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纤维
搜索文档
烟台澎湃
经济日报· 2025-11-04 13:06
山东烟台地处胶东半岛,是我国北方第一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地级市。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1.03万 亿元;2024年稳步前行,实现经济总量1.08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烟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3.52亿 元,同比增长6.4%。 经济总量过万亿元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意味着烟台集聚资源的能力增强,发展空间更广,承担的责任更 重。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要求山东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 外开放新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山东部署构建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引领"发展格局,特别提出"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 范城市",要求烟台在先行区走在前、作示范。 "这是新时代赋予烟台的重大使命,也是烟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 记江成说,绿色生态是烟台最亮丽的标识,发展中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 然和生态环境。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牵动着烟台推进产业、能源、城市、生活转型升级的澎湃波涛,一座绿意盎然、生 机勃发的生态之城,正在黄海与渤海汇聚的地方奋然崛起。 一池春水—— 万亿之城向"绿"而生 认识烟台,绕不开两个70%:在 ...
雪天盐业携手复旦,进军智能纤维新材料领域
全景网· 2025-10-13 10:50
合作概述 - 雪天盐业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合作成立“智能纤维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公司以首期5100万元出资占股51% [1] - 此次合作标志着公司从传统盐业正式迈入智能纤维新材料领域 [1] - 合作是公司推进“盐业+新能源”双轮驱动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 [1] 合作基础与战略意图 - 公司依托在盐化工产业链积累的技术与资源进行战略转型,布局新能源材料是对盐产业价值链的深化与延伸 [1] - 公司此前已有新能源材料领域布局,旗下美特新材在电子烟电池细分市场占据30%份额,其研发的固态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即将量产 [1] - 选择智能纤维赛道是公司“新能源材料前沿化”战略的具体落地 [1] 技术支撑与研发实力 - 研究院的技术核心来自彭慧胜院士团队,该团队开发出集发电、储能、传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纤维器件 [2] - 团队相关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入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2] - 团队已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81项,SCI他引达2.1万次,其跨学科梯队与中试平台将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保障 [2] 合作模式与创新生态 - 合作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深度融合了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等政府力量 [2] - 四方围绕科研转化、平台建设等达成全面合作,聚焦材料定向合成、智能纤维材料等八大研究方向 [2] - 研究院计划在年内建成中试线,形成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链条,并通过设立交叉学科联合培养人才 [2] 行业意义与发展前景 - 智能纤维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使能技术,其“纤维即功能”特性有望重塑新能源、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等多个产业形态 [3] - 公司此次入局有望抢占未来高科技产业链的上游位置,并以51%的持股比例展现出把握创新主导权的决心 [3] - 公司的转型路径为同类传统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参考,正凭借“盐业+新能源”双轮驱动在新材料赛道发展 [3]
研判2025!中国新型纺织纤维行业产业链全景、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绿色智造赋能升级,新型纺织纤维行业前景可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1 09:16
行业概况 - 中国新型纺织纤维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黄金期,2024年市场规模约3400亿元,同比增长18.67%,预计2025年将跨越4000亿元门槛 [1][15] - 行业呈现消费升级与工业应用双轮驱动态势,终端消费者对功能性纺织品需求攀升,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疗、建筑、航天等高端领域渗透率提高 [1][15] - 生物基纤维(如PLA、莱赛尔)凭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展成为行业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正加速替代传统材料 [1][15] 分类与技术特点 - 新型纺织纤维按原料来源分为天然改性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和无机纤维,按功能分为高性能纤维、智能纤维和环保纤维,按技术分为纳米纤维和复合纤维 [3][5] - 相比传统纤维,新型纤维在原料(生物基/高科技合成)、性能(高强度/智能响应)、环保性(可降解/低能耗)和应用领域(医疗/航天/智能穿戴)上具有显著优势,但生产成本较高 [5][6] 发展历程 - 行业经历了四个阶段:1980-1995年引进消化国外技术,1995-2005年自主研发探索(如竹纤维、大豆蛋白纤维),2005-2015年产业化快速发展(Lyocell国产化),2015年至今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生物基/绿色制造/智能纤维突破) [7]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涵盖上游生物基/石化原料供应、中游熔融纺丝/湿法纺丝制造(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下游应用从服装向医疗、智能穿戴、航天等高端领域延伸,正向"绿色原料-智能生产-高值应用"升级 [9] 市场现状 - 2024年中国化纤总产量7475万吨(+8.8%),其中莱赛尔纤维增长27.4%,涤纶长丝/氨纶维持10%增幅;2025年一季度化纤产量2063万吨(+6.47%) [11] - 2024年纺织行业营业收入48,353.66亿元(+3.87%),利润总额1,850.62亿元(+7.45%);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0,741.39亿元(+0.9%),利润260.77亿元(+0.54%) [13] 竞争格局 - 行业呈"金字塔式"格局:恒力石化、荣盛石化等龙头企业占35%高端市场份额(年产能>30万吨),中复神鹰、赛得利等专精特新企业在碳纤维、莱赛尔细分领域市占率超20%,比亚迪电子等跨界企业布局智能纤维 [17][18] - 恒力石化构建可降解材料/功能性聚酯/高端纤维五大产品矩阵,2024年聚酯产品收入逆势增长22.43%至358.74亿元;桐昆股份2024年化纤收入925.12亿元(+23.45%),聚酯纤维5G工厂获工信部认可 [20][22] 未来趋势 - 高端化与智能化:高性能/智能纤维研发加速,如鲁泰纺织"5G+工业互联网"工厂实现万锭用工降至15人,效率提升30% [24] - 绿色化:生物基纤维(如恒逸石化碳排放降50%)、可降解纤维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25][26] - 国际化与多元化:通过"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满足医疗/汽车/能源等领域轻量化、可回收需求(如新能源汽车内饰材料需求年增40%)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