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动力电池系统
搜索文档
海运脱碳:星辰大海,惊涛骇浪
36氪· 2025-09-29 12:28
文章核心观点 - 海运业正经历以电气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深刻转型,旨在实现脱碳目标,此过程涉及技术路线、运营模式和商业逻辑的全面变革 [1] - 转型面临高昂成本、绿色燃料选择、全球基础设施协同以及法规标准等多重挑战,成功取决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而非单一技术突破 [4][8][9] 系统重构:船舶电气化 - 船舶电气化是从机械驱动向电力驱动的范式转移,是对船舶能源分配与推进系统的彻底重构,而非简单的动力替换 [2] - ABB的车载直流电网概念能减少高达10-20%的能源转换损耗,并节省设备空间与重量,其开放架构可灵活兼容锂离子电池、甲醇/氨燃料电池等未来技术 [2] - 混合动力方案在新造船与改装船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过渡技术,允许船舶在排放控制区和港口内实现零排放航行,中远海运集团在大型集装箱船上实施了此类改造 [3] - 采用先进直流电网和电池系统的新造船建造成本可能比传统船舶高出20%-40%,催生了包含绿色溢价的长期运输合同和绿色金融等新商业合作模式 [4] - 中国船舶集团在高端邮轮和LNG船领域展现系统集成能力,宁德时代的船舶动力电池系统已应用于长江流域的多艘电动船舶 [3] 从自动化到自主化:运营智能化 - 智能化趋势正从单船自动化迈向船岸一体化智能运营,旨在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全局能效最优和运营模式重塑 [5] - ABB Ability™、瓦锡兰的船舶效能管理系统等能优化航速航线,据估计可带来5-10%的能效提升,并能实现预测性维护 [5][6] - 华为的5G技术、船载通信模块和云服务为智能航运提供数字基础设施,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的智慧港口系统通过优化港口作业效率间接减少船舶排放 [6] - 在自主航行领域,西方有康士伯的"Yara Birkeland"项目,中国有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牵头的技术标准制定和青岛无人船基地的测试平台 [6] - 智能化面临法规责任空白、网络安全威胁以及船员角色向系统管理者转型的挑战 [7] 脱碳的终极挑战:绿色燃料与基础设施 - 脱碳的根本挑战在于绿色能源的来源,液化天然气、甲醇、氨、氢等选项面临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严格审视 [8] - 马士基巨资投入绿色甲醇船舶,中远海运集团探索氨燃料动力技术,欧洲船东看好LNG的过渡作用 [8] - 存在全球基础设施困局,船东不愿投资绿色燃料动力船因加注网络空白,能源公司不愿投资因对应船舶数量不足 [8] - 中国在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等内河航道加快建设船舶充电、加注设施,采取先内河、后沿海、再远洋的渐进式布局策略 [9] - 破解全球困局需国际政策协调、巨额基础设施投资和行业共识标准,这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对全球治理智慧的考验 [9]
百岛之城珠海:“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1:11
文章核心观点 - 海洋经济是科技创新与场景应用的系统竞争,旨在将蓝色国土转化为蓝色动能 [1] - 珠海正以场景牵引、科技创新和“海上新基建”为基石,塑造海洋经济的系统性优势,成为“海上新广东”的最佳试验地 [1][2][5] - 珠海计划通过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力争到202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达10% [5] 场景牵引优势 - 珠海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227.26公里,拥有262个岛屿)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的理想试验场 [7] - 通过发布“三张场景清单”(场景机会、需求能力、标杆案例),系统性破解“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的难题 [8] - 开通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已安全飞行超4000架次,并立项全国首个海岛无人机快件运输标准,打造“万山样板” [7][8] - 探索“低空+海洋”经济模式,在海上风电巡检、海洋生态监测、跨海物流配送等九大重点领域推动商业化应用 [10] 科技创新体系 - 珠海在海洋领域拥有40家科技创新平台,10所高校设有超60个涉海研究平台(团队),推动全国海洋科技人才集聚 [15] - 代表性平台南方海洋实验室主导研发全球首套海洋专用数字孪生引擎,并推出三种高性价比深远海养殖装备 [15] - 无人艇产业形成完整创新闭环,云洲智能的产品从内河近海驶入深远海,并实现多船协同集群作业 [15][16] - 涉海企业数量达36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构建“一带双核三组团”产业空间格局 [18] 海上新基建布局 - 珠海发布108个“海上新基建”项目,总投资1100.1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292.1亿元 [21] - “海上新基建”旨在打造海上“四通一联”(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往、海底通港),形成陆海联动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23] - 此举被视为强化“向海发展”要素导向,吸引全球资本,并有望在陆域基建投入产出边际递减背景下成为新增长点 [23][24] - 珠海加快构建“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巩固四大优势产业,培育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智慧海洋未来产业 [24] 海洋经济现状与目标 -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4] - 作为对比,2024年广州和深圳的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4979亿元和5409亿元,规模大幅领先 [21] - 珠海目标到2027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需达到10% [5]
中国城市观丨百岛之城珠海:“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07:20
文章核心观点 - 珠海正以场景应用为牵引、科技创新为动力、“海上新基建”为基石,系统性地发展海洋经济,目标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并打造“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2][3][4] 场景牵引战略 - 珠海通过发布应用场景机会清单等“三张场景清单”,破解“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的难题,2025年第一批清单涵盖7大领域28个机会,其中海洋经济场景有4个[7] - 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等先行先试举措已落地,开通一年的唐家港至桂山岛航线安全飞行超4000架次,创造了“万山样板”[6][8] - 深度探索“低空+海洋”经济模式,聚焦海上风电巡检、跨海物流配送等九大重点领域,推动低空经济在海洋领域的商业化应用[9] 科技创新能力 - 珠海拥有40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0所高校设有超60个涉海研究团队,覆盖海洋工程、装备、信息等多个领域[13] - 代表性企业云洲智能是全球早期无人艇企业,其产品已从内河近海驶入深远海,并实现多船协同集群作业[14] - 珠海涉海企业数量达36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构建了“一带双核三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14] 海上新基建布局 - 珠海发布108个“海上新基建”项目,总投资达1100.1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292.1亿元,意向项目33个总投资808.0亿元[19] - “海上新基建”旨在打造海上的“四通一联”,即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往、海底通港,形成陆海联动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19] - 该布局被视为打造“超级海洋场景综合体”的发展逻辑,有望将珠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20] 产业发展目标与体系 -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目标到2027年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达10%[3][4] - 加快构建“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即巩固四大优势产业、培育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智慧海洋未来产业[20] - 珠海海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3]
百岛之城珠海:“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06:21
文章核心观点 - 珠海市正通过场景牵引、科技创新和“海上新基建”三大策略,系统性地发展海洋经济,目标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并成为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1][2][3] 珠海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目标 - 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26.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2] - 公司力争到202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达10% [3] - 公司正加快构建“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即巩固提升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智慧海洋未来产业 [15] 场景牵引与应用创新 - 公司通过公布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涵盖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七大领域、28个应用场景机会,其中海洋经济场景有4个 [5] - 公司以海岛型低空经济为突破口,开通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开通一年的航线已安全飞行超4000架次 [4][6] - 公司探索“低空+海洋”经济发展模式,重点覆盖海上风电巡检、海洋生态监测、跨海物流配送等九大领域 [6] - 公司推广“标准海供应”模式,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全市项目用海获批48宗,用海面积达4142.69公顷 [7] 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 - 公司在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多达40家,10所高校已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 [9] - 公司依托重大平台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到产业孵化的完整创新闭环 [10] - 公司涉海企业数量达3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构建了“一带双核三组团”的海洋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10] - 代表性企业云洲智能推动无人艇从智能单船进阶到多船协同集群作业 [10] - 公司建成中国首个新能源船舶动力电池系统自动化制造基地 [11] “海上新基建”战略部署 - 公司发布一批“海上新基建”项目共108个,总投资1100.1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292.1亿元,意向项目33个总投资808.0亿元 [13] - “海上新基建”旨在打造海上的“四通一联”,即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往、海底通港,实现陆海联动 [14] - 该举措被视为具有极强市场信号,能吸引全球资本关注,并打造“超级海洋场景综合体”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