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池弹射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电池都能紧急弹射了,什么时候整拦截技术?
36氪· 2025-09-28 09:51
事件概述 - 中国汽车碰撞技术中心公开展示“电池弹射技术”实验视频,该技术旨在通过将热失控的动力电池快速弹射脱离车身,以避免车辆整体更大范围的损伤 [1][5] - 该视频在互联网引发广泛热议和吐槽,热度从汽车领域出圈成为全民话题 [3] - 该机构工作人员回应称,此技术是研发侧插式电池补能方案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是一次技术尝试和功能测试,并非实际装车应用或标准落地 [5][7][8] 技术背景与原理 - “电池弹射技术”源于该机构开发的侧插式可更换动力电池包方案,该方案使用专用机械滑轨装置从车辆一侧对电池组件进行快速拔插更换 [5] - 技术人员在研发中发现此构造使电池具备快速脱离车身的可能性,从而萌生在电池热失控极端情况下将其弹出的想法 [5] - 实现该功能需一套可控解锁装置和一个可控压缩气体容器,对应的软件判断及传感器系统尚未开发,目前仅为弹出功能测试 [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针对动力电池爆燃问题,目前行业尚无根本解决方案 [10] - 主流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一旦封装破裂电解液接触空气,会立即开始剧烈氧化放热,若电芯被撕裂或多个电芯同时破裂,爆燃结果无悬念 [10] - 现有一些品牌宣称能通过穿刺测试,但前提是封装破裂面积小,无法全面反映复杂的爆燃风险 [11] 其他技术路径探讨 - 除弹射方案外,历史上曾讨论过的保守措施包括为电池舱加设上方耐温钢制护板并设置向后的导焰槽,为车内人员争取逃生时间,但此“重装甲”模式会导致车重增加至少200公斤且成本高昂,难以普及 [11][13] - 行业将根本解决电池安全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固态电池技术 [15] - 丰田计划在2027-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规模化装车,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赣锋锂业等巨头以及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太蓝新能源等公司也已推出半固态或全固态电池样品或量产产品 [15] 事件影响与评论 - 该技术演示因画面联想鱼雷或导弹发射而被认为荒诞,并被调侃为“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安全策略 [3][5][9] - 机构工作人员自嘲该项目本为技术探索,却因内容炸裂引发巨大关注,成了“搞笑”事件 [10] - 此次热度被视为一种“误会”,是研发人员顺手进行的测试恰好戳中流量热点 [10]
汽车电池自动弹射,脑洞大开需严守伦理底线|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9-23 17:51
核心技术演示事件 - 均胜电子被提及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联合推出电池弹射技术 但公司声明不存在任何合作开发协议 [3][5] - 技术演示显示电池在热失控时可被弹出车身3~6米外 实现车电分离 [3] - 研发机构称技术源于"侧插式换电"研究 核心原则为"不安全 不弹射" [5] 技术机制与安全设计 - 系统需接入车辆感知、定位及电池管理模块 仅在绝对安全环境下触发弹射 [5] - 功能在密集城区、工厂或人车混行区域被禁止激活 [5] - 技术目前仅处于实验室阶段 无明确落地计划 [5] 公众反应与社会争议 - 视频引发"将灾难转移给公众"等伦理争议 [4] - 公众存在对技术黑箱的不信任感及对厂商逐利动机的怀疑 [6] - 舆论监督需求凸显 要求公共安全技术研发提高透明度 [6] 行业背景与风险警示 - 新能源汽车领域存在大量新技术应用 面临更多伦理博弈与诱惑 [7] - 历史案例警示商业利益可能凌驾公众利益 如某外资品牌排放门罚款上百亿美元 [6] - 需通过研发机构自律与监管制衡防范潜在安全隐患技术 [7]
汽车电池自动弹射,脑洞大开需严守伦理底线
新京报· 2025-09-23 17:50
电池弹射技术事件概述 - 网络热传视频显示汽车电池在热失控时可被弹出车身3~6米实现车电分离 声称由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推出 [1] - 均胜电子声明与研发机构不存在任何合作开发协议 [3] 技术研发背景与原则 - 研发初衷源于对侧插式换电补能方式的研究 特定结构设计使电池主动脱离车身成为可能 [3] - 项目核心原则为"不安全 不弹射" 系统需综合判定车辆处于绝对安全环境才可能触发弹射 [3] - 弹射功能在城市密集区 工厂 村庄或人车混行区域被绝对禁止激活 [3] 技术现状与科学价值 - 该技术目前仅存在于实验室 无近期落地计划 [3] - 实验有助于理解电池热失控机制 碰撞能量转移及逃生策略 技术积累可推动未来更安全可控的设计 [3] 公众反应与社会争议 - 视频引发"把活命留给自己 把灾难弹射给众人"等争议 反映公众对技术黑箱的不信任感及对成为被牺牲第三方的担忧 [2][4] - 公众怀疑厂商逐利动机 担心为省成本或规避责任采用投机取巧方案 [4] - 舆论监督需求凸显 要求涉及公共安全的技术研发进行更透明的风险评估和社会对话 [4] 行业伦理与监管挑战 - 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新探索 新技术应用与激烈市场竞争 厂商在技术取舍中易受博弈和引诱 [5] - 大量新技术存在公众安全隐患但缺乏鉴别能力 需研发机构严格自律与监管部门严谨履责 [5] - 商业史上存在厂商追逐商业利益忽视公众利益的案例 如某外资品牌汽车排放门丑闻导致罚款上百亿美元 [4] 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 - 电池弹射技术体现对新能源汽车事故场景的极端想象 但警示技术设计需避免伦理盲点 [6] - 车企与研究机构需在创新中重视社会责任与公共安全 最大限度减少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6]
汽车早报|一汽股份收购卓驭科技股权案进入公示期 李想称没有“理想i7”这个车型
新浪财经· 2025-09-23 08:38
乘用车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8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50万辆和254万辆,环比分别增长9%和11.1%,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6.5% [1] - 2025年1-8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833.8万辆和183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3.8% [1] - 2025年8月乘用车国内销量200.7万辆,环比增长12.3%,同比增长15.1% [1] - 2025年1-8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474.7万辆,同比增长13.6% [1] - 2025年8月乘用车出口53.3万辆,环比增长6.7%,同比增长21.8% [1] 客车市场销量情况 - 2025年8月客车批发销量为4.47万辆,同比增长11.63%,环比增长7.43% [2] - 2025年1-8月客车累计批发销量为35.15万辆,同比增长6.48% [2] - 2025年8月大型客车销量0.58万辆,中型客车销量0.42万辆,轻型客车销量3.47万辆 [2] - 2025年1-8月大型客车累计销量4.31万辆,中型客车累计销量2.77万辆,轻型客车累计销量28.07万辆 [2] 企业战略投资与并购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拟增资并收购New Territory持有的卓驭科技股权,交易后一汽股份将持有卓驭科技35.80%的股权,与New Territory共同控制该公司 [3] - 卓驭科技主要从事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业务 [3] - 合肥星河智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由星河智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股东包括科大讯飞旗下安徽讯飞云创科技及广汽集团旗下广汽资本、广汽埃安等 [5]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 文远知行与东南亚网约车平台Grab合作,在新加坡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项目Ai.R,初期将投入11辆自动驾驶车辆 [8] 公司声明与市场动态 - 比亚迪集团高管李云飞回应巴菲特清仓比亚迪股票,称股票投资买卖是正常行为,并感谢其过去17年的投资与陪伴 [4] - 均胜电子声明与网络热传的“汽车电池热失控弹射技术”无关,否认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存在合作开发协议 [6] - 理想汽车CEO李想明确表示没有“理想i7”这个车型 [7] - 保时捷宣布调整其中长期产品矩阵,原定于2030年代推出的电动平台研发计划将重新调整时间表,并将新增内燃机车型 [9]
新能源车“电池弹射”是搞笑还是黑科技? 亲历者回应
凤凰网· 2025-09-23 08:29
技术研发背景与初衷 - 技术研发源于对“侧插式换电”补能方式的研究 [1] - 特定结构设计为电池主动脱离车身提供了可能性 [1] - 研发初衷是探索在电池热失控等极端情况下,通过弹射电池来避免整车遭受更严重损害 [1] 安全机制与激活条件 - 弹射功能激活有严格的技术限制和前提条件,遵循“不安全,不弹射”的核心原则 [1] - 系统接入车辆感知、定位及电池管理等多个模块接口 [1] - 只有在综合判定车辆处于绝对安全环境下,弹射机制才可能被触发 [1] - 功能在车辆行驶于城市密集区、工厂、村庄或人车混行区域时被绝对禁止激活 [1] 项目现状与沟通澄清 - 技术目前处于非常初级的测试探索阶段,距离产品化应用尚有很长距离 [1] - 测试所用车辆为团队自行采购,与任何汽车厂商无关联 [2] - 团队承认早期信息传播不清晰造成公众误解并表示歉意 [1] - 未来将持续公开更多技术细节,以更严谨透明的方式与公众沟通 [2] 研发目标与行业意义 - 尝试目的是探索未来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机制上的更多可能性 [1] - 认为许多成熟技术都是从看似不完美甚至“不靠谱”的初期阶段发展而来 [1]
汽车热失控时自动弹射电池?网友质疑“把灾难弹射给他人”,上市公司紧急回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2 21:49
事件概述 - 一段关于汽车电池在热失控时可弹出车外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 视频显示该技术由“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推出 可将电池抛出车身3至6米外实现车电分离 [1] - 该视频引发公众争议 被评论为“把活命留给自己 把灾难弹射给众人”及“死道友不死贫道”等 [1] - 均胜电子对此回应称 公司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 [1] 均胜电子公司概况 - 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 业务涵盖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和汽车安全系统等 [3] -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 业务架构分为智能汽车科技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汽车电子事业部与汽车安全事业部 [3] - 公司在全球设有19个研发中心和超过50个生产基地 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等主要汽车市场 [3] 均胜电子财务与市场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303.47亿元 同比增长12.07% 利润总额达12.47亿元 [3] - 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8亿元和7.06亿元 [3] - 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约2.6个百分点至18.2% [3] - 上半年全球新获订单生命周期总金额达312亿元 其中包括10亿元智能辅助驾驶业务订单 [3] - 截至7月底 汽车安全业务新订单全生命周期金额达约255亿元 [3] - 公司股票最新收报36.95元 下跌0.4% 最新市值515亿元 [3] 相关机构信息 - “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据知情人士称属于麦特集团 该集团旗下拥有威力狮、奔腾、MAXIMA等自主品牌 [4] - 相关信息显示 “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并无工商备案信息 [4] - 麦特集团成立于1992年 主要经营汽车后市场相关业务 [4] - 第一财经记者拨打麦特集团官网电话 其烟台总部电话无人接听 北京分公司的三个号码均为空号 [4]
电车快爆炸时能弹射出电池?均胜电子:该技术与公司无关
贝壳财经· 2025-09-22 21:42
公司声明与传闻澄清 - 均胜电子明确否认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 电池弹射技术与公司无关[1] - 网传视频声称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均胜电子推出电池弹射技术 能在电池热失控时1秒内快速弹出电池实现车电分离[2] 市场反应与舆论关注 - 视频内容引发网友对电池弹射安全性的质疑 包括被弹射电池可能危及周边车辆及行人[4] - 网友评论反映公众对技术实际应用场景的担忧 例如"快爆炸的电池弹到其他车底"的风险隐患[4] 相关机构背景调查 - 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未能查到确切信息 媒体报道其背后关联麦特集团[6] - 麦特集团属于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 拥有威力狮、奔腾、MAXIMA等自主品牌 担任多个汽车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6] - 麦特集团法定代表人为盖方 与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副会长姓名一致[8] - 记者尝试联系麦特集团未果 电话未能接通[7]
汽车热失控时自动弹射电池?上市公司紧急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9-22 17:31
事件概述 - 网络热传视频显示汽车电池热失控时可弹出车身实现车电分离 技术演示由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推出[2] - 均胜电子声明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2] - 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属于麦特集团 该集团成立于1992年 主营汽车后市场业务 旗下拥有威力狮、奔腾、MAXIMA等自主品牌[2] 技术争议 - 电池弹射技术演示引发舆论争议 被批评为"把灾难弹射给众人"和"死道友不死贫道"[2] - 技术演示中电池被抛出车身3-6米外[2] 机构背景 - 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无工商备案信息[2] - 麦特集团中国总部电话无人接听 北京分公司三个号码均为空号[2]
汽车热失控时自动弹射电池?上市公司紧急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9-22 17:24
电池弹射技术争议事件 - 网络热传视频显示汽车电池在热失控时可弹出车身3~6米实现车电分离 声称由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开发[3] - 均胜电子明确声明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4] 涉事机构背景 - 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属于麦特集团 该集团成立于1992年 主营汽车后市场业务 旗下拥有威力狮、奔腾、MAXIMA等自主品牌[4] - 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无工商备案信息 麦特集团中国总部电话无人接听 北京分公司三个号码均为空号[4][5] 市场反应 - 电池弹射技术视频引发公众争议 包括"把灾难弹射给众人"等负面评价[4]
热失控时自动弹射电池?均胜电子回复:与我无关!
第一财经· 2025-09-22 13:21
核心观点 - 网络热传视频显示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推出电池弹射技术 但均胜电子否认存在任何合作开发协议 [1][2] 事件背景 - 9月19日演示视频显示汽车电池在热失控时可被弹出车身3-6米实现车电分离 视频标注技术由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推出 [1] - 视频引发网络争议 包括"把活命留给自己 把灾难弹射给众人"等负面评论 [2] 公司声明 - 均胜电子(600699 SH)于9月22日向第一财经明确否认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 [2] 相关机构信息 -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属于麦特集团 该集团旗下拥有威力狮(welion) 奔腾(BANTAM) MAXIMA等自主品牌 [2] - 天眼查显示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无工商备案信息 [2] - 麦特集团成立于1992年 主要经营汽车后市场业务 但记者拨打其烟台总部电话无人接听 北京分公司三个号码均为空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