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珀莱雅品牌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珀莱雅(603605):新品梯队渐成 出海战略浮现
新浪财经· 2025-08-30 15:12
核心观点 - 公司跨越百亿销售门槛后持续进行横向多品牌矩阵拓展 主品牌大单品策略成功基础上 第二、三梯队品牌展现强增长潜力 OR和原色波塔分别实现103%和80%增长 [1] - 公司完成管理层换届并引入研发团队 补全核心管理人员 首次发布中期分红计划并筹划H股上市 向国际化发展与加强股东回报迈进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3.62亿元 同比增长7.21% 其中第二季度营业收入30.03亿元 同比增长6.49% [3] - 2025年上半年归属股东净利润7.99亿元 同比增长13.80% 扣非净利润7.71亿元 同比增长13.49% 第二季度归属股东净利润4.08亿元 同比增长2.36% 扣非净利润3.92亿元 同比增长1.21% [3] 品牌表现 - 25H1主要品牌珀莱雅、彩棠、OR、悦芙媞、原色波塔分别实现-0.08%、21.11%、102.52%、3.31%、80.18%的增长 [4] - 珀莱雅品牌聚焦年轻感与科技力 实现618天猫美妆第一 抖音第二 保持高水平ROI和客单价 [4] - 彩棠优化使用便捷度并丰富底妆品类 实现618天猫第二 抖音第八 [4] - OR品牌防脱特色效果显著 加码香氛新品 高增长有望延续 在洗护大赛道持续破圈推广 [4] - 原色波塔完善均衡产品结构 眼部大单品增量 底妆线占比提高 遮瑕品类618期间实现排名突破 [4] 盈利能力 - 25H1毛利率73.38% 大幅提升3.56个百分点 25Q2毛利率73.85% 提升4.25个百分点 得益于节省包材和罐装成本、降低运费、原料采购议价能力提升 [5] - 25H1销售费用率49.59% 上升2.81个百分点 25Q2销售费用率52.70% 上升5.97个百分点 对应毛销差分别为23.79%和21.15% 同比提升0.75和下降1.72个百分点 [5] - 毛销差整体改善得益于品牌精准营销 Q2的618对新品加大投放力度 为后续品牌矩阵和梯队建设做准备 [5] 资本运作 - 公司首次宣告中期分红每股0.8元 对应40%的分红比例 积极回馈股东 [5] - 公司公告筹划H股发行 为品牌和供应链出海做准备 为海外收并购和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5]
珀莱雅(603605):25Q2营收与利润实现正增长,积极筹划H股上市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8-28 23:27
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对珀莱雅的具体投资评级 [1][2][3][4][5] 核心观点 - 珀莱雅25Q2营收与利润实现正增长 25H1营收53.62亿元(同比增长7.21%) 25Q2营收30.03亿元(同比增长6.4%) [2][8] -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25H1销售毛利率73.38%(同比增长2.09个百分点) 25Q2销售毛利率73.85%(同比增长4.25个百分点) [2][8] - 经营现金流大幅改善 25H1经营现金流12.93亿元(同比增长95.34%) 为战略投入和海外布局提供保障 [2][8] - 公司筹划H股上市以支持全球化战略 融资将用于研发投入、品牌建设和海外市场拓展 [5][11] 财务表现 - 归母净利润实现双位数增长 25H1归母净利润7.99亿元(同比增长13.80%) 扣非归母净利润7.71亿元(同比增长13.49%) [2][8] - 销售费用率有所上升 25H1销售费用率49.59%(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25Q2销售费用率52.70%(同比增长5.97个百分点) 主要因形象宣传推广费增加 [2][8] - 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保持稳定 管理费用率3.31%(同比下降8个基点) 研发费用率1.77%(较2024年同期1.95%略有下降) [2][8] 品牌表现 - 核心品牌珀莱雅营收基本持平 25H1营收39.79亿元(同比微降0.08%) 占总营收74.27% [3][9] - 彩棠品牌增长强劲 25H1营收7.05亿元(同比增长21.11%) 占总营收13.17% [3][9] - OR品牌表现突出 25H1营收2.79亿元(同比增长102.52%) 占总营收5.22% [3][9] - 原色波塔品牌高速增长 25H1营收0.97亿元(同比增长80.18%) 占总营收1.81% [3][9] - 悦芙媞品牌小幅增长 25H1营收1.66亿元(同比增长3.31%) 占总营收3.11% [3][9] 渠道表现 - 线上渠道主导营收 25H1线上渠道营收51.09亿元(同比增长9.17%) 占总营收95.39% [4][10] - 线上直营渠道稳健增长 营收39.05亿元(同比增长4.87%) 占总营收72.90% [4][10] - 线上分销渠道增长迅速 营收12.04亿元(同比增长25.91%) 占总营收22.49% [4][10] - 线下渠道持续调整 25H1线下渠道营收2.47亿元(同比下降21.49%) 占总营收4.61% [4][10] 公司战略与治理 - 分红率创历史新高 中期分红预案0.8元/股 合计3.15亿元 分红率接近40% [5][11] - 董事会结构优化 董事会席位由5名增加至7名 新增职工董事和国际投行背景独立董事 [5][13] - 管理层团队加强 新聘董事会秘书具有跨国企业和消费品公司经验 财务负责人岗位已有意向人选 [5][13]
东莞证券给予珀莱雅买入评级
搜狐财经· 2025-08-27 17:55
核心观点 - 东莞证券给予珀莱雅买入评级 评级理由包括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增速同比回落及核心品牌收入略降但线上渠道保持增长 [1]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增速同比有所回落 [1] - 核心品牌珀莱雅收入同比略降 [1] 业务运营 - 线上渠道收入保持增长 [1]
珀莱雅(603605):夯实品牌,行稳致远
平安证券· 2025-08-27 13:42
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1][3][8]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上半年实现营收53.62亿元(同比+7.21%),归母净利润同比+13.8%至7.99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13.49%至7.71亿元[4] - 线上收入占比达95.39%(同比+9.17%),主品牌珀莱雅收入基本持平为39.79亿元,第二品牌彩棠收入同比+21.11%至7.05亿元,OR品牌同比+102.52%至2.79亿元[7] - 毛利率同比+3.56pct至73.38%,净利率+0.93pct至15.4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95.34%至12.93亿元[4][7] - 公司筹划发行H股并在联交所上市,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80元(含税),现金分红占归母净利润比例39.48%[4][8]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05亿元、21.09亿元、24.29亿元,对应PE分别为20倍、17倍、15倍[6][8] 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EPS为2.02元,2024-2027年预计EPS分别为3.92元、4.56元、5.33元、6.13元[4][6] - 毛利率持续提升,预计2025-2027年分别为72.6%、71.9%、71.8%,净利率分别为15.0%、15.4%、15.5%[6] - ROE保持较高水平,2024-2027年分别为28.7%、27.4%、26.5%、25.4%[6] - 资产负债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24-2027年分别为27.1%、27.5%、24.5%、22.2%[9] 业务发展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达95.39%,线下收入同比-21.49%至2.47亿元[7] - 多品牌矩阵发展良好,主品牌占比降至74.27%,第二品牌彩棠及OR品牌高速增长[7] - 公司持续升级产品、推新,官宣顶流明星代言人提升品牌价值[7][8] - 在新兴渠道快速布局,探索海外发展机会,抓住中国品牌出海机遇[8] 估值指标 - 当前总市值364亿元,对应2025年PE为20倍,2026年17倍,2027年15倍[1][6][8] - P/B倍数逐年下降,2025-2027年分别为5.6倍、4.6倍、3.8倍[6] - EV/EBITDA倍数2025-2027年分别为13.48倍、11.28倍、9.57倍[9]
珀莱雅(603605):二季度业绩稳健增长,多品牌矩阵协同发力
国信证券· 2025-08-27 10:20
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4][6][17] 核心观点 - 公司二季度业绩稳健增长 2025H1营收53.62亿元(yoy+7.21%) 归母净利润7.99亿元(yoy+13.80%) 单Q2营收30.03亿元(yoy+6.49%) 净利润4.08亿元(yoy+2.36%) [1][8]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8.00元 分红率接近40% 达历史最高水平 [1][8] - 筹划发行H股 旨在加快海外业务发展和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 [1][8] - 多品牌矩阵协同发力 主品牌珀莱雅营收39.79亿元(yoy-0.08%) 彩棠品牌营收7.05亿元(yoy+21.11%) Off&Relax营收2.79亿元(yoy+102.52%) 原色波塔营收0.97亿元(yoy+80.18%) [2][9]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提升至95.39% 营收51.09亿元(yoy+9.17%) 线下渠道营收2.47亿元(yoy-21.49%) [2][10] 财务表现 - 2025Q2毛利率73.85%(yoy+4.25pct) 净利率14.01%(yoy-0.50pct) 毛利率提升主因运费费率下降、赠品优化和采购议价能力增强 [3][13] - 销售费用率同比+5.97pct 管理及研发费用率分别-0.23pct和+0.04pct [3][13] - 存货周转天数82天(yoy减少14天)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6.18亿元(yoy+167.2%) [3][16] - 下调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7.66/19.33/20.65亿元(原值18.69/21.44/23.88亿元) 对应PE为21/19/18倍 [4][17] 品牌与渠道分析 - 主品牌珀莱雅天猫/抖音ROI分别为3.2/2.5 抖音自播/达播/其他占比5.5/3.5/1 通过推新巩固大单品策略 [2][9] - 彩棠品牌天猫/抖音ROI分别为2/1.8 抖音自播/达播/其他占比2/6.5/1.5 预计明年全方位升级 [2][9] - Off&Relax和原色波塔收入占比分别提升至5.22%和1.81% 彩棠和OR已盈利 悦芙媞略亏 [2][9] - 单Q2线上收入28.8亿元(yoy+6.61%) 线下收入1.19亿元(yoy+4.15%) [2][10]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118.73/127.69/134.50亿元 增速10.2%/7.6%/5.3% [5][21] - 预计每股收益4.45/4.87/5.20元 ROE为27.3%/25.4%/23.3% [5][21] - 毛利率预计维持在74%左右 EBIT Margin稳步提升至18% [5][21]
人事震荡叠加增长压力,珀莱雅的豪赌时刻:海外并购是破局还是步同行后尘
华夏时报· 2025-05-21 22:33
高管变动 - 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王莉因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辞职,原定任期至2027年9月12日,目前相关职责暂由董事长侯军呈和总经理侯亚孟代行 [2][3] - 近两年公司高层变动频繁,2024年1月市场营销总监叶伟离职,7月首席科学官魏晓岚离职,9月联合创始人方玉友卸任总经理 [3] - 公司表示王莉离职为正常人事变动,专家分析高层频繁变动可能与企业战略方向改变有关 [4]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07.78亿元,同比增长21.04%,净利润15.52亿元同比增长30% [4]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23.59亿元同比增长8.13%,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28.87% [4] - 2024年主品牌珀莱雅营收85.81亿元占比79.69%,彩棠品牌营收11.91亿元占比11.07% [6] 品牌发展 - 主品牌珀莱雅2024年营收增幅不到20%,低于2021-2023年28.25%-37.46%的增幅水平 [6] - 彩棠品牌2024年营收增幅不到20%,显著低于2021-2023年103.48%-132.04%的增幅 [6] - 公司推出能量、净源、光学等新产品线,计划重点发展源力、能量、美白、底妆等系列 [6][7] 行业环境 - 2024年国内化妆品类收入4357亿元同比下滑1.1%,2025年1-4月收入1454亿元同比增长4% [7] - 国内美妆行业海外并购持续升温,逸仙电商收购Galénic、Eve Lom,水羊股份收购伊菲丹等品牌 [7] - 逸仙电商2023-2024年总净收入持续下滑,水羊股份2024年营收净利润双降且净利润降超六成 [8] 海外并购计划 - 公司考虑通过巴黎分公司进行海外并购,重点填补婴童、香水、男士护肤等赛道空白 [8] - 并购后计划将新品牌引入国内,目前处于初级早期阶段 [8] - 专家认为海外并购可补充品牌矩阵,但需关注品牌差异化、中国市场匹配度和运营能力 [9]
国货崛起,珀莱雅准备出海反向收购
第一财经· 2025-05-19 20:00
公司战略动向 - 珀莱雅考虑通过巴黎分公司进行海外并购 填补婴童、香水、男士护肤等细分赛道空白 并购后会将新品牌引入国内[2] - 公司2023年营收107.78亿元 同比增长21.04% 归母净利润15.52亿元 同比增长30.00% 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23.59亿元 同比增长8.13% 净利润3.9亿元 同比增长28.87%[2] - 通过品牌升级和矩阵化战略持续拓展产品线 除主品牌外在2019年收购彩棠 2021年收购日本洗护品牌Off&Relax 但主品牌仍占主导地位[2] 行业并购趋势 - 本土美妆企业从被收购方转变为收购方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2020-2021年收购科兰黎和伊芙珑 水羊股份2022年收购伊菲丹[4] - 被收购高端品牌产品售价达千元级别 反映本土企业通过收购国际品牌实现高端化突破的路径[4] - 历史上有外资收购本土品牌案例 如科蒂集团2010年以约4亿美元收购丁家宜 欧莱雅收购羽西和小护士[3] 行业发展逻辑 - 分析认为本土美妆公司需多元化品牌矩阵才能做大做强 投资并购是头部上市企业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3] - 内部孵化品牌多偏向大众平价 向上突破高端市场需依靠收购现有国际品牌[4] - 高端品牌运营成本对中国市场而言仍然较高 且高端主流打法与国货打法存在差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