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宫
icon
搜索文档
从新时代奋斗者的五组日记看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01
创新发展 - 航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长征五号火箭完成近160项技术改进,由年轻团队主导[7],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新一代载人火箭长征十号完成系留点火试验[8] - 工业机器人技术实现突破,为深中通道项目研发的焊接机器人将整体编程工作量减少超90%[9][10],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市场[11] - 高端制造业成果丰硕,国产大飞机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成功达速,国产大型邮轮投入运营[2] 协调发展 - 雄安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载地,2025年前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8%[13][15],首家注册央企中国星网入驻,配套教育设施完善[12][14][15] - 城乡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15年的2.73降至2024年的2.34[3],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比上年提高0.84个百分点[17] - 区域发展更趋平衡,浙江景宁通过滩坑水电站移民安置等项目,实现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社区配套设施齐全[16] 绿色发展 - 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2024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达562.2万辆,同比增长27.86%[21],新注册登记汽车中超过40%为新能源汽车[4][21]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5年至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超三分之一[4],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5年来向下游输送水量增加50%至900亿立方米,藏羚羊数量增长至7万多头[18] - 制造业绿色转型加速,广汽埃安工厂引入"光伏+储能"技术,建成智能微电网系统,年发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20] 开放发展 - 海南自贸港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全岛封关运作定于2025年12月18日启动[24],洋浦港扩建20万吨级泊位,开通美东、美西、中东等多条国际航线[22][23] - 进博会平台效应显著,第七届进博会采购商品超4000款,累计引进同款商品2万余款,实现上下游交易额近600亿元[25][26],第八届进博会已有110多国3200多家企业确认参展[27] - 中欧班列运行密集,平均不到半小时即有一列发车,"一带一路"共建走深走实[5] 共享发展 -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832个脱贫县均确立特色主导产业,累计识别帮扶600多万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29][30] - 残疾人事业取得进步,"十四五"时期全国已就业残疾人达901万,近3年每年超3万残疾人入大学,在校残疾大学生超10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2023年9月施行[31][32] -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社保和医疗卫生体系,独龙江乡实现5G覆盖并发展特色旅游产业[29][30]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建设根基再夯实
上海证券报· 2025-10-14 18:30
这五年,青年作为最活跃的科技力量,不断脱颖而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 目负责人的比例为4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承担,在"嫦娥"探月等 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有的项目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30多岁。 "我们这代人很幸运,国家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了挑大梁的舞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一位 青年研究员道出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心声。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胡喆、温竞华)"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 性变革,这背后是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的人才支撑! "天宫"巡天,"嫦娥"揽月,在云端山间架桥,在风与光中取电……"十四五"以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加速涌现,夯实科技强国建设之基,照亮创新发展前行之路。 广大科技工作者是科研大厦的基石,这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人才大军,深耕从"大国重 器"到"田间地头"的每一寸创新土壤,奔着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去研究,向着天更蓝、食更优、行更 快去努力,驱动中国创新发展。 这五年,改革为科研生态注入活力,创新成果如泉涌流。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政策优化,推进分类评价试 点, ...
想对您说生日快乐
北京青年报· 2025-09-26 02:21
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 - 航空发动机研制是关键领域,科研人员需24小时关注工作进展,确保发动机这颗“飞机的心脏”关系国家安全[1][2] -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中,歼-20隐形战机梯队和歼-35A等新型战机展示了国防实力的历史性跨越[7][13] - 国产航母、新型战机、“东风快递”等国之重器威震四方,标志着国家从“小米加步枪”到智能化国防的迈进[4][13] 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 - 国家在超级计算机、5G实现万物互联、AI开启智能生活等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就[4] - “嫦娥”探月、“天宫”空间站等航天工程代表了科创壮举,从“天宫”探星到寰宇巡游处处跃动生机[1][4][7] - 高铁驰骋大地,其银白身影掠过原野,是国家发达的交通网连接广袤山河的体现[2][8]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曾经发黑发臭的河道经过整治后河水清澈见底,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绿肺”[5][6] - 国家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为发展注入新生机[4][5][6] - 环保主题笔记本记录了环境从污染到改善的变迁,反映了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持续努力[5][6] 新能源与智能交通 - 新能源汽车在城市交通网中行驶,体现了国家在绿色出行和智能交通方面的进步[7] - 国家发展的脉搏在新能源等科技驱动下有力跳动,为生活注入最新动力[7] 青少年教育与体育发展 - 青少年通过“天宫课堂”线上授课学习微重力等科学知识,感受国家科技发展的馈赠[7] - 作为高山滑雪运动员,青少年在训练中磨砺意志,目标是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展现中国少年的风采和不屈意志[9][10][11]
向科技强国挺进!“十四五”大国科技跑出“新成绩”
新华网· 2025-09-19 05:22
科技创新成就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1]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保持全球首位[1]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0位[1] 重点科技领域突破 - 载人航天工程实现空间站组合体全景拍摄[5] - 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全球市场拓展[3][5] - 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任务[8] - 第四代核电站技术投入实际应用[3] 科研体系发展 - 基础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数约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 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二[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比例达43.3%[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承担[5]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两位数增长 2024年达到6.8万亿元[6] - 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与单列管理等改革措施加速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转化[6] 战略发展目标 - 设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3][8] - 未来五年被定义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攻坚期[8][9] -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科技竞争与国际博弈相互交织[3][8]
新华鲜报|向科技强国挺进!“十四五”大国科技跑出“新成绩”
新华社· 2025-09-19 00:19
科技创新总体成就 - 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1]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 [1]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 [1]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0位 [1] 基础研究与前沿突破 - 高被引论文数量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4] - 在航天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包括“天宫”巡天和“嫦娥”系列月球探测任务,其中嫦娥六号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4][8] - 新能源汽车产业驰骋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4] 科技创新机制与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达到6.8万亿元 [6] - 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试点改革,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 [6] - 采取自由探索与面向国家战略攻关“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加强基础研究 [4]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由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达到43.3%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承担 [5] - 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决定大国科技的后劲和韧性 [5] 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 - 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当前距离目标实现仅有10年时间 [1][4] - 未来五年被定位为关键的攻坚期,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8]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4]
“十四五”成绩单彰显中国治理效能提升
中国新闻网· 2025-07-17 00:31
治理效能提升 - 西藏定日6.8级地震后30分钟启动核心区域救援,数小时内救援飞机抵达,当晚受灾群众安置完毕[1] - 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提出到颁布仅用18个月[1][3]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29项[1][4] - 民营企业数量突破5800万户,较"十三五"末增长超40%[1] 科技创新突破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投入运营[5] - 大型LNG运输船技术全球领先,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5] - 嫦娥六号实现全球首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5] - 国产大飞机C919按国际适航标准完成研制并商业飞行[5] 经济发展成果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广东+江苏+山东经济总量[5] - 经济增量规模与日本全年GDP总量相当[5] 制度优势体现 - 全面从严治党显著提升领导力与执行力,解决多项历史遗留问题[7][8] - 全国一盘棋的组织动员能力在应急响应中持续强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