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兰黎
搜索文档
可选消费W42周度趋势解析:各板块持续轮动,股价回调提供买入机会-20251020
海通国际证券· 2025-10-20 22: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可选消费行业整体持积极观点,认为当前股价回调提供了买入机会 [1] - 报告覆盖的多数公司获得“优于大市”评级,例如耐克、美的集团、京东集团、海尔智家等均被列为“Outperform” [1] - 在覆盖的股票中,仅露露柠檬一家公司获得“Neutral”评级 [1] 报告核心观点 - 各板块呈现持续轮动态势,股价回调被视为布局良机 [1][4] - 黄金珠宝、海外化妆品、奢侈品和零食板块本周表现领先,而博彩、生活用品和宠物板块表现相对落后 [4][5] - 多数子板块当前估值仍低于其过去5年平均水平,显示具备一定的估值吸引力 [9][14] - 中国、韩国和东南亚消费者是推动奢侈品板块复苏的主要力量,而非美国消费者 [6][13] 各板块表现回顾 - 本周涨跌幅排名为:黄金珠宝 (+9.9%) > 海外化妆品 (+6.8%) > 奢侈品 (+5.5%) > 零食 (+3.3%) > 信用卡 (+2.4%) > 国内化妆品 (-0.3%) > 海外运动服饰 (-0.4%) > 美国酒店 (-1.0%) > 国内运动服饰 (-2.1%) > 宠物 (-3.1%) > 生活用品 (-3.8%) > 博彩 (-4.4%) [5][11] - 月度表现方面,黄金珠宝、奢侈品和零食板块实现正增长,涨幅分别为6.4%、4.2%和1.2% [11] - 年初至今,黄金珠宝板块以179.1%的涨幅遥遥领先,国内化妆品和海外化妆品板块分别上涨50.4%和42.3%,而海外运动服饰板块下跌17.7% [11] - MSCI China指数本周、本月和年初至今的涨跌幅分别为-2.8%、-4.2%和30.2% [12] 板块表现原因剖析 - 黄金珠宝板块大涨主要受老铺黄金股价飙升18.7%带动,其价格优势有望助其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6][13] - 海外化妆品板块中,欧莱雅、雅诗兰黛和逸仙电商本周分别上涨5.6%、8.7%和9.9%,双十一预售表现强劲是重要催化因素 [6][13] - 零食板块上涨因估值回调到位及内需概念推动,盐津铺子和万辰集团股价分别上涨8.0%和9.2% [6][13] - 国内化妆品板块个股分化显著,巨子生物因双十一预售数据不佳大跌20%,而上海家化上涨10.6% [8][13] - 博彩板块下跌主要因十月前两周GGR增速不及预期以及节后获利了结压力 [8][13] 子板块估值分析 - 海外运动服饰板块2025年预期PE为31.9倍,相当于过去5年平均预测PE的61% [9][14] - 国内运动服饰板块2025年预期PE为13.4倍,相当于过去5年平均预测PE的73% [9][14] - 黄金珠宝板块2025年预期PE为27.2倍,相当于过去5年平均预测PE的51% [9][14] - 零食板块2025年预期PE为26.6倍,相当于过去5年平均预测PE的46%,是估值折价最大的板块之一 [9][14] - 美国酒店板块2025年预期PE为29.3倍,仅相当于过去5年平均预测PE的18% [9][14] - 生活用品板块是唯一一个2025年预期EV/EBITDA高于历史五年平均水平的子板块 [9][14]
完美日记光环褪色 ,逸仙电商难讲新故事
36氪· 2025-09-27 14:05
近期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9.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5.68亿元增长22.4% [1]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为2508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2.1亿元显著收窄 [1]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为10.9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7.95亿元增长36.8% [1] - 2025年第二季度净亏损为1950万元,而2024年同期净亏损为8550万元 [1] - 公司管理层将亏损收窄归因于经营杠杆作用、运营效率优化及营销支出控制 [1] 历史业绩轨迹 - 2019年为业绩巅峰,营收30.31亿元,同比增长377%,净利润0.75亿元,同比增长287% [3] - 2020年至2021年营收持续扩张,分别为52.33亿元和58.40亿元,但同比增速从72.6%放缓至11.6% [3] - 2020年与2021年公司由盈转亏,净亏损分别为26.88亿元和15.41亿元 [3]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进入下行通道,分别为37.06亿元、34.15亿元和33.93亿元,同比增速持续为负 [3] - 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持续,分别为8.15亿元、7.50亿元和7.10亿元,已连续五年亏损 [3] 业务结构转型 - 公司核心彩妆业务收入从2019年的30.3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8.40亿元 [4] - 彩妆业务收入在2022年同比暴跌57.7%至24.7亿元,随后下滑至2024年的20亿元 [4] - 彩妆业务占营收比例从2019年的100%一路降至2024年的58.9% [4] - 公司自2022年起启动"二次创业"战略,重点发展护肤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4] - 2025年第二季度护肤业务收入同比大增78.7%至5.8亿元,占营收比例提升至53.5%,首次超过彩妆 [4] 营销策略与挑战 - 公司早期通过与超过1.5万名KOL合作及签约明星代言进行高密度营销 [6] - 营销费用从2018年的3.09亿元激增至2020年的34.12亿元,两年增幅超过1004% [6] - 2021年至2024年营销费用均超过22亿元,占营收比例持续高于60% [6] - 2025年第二季度营销费用为7.22亿元,同比增长32.6%,占营收比例达66.5%,远超行业45%-55%的平均水平 [6] - 2021年营销费用增至40.06亿元占营收68.6%,但营收仅增长11.6%,显示营销效率显著下降 [7] 市场表现与品牌口碑 - 公司股价从2021年2月峰值25.47美元/股跌至9.24美元/股,跌幅63.7%,市值蒸发超过150亿美元 [7] - 公司因股价低迷于2022年4月和2023年11月两次收到纽交所退市警示函 [7] - 在消费者投诉平台上有高达785条关于完美日记的投诉,涉及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虚假宣传等问题 [9] - 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对产品粉质粗糙、持久度差、色差严重及引发皮肤过敏等负面评价 [9] - 品牌形象被部分消费者评价为"国货之诓",面临信任度下滑和品牌形象受损的挑战 [9][10]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国护肤市场竞争激烈,已聚集雅诗兰黛、欧莱雅等国际品牌及珀莱雅、华熙生物等国货品牌 [5] - 彩妆行业整体增速放缓,早期流量红利逐渐消退 [2][3] - 竞争对手纷纷效仿公司早期的营销策略,导致获客难度不断攀升 [6]
这一国货品牌,准备出海反向收购!
第一财经· 2025-05-20 10:22
公司战略与并购计划 - 公司考虑通过巴黎分公司进行海外并购,目标填补婴童、香水、男士护肤等细分赛道空白,并计划将新品牌引入国内市场 [1] - 具体收购品牌尚未明确,属于未来规划 [2] -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投资并购是头部上市企业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多元化品牌矩阵对规模扩张至关重要 [2] 财务表现与市场地位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达107.78亿元,同比增长21.04%,归母净利润15.52亿元,同比增长30.00%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23.59亿元(同比+8.13%),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28.87%) [2] - 公司为国内首个收入破百亿的本土美妆企业,稳居行业第一 [2] 品牌矩阵与历史收购 - 公司通过品牌升级和矩阵化战略拓展产品线,包括2019年收购彩棠(彩妆)、2021年收购Off&Relax(日本洗护) [2] - 目前主力仍为同名品牌珀莱雅,其他品牌占比不高 [2] - 过去外资收购国产品牌案例频现,如科蒂集团2010年收购丁家宜(估值约4亿美元)、欧莱雅收购羽西和小护士 [3] 行业趋势与本土企业动向 - 本土美妆企业从被收购方转向收购方,如逸仙电商收购科兰黎和伊芙珑(2020-2021年)、水羊股份收购伊菲丹(2022年) [4] - 近年本土企业收购海外高端/小众品牌成趋势,如伊菲丹、科兰黎产品售价达千元级,弥补内部孵化品牌平价化的局限 [4] - 行业人士指出,高端品牌运营成本高,且国内高端市场打法与国货策略存在差异 [4]
国货崛起,珀莱雅准备出海反向收购
第一财经· 2025-05-19 20:00
公司战略动向 - 珀莱雅考虑通过巴黎分公司进行海外并购 填补婴童、香水、男士护肤等细分赛道空白 并购后会将新品牌引入国内[2] - 公司2023年营收107.78亿元 同比增长21.04% 归母净利润15.52亿元 同比增长30.00% 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23.59亿元 同比增长8.13% 净利润3.9亿元 同比增长28.87%[2] - 通过品牌升级和矩阵化战略持续拓展产品线 除主品牌外在2019年收购彩棠 2021年收购日本洗护品牌Off&Relax 但主品牌仍占主导地位[2] 行业并购趋势 - 本土美妆企业从被收购方转变为收购方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2020-2021年收购科兰黎和伊芙珑 水羊股份2022年收购伊菲丹[4] - 被收购高端品牌产品售价达千元级别 反映本土企业通过收购国际品牌实现高端化突破的路径[4] - 历史上有外资收购本土品牌案例 如科蒂集团2010年以约4亿美元收购丁家宜 欧莱雅收购羽西和小护士[3] 行业发展逻辑 - 分析认为本土美妆公司需多元化品牌矩阵才能做大做强 投资并购是头部上市企业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3] - 内部孵化品牌多偏向大众平价 向上突破高端市场需依靠收购现有国际品牌[4] - 高端品牌运营成本对中国市场而言仍然较高 且高端主流打法与国货打法存在差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