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
搜索文档
专家解读:“十五五”如何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第一财经· 2025-11-10 10:24
县域经济的战略地位 - 全国1864个县和县级市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是国家经济的基本单元[1] - 县域经济已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体系,从国民经济“末梢”上升为战略“枢纽”,在双循环格局中承担承上启下、固本强基的关键使命[1] - 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切入点,是拉动消费和内需的重要引擎,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5]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 -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需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1][2] - 专业功能县城需聚焦细分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产业集群,构建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的完整创新生态[2] - 农业主产区应以三产融合激活乡村动能,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新业态,培育“农业+电商+文旅”模式[4] 县域经济成功案例 - 东部62个“千亿县”领跑全国,贡献全国县域经济总量近三成[2] - 江苏省昆山市推动15条重点产业链升级,GDP已连续三年突破5000亿元[3] - 浙江省义乌市以“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双轮驱动,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1401亿元,占其当年出口总额的24%[3] - 广东省云浮市通过“链主企业+配套园区”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外溢,形成完整金属智能制造产业链[2] - 山东省曹县依托电商年销售额破百亿元,形成服装加工、物流配送完整链条[4] 数字化与科技赋能 - 数字化浪潮为县域经济打开“超车弯道”,县域需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场景[4] - 需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供应链的精准管理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4] - 借助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6] 未来发展方向与机制创新 - 面向未来,县域经济需以“精准施策”替代“千篇一律”,可构建“一县一策”产业图谱[5] - 推广昆山-金寨“研发飞地”模式,建立东部研发+中西部生产的跨区域产业链[5] - 探索GEP核算与市场化交易,通过水权、林权、碳汇等生态资源确权入市,将“绿水青山”量化为可交易、可融资的资产[5] - 以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激活内生动力[4]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新华社· 2025-10-06 20:37
粮食生产情况 - 四川省秋粮播栽面积超过7000万亩 目前收获进度约70% [1] - 种粮大户王元威流转的2000多亩水稻田全部丰产 测产结果每亩可达1500余斤 [1] - 宜宾市南溪区高标准农田头茬水稻每亩收获近1700斤 再生稻预计每亩收300多斤 实现吨粮田突破 [3] - 三台县种粮大户通过坡地改造将亩产提升一倍 [3] 种业发展 - 眉山市东坡区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 建成制种核心基地5.5万亩 [2] - 东坡区水稻制种面积达3万亩 产量预计达440万公斤 [2] - 四川省将种业振兴作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关键支撑 [2] - 天府现代种业园搭建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等重大功能平台 成为资源保护与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 [2] 高标准农田建设 - 四川省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328.94万亩 改造提升444.27万亩 [4] - 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 增数量与提质量并重 [4] - 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区粮食产量占四川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改造升级丘陵地区土地对提升产量重要 [3] - 高标准农田实现田成方 渠成网 路相通 沟相连 大大提升水稻产量 [3]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新华网· 2025-10-06 17:12
农业现代化战略 - 四川省将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为核心任务,重点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环节 [1] - “十四五”期间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 [8] 粮食生产与丰收情况 - 四川秋粮播栽面积达7000多万亩,目前收获进度约为70% [2] - 种粮大户王元威流转的2000多亩水稻全部丰产,其种植的“竹香莉丝”品种测产结果每亩可达1500余斤 [1][2] - 宜宾市南溪区高标准农田头茬水稻每亩收获近1700斤,再生稻预计每亩再收300多斤,实现“吨粮田”突破 [6] 种业振兴与发展 - 眉山市东坡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预计2025年建成制种核心基地5.5万亩,水稻制种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440万公斤 [2] - 四川将种业振兴作为关键支撑,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培育壮大种业领军企业,向建设中国西南种业中心目标推进 [2] - 天府现代种业园搭建“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成为资源保护、科研攻关、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3] 高标准农田建设 - 2021至2024年,四川新建高标准农田1328.94万亩,改造提升444.27万亩 [8] - 丘陵地区通过土地“小改大”、深翻和培肥等改造,成功将亩产提升一倍,如何凯流转的2000多亩坡地 [8] - 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区粮食产量占四川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改造升级该区域土地对提升粮食产量十分重要 [6]
育种、牧海、强农机!三院士为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出谋划策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04:16
行业概况 - 2024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701.21亿元 位居全国前列 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产量领先 [1] 农业机械制造 - 需加强中小型农业机械制造 明确以动力机械、水稻生产机械、蔬菜生产机械、水果生产机械为重点方向 [2][5] - 当前存在农机制造工业薄弱、企业数量少、产品档次低、缺乏知名品牌等问题 [5] - 建议通过揭榜挂帅、重点支持、省内选拔及省外引进等方式培育中小型农机企业 [5] 海洋牧场建设 - 广东管辖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陆域2.3倍) 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全国第一) 海洋GDP连续30年全国第一 [6] - 需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体系 包括海产品鲜活输运技术、保鲜技术及健康食品研发平台 [9] - 优质鱼类市场(如大西洋鲑鱼、石斑鱼)单种规模约20-30万吨 预计可扩展至50万吨 [9] - 种苗建设需兼顾近海种类(金鲳鱼、石斑鱼等)与深远海品种(三倍体牡蛎、金枪鱼等)开发 [9] 生物育种技术 - 广东种质资源保存量全国领先 超级稻、白羽肉鸡及水产育种成果显著 [10] - 需突破基因编辑工具、生物大数据解析、AI育种算法等"卡脖子"技术 [13] - 建议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资源 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大型表型组学平台 [13] - 通过"政府+科研+企业"机制推动品种研发推广 加强国际种业科技合作 [13]
评论丨以大省之责,绘就岭南农业现代化新图景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18:04
核心观点 - 广东以9701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位居全国农业第一方阵 通过科技赋能 链式融合和政策创新推动岭南特色农业现代化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4][11][55] 农业经济规模与产业基础 - 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701亿元 位居全国农业第一方阵 [4] - 拥有5507家龙头企业 规模以上加工营收达1.63万亿元 [5] - 农产品供给覆盖全国14亿人口菜篮子需求 [14] 科技与创新驱动 - 实施粤强种芯工程 收集36.8万份农业种质资源 超级稻和水产新品种全国占比领先 [15] - 深圳大疆农业无人机全国市占率达96% 领跑行业 [20] - 华南农大无人农场技术推广至30个省市 [20] - 需突破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 整合院校企资源发展基因编辑和智能育种 [28] - 罗锡文院士强调中小型农机需精准研发 解决丘陵山地无机可用痛点 [29] - 山地轨道运输机提升荔枝运输效率5倍 [48] 特色产业与产业链建设 - 存在特色产业规模不大 产品同质化严重 农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 [8] - 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 建设茂南罗非鱼产业园 汕尾海洋种业基地等项目 [18] - 发展陆丰荔枝 清远鸡 湛江对虾等特色产业 以一县一园载体推动预制菜和生物制品深加工 [31] - 海大集团在汕尾建设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 采用陆海接力模式实现工厂化循环水育苗与深海网箱养殖全链可控 [32][33] - 海大集团全国饲料销量突破2000万吨 通过种苗+饲料+动保全产业链带动200万养殖户增收 [44][45] 政策与制度创新 - 需创新农业保险+期货机制 探索养殖网箱和智能装备抵押贷款 [37] - 推行设备贷风险补偿保险 将养殖网箱和智能装备纳入可抵押范围 [50] - 建立产业链党委+双中心模式 强化5507家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 [41] - 茂南产业园带动十万农户就业增收 [42] 海洋经济发展 - 汕尾海洋种业基地和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加速推进 [18][21] - 海大集团实现南美白对虾等品种中国种中国养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