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服务型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沪指重夺3600点,结构牛继续,把握三个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8-05 13:12
市场指数表现 - A股市场呈现分化走势 沪指收涨0 53%报3602 13点 深成指微涨0 14% 创业板指下跌0 26% 科创50指数下跌0 09% 超3300只个股上涨 半日成交突破1万亿元 [2] - 港股恒生指数微涨0 27%报24799 67点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0 33%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0 19% 市场成交额达1123 51亿港元 [2] 领涨行业及驱动逻辑 - A股PEEK材料概念爆发 受北京市开放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应用场景及上海基础研究补助政策推动 叠加人形机器人轻量化需求预期 [2] - 消费电子产业链持续强势 全球智能手机营收同比增长10% 高端机型需求旺盛 [2] - 钢铁 房地产 银行板块涨幅居前 分别上涨1 32% 1 24% 1 12% 受益于财政政策发力下基建链条预期升温及房地产政策边际放松 [2] - 港股医疗保健业指数领涨1 91%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大涨2 46% 受国家医保局"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落地提振 [3] - 港股造纸与包装指数大涨4 47% 钢铁指数上涨3 97% 受纸企新一轮涨价潮及"稳增长"政策下周期股情绪修复驱动 [3] 领跌行业及原因 - A股计算机 医药生物板块分别下跌0 64%和0 45% CPO等AI硬件端高开低走 云计算 智能体概念因隔夜美股相关品种下跌及获利回吐压力回调 [3] - 港股非必需性消费业指数下跌0 19% 汽车板块承压 蔚来-SW跌幅超6% 因部分新势力7月销量不及预期 [4] 市场特征与投资建议 - 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延续 资金轮动加速"特征 A股在3600点附近面临获利盘回吐压力 但成交额维持高位显示交投活跃 [6] - 短期可关注政策密集催化的新材料 消费电子及基建产业链 港股需跟踪内地经济数据及中美政策互动 医疗保健 周期股或延续修复 [6] - 中期产业变革带来的长期红利仍是核心主线 泛科技 新消费及有色金属具备配置价值 [6]
短暂回调无需紧张,政治局会议指明方向
大同证券· 2025-08-04 21:03
权益市场 - A股本周冲高回落,沪指在3600点附近徘徊,周度日均成交额仍超1.8万亿元[7][13] - 市场结束周线五连阳,但交投情绪提升,多板块轮动频繁,表现健康[3][10] - 730政治局会议肯定上半年经济稳中有进,下半年政策将持续发力托底市场[3][13] 海外经济 - 美国关税政策释放稳定信号,8月1日进入实施落地期,全球经济回归平稳[3][13] - 中美重启谈判趋势向好,但尚无明确结果[13] 债市表现 - 权益市场回调带动部分资金融入债市,债市小幅回稳[3][35] - 债市短期受权益市场影响回稳,但后续发展仍需观望[35] 商品市场 - 商品市场多品类回落,黑色系产品期现货下跌,原油受供需影响持续回落[46] - 黄金短期建议维持配置,中长期需观望[46] 配置建议 - 短期关注双创板块叙事性机会,中长期关注科技、反内卷、服务型消费[16] - 建议哑铃型策略:科技板块(通信、光伏)与红利板块结合[16]
短暂回调无需紧张政治局会议指明方向
大同证券· 2025-08-04 20:35
大类资产总览 - 权益市场冲高回落,终止周线五连阳,但回调未改变整体健康趋势,交投情绪提升且日均成交额超1.8万亿[2][8] - 海外经济回归稳定,美国关税政策释放积极信号,日欧等经济体与美国达成协议[2][8] - 国内730政治局会议肯定上半年经济稳中有进,下半年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托底市场[2][3][8] - 债市震荡回稳,权益市场回调促使部分资金流入债市形成支撑[2][8] - 大宗商品冲高回落,原油、黄金等主要品类缺乏上行逻辑,黑色系受产能制约[2][6][8] A股市场分析 - 沪指在3600点附近徘徊,结构性行情下板块轮动频繁,科技、反内卷、服务型消费为三大主线[3][12] - 科技板块受中美谈判缓和及政策支持驱动,通信(英伟达产业链)、芯片、计算机可逢低布局[12] - "反内卷"主题中长期关注光伏、新能源产业链,供给侧改革或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转型[12] - 服务型消费(旅游、餐饮)成为下半年扩内需重点,政治局会议明确政策导向[12][13] - 配置建议哑铃型策略:科技(通信)+红利板块为主,辅以光伏、旅游等逢低配置[3][13] 债市与商品市场 - 债市短期受益于权益市场资金分流,但长期走势仍依赖权益市场表现[5][35] - 商品市场整体疲软,原油供需失衡、贵金属表现不佳,黑色系受产能限制[6][38] - 黄金短期配置价值仍存,中长期需观望原油及黑色系供需变化[7][40] 数据与图表要点 - A股周度日均成交额维持1.8万亿高位,融资净买入小幅回落但两融余额持续拉升[28][30] - 通信、零售板块表现突出,医药生物板块资金流入显著[23][24] - 国债收益率与中美利差下行,期限利差缩窄反映市场避险情绪[36][37]
聚焦服务消费崛起——社服行业2025年度中期投资策略
2025-07-11 09:0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社服行业、茶饮行业、餐饮行业、教育市场、人力资源行业、酒店行业 - **公司**:雪王、股民、小菜园绿茶、百胜中国、美团、学大、昂立、卓越、思考乐、科锐、北京人力、首旅集团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中国服务型消费**:2025 年政府重视服务型消费,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带来发展窗口期,但与发达经济体比占比低,生存性消费占比高,未来文娱类消费潜力大[1][2] - **茶饮行业**:2025 年增长态势好,同店增速超 20%,受高温和外卖补贴推动,国内增速或回落但国外和下沉市场有空间,推荐雪王和股民[1][3] - **餐饮行业**:2025 年整体超预期增长,内部结构分化,平价大众连锁餐饮经营数据好转,推荐小菜园绿茶和百胜中国,后者开店增速超 10%,回购带来约 9%股息率[1][4] - **美团**:面临竞争,但本地生活三边交易网络和一站式生态壁垒深厚,低线城市经营优势突出,有望在即时零售补贴大战中胜出[1][5] - **教育市场**:供不应求,格局走向集中,高资质公司有望获更高份额,关注学大、昂立、卓越和思考乐[1][6] - **人力资源行业**:需求淡,但科锐和北京人力依托华为扩张实现结构性修复,科锐合发招聘平台用 AI 提升效率[1][7] - **酒店行业**:供过于求,Revpar 同比下降但降幅收窄,暑期文旅需求好,关注供给端降速和龙头集团经营改善机会,推荐首旅集团[1][1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荷花平台**:通过 AI 提高岗位需求澄清、筛选简历和推荐候选人,成单率和交付效率提升,预计今年收入增长翻倍甚至更多,2025 年 7 月 17 日举办升级后发布会[8] - **景区板块**:政策关注度高,关注是否出台旅游服务补贴政策,国内旅游淡旺季分化,人均消费恢复水平低,人次增速领先,旅游产业战略地位提升,相关上市公司有成长机会[9][10]
港股融资持续火热 “科技+消费”成为主力|港美股看台
证券时报· 2025-07-11 07:54
港股融资市场概况 - 2025年以来港股股权融资规模达2879.82亿港元 同比大增350.56% [1] - 上半年IPO集资额1070亿港元 较去年全年增长22% 暂列全球第一 [2] - 2025年配售发行规模1569.85亿港元 已超2023-2024年之和1206亿港元 [5] 历史对比数据 - 2023-2024年IPO融资额均未超千亿港元(463.34亿/881.47亿) [4] - 2023-2024年再融资规模(配售为主)分别为661.61亿/545.99亿港元 [4] - 2025年上半年融资规模已超2022年全年2809.46亿港元 [5] 龙头企业驱动效应 - IPO前10大项目中3家超百亿港元:宁德时代410亿(占比超30%)、恒瑞医药、海天味业 [7] - A+H公司占前10大IPO项目70%(7家为A股公司) [7] - 再融资前10大项目中比亚迪/小米合计861亿港元 占比超50% [7] - 比亚迪再融资创全球汽车业近10年纪录 规模仅次于2021年美团65.9亿美元项目 [7] 行业分布特征 - 募资前三行业:技术硬件与设备、资本货物、汽车与汽车零部件 [9] - 超百亿港元行业还包括:生物医药、软件服务、食品饮料、材料等 [9] - "科技+消费"双轮驱动:科技聚焦AI/新能源/机器人 消费覆盖潮玩/茶饮/医美等11个细分赛道 [11] 产业动态背景 - 景气行业(新能源/AI/生物医药等)面临技术竞争与出海压力 加速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12]
券商月内加紧调研5家上市公司最受青睐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17 00:43
券商调研活动概况 - 6月以来101家券商合计对350家上市公司进行1576次调研,247家公司获2家以上券商关注 [1] - 工业机械、电子元件等行业为券商调研重点领域,业务拓展及出海布局是核心关注话题 [1] 热门调研标的与市场表现 - 燕京啤酒(38次)、怡合达(35次)、孩子王(34次)、东方电热(32次)、石基信息(30次)为最受关注标的 [2] - 350只被调研个股中236只股价上涨,56只涨幅超10%,金陵体育(93.71%)、联化科技(49.67%)、雄帝科技(47.92%)领涨 [2] 头部券商调研动态 - 27家券商月内调研超30次,国泰海通(67次)、中金公司(58次)、中信证券(53次)、长江证券(52次)、华泰证券(49次)最活跃 [2] 行业分布特征 - 工业机械(33家)、电子元件(22家)、汽车零配件(24家)、西药(19家)、集成电路(17家)为前五大调研行业 [3] - 工程机械行业受益国内政策支持及海外电动化布局,需求有望持续回暖 [3] 后市投资方向 - 重点关注AI推理算力、文化传媒、可控核聚变、军工、商业航天、固态电池及深海科技等泛科技领域 [4] - 中长期建议布局人工智能回调标的、服务型消费(医药/社会服务/美容护理)、集中度提升的地产及低配金融板块 [4]
五大公募首席两会前瞻!聚焦振民营、促消费、强科技三大方向
券商中国· 2025-03-03 07:23
文章核心观点 受访的五大公募首席认为今年两会可重点关注“振民营”“促消费”“强科技”三大方向,政策主线或聚焦“服务型消费”等民生领域和“AI+”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引导资本向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方向倾斜,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为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1] 汇添富基金韩贤旺观点 - 针对性促进民营经济与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或成今年两会核心议题,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性 [2]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或成两会重要主题,地方两会信号和高层座谈会预示民营经济政策将成2025年亮点 [2]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务实政策重点包括加强政策制度保障、改善营商环境、提供创新与转型支持 [3] - 科技创新领域支持是两会看点,算力基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以及“AI+制造”等产业融合或成政策重点支持方向 [4] - 两会资本市场政策可能关注平衡投资与融资功能、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增强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向 [5] 招商基金李湛观点 - 今年两会关注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财政政策力度、货币政策基调等议题,政策主线或聚焦“促消费”和“AI+”领域 [6] - 两会受关注且影响资本市场的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与通胀预期、财政政策加码方向、政策基调与工具、新质生产力与国企改革、消费政策 [7] - 政策端值得关注的举措有中长期资金引入与投资端改革、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量化交易与融券监管、支持创投与科技企业融资、投融资协调与基础制度优化、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 [8][9] - 科技创新领域建议设立未来产业母基金、提高对未盈利硬科技企业再融资包容性、扩大社保等资金对硬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比例等 [9] - 股市处于重估修复前中期,中长期有望随盈利增长上涨,2025年投资主线为科技和稳定红利方向 [10] 创金合信基金魏凤春观点 - 今年服务型消费或成投资新增亮点,踏空科技股的投资者未来仍有上车机会 [11] - 货币政策预计延续“适度宽松”基调,短期内总量宽货币操作可能不出现,但政策空间仍存 [11] - 2025年GDP增速目标约5%,CPI增速目标约2%,财政政策更积极,赤字率或提至4%左右,新增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将扩大 [12] - 2025年服务消费升级和硬科技及其应用领域值得关注,两会后投资者可把握政策导向挖掘投资机会 [13][14] - 科技股成长需去粗取精,经业绩考验的公司将成价值投资蓝海,未来仓位配置机会充分 [15] 鹏扬基金朱国庆观点 - 期待两会在惠民生和促消费方面有财政支持和中长期政策落地,提升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内需消费 [16][17] - 2025年经济增速稳住对股票投资是友好环境,行业和企业走出恶性竞争可改善盈利能力和提升ROE水平 [16][17] - 对中国资产表现充满期待,投资布局沿人工智能、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能力修复两大主线 [16][17] - 人工智能应用影响广泛,投资机会从中长期看不容忽视,其应用能提升各行业效率并创造新消费场景 [17][18][19] 方正富邦乔培涛观点 - 民营经济是创新源泉,但发展中遇问题,期待两会地方政府出台“便民”措施,为民营经济打造更好环境 [20] - 今年两会“日历效应”或弱化,投资机会来自“新科技”,AI+将扩散到各行业 [21] - 资本市场是经济晴雨表,“中国资产重估”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期待两会出台扶持新质生产力举措 [22] - 经济发展应从“泛房地产”向“泛高科技”转变,希望更多地方像杭州一样转变快、早出成果 [22]
2025扩内需:消费政策“三级跳”,文旅业加速升级
和讯· 2025-03-02 22:28
内需与消费政策演进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内需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首位,强调提振居民消费需求,扩大服务型消费,政策工具涵盖收入分配调整、消费场景创新和金融支持[1][2] - 政策逻辑经历"三级跳":2023年聚焦疫后恢复性增长(消费券、免税额度提升),2024年升级为"消费促进年"(结构性优化、提振消费专项行动),2025年转向服务消费主导[3][4]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3.5%),消费对GDP贡献率44.5%,预计2025年持续增长[5] 文旅经济升级路径 - 文旅经济从"复苏工具"跃升为"增长支柱":2023年《国内旅游提升计划》提出品质升级目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文娱旅游",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文旅融合[6][7] - 头部平台表现突出:携程2024年市值增长1570亿元,同程旅行下沉市场用户占比87%,2024Q3收入49.9亿元(+51.3%)[8] - 地方文旅IP运营成效显著:长白山景区市值112.32亿元(全年+182.18%),哈尔滨冰雪旅游带动餐饮住宿收入+30%,天水"麻辣烫专线"推动农特产销售+85%、餐饮收入破10亿元[8] 服务型消费发展趋势 - 政策明确聚焦文旅、养老、医疗等高增长空间服务消费,北京计划2025年孵化百个新消费品牌,打造10个以上商文旅体融合示范商圈[4][6] - 文旅经济本质是体验经济,成功案例显示需将在地文化转化为可感知体验(如哈尔滨"全城宠客"模式)[8][9]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要求2027年前重点提升文旅市场服务质量标准与消费体验[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