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

搜索文档
越来越多的商场闭店?大家真不爱逛商场了吗?
搜狐财经· 2025-09-15 08:56
每到周末,都市人去逛商场休闲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然而就在最近越来越多的商场闭店的消息引发了热议,大家真的不爱逛商场了吗? 一、越来越多的商场闭店? 二、大家都不爱逛商场了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场闭店的消息不断传来,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大家真的不爱逛商场了吗? 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最近两年,国内商场越来越冷清,很多大商场里门可罗雀。由于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商场不得不关门或者转让。而且越 是一线城市的高端商场,关门和转让的越多。为什么看上去消费力最强的大城市,商场反而开不下去了呢? 从上海来看,多家大型商场已经在这两年陆续关门,比如太平洋百货徐汇店、梅龙镇伊势丹百货等等,这些都在上海经营了30年左右,曾经是上海最具人气 的商场。 从北京来看,虽然关门倒闭的大商场还不多,但也是寒气逼人。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今年5月份,国内最高端的顶奢商场北京SKP易主,北京华联将股权 转让,退出了这家全球"店王"。北京SKP是国内高端商场的一面旗帜和风向标,当北京SKP都开始被出售,国内商场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 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来看,2024年,全国社消总额同比增长3.5%,而上海社消增速同 ...
大商场小商店 好逛就是竞争力
人民日报· 2025-09-06 09:04
实体零售业转型与增长趋势 - 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铺前7个月零售额同比增长4.2% [4] - 实体店通过打造开阔购物小镇、拓展便利店功能、升级商场新潮化实现转型 [4] - 福州市开展促消费活动超1.25万场次,直接拉动消费超163亿元 [6] 奥特莱斯模式创新案例 - 砂之船小镇商业面积约23万平方米,含300多个零售品牌且60%为福州首店 [5] - 202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40%,客流量与车流量同比增长超30% [6] - 通过折扣促销、场景装饰(婚庆城堡/空中花园)及会员体系吸引近100万会员 [5][6] 便利店业态功能拓展 - 宜快宜慢在济南开设120多家便利店,单店平均年营业额达300余万元 [8] - 便利店引入地方特产(把子肉酸奶/葱油酱/山楂糕)并设特色商品专区 [7] - 济南便利店单店覆盖1.1万人,24小时门店占比近40% [8] 策展型商业体改造成效 - COSMO成都改造为面向青年的非标准化零售空间,年均举办超百场活动 [9][11] - 通过设计师品牌、策展型买手空间和艺术陈列满足个性化需求 [10][11] - 主打适中价格策略吸引青年客群,强化线下"淘货"体验 [11] 区域消费市场表现 - 济南市202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0.7亿元,同比增长4.4% [8] - 福州市通过政企联动(消费补贴等)有效刺激区域消费增长 [6]
商场进销存管理软件真能破解商超运营的库存与效率难题吗?
搜狐财经· 2025-09-02 18:02
对于商场、超市的管理者而言,"库存" 与 "效率" 几乎是每天都要面对的两大难题:生鲜区的水果上午还陈列饱满,下午就因补货不及时空了货架;零食区 的某款饼干明明滞销了一个月,采购部门却还在按旧数据进货;月底盘点时,人工记录的库存数量与实际货品对不上,3 名员工熬夜核对 3 天仍找不到差错 源头…… 这些问题不仅让顾客满意度下降,更直接导致商场资金积压、运营成本攀升。此时,常被行业提及的 "商场进销存管理软件",真的能成为解决这 些痛点的 "利器" 吗?今天,我们就从商场运营的实际需求出发,看看商场进销存管理软件究竟能带来哪些改变。 对于连锁商场而言,"多门店协同难" 是另一大痛点,而商场进销存管理软件能实现 "数据互通、高效调货"。很多连锁商场存在这样的问题:A 门店的方便 面卖断货了,B 门店却有大量积压,但因为信息不互通,A 门店只能重新下单进货,而 B 门店的积压品继续占用仓库和资金。商场进销存管理软件的多门 店协同功能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总部通过商场进销存管理软件能实时查看所有门店的库存情况,当 A 门店某商品库存低于预警线时,系统会自动提醒总 部查看其他门店的库存;若 B 门店有富余库存,总部可直接 ...
线下演出旺季,撑起八大衍生消费场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16:58
线下演出市场总体表现 - 2025年7月演出市场总票房超34亿元 同比增长近60% 直追电影市场规模 [4] - 线下演出市场持续火爆 演唱会、音乐节、话剧等各类演出数量呈井喷态势 衍生消费场景不断丰富 [2] - 观演人群对线下演出体验的需求升级解锁了越来越多的细分消费市场 成为激活消费的新动能 [2] 摆摊经济 - 热门演出吸引数万人参与 在入场前等待和散场后疏导过程中形成两个明显消费高峰时段 [4] - 摊主聚焦观众即时需求:冰镇饮品、便携小吃、折叠坐垫、便携雨衣、手机支架等实用物品 [5] - 结合演出主题设计特色商品如应援扇、迷你手幅等低成本纪念物 增强参与感和仪式感 [5] - 摆摊启动成本低 回报周期极短 单场演出就能看到实际收益 社交媒体分享日入四位数经历 [4][7] 商场歌友会 - 商圈通过策划艺人歌友会、专辑签售会、粉丝见面会等活动 将偶像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客流与销售额 [9] - 采取低门槛策略联动场内商户推出粉丝专属套餐或折扣 通过赠送明星小型周边礼增加会员转化 [12] - 粉丝活动能在短时间内为商业体带来大量精准客流 增强商业体年轻化与时尚感标签 [12] 约妆服务 - 粉丝对演唱会的期待演变成包含情感表达的综合体验 妆容成为粉丝群体内的"社交货币" [15] - 消费需求高度集中在演出前2-3小时 化妆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高密度服务 [15] - 线上预约模式打破传统服务业地域局限 实现供需两端高效匹配 [15] 约拍跟拍 - 专业摄影器材价格高昂且日常使用率低 手机拍摄难以应对复杂光线变化和远距离拍摄问题 [19] - 跟拍约拍服务与专业设备租赁市场兴起 花几百元就能得到远超手机拍摄的效果 [19] - 轻资产模式吸引不少人试水 有摄影基础的人买一套二手专业设备就能接单 [21] 住宿市场 - 观众参与演唱会产生的额外消费有61.3%集中在住宿上 [24] - 演唱会期间周边3公里范围内酒店出现3-5倍价格上浮 基础房型在演出前一个半月就会被预订一空 [26] - 酒店通过精准运营突出区位优势 打造演唱会主题场景、提供穿梭巴士和应援礼品等特色服务 [24] 餐饮消费 - 演出开始时间固定导致吃饭时间集中在散场前后几个小时 场馆周边餐饮店铺用餐人数比平时多好几倍 [29] - 餐饮商家优化流程推出线上点单、精简菜单 或直接在场馆外设点招揽客人 [29] - 演出后的"宵夜"环节满足情感需求 餐厅成为延续看演出仪式感的场所 [31] 明星周边 - 周边产品从单一纪念意义升级为消费+体验双重载体 重塑演唱会经济的盈利结构与情感连接方式 [33] - 实体快闪店精心设计互动场景 将艺人等身立牌、主题打卡墙、沉浸式音效装置等元素加入 [33] - "限时限量"策略强化稀缺感 刺激粉丝在短时间内做出消费决策 [33] 演出+文旅 - "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成为新的旅行动机 演出门票比景点门票更能决定目的地选择 [40] - 多地政府通过筹办大型演艺活动吸引游客 打造城市品牌 带动文旅消费 [41] - 刀郎武汉演唱会带动武汉体育中心周边酒店预订环比增长4倍 周杰伦三亚演唱会带动综合消费超11亿元 [41]
老商场 新空间
人民日报· 2025-08-20 05:11
公司转型与定位 - 北京友谊商店从传统涉外高档购物场所转型为城市文旅新空间,以"友谊花园"新貌融入市民生活 [1] - 2024年正式启动改造升级,定位"新友谊新青年",打造都市生活消费与艺术融合的新地标 [2] - 改造核心是"轻改造,重激活",用最小干预激发空间生命力,让历史痕迹与新潮业态碰撞 [3] 业态创新与运营数据 - 后院改造后引入中式茶馆、咖啡馆、美食超市等新业态,周末及节假日日均客流突破5000人次 [1][2] - 主楼创新布局:一二层大健康业态、三层二手潮流店、四层青年旅舍,与后院形成功能互补 [3] - 2022年作为北京艺术双年展分会场,以"共生"主题展现城市更新魅力 [3] 历史价值与城市更新 - 作为中国最早涉外商店之一,曾服务驻华外交人员等外宾群体,需凭外汇券购物 [1] - 跨越传统商业边界,从外交窗口演变为开放的城市客厅,成为北京传统商场焕新升级的缩影 [3] - 北京市商务局2019年启动"一店一策"改造计划,友谊商店是盘活存量商业空间的典型案例 [3] 用户画像与社群运营 - 吸引70后市民怀旧打卡,同时成为年轻人新潮聚集地 [2] - 通过季节化主题活动和文化内容植入保持场所鲜活度,强化精细化社群属性 [3] - 咖啡馆等空间保留历史元素(如废弃抽屉改造装饰),形成独特反差吸引力 [1][3]
大量倒闭,商场正在死去?
新浪财经· 2025-08-19 16:26
商场行业整体衰退趋势 - 惠州君尚百货结束20多年运营并于8月停业 [1] - 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梅龙镇伊势丹百货等经营30年左右商场陆续关闭 [5] - 2024年全国至少38家商场闭店 其中76%运营超10年 外资百货伊势丹关闭多家门店 [6] - 2025年闭店潮持续 王府井旗下多家商场停业 长沙阿波罗商业广场、大连麦凯乐西安路店相继关闭 [6] - 上海爱琴海购物中心50万方建筑体量中室外商铺空置率近90% [5] 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负 [5] - 2024年全国社消总额同比增长3.5% 但上海同比下降3.1% 北京下降2.7% [7] - 深圳社消增速仅1.1% 广州增速0.03% 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7] - 北京SKP 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降17% 该商场曾年销超200亿元 [8] - 限额以上零售业中百货店零售额下降2.4% 便利店/专业店/超市分别增长4.7%/4.2%/2.7% [22] 新兴零售模式冲击 - 即时零售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 [12] - 便利店门店数量达19.6万家 净增1.4万家 90.4%门店开展鲜食销售 [22] - 新零售本地生活服务对商场形成近距离冲击 [11] 商业地产企业资产处置 - 万达2017年出售77个酒店和13个文旅项目 2023-2024年出售超30座万达广场 2025年初出售7座 5月出售广州等城市48座万达广场 [16][17] - 万科2024年2月以23.84亿元七折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予领展集团 7月以约20亿元出售上海南翔印象城48%股权予GIC [18] - 世茂/上海证大/绿景中国地产/合景泰富/华侨城/新世界发展等房企同步减持商业资产 [18] 行业转型与创新案例 - 2024年73%购物中心销售总额同比增长 78%客流增长 近半数提袋率上升 [19] - 成都太古里/北京SKP通过引入首店/艺术展览打造商业地标 [19] - 胖东来超市凭借服务实现近百亿经营业绩 [20] - 北京朝阳合生汇通过二次元活动国庆7天吸引85万人次 销售额近2亿元 [20] 县域市场逆势增长 - 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10省份超70% [23] - 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比重提升至38.8% 乡村消费增速比城镇快0.9个百分点 [23] - 2025年春节县域电煮锅销量增超10倍 三明治机增8.6倍 县城酒店预订量增40% 高星级酒店预订翻番 [23] - 美宜佳2024年新增超4000家县域门店 瑞幸开放157个三四线城市加盟 [23]
公共场所楼层命名把人绕晕
北京晚报· 2025-05-13 15:56
核心观点 - 当前中国商业建筑和交通枢纽存在楼层标识系统混乱问题 多种字母与数字混搭命名方式导致公众寻路困难 反映出行业缺乏统一规范的现状 [1][6][12] 楼层命名混乱现象 - 北京大兴机场停车楼出现1M夹层命名 导致乘客与网约车司机定位困难 停车楼共4层包含B1层、1层、1M层和2层 [6] - 北京南站地下停车场设M夹层 因入口隐秘导致大量司机和旅客迷路 东西停车场结构复杂 [6] - 东方新天地商场采用UG层(商场首层)、LG层(商场地铁层)和P1/P2/P3停车场命名 电梯系统分区导致顾客误入写字楼区域 [3][7][8] - 百货大楼停车场出现J2层夹层 位于B2与B3层之间 采用拼音首字母"J"标识 [5][9] - THE BOX朝外商场采用G层、L1、L2命名 但内部书店使用1/2/3层编号 出现同一建筑双重标准 [9] - 北京超极合生汇商场楼层指示牌使用LG0/LG1/LG2 但电梯按钮标注M/B1/B2 造成消费者认知混淆 [10] 命名规则解读 - L代表Level F代表Floor 均指示地上楼层 例如L1/F1/1F [10] - B代表Basement地下室 例如B1/B1F [10] - LG代表Lower Ground地下楼层 LG1为地下一层 LG2为地下二层 [10] - UG代表Upper Ground地上楼层 通常不跟数字 [10] - P代表Park停车场 P1为地下一层停车场 P2为地下二层 [11] - M层代表Mezzanine夹层 J层可能为汉语拼音"夹层"首字母 [11] 行业现状与建议 - 非数字编号方式被广泛采用 因其能提示楼层功能属性 [12] - 部分商场避免使用B1/B2命名地下楼层 以消除消费者负面心理感受 [12] -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历史较短 尚未出台楼层命名规范指南 落后于发达国家标准化进程 [12] - 需制定本土化楼层命名规则 参考国外设计指南建立清晰统一标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