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化学品

搜索文档
SynBioCon 2025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宁波见!
DT新材料· 2025-07-09 22:48
行业趋势与政策支持 - 生物制造已成为全球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领域,是中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与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并列[1] -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合成生物"研发-转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1] - 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进入收官阶段,政策在支持、应用和产业转化维度持续发力[7] 大会核心内容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及四大应用领域(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美妆原料)[1] - 大会设置"1+4"结构:1个主论坛+4个分论坛,探讨十五五期间生物制造产业趋势、革新技术及产品规模化路径[1][9] - 预计展示100+融资项目路演和创新科技成果,设置30+场青年论坛报告[2][9][12] 技术应用方向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开发生物基化学品(苹果酸/己二酸/二元醇/胺类)、香精香料绿色制造技术、CO2/甲醇等一碳生物转化、PHA/尼龙等生物基材料低成本规模化[10] - **AI+生物智造**:应用AI进行酶发掘、合成生物大语言模型、工业发酵动态控制、菌株基因型与产量关联分析[10] - **未来食品&农业**:高值蛋白/油脂/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功能糖/乳铁蛋白制造、非粮生物质转化技术[10][11] - **美妆原料**:虾青素/类胡萝卜素绿色制造、新型蛋白质原料开发、生物材料在化妆品应用[12] 活动组织形式 - 高层闭门研讨会邀请30位行业领袖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增长点[7] - 设置科技成果展示墙,公开征集100个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12] - 往届大会由DT新材料主办,2024年第三届获宁波酶赛生物等机构支持[17] 参与机构 - 主办方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DT新材料),协办方包括宁波酶赛生物工程等企业[2] -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委会、上海未来产业生物制造专委会等产学研机构[2] - 学术顾问包括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2]
SynBioCon 2025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宁波见!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03 17:52
生物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 生物制造已成为全球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着力点,是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1] - 各地政府正结合自身优势推动合成生物"研发-转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1]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等热门赛道[1] 大会核心内容 - 大会采用"1+4"模式:1个AI+生物智造主赛道+4个应用领域(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美妆原料)[1] - 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革新技术和产品生命力[1] - 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品规模化与人才挖掘[1] 大会特色活动 - 生物制造产业高层闭门研讨会:聚焦"十五五"发展趋势与增长点,邀请30位行业头部企业高层和专家[7] - 优质项目路演与对接:邀约头部园区和投资机构参与,面向合成生物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企业[10] - 生物制造青年论坛:设置30+场报告,发掘科研团队创新成果,助力15分钟了解一个研究方向[10] 分论坛重点话题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涵盖生物基化学品、精细化学品、一碳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等领域[11] - AI+生物智造:包括AI用于关键酶发掘、合成生物AI大模型、AI辅助生物合成等应用案例[11] - 未来食品&农业:关注高值新质蛋白、功能糖、天然香精香料等生物制造技术[11] - 美妆原料:聚焦功效原料开发、新型蛋白质原料、虾青素等生物制造应用[11] 科技成果展示 - 大会将公开征集100个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领域创新成果和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对接[11] - 设置科技成果推介墙,促进从0—1—100的成果转化[11] 大会背景 - 由DT新材料主办,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协办[2] - 前几届大会已在2022-2024年成功举办,2024年第三届有上海宝山合成生物学转化研究院等支持[15]
领取!5月「 生物基」和「 生物制造」全球产业报告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6-11 18:22
生物基产业月度报告核心观点 - DT产业研究院发布《全球生物基产业月度报告》2025年5月期,涵盖政策、行业动态、资本事件及科研进展四大板块,提供产业链全景洞察 [1][6] - 国内政策聚焦生物基材料、生物柴油及可持续航空燃料领域,国家级项目清单包含101个减碳项目,涉及11万吨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3万吨PBX生物基材料等示范工程 [7][8] - 行业动态显示国内企业加速布局非粮乳酸、食品添加剂等生物基化学品,其中国科生物基拟投资1.2亿元建设秸秆制乳酸生产线,万华化学成立2亿元合资公司拓展食品添加剂业务 [9][10] - 资本层面,国内生物基材料企业森奇新材、中科可监等获数千万元B轮/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产业基金及深创投等机构 [11] - 科研突破包括木质素衍生碳催化技术提升尿素电解效率、仿生导电"电子皮肤"材料开发等,成果发表于Applied Catalysis B等顶刊 [12] 生物制造产业月度报告核心观点 - 同期发布的《生物制造产业月度报告》首次聚焦合成生物学领域,收录国内政策13项、公司动态13件及多项科研突破 [14][17][20] - 上海、深圳等地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生物制造创新,如深圳拟立法简化合成生物产品审评流程,上海"探索者计划"资助聚乳酸纤维、重组乳蛋白等基础研究 [18][19] - 企业合作与产能扩张活跃:和晨生物与长春大成合作开发稀有氨基酸,伊明泰投资1亿元建设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线 [21] - 资本青睐重组蛋白、碳源生物制造等方向,聚源生物获超亿元融资,君合盟获石药基金数千万元投资 [22] - 科研领域实现三大突破:需钠弧菌工程菌降解复杂污染物、无细胞合成蔗糖技术降低ATP消耗、羟基红花黄色素A生物合成途径解析 [23] 行业活动预告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在济南举办,设置AI+生物制造、美丽健康等专场,推动技术商业化与产学研对接 [25][26]
大成生化科技(00809.HK)与合肥和晨订立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在氨基酸领域产业化应用
格隆汇· 2025-05-23 21:25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大成生化科技全资附属公司鸿成生物技术与合肥和晨生物科技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优势,聚焦吉林省重点产业相关应用,支持该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1] - 合作内容包括将大成生化科技在技术规模化、工艺优化、生产流程设计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经验与合肥和晨在基因设计、菌种构建及代谢途径优化等技术优势相结合,共同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在氨基酸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1] 研发设施与中试平台 - 双方计划利用大成生化科技兴隆山生产基地的研发设施建立并合作运营合成生物中试平台,该基地包括约10,000平方米的工厂及厂房,并设有生化、生物发酵、食品及动物保护四个研发中心 [2] - 研发设施还配备一个生物发酵产品试验厂房和七个生物化学品中试设施,中试平台揭牌仪式已顺利完成,标志着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关键一步 [2] 合肥和晨业务背景 - 合肥和晨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与前沿递送技术的结合,专注于开发生物基化学品、特殊氨基酸及高附加值活性成分等原料产品 [2] - 公司还利用高附加值活性成分及前沿递送技术推出美容产品及功能食品应用解决方案 [2]
合成生物深度:以生物造万物,构建AI+新质生产力新业态
材料汇· 2025-04-21 22:28
合成生物学概述 - 合成生物学是基于工程化设计理念的交叉学科,结合生物学、化学、医学、农学、工程学、计算机与数据科学等技术,旨在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系统以实现特定功能,本质是让细胞为人类工作生产所需物质 [2] - 与传统发酵工程的区别在于合成生物学可对细胞进行定向性干预,将被动筛选转为主动设计,大幅提升微生物细胞工厂效率 [12] - 目前可合成的大宗化学品仅几十种,在整体基础化学品中占比有限,但部分领域应用场景良好,具有战略与商业优势,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2] 技术驱动因素 - AI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和算法可快速分析数据、建模生物系统,预测优化研发结果,减少实验盲目性和重复性,国内AI发展为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3] - 合成生物学主要技术工具包括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技术、微生物高效合成化学品代谢调控机制、无细胞合成技术 [11] -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具有效率高、操作快捷、效果准确等优点,是当前主流基因编辑技术,显著降低了合成生物学成本 [25]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分为三层:上游工具层聚焦使能技术开发,核心壁垒在于专业技术;中游平台层提供赋能型技术平台,核心资产是生物铸造厂和代码库;下游应用层为各行业带来创新产品,核心是控制大规模生产成本和良品率 [4][70] - 平台层与应用层界限模糊,海外企业多进行中下游一体化布局,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尚有追赶空间 [71] - 应用层企业商业化护城河不仅在于技术专利,更在于工业化能力和商业价值变现能力 [72] 市场应用前景 - 生物制造可覆盖70%化学制造产品,预计21世纪末将应用于全球1/3制造业,创造30万亿美元经济价值 [31] - 应用场景包括:替代部分长流程传统生产路径,为优化到极限的化学工程法打开新研究方向,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性应用 [26] - 市场规模从2018年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1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7%,预计2028年达近500亿美元 [39] 政策环境 - 海外政策支持主要分为指导类、规范类和支持类政策,美国通过《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等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58] - 国内政策从国家战略部署到省市具体落实逐步推进,新的纲领性文件有望近期出台 [57] - 政策难点在于适用对象定义困难,涉及企业、技术等多方面,需要兼具创新与审慎的指导 [65] 代表企业 - 凯赛生物通过生物法生产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实现对化学法的替代,是生物制造替代化工产品的范例 [76] - 华恒生物是生物法丙氨酸领军者,梅花生物为氨基酸领军企业,巨子生物是重组胶原蛋白领军者 [4] - 传统化工企业如巴斯夫、杜邦等也积极布局合成生物学领域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