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面塑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美食+赛事”燃动暑期消费“热”力 撬动文旅经济新支点
央视网· 2025-07-06 16:02
央视网消息: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咸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咸阳的渭城区,有一片由28条街巷纵横交织形成的咸阳老街。这里不仅有明 代所建的文庙、凤凰台等古建筑,也有受年轻人欢迎的流行元素,以及地道的咸阳美食。每当夜幕降临,咸阳老街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 段。 咸阳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秦王朝选作国都,也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都之一。来到咸阳,处处都有历史的痕迹。 "渭城朝雨浥轻尘" 咸阳老街感受古今对话 咸阳老街始建于明洪武四年,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老街的南端就是渭河河畔著名的咸阳古渡,咸阳古渡早在秦汉时期就是通向西北的 繁荣渡口。 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所描绘的就是在渭河河畔送别友人的场景。一边是厚重的历 史,一边是繁华的现在,老街的北端,就是咸阳市如今最繁华的中心城区。整条老街就像是一条时光隧道,连接起咸阳的历史与今天。 锅盔牙子 荔枝烤肉 一碗好面话咸阳 而老街路两旁的餐馆商铺也是人气正盛。最近正值高温天气,夜晚到来酷暑减缓,河畔边凉风习习,许多食客都选择坐在户外用餐。 在《入咸阳 梦大秦》巡游表演中,演员们装扮成秦国士兵,列队表演舞旗入阵, ...
文化中国行丨千人千“面”!指尖非遗 “塑”出新活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30 20:57
岚县面塑技艺传承 - 面塑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 通过制作面塑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先人的纪念[1] - 每逢节庆当地人制作不同面塑并摆上街头形成"面塑长河"[1]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建花家族六代从事面塑制作 其五六岁起跟随祖母和母亲学习技艺[3] 面塑制作工艺与创新 - 面塑制作工艺复杂多样 塑形手法达数十种 使用剪刀、梳子、勺子等日常工具塑形[1][5] - 传统面塑为素色 现代发展为彩色造型 如"百鸟朝凤"作品包含近百只彩色小鸟[7][9] - 单个大型面塑作品需耗时一天完成 如百鸟造型面塑需染色和组装工序[9] 技艺传承与发展 - 袁建花女儿刘丽丽继承技艺并创新 在传统基础上发展新风格[11] - 岚县建立面塑一条街 促进艺人交流创新 不同风格作品呈现千姿百态[11][12] - 传承人通过展览、校园教学等方式向社会传播技艺 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16][17] 行业推广模式 - 面塑从家庭传承扩展到社会传播 通过代际传授和公开教学实现技艺延续[16][18] - 当地政府支持面塑文化发展 建立专门街区推动行业交流与创新[11][12]
文化中国行丨千年非遗技艺绽新颜 以面承粹塑出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29 16:28
行业概况 - 面塑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民间传统艺术 具有千年历史 制作工艺复杂多样 塑形手法达数十种 [1][3] - 面塑在当地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时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及对先人的纪念 每逢节庆会制作不同面塑并摆上街头形成"面塑长河" [3] - 随着时代发展 面塑从传统白色演变为彩色造型 新颖设计广受欢迎 制作一个含近百只小鸟的面塑需耗时一天 [7] 公司/传承人情况 - 袁建花为岚县面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家族世代擅长面塑技艺 其女儿刘丽丽从小学习并继承手艺 [3][5] - 制作工具包括剪刀、梳子、勺子、筷子等日常物品 通过指尖塑形使面团呈现鲜活生命形态 [5] - 传承人家庭三代同堂制作面塑 作品需经过蒸制、染色、组装等完整工序 [5][7] 行业发展 - 岚县已建立面塑一条街 体现当地政府对该文化传承的重视 [7] - 传承人通过参加各地展览、校园教学等方式向社会传播技艺 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 [9] - 传承模式从家庭内部扩展至社会爱好者 目标为普及面塑知识并培养兴趣人群 [9][11]
非遗“新”传人们,动力从何而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11:07
非遗传承与创新 - 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江寻千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打铁花技艺,全网关注量激增8亿多,带动景区邀请铁花艺人表演[1][4] - 非遗传承人沈州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直播间场均观看5万人以上,单场最高成交额达320万元,月销量从七八千单增至两万多单[5][6] - 非遗与跑酷、醒狮等跨界融合产生创新内容,如"跑酷拉面"将打铁花与跑酷结合的视频点赞量突破1200万[7] 非遗传播数据 - 抖音平台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两亿条,同比增长31%,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6.5万场非遗直播[8] - 平台认证非遗传承人达1294位,其中30岁以下247人同比增长24%,00后非遗视频用户数量同比上升95%[8] - 非遗数字人"非非"具备多语言智能讲解功能,为非遗展示提供全新形式[9]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成都市熙院剧场融合川剧变脸、傩舞等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演出,观众中15-30岁年轻人占比达50%[10] - 都江堰市创新开发"非遗元素"文创产品,打造"青城道茶山房"等非遗旅游综合体,放水节直播吸引大量观众[11] - 非遗旅行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体验需求,提供慢节奏文化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感[11][12]
沉浸式非遗体验中读懂武汉
长江日报· 2025-06-15 08:48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古老非遗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 活,6月14日,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昌区人民政府主办,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武昌区斗级营街区举行。活动以非遗融 入现代生活为核心,通过非遗展演、展销、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非 遗,让非遗可观可学可玩。 活动现场,"跟着非遗游武汉"主题线路正式发布:"知音江城"美丽传说之旅、"烟火江 湖"非遗美食之旅、"非遗有戏"武汉戏码头之旅、"匠心手作"荆风楚韵之旅、"健康生活"非 遗康养之旅五大主题、十条非遗旅游线路,覆盖50余个点位。其中既有人们熟知的旅游景 点、剧院场馆,也有充满烟火气的特色美食街区,还有底蕴深厚的非遗体验场馆、隐匿在城 市角落的小众打卡地。这些线路不仅串联起武汉的文化地标与市井烟火,更以非遗为城市的 向导,让市民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江城故事。 见习编辑:冯瀚莹 看非遗展演、赏非遗作品、购非遗好物……武昌区斗级营街区人潮涌动,作为2025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主会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市集以五大主题展区串联 起江城非遗旅游线路,40 ...
资源型城市孝义文旅转型的新探索
人民网· 2025-06-04 11:55
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 孝义市"万人旅行团"活动启动以来已接待近3000名团内游客中转留宿,单日接待量达160多位来自天津和河北邯郸的游客 [1] - "五一"假期期间全市开展134场文旅活动,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 [9] - 仁义村等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特色餐饮(如刀削面)、非遗表演(如皮影戏)和古村游览形成"白天有逛头,晚上有看头"的体验模式 [1][4][15] 转型战略与政策支持 - 2024年9月首届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确立"工业强市+文旅富民"双轨战略,从硬环境和软环境双向发力 [6][7] - 设立2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规划的入驻商户或企业提供前三年租金全免政策 [7] - 针对过夜游推出激励措施:对引客至孝义的旅行社和自驾车队给予奖励,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吃住在孝义"模式 [7] 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 通过常态化演出(如晋剧《三娘教子》)和群众海选节目(67%为本地居民参与)增强文化互动性 [4][5] - 非遗体验馆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半小时延长至1小时以上,带动剪纸、皮影等衍生品销售 [15] - 千年非遗技艺(如南曹村豆腐制作)通过游客亲手磨、煮、点等工序实现活态传承,形成差异化体验 [16][17] 服务质量提升举措 -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7] - 2024年定为"文旅服务提质年",重点提升公共服务、游客接待和环境保障三大能力 [10] - 文旅中心工作人员高频次走访景区,实时监测餐饮等配套服务运营情况(如仁义村餐馆单日售出三锅烩菜) [5]
指尖塑乾坤 巧手传匠心(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5-18 05:52
行业概况 - 面塑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俗称"捏面人",以面粉加颜料捏成不同形状,在古代多用于祭祀、庆典,后来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手工艺品或收藏品 [2] - 天津面塑的特点是色彩典雅、造型逼真、细致精巧、意境悠远,其中尤以仕女造型最为有名 [2] - 天津面塑从孩童玩具走向观赏类手工艺品,作品尺寸从手指大小发展到一掌多高,可立于书柜、案台展示 [2][3] 历史传承 - 天津面塑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创始人李师傅将手艺传给土木工程师雷连吉,后者成为第二代传承人 [3] - 第二代传承人雷连吉改良捏面人工具和技法,引入雕塑技法,从以手捏为主改为捏塑并重,使作品细节纤毫毕现 [3] - 第三代传承人王玓研究面团特性数十年,找到合适的面塑配制剂,解决传统中药材导致面团色泽晦暗的问题,使作品呈现"透玉光"效果 [4][5] 工艺特点 - 天津面塑制作需经过调制面团、设计筹备、制作塑造、风干收尾4项工艺、20多道工序,1个单人作品耗时三四十个小时 [4] - 第三代传承人开创以古代仕女为主角的表现题材,强调意境塑造,作品展现"衣薄如纱、发细如丝、衣纹飘逸灵动"的艺术特点 [2][5] - 通透的面团能更好表现薄色轻纱、莹润如玉的质感,增强风吹纱裙飘逸感、发丝轻柔感、花瓣轻盈感 [5] 发展现状 - 2021年天津面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5] - 第四代传承人张亚杰打破单一师承模式,在工作室、学校等场所开展多元化教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趣味化差异化传授 [5] - 未来计划将天津面塑打造为对外交流名片,提升其文化影响力 [6]
非遗面塑、民宿改造、汪集鸡汤……武汉喊你返乡创业
长江日报· 2025-05-10 10:53
湖北省返乡创业推介项目概况 - 武汉市共有6个项目入选湖北省首批返乡创业推介项目,涵盖东西湖区面塑非遗文创工坊、黄陂区蛋鸡养殖、长江新区乡村民宿改造、蔡甸区人力资源产业园、新洲区汪集汤食产业园和江夏区农旅体验项目 [1] - 项目聚焦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农旅融合领域,兼具地方特色与市场潜力 [1] - 每个项目明确标注地址、产业类别、规模、背景、可行性分析、预估投资额及联系方式,便于创业者对接 [1] 长江新区乡村民宿改造项目细节 - 项目通过对闲置农房及自然环境升级,打造融合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文化展示的精品民宿集群 [2] - 目标客群为武汉都市圈家庭亲子游客、短途游客及企业团建群体,填补周边中高端民宿市场空白 [2] - 改造模式较新建项目节约成本,收益来源包括农旅体验、农产品带货、网红打卡、户外露营及客房餐饮,投资回收期合理 [2] 湖北省创业项目扶持策略 - 政府计划持续筛选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的优势项目 [2] - 重点推介"投资小、风险低、可预期"的创业项目,培育市场认可度高、成长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 [2]
看古建赏非遗吃美食 多元体验玩转假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4 09:08
忻州古城旅游亮点 - 古城每日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3] - 沉浸式互动演出以春秋时期"赵氏孤儿"故事为主线,游客可零距离参与市集交易等场景 [3][5] - "唐风晋韵"烟火秀包含盒子灯和火壶表演,形成火树银花及流动光带效果 [6][8] - 古城建筑群依山傍水呈"卧牛城"形态,秀容书院和文庙展现阶梯式布局及明清风格 [10][12] - 非遗集市展示面塑戏曲人物和木雕榫卯结构,游客可动手体验传统工艺 [14][16] 黄果树景区夜游升级 - 黄果树瀑布群推出升级版《黄果树夜游》灯光秀,融入布依族传说及民俗文化 [19][21] - 大瀑布前通过灯光、音乐和水声营造"宇宙洪荒"沉浸式体验 [23] - 陡坡塘瀑布上演《再回西游》实景剧,还原86版《西游记》取景地场景 [24][26] - 安顺古城夜经济街区吸引假期游客50万人次,保留明清风格并融合地方美食 [28] 兴化府街区文化活动 - 莆田兴化府街区举办"舞龙弄九鲤"非遗表演,呈现绕八字、跃龙门等动作 [31] - 莆仙戏重现状元荣归故里场景,该地区历史上出过21名状元及17名宰相 [32][34] - 街区保留宋代至民国建筑,红砖墙、燕尾脊等体现莆仙特色 [35][37] - 黄石登瀛高跷表演以喜剧互动为特色,演员通过夸张扮相和假摔动作活跃气氛 [39] - 特色美食包括红团、豆浆炒米粉、东阳饼等,非遗展示涵盖玉雕、木雕等精细工艺 [41][42][43]
中日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广交流活动在日本大阪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4-30 11:01
中日文化交流活动 - 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主办"中日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广交流活动",旨在深化中日文化交流并促进民众友好交往 [1] - 活动汇聚中日两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专家、文化界人士及青年代表,共同探讨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 嘉宾致辞与观点 -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强调二十四节气是中日文化互鉴的体现,构成东亚文明交流纽带,期待其滋养中日友好关系 [2] -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指出海豚出版社的节气主题作品为日本民众了解非遗文化提供参考,支持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4] - 日本众议员海江田万里认为节气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希望促进其在日本的复兴 [4] - 敦煌市副市长魏铭辰以莫高窟壁画和文献为例,呼吁中日合作推动节气文化创新性发展 [4] 文化产品与创新 - "二十四节气自然学院"发布《二十四节气的日本物语》图书、《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无障碍课程及神面塑等创新产品 [6] - 图书作者宋英杰介绍该书展现日本节气文化独特魅力,无障碍课程通过多媒介形式让孩子感受自然韵律 [6] - 学院计划筹建日本分院,推出创意赛事、游研学及交流论坛等活动深化两国文化交流 [6] 学术与艺术展示 - 中日学者对比节气文化演变及文学价值,如日本学者从俳句角度解析节气 [6] - 京剧表演艺术家吴汝俊以京胡独奏《春风》演绎节气文化的生生不息 [9] -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一座城的二十四节气·苏州》绘本长卷,吸引游客关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