组织技术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现植物活性物的无土、可控生产,解决了珍稀植物因生态限制与资源稀缺难以稳定供应的问题[1] - 该技术能在控制环境下产生多样而高含量的次生代谢产物,意味着更稳定、更可控、更丰富的活性库[13] - 技术核心价值在于"可控、可溯、可持续",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标准化生产,全年供应高活性、无污染原料[17][18] 生产工艺与技术创新 - 培养主要有两条技术路径:传统的固体培养法稳定但效率低,以及液体摇瓶培养技术可实现工业化生产[13][14] - 液体培养技术是关键突破,能在千升级反应罐中批量培养植物细胞,打破传统农业受气候、季节限制的瓶颈[14] - 技术赋予了"代谢调控"能力,科研人员能通过改变培养条件调节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比例,实现"定制化生产"[16] 行业影响与驱动因素 -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发布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的公告》等政策,以九条具体措施为原料创新注入强心剂[8] - 传统珍稀植物原料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无法支撑品牌的持续增长与市场爆发需求,而愈伤组织技术可完美回应这一行业痛点[9] - 该技术为行业带来三大改变:研究效率提升、生产稳定可控、成本与周期优化(十几天即可完成细胞批量培养)[17]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老原料新做"的升级路径、珍稀植物的"绿色替代"、以及与技术融合的无限可能[26][27][28] - 面临挑战包括技术复杂度与成本控制、安全数据积累仍需时间、配套产业生态尚不完善等[21][23] - 行业建议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标准、加强科普,引导行业健康发展[24]
全球35国港航界大咖齐聚宁波,共议港航装备绿色智造新图景
环球网· 2025-10-25 19:26
论坛概况 - 2025"绿色智造 美好世界"智能装备与技术交流论坛于10月24日在宁波举行,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主办 [1] - 论坛汇聚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业内人士,共话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机遇 [1] - 论坛由主论坛和智慧港口装备、海工钢构及智能制造两个平行分论坛组成 [8] 战略方向与行业愿景 - 中交集团提出坚持绿色引领、智慧赋能,以高标准创新、高品质合作、高水平融合提升高质量发展"含新量"、"含绿量"和"含数量" [1] - 浙江省海港集团愿携手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共建开放协同的智慧港口生态,为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畅通贡献力量 [3]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锚定建设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目标,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5] 新产品与技术发布 - 论坛共发布智慧港口、海工、港机领域的12项新技术、新产品 [10] - 发布5项以"智能"为关键词的智慧港口新技术,包括ZPMC轮胎吊自动化系统、ZPMC分布式远控平台等 [10] - 发布3项以"尖端"为关键词的海工装备新突破,包括110米全回转打桩机、波浪补偿起重机等 [10] - 发布4项以"集约"为关键词的港机领域新产品,包括低碳装配式内河岸桥、窄体轻捷AGV等 [10] 客户服务与平台建设 - 会上发布了"OUR ZPMC"客户服务平台,旨在构建"一站式"高效服务新生态 [8][12] - 平台秉持"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 [12] - 论坛期间召开了客户服务座谈会,听取客户意见建议以增强服务能力 [15] 分论坛技术成果展示 - 智慧港口装备分论坛展示了岸桥迭代创新技术、新型自动化防摇场桥等多项关键技术和6个智慧港口解决方案 [12] - 海工钢构及智能制造分论坛分享了深远海风场运维、铺管作业工程船舶等海工钢构核心技术,以及超大型龙门吊智能建造等智能制造实践 [13] - 分论坛还从碳足迹实践方面分享了振华产品碳足迹分析与实践,助力港口绿色低碳转型 [13] 行业交流与前沿分享 - 主论坛上,马士基港口集团采购总监分享了其在绿色港口建设上的创新与探索 [8]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副总工程师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港口"的前瞻视野 [8] - 高端对话环节汇聚了马士基码头集团、新加坡港务集团、迪拜世界港口集团等国内外港口专家,共话行业创新成果 [8]
深度 | 植物愈伤组织,为何今年突然爆火?
FBeauty未来迹· 2025-10-24 19:17
植物愈伤组织技术成为化妆品行业新焦点 - 2025年化妆品新原料备案中"植物愈伤组织"成为高频关键词,已有雪莲花、昙花、牡丹、华白及等多种植物愈伤组织提取物完成备案[3] - 2025年以来共有6款相关原料完成备案,其中5款为2025年完成,涉及高山雪莲、兰科花植、夜开昙花等多种植物类型[5] - 备案企业包括水羊股份、花皙蔻、谷雨等知名国货品牌,以及未名拾光、百岳特等上游创新企业[3] 植物愈伤组织备案情况 - 冰叶日中花愈伤组织提取物于2023年5月16日完成备案,备案人为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6] - 雪莲花愈伤组织粉于2025年2月6日备案,备案人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关联品牌为谷雨[6] - 昙花愈伤组织提取物于2025年4月3日备案,备案人为杭州拾光欣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6] - 华白及愈伤组织提取物于2025年7月1日备案,备案人为杭州三匠化妆品有限公司,关联品牌为LAN兰[6] - 牡丹愈伤组织提取物于2025年8月1日备案,备案人为美出莱(杭州)化妆品有限责任公司,关联品牌为花皙蔻[6] - 雪莲花愈伤组织提取物于2025年9月28日备案,备案人为湖南水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关联品牌为御泥坊[6] 品牌企业积极布局愈伤组织技术 - 谷雨通过其研发中心广州青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备案"雪莲花愈伤组织粉",成为行业首批将珍稀雪莲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落地的企业之一[7] - 水羊股份为旗下主力品牌御泥坊备案"雪莲花愈伤组织提取物",计划用于面霜、精华、面膜等产品线[7] - 花皙蔻团队与未名拾光生物实验室合作备案"牡丹愈伤组织提取物",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花皙蔻抗衰老产品线[9] - 新锐护肤品牌LAN兰的母公司杭州兰匠备案了濒危兰科植物新原料"华白及愈伤组织提取物"[9] 上游创新企业推动技术发展 - 百岳特备案"冰叶日中花愈伤组织提取物",为市场储备前沿技术选项[10] - 未名拾光旗下子公司杭州拾光欣雅生物备案"昙花愈伤组织提取物",主打"夜间修护"概念,其技术支撑了牡丹与华白及的原料备案[10] - 未名拾光与北京大学共同开展"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搭建,已成功诱导出80多种植物的愈伤组织,并可以进行再分化得到植物克隆苗[12] 植物愈伤组织技术的核心优势 - 技术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现植物活性物的无土、可控生产,解决珍稀植物因生态限制与资源稀缺难以稳定供应的问题[4] - 愈伤组织是植物受伤后的自我修复机制,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大量分泌防御性物质、抗氧化物和活性代谢产物[18] - 液体摇瓶培养技术实现愈伤细胞均匀生长与规模放大,使愈伤组织能够像"细菌发酵"一样进行工业化生产[19] - 代谢调控能力使科研人员能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温度、光照等条件,调节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比例,实现定制化生产[22] 技术带来的行业变革 - 研究效率提升:愈伤组织样本具有高度一致性,为功效机理研究和AI建模提供标准化基础[22] - 生产稳定可控:避免气候、产区差异带来的成分波动,保障成分供应链连续性[22] - 成本与周期优化:十几天即可完成细胞批量培养,相比多年生植物的采收周期大幅缩短生产时间[22] - 实现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标准化生产,全年供应高活性、无污染原料[27] 行业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 技术复杂度与成本控制:愈伤组织培养需要对激素浓度、培养基成分、诱导条件等进行精确调控[30] - 安全数据积累仍需时间:成分谱与传统植物存在差异,需要完善的长期安全评估体系支撑[30] - 配套产业生态尚不完善:专业人才储备、提取工艺开发、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制约技术普及[30] - 诺斯贝尔选择从常见的水稻入手进行愈伤组织研究,夯实技术安全性与功效性基础[31] - 重庆安赛搏专注于攻克植物细胞低温保存技术,实现随时取用、复苏的便捷生产模式[31] 未来发展趋势 - 老原料新做的升级路径:对已有安全使用历史的传统植物进行技术再造,实现功效显著提升[32] - 珍稀植物的绿色替代:为雪莲花等濒危植物提供可持续开发方案,平衡商业价值与生态保护[32] - 技术融合的无限可能:与AI结合优化培养条件,与合成生物学结合实现定向合成[32] - 代表美妆行业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转型,减少土地占用、避免生态破坏[32]
柏厨家居x高福云境:共筑上海封面作品,共鉴城市生活新境
财富在线· 2025-10-23 10:55
项目定位与核心优势 - 项目高福云境定位为城市中心高端居所,占据不可复制的文化区位,东接思南公馆,西邻上海图书馆,南望徐家汇天际线,北依淮海路商业艺文轴线 [1] - 项目由万科与华洲联袂打造,意图以创新设计与品质内核重塑城市中心居住体验 [1] - 柏厨家居作为项目核心家居供应商之一,为地标项目注入生活底色 [1] 建筑设计理念 - 项目设计以“与城市对话”为初心,采用“竖向波浪”建筑形态,以轻柔起伏曲线消解超高层建筑体量感 [3] - 建筑设计与衡复街区梧桐光影共鸣,自成连接往昔与当下的纽带 [3] 室内设计与家居产品 - 室内空间设计追求自然感与简素生活本真回归,柏厨家居打造护墙板呈现原生“原木”视感,木饰面连贯色彩形态赋予空间艺术想象 [5] - 柏厨家居作为项目西厨、户内门、护墙等多系列产品供应商,将精工细作制造信仰融入细节塑造 [5] - 西厨作为纵向空间视觉焦点,以简洁线条与精致质感提升整体格调,餐边柜实现室内外场景互动,吧台丰富生活社交功能 [7] - 主卫空间双台盆与雅致色调设计,与景观窗相映成趣,将以人为本设计嵌入日常生活 [9] 品质标准与研发实力 - 项目对家居产品绿色属性与环保标准提出严苛要求,柏厨家居绿色智造理念与之高度契合,作为国家绿色工厂从原材料甄选到生产全程遵循环保标准 [10] - 柏厨家居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包括《家用厨房设备》、《绿色建材评价(整体橱柜)》等,并参编首部厨柜专业基础教材 [10] - 公司以研发投入占比超5%、专利增长超50%的持续创新驱动产品升级,确保规模化高品质交付 [10] 行业影响与项目意义 - 柏厨家居以毫厘之争的制造信仰,将高品质生活概念落地为可触摸的日常,精准回应高端家居功能需求 [12] - 项目被视为一次从翻阅历史到兑现未来的生动实践,为上海城市中心居住史落下坚实一笔 [12]
马可波罗登陆深市主板,加码绿色智造引领陶瓷行业升级
财经网· 2025-10-22 17:33
上市概况与市场表现 - 公司于10月22日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01386 SZ,发行价为13 75元/股,发行市盈率为14 27倍,募集资金总额为16 43亿元 [1] - 上市首日开盘价为33 1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40 73%,收盘价为31 46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28 8%,公司总市值达到375 92亿元 [1] 行业地位与经营业绩 - 公司专注于建筑陶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马可波罗瓷砖和唯美L&D陶瓷两大自有品牌,在国内外建有五大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2亿平方米 [1] -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6 61亿元、89 25亿元、73 24亿元及32 1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 14亿元、13 53亿元、13 27亿元及6 55亿元 [1] - 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确认,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位列国内建筑陶瓷行业第一,市场占有率为行业第一 [1] 品牌价值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马可波罗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和广东省著名商标,唯美L&D陶瓷商标是广东省著名商标 [2] - 在202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马可波罗瓷砖品牌价值连续十三年位列建筑陶瓷行业第一,唯美L&D陶瓷品牌价值位列行业第六 [2] - 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完善的渠道布局,截至2024年末拥有1447家经销商和8276个销售终端,覆盖全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深入县级市场 [2] 研发投入与技术实力 - 公司持续高额研发投入,报告期内研发支出分别为2 98亿元、3 15亿元、2 65亿元及1 07亿元 [2] - 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拥有专利825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197项,拥有15项国际领先和30项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参与制订了5项国家标准和8项团体标准 [2] 募资用途与未来展望 - 本次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生产线的绿色化、智能化建设和改造,旨在提升主营业务竞争力,降低生产能耗,提升生产效率 [3] - 公司董事长表示,上市标志着公司进入产业经营与资本运作协同驱动的新阶段,未来将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3]
对话固莱集团董事长杨红斌:“无空系列”开启零空鼓时代,以技术革新重塑铺贴标准
搜狐财经· 2025-10-22 14:12
展会概况 - 第43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及卫浴博览交易会于2025年10月18日开幕,主题为“革新2.0” [1] - 展会展览规模超过50万平方米,汇聚超过800个海内外品牌 [1] 公司新品发布 - 固莱集团在展会辅材馆核心区举行「无空系列」新品发布会,旨在实现瓷砖铺贴“零空鼓” [3] - 新品是一款基于环氧改性的创新产品,主要解决铺贴岩板、大板时工艺复杂、对施工专业性要求高的行业难题 [3] - 该产品为双组份环氧改性材料,不含水分,可避免因水分导致基材变形、腐蚀等问题 [7] - 产品应用场景广泛,可在瓷砖、岩板、石材、木板、铁板等基面上提供卓越粘结力,尤其适用于烟道、电梯口等存在震动的高风险部位 [7] 产品技术突破 - 「无空系列」革命性突破在于极大降低对工艺的依赖,操作简便,实现高质量施工的“零要求” [5] - 传统瓷砖胶施工需专业工具、严格时间把控和搅拌工艺,有“三分产品,七分施工”之说 [5] 市场战略与解决方案 - 新品精准定位精装房、民宿文旅、城市更新等巨大市场 [7] - 公司提供“技术交底”关键环节,通过专业培训和数字化工具赋能施工方、装修公司与经销商,明确产品适用场景和标准化施工步骤 [9] - 公司开发配套软件系统为施工提供标准化流程指引,并在全国定期举办线下赋能活动 [11] 绿色环保理念 - 公司与巴斯夫等全球顶尖化工企业保持深度战略合作,从源头确保基础原材料的高品质与环保性 [14] - 生产环节通过严格的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和智能化设备应用,保证产品稳定、纯净,避免二次污染 [14] - 公司积极获取中国十环认证、法国A+认证等国内外权威绿色环保认证 [18]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公司认为未来竞争将是标准与规则的竞争,需以差异化尖端产品满足升级需求,跳出低水平价格战 [20] - 公司立志成为“S级瓷砖胶全球引航者”,目标不仅是保持技术领先,更要积极参与并推动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建立 [23] - 公司希望通过技术积累与市场实践,助推行业向更规范、高效、可靠方向演进,让源自中国的标准走向世界 [23]
马可波罗:加码绿色智造,产业与资本协同打开增长新空间
华尔街见闻· 2025-10-22 07:51
发行申购与定价 - 公司于10月13日开启申购,拟发行1.19492亿股,发行价格确定为13.75元/股 [1] - 发行对应2024年扣非后静态市盈率为14.27倍,低于同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32.20倍及可比公司平均静态市盈率27.69倍,定价具有合理性 [1] - 募集资金将投向智能陶瓷家居产业园、陶瓷生产线绿色智能制造等项目,以提升综合竞争力 [1] 品牌与技术优势 - 公司旗下拥有“马可波罗瓷砖”和“唯美L&D陶瓷”两大品牌,品牌价值分别连续13年位列行业第一和行业第六 [2] - 公司自主研发曲面岩板、3mmSPT智能抛光亮面岩板及AI随机无限连纹三大核心技术产品,实现创新突破,支撑高端市场品牌溢价 [2] - 公司拥有超8000家销售终端,为新增产能消化提供保障 [11] 绿色制造与成本优势 - 在“双碳”政策驱动下,公司通过应用尾矿尾料循环利用、低温快烧等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绿色低碳 [5] - 公司旗下4家子公司均被授予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5] - 通过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装备降低生产成本,2024年公司毛利率达38.46%,较2022年提升3.36个百分点,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5] 行业政策与趋势 - 根据《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6年我国绿色建材营收目标将超3000亿元,政策引导资源向绿色建材新赛道集中 [4] - 政策支持将绿色建材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范围,并加大对陶瓷薄砖等产品的补贴力度 [4] - 政策鼓励绿色建材下乡,提升政府采购工程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以激活国内消费与公共需求 [7] 竞争格局与公司地位 - 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位列国内建筑陶瓷行业第一,是行业综合实力第一梯队企业 [8] - 行业正朝“集中度提升、绿色化深化、价值化转型”方向迈进,缺乏绿色技术的小企业可能退出,头部企业有望抢占份额 [11] - 公司积极与大型家装企业合作,顺应消费者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整体空间解决方案转变的趋势 [9][10] 增长前景 - 机构认为建材板块基本面恶化空间不大,估值与基本面均有望修复,公司在行业供给侧改革与产能周期拐点中有望实现增长 [8] - 消费者选购家居产品时,品牌、质量、环保成为关键决策变量,这与公司的发展优势形成共振,有望助力其实现市场份额与盈利水平双重提升 [11]
鲁泰化学聚焦烧碱能效破局,铸就绿色智造新典范
齐鲁晚报· 2025-10-17 06:28
公司能效成就 - 鲁泰化学以烧碱单位产品能耗297.66kgce/t的行业卓越表现,荣登山东省2025年度能效“领跑者”榜单,树立了烧碱行业能效新标杆 [1] - 公司系统构建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控、全链条协同的节能管理新范式,为行业能效提升与智能化转型树立了标杆 [1] 能源管理体系 - 公司构建了领先的能源管理体系,编制了覆盖能源流转全过程的体系手册与程序文件 [2] - 创新建立了厂级、车间、班组三级管理架构与三级计量网络,实现能源管理的全域覆盖与用能数据的精细感知 [2] - 打造了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近半的高素质团队,并将节能绩效与个人收益紧密挂钩,将制度约束转化为全员自觉行动 [2] 绿色发展战略 - 公司以“绿色转型与能效引领”为战略核心,通过“强链、补链、延链”三链协同的系统布局,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3] - 在强链环节,通过对落后工艺深度改造、节能设备全面升级及余热、冷凝液等资源精准回收,实现全流程能效跨越式提升 [3] - 在补链环节,落成稀碱回收、分布式光伏、SCR脱硝等关键项目,补齐绿色循环短板 [3] - 在延链环节,前瞻性布局氢能产业,通过氢气掺烧降低生产成本,并凭借高纯氢项目开拓新市场,构建园区氢能供需网络 [3]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 - 公司将科技创新锚定为发展核心引擎,拥有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累计获科技奖项、专利及创新项目逾百项 [4] - 自主研发的“液碱自动充装系统”与“PVC智能仓储”系统,融合物联网与智能控制技术,在生产物流关键环节实现智能化突破 [4] - 智能化应用大幅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与运营效率,并推动综合能耗显著降低,为行业输出标准化智慧解决方案 [4]
苹果供应链的中国答卷:从组件制造到绿色智造的进化之路
新浪财经· 2025-10-16 17:04
文章核心观点 - 苹果公司新任首席运营官Sabih Khan走访中国供应链,凸显苹果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已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双方在技术、绿色、人才领域深度绑定,形成“双向成就”的典范 [1] 技术共生 - 苹果与瑞声科技、蓝思科技的合作进入联合研发的深度共生阶段,突破传统“甲方下单、乙方生产”模式 [3] - 瑞声科技为iPhone 17 Pro系列提供超薄均热板,其冷热端温差控制在2°C以下,远优于行业5°C的标准,关键技术包括与苹果联合研发的弹夹工装、碳纳米涂层技术(使石墨工装耐磨性提升50%、寿命延长一倍)以及主要生产环节100%回收铜材料 [6] - 蓝思科技泰州工厂采用自主移动机器人实现主动上下料与智能任务调度,“一线流”组装线贯穿40余道全自动工序,并通过自动外观检测设备支持快速跨机种切换 [9][11] - 中国供应商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共创”的转变,例如瑞声科技基于Mac mini硬件与机器学习搭建自动化测量系统,蓝思科技即将启动金属材料研发中心,创新成果反哺苹果产品竞争力 [14] 绿色转型 - 苹果目标在2030年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中国供应商成为核心践行者 [15] - 瑞声科技已加入苹果的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零废弃物项目及清洁水项目,积极采用回收材料 [15] - 蓝思科技在中国为苹果生产供能的环节已实现100%可再生能源覆盖,阳极工序中水回收率超80%,已有5个园区获得UL废弃物零填埋认证 [15] - 具体环保协作案例包括蓝思科技的铝屑100%回收和瑞声科技的塑料托盘替代 [17] - 苹果联合清华大学开展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通过“产学研”协同模式为企业解决环保难题并培养复合型人才 [17] 人才赋能 - 苹果通过供应商员工发展基金为中国供应商搭建人才成长体系,覆盖自动化技术员到领导力培养等不同岗位和层级 [18][23] - 瑞声科技员工张鑫通过苹果自动化技术员培训,从设备工程师成长为认证讲师,开发18类课程,开展75场培训覆盖759人次 [19] - 蓝思科技员工通过苹果培训项目获益,例如张莹通过个人领导力项目提升沟通能力,班长杨旭提升团队管理效率,裴照楠和葛玉红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成长为内部讲师并提升操作维护效率 [21] - 人才培养旨在让员工在产业链中获得成长,以保持供应商的技术活力与生产稳定性,实现供应链的长期健康发展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