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伶仃牧场1号
icon
搜索文档
破解走向深蓝的融资痛点——来自广东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11-12 06:04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通过实施“金融+海洋”工程,以多元化金融工具和创新服务模式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旨在破解融资难题,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海上新广东” [1][4][10] 海洋经济战略地位与规模 - 海洋经济被定位为大国崛起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1]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五分之一,对广东省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3% [1]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第一,水产品总产量、海水鱼养殖产量、海水鱼苗产量等均居全国首位 [1][5] 金融支持政策与体系 - 广东省出台《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等系列文件,为金融赋能海洋经济提供法治保障 [1][10] - 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保险机构丰富涉海保险产品,并鼓励发展海洋设备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 [10] - 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计划5年内投放海洋牧场相关贷款1000亿元,助力打造万亿元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 [4]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针对海洋产业融资难点,金融机构推出“海洋牧场贷”系列33个信贷产品,以及“海洋渔业贷”、“蚝享贷”、“塑胶网箱贷”等精细化信贷服务 [4][5] - 创新贷款产品如邮储银行的“渔担贷”(无需抵质押)和建设银行的“粤兴贷”有效满足了渔民和企业更换渔船、购买饲料等大规模资金需求 [4] - 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设立海洋牧场金融服务中心,服务各类海洋牧场主体3万户,截至今年6月末,广东海洋牧场相关贷款余额达501亿元 [4][5] 具体领域金融支持案例 - **海洋牧场与养殖业**:农业银行惠州分行为广东曾腾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00万元贷款,支持其养殖面积扩大至320亩,总投资超1亿元 [2];农业银行珠海分行为“标准海”样板区项目授信8400万元 [7] - **海洋新能源**:阳江市加快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成和在建项目装机1300万千瓦,金融机构探索全产业链融资模式 [7];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向广东明阳海上风电项目发放3亿元贷款支持研发 [11] - **冷链物流**:农业银行推出“海洋牧场冷链贷”,建设银行湛江市分行推出“粤仓云贷”,为冷链水产企业提供贷款超9000万元 [10][11] 科技与装备金融支持 - 海洋重大科技突破与装备研发制造因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面临资金缺口,需要金融强力支撑 [6][7] - 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如“伶仃牧场”系列智能装备实现自动投喂、集群监控和“零碳”能源自给,金融资源助力其发展 [6] - 邮储银行广东省阳江市分行向广东蓝水新能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发放4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其在深远海装备领域的先发优势 [8] 风险保障与融合业态 - 保险机构创新地方特色涉渔保险产品,如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推出海水网箱养殖风灾指数保险,广东省保险业组建海洋牧场保险共保体,今年1月至6月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0.44亿元,支付赔款6764.22万元 [12] - 新业态如“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观光旅游”不断涌现,金融机构提供综合融资服务,例如建设银行阳江分行为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提供服务 [8]
百岛之城珠海:“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1:11
文章核心观点 - 海洋经济是科技创新与场景应用的系统竞争,旨在将蓝色国土转化为蓝色动能 [1] - 珠海正以场景牵引、科技创新和“海上新基建”为基石,塑造海洋经济的系统性优势,成为“海上新广东”的最佳试验地 [1][2][5] - 珠海计划通过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力争到202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达10% [5] 场景牵引优势 - 珠海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227.26公里,拥有262个岛屿)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的理想试验场 [7] - 通过发布“三张场景清单”(场景机会、需求能力、标杆案例),系统性破解“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的难题 [8] - 开通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已安全飞行超4000架次,并立项全国首个海岛无人机快件运输标准,打造“万山样板” [7][8] - 探索“低空+海洋”经济模式,在海上风电巡检、海洋生态监测、跨海物流配送等九大重点领域推动商业化应用 [10] 科技创新体系 - 珠海在海洋领域拥有40家科技创新平台,10所高校设有超60个涉海研究平台(团队),推动全国海洋科技人才集聚 [15] - 代表性平台南方海洋实验室主导研发全球首套海洋专用数字孪生引擎,并推出三种高性价比深远海养殖装备 [15] - 无人艇产业形成完整创新闭环,云洲智能的产品从内河近海驶入深远海,并实现多船协同集群作业 [15][16] - 涉海企业数量达36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构建“一带双核三组团”产业空间格局 [18] 海上新基建布局 - 珠海发布108个“海上新基建”项目,总投资1100.1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292.1亿元 [21] - “海上新基建”旨在打造海上“四通一联”(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往、海底通港),形成陆海联动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23] - 此举被视为强化“向海发展”要素导向,吸引全球资本,并有望在陆域基建投入产出边际递减背景下成为新增长点 [23][24] - 珠海加快构建“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巩固四大优势产业,培育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智慧海洋未来产业 [24] 海洋经济现状与目标 -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4] - 作为对比,2024年广州和深圳的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4979亿元和5409亿元,规模大幅领先 [21] - 珠海目标到2027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需达到10% [5]
百岛之城珠海:“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06:21
文章核心观点 - 珠海市正通过场景牵引、科技创新和“海上新基建”三大策略,系统性地发展海洋经济,目标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并成为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1][2][3] 珠海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目标 - 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26.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2] - 公司力争到202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达10% [3] - 公司正加快构建“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即巩固提升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智慧海洋未来产业 [15] 场景牵引与应用创新 - 公司通过公布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涵盖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七大领域、28个应用场景机会,其中海洋经济场景有4个 [5] - 公司以海岛型低空经济为突破口,开通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开通一年的航线已安全飞行超4000架次 [4][6] - 公司探索“低空+海洋”经济发展模式,重点覆盖海上风电巡检、海洋生态监测、跨海物流配送等九大领域 [6] - 公司推广“标准海供应”模式,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全市项目用海获批48宗,用海面积达4142.69公顷 [7] 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 - 公司在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多达40家,10所高校已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 [9] - 公司依托重大平台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到产业孵化的完整创新闭环 [10] - 公司涉海企业数量达3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构建了“一带双核三组团”的海洋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10] - 代表性企业云洲智能推动无人艇从智能单船进阶到多船协同集群作业 [10] - 公司建成中国首个新能源船舶动力电池系统自动化制造基地 [11] “海上新基建”战略部署 - 公司发布一批“海上新基建”项目共108个,总投资1100.1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292.1亿元,意向项目33个总投资808.0亿元 [13] - “海上新基建”旨在打造海上的“四通一联”,即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往、海底通港,实现陆海联动 [14] - 该举措被视为具有极强市场信号,能吸引全球资本关注,并打造“超级海洋场景综合体” [14]
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破1000亿元 将持续发力海上新基建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08 15:41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珠海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突破1000亿元[2] - 上半年渔业产值达50.72亿元 同比增长5.0%[2] - 隘洲海洋牧场预计年渔获量2500吨 年产值约9000万元[2] 海洋牧场建设进展 - 格盛科技养殖平台年渔获产值突破3000万元 近期收获10万斤章红鱼并投放4万余尾鱼苗[2] - 计划2025年底实现海洋牧场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3] - 推进种苗繁育基地 功能饲料基地 智能养殖工船等基础设施建设[3] 海洋装备与技术突破 - 珠海试验场开展"南鲲"号兆瓦级波浪能平台 "珠海云"无人母船等装备试验[4] - 聚集南方海洋实验室 国家海洋试验场等重大科研平台[4] - 建设海水淡化项目 东澳岛工程将于2025年6月投产[4] 产业融合创新模式 - 海洋牧场结合海上风电 观光旅游 休闲海钓等多业态融合[3] - 风渔融合装备包括"格盛1号""澎湖号"养殖平台及"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2] - 形成海上风电光伏支撑 科研平台创新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立体开发体系[4]
农行广东分行:引“金”入海,绘就海洋经济新画卷
南方农村报· 2025-06-26 11:02
农行广东分行海洋经济金融服务 - 紧扣广东省委"1310"部署 出台服务海洋牧场十条措施并开展专项行动[4] - 累计投放海洋牧场相关贷款200亿元 服务客户3万户[6] - 在珠海 惠州 湛江等地探索创新服务模式 全面激活海洋经济新动能[50][51] 珠海"标准海"样板区项目 - 由珠海海洋集团投资建设 5月底投产 标志深远海养殖进入标准化智能化新阶段[9][10] - 首创"标准用海+集群养殖+岸海联动"体系 核心为自主研发的"伶仃牧场"系列智能装备[14][15] - 农行珠海分行为项目提供8400万元授信 已投放5992万元 开辟全流程绿色通道[22][23] 惠州海洋科技案例 - 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曾面临扩建资金压力 农行惠州分行提供300万元循环贷款[31][32] - 资金支持使企业完成基地扩建 提升养殖技术 扩大海胆等优质海产品规模[33][34] - 该分行累计投放海洋牧场行业贷款4.4亿元 服务主体上千户[41][42] 湛江分行创新服务模式 - 设立海洋金融服务中心 成立服务专班 运用产业园GBC合作等创新模式[44][47] - 重点支持"海威1号2号"养殖平台 阳江深水网箱等海洋装备建设项目[53] - 出台差异化信贷政策 支持水产种业发展 提供10亿元贷款服务超千户主体[54][56] 全省服务举措 - 抓关键领域 支持海洋装备建设和种业发展[53][54] - 抓重点项目 建立项目库优先支持 如珠海渔港经济区等[59][60] - 抓模式创新 打造"联农带农"等模式 支持2万农户开展养殖加工[62][64] - 抓专业能力 在13个沿海地市设专班 开发8大特色产品[66][68]
全国首个“标准海”样板区在珠海建成
南方农村报· 2025-05-28 20:35
项目概况 - 全国首个"标准海"样板区在珠海建成,由珠海市海洋集团投资建设[1][2] - 项目位于珠海万山隘洲海域,包含三座桁架式智能化养殖网箱和30口重力式网箱[4][14] - 采用"1+N"智慧集群养殖单元模式,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年产值超9000万元[5][8][18] 技术创新 - 核心装备伶仃牧场系列网箱由珠海海洋装备研究院自主研发,拥有十多项专利[26][27][30] - 关键技术包括矩形柱稳式座底设计、锚泊定位系统等,设计寿命30年,可抵御50年一遇极端海况[32][33] - 实现零碳无人值守的纯电化单元网箱应用,通过风力和光伏发电提供能源[35][36] 智能化应用 - 伶仃牧场1号搭载智能化管理系统,具备自主升降、自动投喂、远程监控等功能[36][37] - 采用"空海一体"自动化生产模式,结合平台自动投料和无人机投喂技术[40][41][42] - 实现饲料损耗率和人员数量的"双减",显著提升养殖效能[47][48] 产业意义 - 标志着珠海深远海养殖进入"牧场模式标准化、智能装备集群化、陆海联动产业化"新阶段[6] - 着力破解国内海洋牧场建设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等痛点[11][12] - 通过养殖石斑鱼、金鲳鱼等大宗品种及高附加值品种,助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17][19] 发展规划 - 将形成适应深远海环境的养殖标准体系,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珠海方案"[50][51] - 为珠海"百千万工程"提供创新实践,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