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购物服务
搜索文档
消费维权渠道全梳理:从企业客服到社会监督,一文了解
新浪财经· 2025-10-22 06:32
无论是线上购物还是线下消费,当权益受损时,最让人头疼的往往不是商家的态度,而是不知道该向哪 里投诉。其实,消费维权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体系早已覆盖了从企业客服到官方监管的各个层 级,只要了解每个渠道的特点,就能在合适的地方发出最有效的声音。 一、从源头解决:企业客服与平台体系 在多数情况下,最直接的维权路径是向交易平台或商家客服反映问题。大型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 拼多多)都建立了完善的售后系统;外卖、出行类平台(如美团、饿了么、滴滴、高德打车)则设有投 诉申诉入口;生活服务类平台(如携程、飞猪、大众点评)也支持通过订单页面提交问题。 这类渠道 的优势在于响应快、流程清晰、处理链路短。企业往往会优先响应平台介入的投诉,因为商家的信用评 级、店铺曝光度与投诉率直接挂钩。不过,当纠纷涉及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合同违约或服务质量争议 时,平台内部机制就难以完全解决,需要进一步升级到更高层级的维权渠道。 二、黑猫投诉:高效与可追踪的第三方通道 在所有社会化投诉平台中,黑猫投诉(tousu.sina.com.cn)已经成为消费者维权的重要阵地。它的作用 不在于制造舆论,而是让投诉更快被看到、更快被回应。用户只需填写 ...
品质消费、商场“焕新” 这五年我国消费市场量质齐升
搜狐财经· 2025-10-15 08:34
消费市场总体规模与增长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1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2024年全年有望突破50万亿元 [2] -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0%左右,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2][15] - 按照世界银行算法,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美国的1.6倍 [17] 消费结构优化与升级 - 服务消费快速增长,2020年至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增速快于商品消费,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超过45% [2][21] - 品质消费成为关键词,消费从“买得到”向“买得好”、“买得高兴”转变 [15] - 新能源车市场显著扩张,2024年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5.4倍,2024年上半年渗透率已超过50% [2] 新业态、新场景与新型消费 - 网上零售额稳居世界第一,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数字+消费”、“人工智能+消费”等呈现蓬勃增长态势 [4][19] - 新消费场景激活内需,例如海口国际免税城通过打造体验式购物空间,将购物清单变为闯关地图,实现销量200%至300%的提升 [7][9] - 消费业态更加丰富,直播带货、网上购物、虚拟现实消费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线上线下消费相互促进 [21] 政策驱动与市场活力 - 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上半年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2] - 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持续实施,政策的持续优化为消费场景创新提供了保障 [9] - 消费市场更加开放,更多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同时更多国潮品牌走向全球 [15] 供需互促与产业联动 - 居民家庭消费偏好变化与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共同作用,形成供需互促的良好局面 [19] - 生产商敏锐捕捉市场趋势,例如巧克力品牌商根据消博会反馈,开发融合本地食材和文化特色的产品,并计划从参展商转为投资商 [11][13]
越来越多的商场闭店?大家真不爱逛商场了吗?
搜狐财经· 2025-09-15 08:56
行业核心观点 - 传统商场面临严峻的经营压力,闭店和转让现象增多,尤其是一线城市的高端商场 [1][3] - 消费者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以购物为目的转向追求体验、服务和精神满足 [11] - 行业逻辑正经历深刻变革,未来商业空间需转型为连接人与生活的“生活枢纽” [11] 商场闭店现象与数据 - 上海多家经营约30年的大型商场陆续关门,如太平洋百货徐汇店、梅龙镇伊势丹百货 [3] - 北京高端商场标杆北京SKP于2024年5月易主,原股东北京华联退出 [3] - 202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但上海同比下降3.1%,北京下降2.7%,深圳增速1.1%,广州增速0.03% [3] 商场业态的历史角色 - 上世纪90年代,大型百货商场是购物、休闲、社交的主要场所,承载了几代人的消费记忆 [5] - 在商品稀缺年代,商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核心载体,并形成了以商场为核心的商业圈 [5] - 周末全家逛商场购物、吃饭、看电影曾是许多家庭的固定休闲模式 [5] 电商冲击与商场转型 - 电商平台以其价格透明、选择多样、配送便捷的优势,在服装、日用品等领域几乎实现全面覆盖 [7] - 商场核心功能从“卖商品”转向“体验与生活方式空间”,主力业态向餐饮、娱乐、亲子等体验式消费项目转变 [7] - 缺乏资本投入与创新动力的偏远、硬件老化商场面临被淘汰风险 [7] 消费观念变化的影响 - 消费者转向理性、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的“反向消费”,对传统商场的高品牌溢价商品需求下降 [8] - 折扣店、仓储式会员店等新兴零售业态以其高性价比分流了传统商场的客源 [8] - 消费者追求消费体验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传统商场千篇一律的布局难以满足需求 [8] 消费结构转型趋势 - 消费从“物质消费”加速向“服务型消费”和“悦己型消费”演进,人们更追求精神满足和生活品质提升 [10] - 旅游、户外运动、文化演出等能带来持久幸福感的活动正取代传统购物成为新消费热点 [10] - 自然景区、文化街区等开放性场所比封闭的商业空间更能满足人们对“逃离感”和“自由感”的追求 [10]
县域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无限值得深耕
消费日报网· 2025-06-24 10:57
下沉市场消费趋势 - 京东"618"数据显示县域农村地区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30%,用户数同比增长超140% [1] - 南昌市南昌县、菏泽市成武县分别成为京东"618"消费力最强、消费力增长最强区县 [1] - 县域农村消费需求从基本生活物资扩展到健康、教育、旅游等领域,呈现多样化和升级趋势 [1] 县域农村消费能力提升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大幅增长 [2] - 县域农村消费者开始追求品质、品牌和个性化,不再仅满足于低价商品 [2] - 农村线上购物因物流改善而激增,快递网络覆盖县级、乡镇和村级,打通"最后一公里" [2] 企业机遇与策略 - 县域农村市场对企业和商家是新的消费蓝海,需开发适合农村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 [3] - 优化物流配送体系和提高服务质量是关键,确保农村消费者及时收到商品 [3] - 加强售后服务以解决农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 [3]
线上消费投诉频发,监管质量受到质疑
搜狐财经· 2025-06-19 02:12
电商平台消费纠纷投诉现状 - 618大促期间电商平台消费纠纷频发 消费者通常先寻求平台解决 未果后转向市场监管部门或12345投诉[1] - 上海12345热线系统出现大量针对市场监管部门的直接投诉 反映监管部门在解决线上平台纠纷中存在不作为现象[3] - 典型案例显示消费者投诉数月未获解决 市场监管部门未主动联系且单方面终止调解流程[5] 监管部门处理机制问题 - 监管部门多数未与消费者直接沟通 仅将投诉转交平台自行判断是否接受调解 导致调解流程形同虚设[7] - 属地管辖原则导致全国性电商平台投诉集中涌向注册地 某街道市场所年处理8万件投诉占全区76% 仅配置3名专职人员[9] - 极端案例中单个基层所6人团队需日均处理1400件投诉工单 远超人工处理能力上限[9] 现有解决方案与局限性 - 部分区试点设立网监所专项处理线上投诉 长宁区网监所41人团队人均日处理量仍高达87件[10] - 杨浦区尝试引入AI技术 通过大数据分析 智能外呼和预调解提升效率 但尚未解决根本性资源错配问题[12] 管辖权制度争议 - 现行属地管辖原则导致行政资源与投诉量严重不匹配 平台注册地监管部门难以承载全国性投诉压力[12] - 专家建议改为消费者或商家所在地受理投诉 既可分散处理压力 又能提升调处公平性[12]
购物节“脉冲式”营销不可继续
经济观察网· 2025-05-23 18:25
电商购物节现状 - 618购物节促销周期从5月13日开始持续5周,较最初单日大幅延长至1个月跨度 [1] - 参与平台从天猫京东扩展至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多平台混战格局 [1] - 促销形式从简单打折升级为跨店满减直播秒杀会员专享百亿补贴等组合玩法 [1] 销售集中度数据 - 美妆品类双11618三八节三大促销贡献全年线上销售额90%,其中双11占50%618占25%三八节占12% [1] - 2024年双11全品类线上销售额1.4万亿元占全年线上零售25% [2] - 头部品牌线上销售额中双11占比30%-50%618占比15%-30%合计达45%-80% [2] 行业影响分析 - 电商促销导致消费者形成非大促不买心态抑制品牌日常销售需求 [2] - 平台比价机制迫使品牌持续降价否则无法获得流量 [2] - 频繁折扣削弱品牌溢价能力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质疑 [2] 供应链与成本压力 - 促销订单暴增导致供应链承压日常订单萎缩造成物流资源利用率剧烈波动 [3] - 美妆类目平台抽佣约8%站内投放费用占GMV20%-30% [3] - 头部品牌抢占流量入口中小商家面临高额营销成本压力 [3] 商业模式困境 - 品牌陷入低价促销依赖症为市场份额被迫参与但利润难以维持 [3] - 市场呈现双11618两次脉冲式销售缺乏稳定需求 [3] - 促销投入长期效益下降形成投入越多收益越少恶性循环 [3] 生态改善方向 - 品牌需从促销驱动转向品牌价值驱动 [4] - 消费者需培养理性决策能力 [4] - 平台应调整规则构建健康营销环境从流量争夺转向用户资产运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