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红楼梦》
搜索文档
我们为何呼唤简约美学(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11-20 06:20
艺坛百花,竞相盛放。第十八届文华奖单项奖揭晓,23个剧目的有关创作和演职人员获奖,充分肯定了 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表演5个创作环节的杰出贡献,彰显了舞台艺术发展的风向标。本版"创 作谈"栏目今起约请第十八届文华奖单项奖获奖者,畅谈创作感悟,共话艺术人生。 ——编 者 毫无疑问,中国舞台视觉艺术正进入多元融合、创新突破的黄金期:从哲学思考到技术应用,从传统转 化到当代表达,从彰显地域特色到追求更广泛的共鸣共情。文华奖获奖作品所展现的创新趋势表明,中 国舞台美术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这条路既深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又面向现代科技的广 阔天地。 舞台之下,观众不仅记住了精彩的表演,更记住了那些震撼的视觉画面——《天下大足》的光影交错、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光影故事、《正义必胜》的光影史诗。这些画面汇成新时代中国舞台艺术的"视 觉志",作为见证者和创造者,与有荣焉。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一级舞美设计)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0日 20 版) 新时代舞台艺术的视觉创意,体现出从单一到多元的叙事转变。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了各具 特色的视觉语言。 由任冬生担任视觉总监 ...
用精品标注时代文艺创作的高度
人民日报· 2025-11-11 06:41
文华奖评奖机制改革 - 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第十八届文华奖是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 [5] - 通过优化奖项设置、放宽首演时间、扩大申报渠道等改革完善评奖机制 [5] - 将作品申报年限延长至10年,强化"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 [5][13] 戏曲行业创作趋势 - 获奖戏曲作品代表近10年舞台热门,具有行业示范意义 [6] - 核心方向是继承传统与对接现代审美,如婺剧《三打白骨精》融合无人机、变脸换装等现代科技 [6][7] - 浙江婺剧团在继承传统、培养青年演员上成果出色,演出"满台生辉" [6] - 越剧《我的大观园》将古典名著转换为年轻人感同身受的"青春记忆" [7] 话剧行业发展趋势 - 获奖作品展现时代命题深刻表达和现实人生哲理思辨 [8] - 表演美学持续革新,从强调外部动作转向探索内心世界,人物塑造更加立体鲜活 [9] - 舞台语汇不断丰富,运用时空折叠、VR、AR等手段融合多种元素 [9] - 话剧《烟火人间》借助360度机械转台构建"生活博物馆"舞台 [9] 音乐舞蹈杂技行业动态 - 终评作品中舞剧比例最高,歌剧、音乐剧次之,反映三大门类发展活跃度 [11] - 相当一部分作品着力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演绎,如舞剧《杜甫》《红楼梦》《醒·狮》 [11] - 音乐剧《逐梦》以高铁研发为背景展现新时代产业工人奋斗 [12] - 杂技剧《先声》近140分钟演出呈现20个不同杂技,含"技"量高 [18] 小型节目市场机遇 - 本届文华奖特设"文华节目奖",15部作品获奖,时长均不超过40分钟 [15] - 小节目素有"轻骑兵"之称,易于创排演出,涵盖多种艺术形式 [15][16] - 杂技《龙跃神州——中幡》运用碳纤维等新材料改造传统中幡,提升安全性并增强表现力 [17] - 南音《南音魂》融入特色打击乐与多声部演唱,保留古老乐种韵味的同时焕发新生命力 [16]
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02 05:52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举办,地点在巴山蜀水间 [1] - 活动内容包括赏百部优秀剧目,观看千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以及群众文艺团队表演 [1] - 活动形式结合了赏剧看展与旅游打卡,为观众提供文旅大餐 [1] 舞台艺术成果 - 艺术节期间有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亮相 [2] - 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备受关注,如杂技剧《先声》、话剧《觉醒年代》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2] - 现实题材佳作如话剧《生命册》、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收获好评,引发观众对城乡变迁等议题的思考 [2] 青少年艺术参与 - 艺术节联动举办"青少年艺术创演周",开展川渝中小学戏曲传承展演、青年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 [3] - 活动引入VR、AI艺术展陈等创新形式,旨在培养年轻人的胸怀和格局,让艺术更"潮"、更青春 [3] 群众文艺参与 - 群众文艺爱好者及工作者带来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 [4] - 活动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通过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的方式增强群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4] 美术展览与公共教育 - 艺术节举办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大优秀作品展览 [5] - 通过学术讲座、公共教育活动、"展览进社区"等,将"看展览"升级为集"看、听、学、玩、创"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 [5] 文化创新与市场表现 - 婺剧《三打白骨精》、舞剧《红楼梦》等优秀作品热度持续攀升 [5] - 儿童剧《猫神在故宫》自首演以来,不到两年即在全国巡演160余场,舞剧《醒·狮》相关短视频获千万次播放 [6] - 不少剧目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年轻化、市场化方面亮点突出 [5] 文旅融合与新业态 -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新打造"文旅版"话剧《苏东坡",观众可看完演出后前往三苏祠深度游览 [6] - 艺术节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 [6] - 川渝两地联手推介100个"品质打卡地",开发文创商品,推动打造文旅新场景、新业态 [6]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时代华彩——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五
新华日报· 2025-10-19 07:31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 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正在全省各地举办,"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为群众带来优质文化演出 [1] - "十四五"期间江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 [2] - 江苏健全文艺创作生产"五全"工作机制,电影《守岛人》等6部作品、扬剧《郑板桥》等5部作品先后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剧《红楼梦》成为现象级作品,电影《南京照相馆》刷新江苏出品影片票房及观影人次纪录 [7] 理论武装与文明建设 - "十四五"期间江苏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每年组织全省400多万名基层党员参加集中培训,创新打造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 [3] - 江苏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永远跟党走"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年均超10万场 [3] - 全省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2万家,实践点3万多家,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4] - 江苏共有37个全国文明城市,今年有8个县级城市新入选,文明创建成果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4] 文化惠民与体制改革 - "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自今年1月实施以来覆盖人次超1000万,9月为基层文艺院团赠送科技感十足的流动舞台车 [7] - 江苏创新打造"读城"行动、"非遗生活荟"等特色品牌,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7] - 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推动院团"一团一策"等改革,有效激发发展活力,产生剧目创作"盐城现象"和基层院团"涟水现象" [8] 文脉传承与文化遗产 - 江苏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文库》至去年年底已出版近1600册,创新举办江南文脉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 [9] - 2025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该论坛自2007年连续举办,是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9] - 2024年全省备案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约1.4亿人次,居全国前列,共举办各类主题展览超千个,平均每天新增近3个 [10] - 91家博物馆实现延时开放,其中47家场馆接待观众人次同比增长22.05%,"数见苏韵"环省行活动单日接待人次达4.2万刷新纪录 [10] 文化产业与文旅融合 - 2024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达2.2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10] - 《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为数字文化产业按下加速键 [10] - 2024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超10.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3万亿元 [10] - "苏超"全民体育盛会单场最高上座超6万人,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单场观赛人数纪录,赛事巧妙串联全省文旅线路带动多场景消费 [10] 青少年美育与国际传播 - 发源于南通的"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去年带动全国超2665万人次参与 [5] - 江苏广泛开展"童"字系列美育活动,助力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阳光成长 [5] - "文明遇·鉴"活动在欧洲成功举办,昆曲、民乐、非遗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江苏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11][12]
江苏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新华日报· 2025-10-15 07:31
文化资源禀赋 - 江苏拥有3项世界文化遗产 25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 [2] - 江苏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2项 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4] - 无锡斗山遗址考古发掘确认找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城址 距今6000年 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2] 文化保护与传承工程 - 江苏实施文明探源工程 揭示地域文明的基因 源流与谱系 [2] - 推进"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 推动编纂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 并建立线上数据库 [3] -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例如将顾廷龙故居用于国家级"非遗"程氏针灸 为老宅注入新生命力 [6] 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利用 - 2024年江苏博物馆参观量达1.4亿人次 全国领先 [6] - 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接待观众209.7万人次 文创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 [7] - 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日均客流近2万人次 实现"老味道"与"新场景"融合 [6] 文化创新与现代表达 - 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 收获观众百万 成功普及昆剧剧种 [7] - 通过"非遗生活荟"等创意活动 推动非遗走向市场化 时尚化 [9] - 推出"读城"主题线路 在城市深度漫游中串联历史与市井烟火 让文化在行走中"活"起来 [9] 文化影响力与交流 - 舞剧《红楼梦》海外巡演至新加坡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10] - "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亮相比利时布鲁塞尔 以非遗技艺架起中欧交流桥梁 [10] - 南京 苏州 扬州 淮安等城市获得"世界文学之都" "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世界美食之都"称号 [10] 重大文化项目与基础设施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4年多来累计接待超1500万人次 成为大运河文旅新地标 [9] - 南京地铁5号线夫子庙站内陈列明清道路遗迹 是文物普查新发现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 [3] - 作为大运河 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 江苏全力推进相关文化建设 [9]
舞剧创作莫要堆砌文化符号(锐见)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行业创作趋势 - 国内院团新创排舞剧呈现爆发式增长,作品集中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受到市场欢迎[1] - 部分作品热衷于堆砌文化符号,弱化了舞剧的叙事功能,例如将作品做成地方文化大杂烩式舞台秀或旅游宣传片[1] - 具体案例显示,有作品仅机械化展现制瓷技术流程,舞段间缺乏情感逻辑,难以体现人文温度[1] 创作倾向成因 - 优秀舞剧作品的成功引来跟风效仿,但创作力非一日之功[2] - 文旅发展浪潮中拉动旅游消费的短线诉求人为降低了艺术标准[2] - 数字媒体时代的吸睛模式助推舞台元素符号化泛滥,导致深沉情感与深刻思想表达稀缺[2] - 深层原因在于部分创作者对传统的理解停留在符号层面,缺乏对文化精神内核的把握和当代艺术转化的能力[2] 成功案例与融合路径 - 舞剧《丝路花雨》长演不衰,成功将敦煌壁画等文化元素融入关于友谊与艺术传承的感人故事中[2] - 舞剧《二十四时舞》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血脉传承为生命线,描绘了湘西人民的精神世界,富有生活气与人情味[2] - 文化元素需选取恰当并融入舞剧整体风格,避免为炫目而强行拼凑[3]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创作者需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人文内涵,在剧情设置上做到舞中有戏、戏中见人,通过合理戏剧冲突自然呈现文化元素[3] - 应避免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清醒认识现代舞台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更加注重叙事完整性与表情达意[3] - 在文化自信增强的背景下,行业使命不仅是展示文化风貌,更要表现精神内涵,使舞剧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使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