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赤小豆
icon
搜索文档
立秋养生贵在“收”
新华社· 2025-08-06 15:45
中医养生 - 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核心在于"收"字,需养阴润燥、收敛神气 [1] - 立秋三候为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人体阳气开始内收下藏,腠理紧实,毛孔关闭以防外邪 [1] - 昼夜温差增大、湿度下降,易导致气道干痒欲咳,呼吸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易病情加重 [1] 情志调养 - 秋应于肺,悲忧最易伤肺,需保持精神安宁,不急不躁,可听舒缓音乐并练习缓慢有节律的呼吸方法 [2] 运动调养 - 秋季宜结合跑步、打球等"动功"与八段锦、站桩等"静功",动静结合可达心身康泰之功效 [2] 饮食调养 - 入秋应少饮酒,因"辛主散",过食辛散之品易损肺气、伤津液,不宜过多摄入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 [2] - 立秋后燥气当令,可食用梨、莲藕、百合等甘凉食物补充津液,脾虚者宜食用薏米、山药、赤小豆等健脾祛湿 [2] - "贴秋膘"应先清后补,平补为要,护脾为本,可食用陈皮、山楂助消化以防滋腻伤胃 [2] 疾病防治 - 立秋后暑伏之气未散尽,贪凉易致咳嗽不止,需注意后背暖护以防病 [2] - 采用中医温透外治技术外敷背部腧穴可温肺止咳、化痰行气通络,对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节等有良好治疗效果 [2]
三伏天如何科学防暑祛湿?中医专家张声生支招
人民网· 2025-07-17 15:35
夏季养生健康风险 - 夏季过度依赖冷饮、冰镇食物和空调等"冰式降温"方式容易带来健康危害,如湿气阻滞、胃肠道黏膜损伤等 [2] - 湿气侵入人体表现为头重如裹、四肢酸懒、舌苔厚腻、食欲减退、手脚冰凉等症状 [2] - 大量摄入冰水会导致湿气增加,引发腹泻、腹痛,空调房内毛孔关闭不利于排湿 [2] 防暑祛湿方法 - 防暑祛湿药物以藿香为主,具有芳香化湿、提神醒脾功效 [2] - 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荷叶、赤小豆等)、健脾升阳气中药和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温水、情绪平衡)是主要方法 [2] - 不同人群需针对性选择药物:上班族用藿香正气类,脾胃虚弱人群避免寒性食物,旅行人群备藿香正气、人丹等 [2] 中暑识别与处理 -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头晕、乏力)、轻度中暑(体温升高、恶心呕吐)和重度中暑(意识丧失、高热) [3] - 轻度中暑可通过藿香正气口服液、人丹等药物干预,并脱离高温环境 [3] - 重度中暑需紧急就医,同时解开衣扣散热并喂水 [3] - 无药物时可按压曲池穴、合谷穴、内关穴缓解中暑症状 [3][4]
小暑养生做好这三点 助你安然度夏
每日商报· 2025-07-08 11:13
小暑养生要点 - 小暑节气预示炎夏来临,高温湿热将持续[1] - 养生重点在于防暑降温、养心健脾、祛湿清热[1] - 外出需使用遮阳帽、防晒口罩、太阳镜等防护用品[1] - 室内应合理使用空调风扇,保持温度适宜和空气流通[1] - 及时补充水分,推荐饮用温开水和淡茶水[1] 饮食调理建议 - 推荐食用健脾食物如扁豆、山药[2] - 赤小豆和薏米是祛湿经典组合,可煮粥煲汤[2] - 清热解暑推荐西瓜、冬瓜、丝瓜等瓜类食物[2] - 冬瓜可祛湿消肿,苦瓜能清心火解暑热[2] - 盛夏可饮用绿豆汤、荷叶汤、莲子百合粥[2] 养心健脾方法 - 保证充足睡眠,建议午休30分钟左右[1] - 保持心情平和愉悦,避免情绪大起大落[1] - 可通过听音乐、冥想、静坐等方式静心[1]
小满湿热交织季 健脾祛湿护健康
新华网· 2025-05-21 09:10
中医养生 - 小满节气气候特点为气温升高、雨量充沛,易导致湿热困脾和暑热扰心,表现为食欲减退、心烦易怒等症状 [1] - 养生重点为健脾祛湿、清热解暑,饮食宜清淡利湿,推荐使用薏米、赤小豆等药食同源食材 [1] - 避免过食生冷油腻以防损伤脾阳,同时需注意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和过度贪凉饮冷 [1] 情志调养与外治方法 - 夏季对应心脏,暑热易扰心神,需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2] - 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监测晨起血压和心率变化,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2] - 中医外治方法如刮痧、拔罐、艾灸特定穴位可健脾化湿、祛病防病 [2] 饮食起居建议 - 午间暑热盛时减少外出,早晚天凉时适时添衣 [1] - 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舒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 [1] - 通过中药熏蒸及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增强防病效果 [2]
立夏时节湿热起 护心顾脾养阳气
新华网· 2025-05-05 08:30
中医立夏养生原则 - 立夏后养生需顺应"春夏养阳"原则,重点养护心脾、清热祛湿、调和气血 [1] - 湿热天气易引发呼吸系统问题(如湿热咳嗽、暑湿感冒)及脾胃功能受损(腹胀、食欲不振) [4] - 湿热体质者症状可能加重,如面部出油长痘、大便黏滞 [4] 饮食调理建议 - 饮食宜"清补为主,兼顾祛湿",推荐酸味食物(乌梅、山楂)敛汗生津,苦味食物(苦瓜、莲子)清心火 [4] - 多食新鲜蔬菜,少油腻辛辣,湿热重时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药等健脾利湿食材 [4] - 避免过量冷饮冰品以防脾阳受损引发腹泻 [4] 起居与运动指导 - 建议夜卧早起,午间小憩养心气,保持室内通风 [4] - 通过静坐、听舒缓音乐保持心态平和,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大汗伤津液阳气 [4] 中医外治保健方法 - 晨起空叩膻中穴5分钟可缓解心烦失眠 [5] - 仰卧推揉腹部49遍/日可祛湿浊,改善脾虚湿困早期症状(口黏纳呆、排便黏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