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技术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理工大学与酶赛生物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启"AI+生物制造"新篇章
【SynBioCon】 报道,8月21日, 深圳理工大学 与 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的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上举行校企 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正式成立" 深圳理工大学-宁波酶赛生物计算蛋白质校企联合实验室 "(以下简称:计算蛋白质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将 聚焦AI 驱动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推动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能源、农业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 (左)张先恩,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 (右)吕震林,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裁 强强联合,打造 "AI+生物制造"创新平台 计算蛋白质联合实验室将依托深圳理工大学在人工智能、计算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优势,结合酶赛生物在蛋白质工程、合成生物学产业化方面的丰富经 验,重点开展以下方向研究: 1)计算蛋白质设计与优化 酶赛生物 CEO 指出: "AI正在重塑生物制造行业。计算蛋白质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加速我们开发更具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产品,助力中国合成生物学产 业走向全球。" 关于合作双方 深圳理工大学 自 2018年开始筹备建设,于2024年5月30日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 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 养拔尖 ...
Danaher (DHR) Q2 Earnings on the Horizon: Analysts' Insights on Key Performance Measures
ZACKS· 2025-07-17 22:15
季度业绩预测 - 华尔街分析师预测Danaher季度每股收益为1.64美元 同比下滑4.7% [1] - 预计季度营收为58.4亿美元 同比增长1.6% [1] - 过去30天内分析师对EPS预期未作修正 显示市场预期保持稳定 [2] 业务板块销售预测 - 诊断业务总销售额预计22.8亿美元 同比增长1.1% [5] - 生命科学业务总销售额预计17.1亿美元 同比下滑3.5% [5] - 生物技术业务总销售额预计18.3亿美元 同比增长6.8% [5] 业务板块运营利润 - 生命科学业务运营利润预计2.0651亿美元 低于去年同期的2.33亿美元 [6] - 生物技术业务运营利润预计4.6369亿美元 略高于去年同期的4.62亿美元 [6] - 诊断业务运营利润预计5.0131亿美元 低于去年同期的5.56亿美元 [7] 市场表现 - 公司股价过去一个月下跌0.6% 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4.2% [7] - 公司当前Zacks评级为4级(卖出) 预计短期内将跑输大盘 [7]
“朋友圈”越来越广 中国外贸成绩单亮眼
证券时报· 2025-07-09 02:20
外贸行业表现 - 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展现出极强韧性,成为经济增长超预期的重要原因[1] - 前5个月对非洲、东盟、拉丁美洲、欧盟的出口总值分别增长20.2%、13.5%、10.6%、7.7%,均高于总体出口增速[2] - 出口重心加速向非美地区转移,东盟、欧盟、中东成为主要目的地[2] - 对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转口贸易加速[2] 贸易伙伴多元化 - 中国已成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 - 深化与非美经济体合作是出口超预期的重要原因[2]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2] - 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110项合作共识[3] - 中国和格鲁吉亚启动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谈判[3] 制造业升级 - 制造业持续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迈进[3] - 前5个月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4%[4] - 生物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光电技术、电子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35.9%、19.1%、12.7%和11.4%[4] - 消费电子、锂电等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位置[4] - 电机电气、车辆及其零附件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全球竞争力较强[4]
美国公司最近发现了一个漏洞,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可以大幅降低关税
搜狐财经· 2025-05-27 16:26
首次销售规则的应用 - 美国企业利用首次销售规则合法降低对中国商品的关税负担 该规则允许以商品首次销售价格(如5美元)而非中间商转售价格(如10美元)作为关税计算基数 从而大幅减少关税支出[3][5] - 规则自1988年存在但长期未被关注 直到2018年美国对中国加征高关税后 企业开始主动挖掘该规则的应用价值 涉及行业包括奢侈品、生物技术和烧烤炉制造等[5] - 应用规则需满足多重条件 包括两次以上独立交易、真实买卖关系、完整交易文件 最关键的是需要中国供应商配合披露真实出厂价格[5] 经济效益分析 - 在30%-35%关税税率下 将计税基础从10美元降至5美元可节省近50%的关税成本 对于145%高关税商品节省空间更为显著[7] - 部分美国企业已将该规则作为关键成本策略 节省金额呈现翻倍效应 法律界认为在某些品类中这已成为刚需操作[7] 行业影响 - 中国制造业仍保持明显竞争优势 包括成本低、交货快、质量稳定等特点 即便面临高关税美国企业仍倾向选择中国供应商[10] - 该规则的应用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现实需求 企业会持续寻找规避贸易壁垒的合法途径 政策调整难以完全遏制这种市场行为[12] 政策博弈 - 该规则的应用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形成挑战 可能削弱高关税政策的实际效果 但修改规则面临立法程序和企业阻力的双重障碍[9] - 政策制定者需在保护主义诉求与企业实际利益间寻求平衡 规则的重新激活可能成为贸易博弈的新转折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