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豫农优品
icon
搜索文档
豫农优品的全球化之旅
河南日报· 2025-10-14 07:10
品牌发布与规模 - 豫农优品全球化品牌发布会于10月13日在郑州举行,有马来西亚、缅甸、乌干达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采购商代表参与 [1] - 豫农优品作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已有377家企业、717个产品被纳入品牌名录,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类别 [1] - 河南连续8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全国一半的火腿肠、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七成的速冻水饺产自河南 [1] 品牌标准与质量管理 - 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制定了豫农优品准入"十大金标准",突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国内国际权威认证要求 [1] - 建立起从准入、监管到退出的全流程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可信赖 [1] 数字化营销与国际拓展 - 2025年"豫农优品"线上程序发布,结合视频号、抖音号等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网络 [2] - 东盟是河南第一大贸易伙伴,河南的速冻食品、休闲食品正走进东南亚市场 [2] - 豫农优品已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家商会组织建立合作,并在乌兹别克斯坦、缅甸设立海外仓 [2] 合作签约与网络建设 - 发布会现场,河南豫农优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签约 [2] - 与多国贸易机构就海外仓建设签约,进一步完善豫农优品海外分销网络 [2]
出海潮涌,豫农优品加速迈向全球大市场
搜狐财经· 2025-10-13 20:14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玉静 文 洪昊旸 摄影】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寻求增量市场空间,中企出海依然很热。 在出海热潮下,河南农产品也加速拓宽出海之路。10月13日,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 正式开幕,在中国(河南)-"豫农优品"全球化品牌发布会分论坛现场,"豫农优品"全球化战略正式启动。 "豫农优品"是河南举全省之力打造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截至目前,已有377家企业,717个产品纳入品牌名录。此次全球化战略的启动,是推进"豫农优 品"品牌国际化,助力河南优质特色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一环,将有力拓宽河南优质农产品的出海之路。 - 0 14 t g u IETE rma l a 3. 28 . . - e 开拓国际市场 "豫农优品"全球化战略启动 2024年3月,按照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豫农优品"正式推出,旨在整合全省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把河南"地域特产"打造为"地区名片",以品牌 引领助力河南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在"豫农优品"全球化战略开启的同时,"豫农优品"加速织密出口通道、拓宽出海朋友圈。 活动现场,豫农优品与中豫港 ...
豫宴东盟 一席和韵
河南日报· 2025-10-13 07:36
农业基本盘与现代化转型 - 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种植面积约1.6亿亩 [4]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在"十四五"末突破6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 [4] - 农业生产呈现"播种用北斗、打药无人机、灌溉用手机"的智能新常态 [4] 农产品加工业与龙头企业 -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万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6103家 [5] - 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家,数量居全国第二 [5] 多元化食物供给与产量 - 2024年油料、蔬菜、食用菌年产量分别为717.33万吨、8068.58万吨、196.71万吨 [6] - 2024年肉蛋奶总产量1337万吨,生猪出栏6029万头,较2020年增加39.8% [7] 国际贸易与区域合作 - 2024年河南对东盟进出口额1091.5亿元,东盟成为河南第一大贸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双方贸易额552.2亿元,增长9.9% [8] - 2024年河南自东盟进口农产品2.6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3% [9] - 2024年河南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6.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30%,为最大出口市场主体 [15] 重点企业与国际供应链 - 万邦集团年交易额超1000亿元,是中国最大农产品交易市场,进口产品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11] - 陈氏阳光、中豫建投等集团与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有深度业务合作,持续推进河南-东南亚农产品供应链建设 [11] 具体贸易事件与物流突破 - 2024年8月25日,15吨马来西亚鲜食榴莲首次通过包机进入中国境内 [12] - 2024年9月22日,柬埔寨首批腰果出口至河南 [13] - 2025年4月15日,满载越南木薯淀粉的专列(44个集装箱)抵达郑州,为万邦集团首批集采的20个专列之一 [14] - 2023年6月26日,首趟至越南胡志明市的农产品出口全程冷链国际班列从郑州发出 [16] - 2024年12月3日,首批"豫农优品"集装箱食品直销马来西亚 [17]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打造"豫农优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远销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7] -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分别位居河南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第二、第三、第六和第九位,主要出口食用菌、大蒜、禽肉、辣椒等 [15]
奋进的河南——决胜“十四五”·“农”墨重彩卷丨乡村振兴咋续航
河南日报· 2025-10-12 07:23
平原片区沃野千里,金色玉米田绘就丰收的画卷;丘陵片区瓜果飘香,丰硕果实孕育着多元产业发展的 活力;山地片区层峦叠嶂,绿色宝库承载着生态富民的底气…… 从中原到东盟,共谱粮农画卷。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 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将在郑州启幕,这场大会不仅是粮农技术的对接平台,更是两地乡村发展互学 互鉴的重要起点,将为河南乡村振兴开拓新思路。(记者 刘一洁)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是乡村振兴的三道必答题。"十四五"以来,河南省所有行政村和 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3.7%,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24年农村无害化卫 生厕所普及率72%、生活污水治理率46.3%,均比2020年提高16个百分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 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广袤的中原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改革创新是续航的动力源泉。滑县作为全国"小田并大田"试点,把零散地块整合连片,土地利用率和生 产力得以提升;获嘉县供销合作社、农机发展中心、无人机飞防手联合组建的飞防联盟,成为保障小麦 稳产增收的重要技术力量;巩义市米河镇明月村成立明月村经济合作社,吸纳农户186户 ...
河南味里话团圆
河南日报· 2025-10-06 07:27
10月5日,孟州市市民刘玉林和家人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今年跟叔伯几家商量好了,凑一块儿过中秋, 人多热闹,孩子们也能聚聚。"刘玉林手机里的购物清单列了满满一屏,除了要去菜市场买菜,更惦记 着线上预定的黄河鲤鱼,"这可是团圆饭的重头戏。" 在河南,"无鲤不成席"不只是俗语,更是刻在河南人骨子里的味觉期待。刘玉林选鱼时特意看了认证信 息,他翻出手机订单,"不光图'年年有余'的好寓意,更要这口地道的黄河鲜味。"他选的"黄河金生态鲤 鱼",早在2012年就荣获当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与宁夏黄河鲤、东阿黄河鲤一起被列入我国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行列,如今更成了豫菜黄河大鲤鱼的当家食材。 让刘玉林踏实的是,下单前还看了溯源直播。"镜头直接对着鱼塘,鲤鱼活水养殖,连喂的饵料都拍得 清清楚楚,像去了养殖基地一样。"说着,刘玉林调出订单附带的溯源卡片界面,"你扫这个,养殖基地 在哪、水质检测记录、生长周期全有。"他坦言,以前买鱼总怕品质不好,"有的肉质发柴,还带泥腥 气",但这"黄河金生态鲤鱼"按严格标准养殖,金鳞赤尾、体形梭长,肉质嫩滑筋道,"刺也规律,小孩 吃着也不容易被扎着"。 正说着,在上海工作的妹妹打来了电话。" ...
从农业大省跃迁为农业强省——奋力建设“五个强省”①
河南日报· 2025-07-08 07:30
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 农业现代化被比喻为"金扁担",一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头促进农民增收 [1][5] - 河南7600万亩秋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农民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秋粮丰收 [1] - 河南用不到6%的耕地生产全国近10%的粮食,小麦产量占全国25% [3] - 2023年河南夏粮总产757.14亿斤(全国第一),全年粮食总产1344亿斤(全国第二) [3] 河南农业产业优势 - 形成双汇、思念、白象、卫龙等国民品牌,以及嗨吃家、食族人等新兴品牌 [3]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升至3.5:1,产业链持续完善 [5] -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 [5] - 小麦年制种能力18亿公斤以上,居全国第一 [5] 农业科技与机械化应用 - 2023年夏播投入播种机械85万台,其中单粒精密播种机械8.7万台(新增1.9万台) [4] - 加装北斗辅助驾驶系统拖拉机4.03万台(新增5000台以上) [4] - 推广单粒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技术,秋粮基本实现适期播种 [4] - 中原农谷、周口国家农高区等平台推动生物育种技术创新 [5] 乡村发展与农民收入 - 2023年培育农民合作社20.3万家、家庭农场27.5万家、农业服务组织12.7万个 [3]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新改建农村公路6842公里 [3]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脱贫县农民收入增长6.9% [3] -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5] 政策与未来方向 -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6] -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6] - 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