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

搜索文档
“品质苏州”建设行动方案发布从6个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9 15:25
质量强企强链 - 苏州市全面推进2025年"品质苏州"建设行动,围绕质量支撑、品牌引领、技术赋能、安全守护、放心消费、质量共治6个方面推出举措 [1] - 质量提升行动覆盖30条重点产业链和地方优势产业链2000余家企业,围绕人工智能、动力电池等重点产业链组建质量创新联合体 [2] - 推动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基础级智能工厂建设,200余家规上企业开展先进智能工厂建设 [2] - 引导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帮助500家小微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 [2] - 张家港市、昆山市、吴江区首批全国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正在加快开展 [2] 品牌建设 - 截至2024年底,苏州累计获得"江苏精品"认证156个,数量居江苏省首位 [3] - 推出20余个"苏州制造"认证产品,积极争创"江苏精品" [3] - 探索"苏州优品"城市公共品牌评价机制,打造"苏味"美食品牌 [3] - 开展中华老字号"一企一策"行动,持续推动"苏品苏货"上平台、上连锁、上商综 [3] - 加大碧螺春、枇杷、水八仙、"太湖三白"、优质稻米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保护力度 [3] 消费环境优化 - 新增5000户商家加入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放心承诺队伍 [4] - 推动各地建立"一地一品牌"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年内建立500个消费维权服务点 [4] - 培育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拓展首发首秀首展首店、夜娱夜游夜购夜食等消费场景 [4] - 扩大健康、养老、育幼、家政、体育等服务消费供给 [4] 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 - 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六化"建设,健全肉类产品、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学校食堂、网络订餐、网络销售食用农产品等领域长效管理机制 [4] - 推进零售药店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实施"疫苗放心工程" [4] - 对1200余台老旧住宅电梯开展安全评估,完成3100台老旧住宅电梯更新工程 [4] - 深入推进智能建造试点,治理住宅质量易发问题 [4]
父亲卖茶叶年入16亿,子女在福建豪门联姻
盐财经· 2025-08-04 17:53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王文礼1993年创办安溪西坪溪源茶厂并注册"八马茶"商标 从记者转型为茶商 因深圳咖啡高价与家乡铁观音低价差异触发创业灵感[2] - 1997年成立深圳市溪源茶业有限公司 主打铁观音产品 以"铁观音世家"为品牌背书 开发出标志性单品赛珍珠系列(单价1000-10000元/斤)[10][12] - 2009年进行品牌战略升级 定位"商政礼节茶" 瞄准商务送礼场景 提供包厢服务增强客户体验[15][17] - 截至2025年拥有近3500家门店 广东福建为核心市场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达16.47亿元[4][18]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19-2023年营收持续增长:10.2亿→12.6亿→17.4亿→18.18亿→21.22亿元 净利润从9087.6万元增至2.06亿元 4年增长120%[13][14] - 产品结构中乌龙茶占比最高(2022Q1达38.35%) 其中铁观音占20.79% 岩茶15.94% 黑茶9.48% 红茶16.85%[8] - 按2023年销售收入计算 在中国高端茶叶/乌龙茶/红茶市场均排名第一 但整体市场份额仅1.7%(高端茶市场CR5为6.2%)[7][42] 上市进程与挑战 - 经历四次上市尝试:2015年新三板挂牌(2018年终止)→2019年创业板IPO(2022年撤回)→2023年转战主板(再度撤回)→2025年转港股并获备案[21][22] - 受阻原因包括:茶行业重资产/周期长特性(土地气候依赖度高 机械化率不足) 家族化治理结构(王氏家族持股55.9% 董事会6席为亲属)[24][26][27][29] - 关联交易受监管关注 与七匹狼/安踏等关联企业2018-2020年累计交易额仅14.46万元[36][38] 商业网络与战略 - 构建福建豪门联姻网:王文彬子女分别联姻七匹狼副总裁周士渊/安踏丁世忠/高力集团继承人 形成商业共同体[34][36] - 通过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运作突破行业"强品类弱品牌"困局 赛珍珠系列成为大单品 采用"三香非遗原产"三重认证体系[10][12] - 门店提供增值服务(商务包厢)强化高端定位 客单价达500元/礼盒 老客户复购率较高[6][15][17]
今年已有7482名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红利
南京日报· 2025-06-09 10:16
高校职业技能培训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推出为期9天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四级职业技能强化培训 旨在提升代码编写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 [1] - 培训采用线上理论巩固与线下项目实操结合模式 重点拆解企业真实项目模块 覆盖需求分析至代码调试全流程 [1][2] - 参训学生通过考核后将获得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校方将在校园招聘会重点推介持证学员 [1] 传统产业技能升级 -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开展评茶员三级职业技能培训 课程包含国家标准审评流程及茶园实践 强化茶叶品种特性与市场定位认知 [2] - 培训融合南京雨花茶 碧螺春等本地名茶特色 邀请非遗传承人演示炒制技艺 兼顾标准化审评与传统茶文化传承 [2] 政府主导的培训体系 - 南京通过政府补贴模式联合高校 企业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发课程 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 [2] - 2023年南京已有22所高校7482名毕业生参与嵌入式人工智能 3D打印 BIM AI数据标注 短视频创作等实用技能培训 [3] - 人社部门正扩大高校与培训机构对接 力争精准填补学术教育与实际应用间的技能差距 [3]
一叶碧螺承古今,金融活水润姑苏
新浪财经· 2025-05-29 08:37
碧螺春茶产业现状 - 洞庭山碧螺春拥有五千年种植历史 遵循节气更迭的传统制茶工艺 [1] - 非遗传承人吴海军坚守祖传"铜丝条 蜜蜂腿"百年制茶技艺 [1] - 茶企面临鲜叶收购需现金结算但精品茶回款周期长达半年的资金压力 [3] 金融赋能茶产业 - 浦发银行苏州分行通过调研发现茶企核心痛点在于资金错配 碧螺春茶季收年销特性导致资金需求集中 [5] - 提供百万元"茶季专款"解决鲜叶收购资金缺口 创新推出灵活融资模式支持产业链延伸 [5] - 定制化金融服务实现资金周转与茶叶生长周期同步 助力茶厂销售规模持续增长 [5] 产业融合发展 - 金融支持推动非遗制茶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 茶厂从困守青山发展为生态茶园规模化经营 [5] - 浦发银行"金融+非遗"模式激活乡土产业 既保护传统工艺又提升商业价值 [5] - 金融服务促进茶文旅结合 带动品茗消费与茶文化传播 [5]
中国人的生意经,从酒桌搬到茶桌
虎嗅· 2025-05-21 20:40
茶文化在商业交流中的角色 - 茶桌在中国商业文化中不仅是品茗休闲之地,更是生意往来的重要场所,茶桌上的程序、举杯和表情可能隐藏着深厚的生意经 [2] - 茶艺师需要与来自不同地域、行业和年龄的客人交际,茶艺不仅是技艺,更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解码 [3] - 茶桌上的暗语丰富多样,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能传达复杂信息,例如倒扣品茗杯表示拒绝现有条件 [6] 南北方商业风格的差异 - 北方商人谈生意时直率豪爽,偏好浓酽的茶,茶桌上不拘小节,更看重合作结果和双方利益 [3][5] - 江南商人谈生意时含蓄婉约,茶桌像一场含蓄的博弈,善于通过茶和细节判断对方意图 [4][5] - 南方人倾向于通过品茶拉近距离建立信任,再逐步深入生意话题,而北方人更倾向于开门见山 [5] 茶桌上的商业暗语与策略 - 选茶的主导权通常由请客的一方掌握,选择昂贵茶叶(如500-600元/斤的峨眉龙芽或1300-1400元/斤的竹叶青)可能表示强烈合作意愿,而选择平价茶叶(如100元/斤的碧潭飘雪)可能用于试探 [6] - 茶具的选择蕴含深意,紫砂壶常用于表达长期合作意愿,而盖碗可能表示仍在考虑不同合作对象 [7] - 泡茶和倒茶的方式也能传递信息,例如逆时针注水表示欢迎,壶嘴对着客人则暗示逐客 [8][9] 茶艺师在商业场景中的角色 - 茶艺师需要通过观察客人举止和表情判断心理变化,例如适时推荐高档茶叶试探消费能力或调整策略打消价格顾虑 [11] - 南方茶客更容易接受茶艺师的引导和暗示,而北方茶客更注重自身对价格的判断 [12] - 茶艺师会为不同地域的客人准备特色茶具,如东北人爱的搪瓷缸、广东人钟情的朱泥小壶和江南人青睐的龙泉青瓷 [12] 茶文化的商业隐喻 - 茶桌如生意场,北方人如红茶般痛快浓烈,江南人似绿茶般清雅含蓄,广东人像单丛般醇厚务实,成都人则如花茶般兼顾滋味与闲情 [12] - 茶桌沉淀着生意场上的百味,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雅致,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 [11][13]
2025中国人送礼不完全指南
虎嗅· 2025-05-17 20:33
茶叶送礼行业洞察 行业核心特征 - 茶叶送礼是融合文化礼仪与消费心理的复杂行为,需同时掌握产品知识与社交规则 [1][2] - 行业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需规避营销话术并理解茶叶品类鄙视链 [3][10] - 季节性消费特征明显,春夏以绿茶为主(龙井/毛尖等),秋冬偏好发酵茶(熟普/黑茶等) [11] 消费者行为分析 - 地域偏好差异显著:江浙偏好绿茶,福建青睐乌龙茶,广东消费红茶为主,云南侧重普洱茶 [13] - 代际差异突出:年轻群体更接受新式茶饮概念(如冷泡茶/茶咖),中年男性更关注品牌溢价(大红袍/正山小种) [12][13] - 办公场景茶礼需注重便利性,茶包类产品可建立轻社交关系 [15] 产品策略要点 - 包装设计直接影响价值感知,大红配色+木质礼盒可提升礼品属性 [15] - 反向选品策略可能产生惊喜效果,如向云南人赠送台湾高山茶 [13] - 新茶饮品牌通过创新形态(茶包/抹茶)降低消费门槛,扩大用户基础 [13] 消费禁忌与趋势 - 小青柑品类存在质量风险,需谨慎选择 [14] - 散装茶可作为深度社交关系的象征,但需配合场景化话术 [17] - 替代礼品(车厘子等)因"免回礼"特性形成竞争 [18] 注:分析基于公开文本的行业特征提炼,不涉及具体企业案例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