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化硅外延片
icon
搜索文档
碳化硅外延片领跑者躲不掉“成长烦恼”,天域半导体赴港上市激活后劲?
智通财经· 2025-10-23 21:59
公司市场地位与产能 - 天域半导体是中国最大的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按2024年收入及销量计算,其市场份额分别为30.6%和32.5% [1] - 截至2024年5月底,公司6英寸及8英寸外延片的年产能约为42万片,是国内该领域拥有最多产能的公司之一 [1] - 公司正持续扩大产能,新生产基地预计在2024年底投用,将新增38万片年产能,届时总产能将触及约80万片 [7] 财务表现与销量波动 - 公司收入波动显著,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4.37亿元、11.71亿元、5.2亿元,2025年前5月收入为2.5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97亿元下滑 [2] - 外延片销量同样大幅波动,2023年销量为13.07万片,较2022年的4.45万片增长数倍,但2024年销量大幅下滑至7.89万片,2025年前5月销量为7.77万片 [2] - 2025年前5月产品平均售价大幅下降,由2024年同期的7924元/片降至3813元/片,拖累了整体收入 [2] 产品结构与收入构成 - 公司收入绝大部分来自销售自制碳化硅外延片,2022-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1.2%、96.2%、93.2% [4] - 6英寸外延片是核心收入来源,在2023年收入中占比达95.5% [4] - 其他销售及服务收入占比在2025年前5月扩张至12.6% [3][4] - 8英寸产品开始贡献收入,2024年相关收入为2095.9万元,2025年前5月大幅增长至6396万元 [3][4] 盈利能力分析 - 公司毛利率波动较大,2022年至2025年前5月毛利率分别为20%、18.5%、-72%、22.5% [6] - 2024年公司录得巨幅亏损,净利润为-5亿元,毛利为-3.74亿元 [6] - 盈利能力受挫主因是产品市价下跌,同时产量减少及新生产线扩产导致固定成本增加 [6] 市场战略与地域分布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曾较高,2023年来自韩国收入达4.88亿元,但2024年海外收入大幅回调超过9成 [5][10] - 公司将优先深化中国市场份额,并计划在马来西亚、意大利及日本设立销售中心以扩张全球网络 [8] - 针对国内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市场进入产能加快释放阶段,公司已采用以量驱动的销售策略 [8] 上市融资与资金状况 - 截至2024年5月底,公司在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534.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15亿元下降 [9] - 赴港上市被视为关键发展跳板,有望畅通融资渠道并对发展海外客户产生积极影响 [9]
新股解读|碳化硅外延片领跑者躲不掉“成长烦恼”,天域半导体赴港上市激活后劲?
智通财经网· 2025-10-23 21:53
公司市场地位与产能 - 天域半导体是中国最大的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和销量市场份额分别为30.6%和32.5% [1] - 截至2024年5月底,公司6英寸及8英寸外延片的年产能约为42万片,是国内该领域拥有最多产能的公司之一 [1] - 公司位于生态园的新生产基地预计在2024年底投用,届时将新增38万片年产能,总产能将提升至约80万片 [7]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波动较大,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4.37亿元、11.71亿元、5.2亿元,2025年前5月收入为2.5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97亿元下滑 [2] - 2025年前5月外延片销量为7.77万片,但平均售价从2024年同期的7924元/片降至3813元/片,导致销售收入下降 [2] - 2022年至2025年前5月,公司毛利分别为8748.6万元、2.17亿元、-3.74亿元、5776.5万元,对应毛利率分别为20%、18.5%、-72%、22.5% [6]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81.4万元、9588.2万元、-5亿元、951.5万元,2024年录得巨额亏损 [6] 产品销售结构 - 收入主要来自销售自制碳化硅外延片,2022年至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1.2%、96.2%、93.2%,2025年前5月占比为87.4% [4] - 其他销售及服务收入占比在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8.8%、3.8%、6.8%,2025年前5月扩张至12.6% [3][4] - 6英寸外延片是核心产品,2024年收入占比为87.7%,8英寸产品在2024年实现收入,2025年前5月占比显著提升 [4] 销量与价格变动 - 外延片销量从2022年的4.45万片增长至2023年的13.07万片,但2024年因全球贸易摩擦下滑至7.89万片,2025年前5月为7.77万片 [2] - 6英寸外延片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9631元/片降至2025年前5月的3138元/片,8英寸产品售价从2023年的34467元/片降至2025年前5月的8377元/片 [3] 地域收入分布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较高,2023年来自中国香港、韩国等地区的收入显著,但2024年海外收入降幅超过9成 [5][10] - 2025年前5月,自制外延片业务由海外地区贡献的收入合共不过千万元,规模持续萎缩 [10] 发展战略与资本开支 - 公司采用以量驱动的销售策略,优先深化中国市场份额,同时计划在马来西亚、意大利及日本设立销售中心以扩张全球网络 [8] - 截至2024年5月底,公司在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534.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15亿元下降,赴港上市旨在拓宽融资渠道并支持海外客户拓展 [9]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天域半导体」通过聆讯,华为、比亚迪参与投资
新浪财经· 2025-10-22 18:43
上市进程与公司概况 - 天域半导体于2025年10月21日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在香港主板上市,独家保荐人为中信证券 [1] - 公司是中国首家技术领先的专业碳化硅外延片供应商,专注于研发、量产及销售自主研发的碳化硅外延片 [1] - 公司产品包括不同规格的碳化硅外延片,即4英吋、6英吋和8英吋 [1] 产品应用与市场定位 - 碳化硅外延片可用于新能源行业(包括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及储能)、轨道交通、智能电网、通用航空(如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及家电等行业 [1] - 公司在中国碳化硅外延片市场的市场份额于2024年达30.6%(以收入计)及32.5%(以销量计),是中国碳化硅外延片行业排名首位的公司 [2] - 中国碳化硅外延片市场竞争高度集中,前五大参与者占据总市场85.0%的份额(以2023年在中国产生的收入计) [9] 财务表现 - 2024年收入为人民币5.2亿元,2022年至2024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9.06% [2] - 2024年录得毛损人民币3.74亿元,净亏损人民币5亿元,毛利率为-72.04%,净利率为-96.27% [2] - 截至2025年5月31日止五个月,收入为人民币2.57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0.1亿元,毛利率为22.49%,净利率为3.70% [2] -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为人民币0.61亿元,存货人民币0.99亿元,应收款项人民币3.4亿元,账上现金为人民币0.95亿元 [5] 产品销售结构演变 - 从2022年至2025年前五个月,4英吋和6英吋碳化硅外延片销量占比下降,8英吋碳化硅外延片占比显著提升,由2022年的0%升至2025年前五个月的9.8% [1] - 2025年前五个月,6英吋外延片销量占比为64.8%,8英吋外延片销量占比为9.8% [2] - 2025年前五个月,6英吋外延片平均售价为人民币3,138元/片,8英吋外延片平均售价为人民币8,377元/片 [5] 行业前景 - 全球6英吋碳化硅外延片收入自2019年的3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10亿美元,2019年至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4.7% [6][9] - 预计2023年至2028年,全球碳化硅外延片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37.8%,中国整体市场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50.9% [9] - 6英吋外延片分部预计2023年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将放缓至25.3% [9] 公司股权与融资 - 主要股东为李先生持股40.1509%、欧阳先生持股18.2067%、李玉明先生持股8.9068%、庄树广先生持股7.7477%、袁毅先生持股3.8705% [10] - 前投资者(包括哈勃科技、比亚迪等)持股21.1174% [10] - 公司经历了5轮融资,最后一轮估值约131.59亿人民币 [13] 管理层与团队 - 董事会由六名董事组成,包括一名执行董事、两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12] - 主席、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为李锡光先生,58岁,负责集团整体战略规划、业务方向及管理 [13] - 非执行董事欧阳忠先生,61岁,负责就集团发展提供战略建议 [13]
天域半导体,通过港交所聆讯,或很快香港上市,中信证券独家保荐
新浪财经· 2025-10-22 13:58
上市进程 - 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10月21日在港交所披露聆讯后招股书,或很快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2] - 公司曾于2024年12月23日、2025年7月22日先后两次递表,并于2025年6月13日获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 [2] - 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毕马威为审计师 [17] 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早专注于技术开发的专业碳化硅外延片供货商之一,主要从事各类碳化硅外延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 [3]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于2024年按收入及销量计,公司在中国碳化硅外延片行业均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30.6%和32.5% [3] - 公司是中国首批实现4英吋及6英吋碳化硅外延片量产的公司之一,也是中国首批拥有量产8英吋碳化硅外延片能力的公司之一 [4] -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6英吋及8英吋外延片的年度产能约为420,000片,是中国具备6英吋及8英吋外延片产能的最大公司之一 [4] 财务业绩 -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五个月,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4.37亿元、11.71亿元、5.20亿元和2.57亿元 [15][16]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281.4万元、9,588.2万元、-5.00亿元和951.5万元 [15][16] - 2024年出现毛损人民币3.74亿元,主要由于销售成本高企 [16] - 收入主要来自销售自制碳化硅外延片,该部分收入占比在2022年至2025年五个月期间分别为91.2%、96.2%、93.2%和87.4% [5] 产品与销售 - 公司产品包括4英吋、6英吋及8英吋碳化硅外延片,其中6英吋产品是主要收入来源 [5] - 8英吋产品于2023年开始产生收入,并在2025年前五个月贡献了人民币6,396万元收入,占比提升至24.9% [5] - 销量由2022年的44,515片增至2023年的132,072片,2024年受市况变动影响降至78,928片,2025年前五个月达77,709片 [4] - 销售市场以中国内地为主,同时覆盖中国香港、台湾及其他地区 [5] 产能与扩张 - 公司目前正在建设位于东莞生态园工厂的新生产基地,将主要用于6英吋及8英吋碳化硅外延片的量产 [6] - 预计8英吋碳化硅外延片在未来将带来更大的销量及收入贡献 [6] 股东架构 - 上市前,控股股东为李锡光先生及其一致行动人欧阳忠先生,合计持股约58.36% [8][9] - 李锡光先生直接持股29.0522%,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部分股权 [5][7] - 其他重要投资者包括华为旗下哈勃科技(持股6.5673%)和比亚迪(持股1.5039%) [9] 管理层 - 董事会由6名董事组成,包括1名执行董事李锡光先生(董事会主席、总经理)、2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12] - 高管团队包括首席财务官彭光辉先生、副总经理李咏梅女士、副总经理兼研发部总监韩景瑞先生等 [14]
天域半导体通过港交所聆讯 独家保荐人为中信证券
证券时报网· 2025-10-22 08:42
上市进展 - 天域半导体已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独家保荐人为中信证券 [1] 市场地位 - 2024年公司在中国碳化硅外延片市场以收入和销量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0.6%和32.5%,位居中国市场第一 [1] - 2024年公司是全球第三大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以收入及销量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7%及7.8% [1] 产品与技术 - 碳化硅外延片是生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关键原材料,相比硅材料在耐高压、高温和高频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 - 公司已实现4英寸(2014年)、6英寸(2018年)和8英寸(2023年)碳化硅外延片的量产 [1] 生产能力 -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6英寸及8英寸外延片的年产能约为42万片,是中国在该领域产能最大的公司之一 [1]
天域半导体通过港交所聆讯 6英吋及8英吋外延片年产约42万片
智通财经· 2025-10-22 07:25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天域半导体已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中信证券为其独家保荐人[1] - 以2024年中国市场收入及销量计,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市场份额分别为30.6%和32.5%[1] - 以2024年全球市场收入及销量计,公司是中国第三大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市场份额分别为6.7%和7.8%[1] 产品与技术能力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销售自制的4英寸、6英寸及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以及相关增值服务[2] - 公司分别于2014年及2018年实现4英寸及6英寸碳化硅外延片的量产,并于2023年具备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的量产能力[2] -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6英寸及8英寸外延片的年度产能约为420,000片,是中国具备该尺寸产能的最大公司之一[2] - 外延片是生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关键原材料,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相比传统硅材料具有显著性能优势,更适用于高压、高温及高频率环境[1] 运营与销量表现 - 公司产品出货量受益于中国及全球新能源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2] - 公司销量(包括自制外延片及代工服务销售的外延片)由2022年的44,515片增至2023年的130,702片,但降至2024年的78,928片[2] - 公司销量由截至2024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的37,391片增至截至2025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的77,709片[2] 财务业绩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2025年截至5月31日止五个月,公司收入分别约为人民币4.37亿元、11.71亿元、5.2亿元、2.57亿元[3] - 同期,公司年内毛利分别约为人民币8748.6万元、2.17亿元、-3.74亿元、5776.5万元[3]
新股消息 | 天域半导体通过港交所聆讯 6英吋及8英吋外延片年产约42万片
智通财经网· 2025-10-22 06:57
公司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市场最大的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2024年以收入和销量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0.6%和32.5% [3] - 公司是全球市场第三大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2024年以收入和销量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7%和7.8% [3] - 公司是中国具备6英吋及8英吋外延片产能的最大公司之一,截至2025年5月31日年度产能约为420,000片 [4] 产品与技术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销售自制4英吋、6英吋及8英吋碳化硅外延片及提供相关增值服务 [4] -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相比传统硅材料具有显著性能优势,更适用于高压、高温及高频率环境 [3] - 公司于2014年及2018年分别实现4英吋及6英吋碳化硅外延片量产,2023年具备8英吋碳化硅外延片量产能力 [4]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五个月收入分别为人民币4.37亿元、11.71亿元、5.20亿元和2.57亿元 [5] - 同期毛利分别为人民币8748.6万元、2.17亿元、-3.74亿元和5776.5万元,2024年出现毛损 [5] - 2024年经营亏损达人民币55.46亿元,经营亏损率为106.7% [6] - 2024年除税前亏损为人民币58.92亿元,亏损率为113.4% [6] 运营数据 - 公司销量由2022年的44,515片增至2023年的130,702片,2024年降至78,928片 [4] - 2025年前五个月销量为77,709片,较2024年同期的37,391片显著增长 [4] - 销量增长主要受益于中国及全球新能源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4]
天域半导体通过聆讯:前5个月营收同比降14%华为与比亚迪是股东
新浪财经· 2025-10-22 06:39
上市进程 - 公司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准备在香港上市 [2] 业务与技术 - 公司是专业碳化硅外延片供应商,专注于4H-SiC外延片产业化及相关生长、清洗技术的研发 [4] - 通过自主研发,公司已掌握生产600–30,000V单极型及双极型功率器件所需整个碳化硅外延片生产周期的核心技术及工艺 [6] - 公司目前提供4英吋及6英吋碳化硅外延片,并已开发8英吋产品 [6] - 新建设的东莞生态园基地已竣工,预期主要用于6英吋及8英吋碳化硅外延片的量产,将于2025年底投入使用 [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为5.2亿元,较2023年的11.71亿元下降55.6% [6][8] - 2024年毛亏损为3.74亿元,毛利率为-72%,而2022年和2023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0%和18.5% [6] - 2024年经营亏损为5.54亿元,年内亏损为5亿元 [7] - 2025年前5个月营收为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下降13.5% [9] - 2025年前5个月毛利润为5777万元,年内利润为952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9] 运营数据 - 2022年、2023年、2024年碳化硅外延片销量分别为44,515片、130,702片、78,928片 [6] - 截至2024年及2025年5月31日止五个月,销量分别为37,391片及77,709片 [6] - 2025年前5个月,6英吋自制碳化硅外延片收入为1.58亿元,占营收61.5%;8英吋产品收入为6396万元,占营收24.9% [9] 融资与股权结构 - 上市前进行了多轮融资,其中2022年8月完成6.68亿元增资,2022年12月完成4.91亿元增资,每股成本为36.23元 [3][12] - 2024年11月进行一轮股权转让,每股价格为41.96元 [12] - 执行董事李锡光及其控制的员工持股平台(鼎弘投资、润生投资、旺和投资)被视为一组控股股东,共持有已发行股份总数的58.36% [12][14] - 主要股东包括华为旗下哈勃科技(持股6.5673%)和比亚迪(持股1.5039%) [14][15] 现金流状况 -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535万元 [10] - 2025年前5个月,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6109万元,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15亿元,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1.35亿元 [10]
民德电子:晶睿电子已量产产品主要有4-8寸硅外延片等
证券日报网· 2025-09-26 17:43
公司产品与产能 - 晶睿电子已量产产品包括4-8寸硅外延片、碳化硅外延片、特种传感器用双抛片、SOI晶圆原材料 [1] - 公司各类主要产品产能持续提升 同时大力发展传感器市场半导体材料 [1] - 公司致力于提升产品特色化与高端化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