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运险

搜索文档
保险行业点评:2025H1保费点评:银保高增驱动寿险正增,财险增速整体放缓
国金证券· 2025-07-17 15: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寿险板块基本面过度悲观预期改善带来的价值重估预计将继续,叠加二季报好于预期有望带来股价催化(Q2单季利润大部分公司有望正增长) [3] - 基本面积极因素涌现,监管导向行业降成本利好大公司,利差拐点有望明年出现,销售端银保市占率大幅提升,当前估值便宜,有较大长期配置价值,推荐低估值、业务质地较好的头部寿险标的 [3] - 财险板块属于经营稳健的防御属性标的,建议逢低配置 [3] - 众安在线是香港稳定币主题股,且上半年净利润高弹性修复,持续推荐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上市险企半年度保费情况 - 人身险方面,银保高增驱动寿险保费高速增长,分红转型+高基数使代理人渠道预计普遍低迷,2025H1新华、太保增速分别同比+22.7%、+9.7%,预计由新单保费与续期保费共同拉动,太保新单保费增长20.6%,主要由银保渠道+90.2%拉动,个险、团险分别 -20.0%、+6.3% [2] - 财产险方面,增速整体放缓,2025H1太保、众安分别同比+0.9%、+9.3%,太保车险、非车险分别+2.8%、 -0.8%,众安增速放缓预计受退运险业务压降影响,健康险、车险仍旧延续高增长 [2]
2024年财险公司“13精”综合竞争力排名榜:平安、太保、人保均为AAA!(2025年第四期 总第六十三期)
13个精算师· 2025-06-26 18:35
行业概况 - 2024年财险行业呈现"双优"态势,原保险保费收入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净利润605亿元,同比增长23%,创近年新高 [13] - 增长驱动力来自车险增速提升及健康险、责任险、退运险等非车险快速发展,同时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双重增长贡献盈利提升 [13][14] - 行业马太效应显著,"老三家"(平安产险、太保财险、人保财险)保费增速与市场同步且盈利稳定,而30亿以下小型险企近半数未能跑赢市场,30%机构亏损 [16][47] 头部公司表现 - 平安产险: - 非车险剔除保证险后连续三年增速超15%,健康险增速38.3%,农险增速32.4% [23][25] - 综合成本率降至98.3%,ROE重回10%以上,投资收益率持续领先行业 [28][30] - 人保财险: - 综合成本率97.83%为行业最低,净利润首破270亿,ROE稳定在11%左右 [35][37] - 太保财险: - 非车险增速保持20%左右,责任险、健康险、企财险2025年增速均超10% [41][43] 竞争力评价体系 - 采用6项指标:保费增长率(发展)、ROE(盈利)、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实际资本(损失吸收)、总资产(规模)、投诉率(服务能力) [84] - 2024年体系升级为类别排名,调整包括降低保费指标赋分差距、删除杠杆指标、新增投诉率指标 [80][82] - 数据来源包括年报合并报表及偿付能力报告,覆盖61家险企(不含新成立的申能财险) [96][97] 关键指标排名 - **保费增速Top3**:阳光信保(371.41%)、众惠相互(224.09%)、三星产险(93.49%) [53] - **ROE Top3**:利宝互助(21.32%)、众惠相互(15.01%)、安华农业(14.02%) [57] - **偿付能力Top3**:久隆财产(1031.35%)、融盛财险(819.82%)、锦泰财产(686%) [62] - **总资产Top3**:人保财险(7,783亿)、平安产险(5,191亿)、太保财险(2,358亿) [66] - **实际资本Top3**:人保财险(2,655亿)、平安产险(1,386亿)、太保财险(706亿) [70] 行业均值数据 - 保费增速均值5.69%(中位数6.33%),ROE均值9.23%(中位数1.91%) [50]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238.5%,总资产均值399.8亿,实际资本均值125.8亿 [50]
“带病能买也能赔”,众民保是爆款也是“毒丸”?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5-18 19:43
核心观点 - 众安保险推出的众民保中高端医疗险凭借宽松核保条件、低价和特色服务迅速成为市场热点,10天内销售额突破1亿元[4][10] - 该产品解决了健康险三大痛点:降低健康审核门槛、满足医改后高端医疗需求、价格仅为同类产品40%[6][7][9][10] - 行业对产品"赔本赚吆喝"存在争议,首年赔付率普遍突破精算假设,可能引发后续经营风险[10][12] - 众安保险战略转型意图明显,希望通过健康险突破数字生活业务亏损困境[17][19][23] 产品特点 - 核保宽松:接受一般既往症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结节等),取消高危客户风控[7][8] - 服务特色:覆盖特需部/VIP部医疗服务,提供156种院外高价特药[9] - 价格优势:35岁男性年保费806元,低于同类40%,仅为高端医疗零头[10] 市场表现 - 发售10天销售额超1亿元[4] - 通过电梯广告和7天无风控窗口期快速获客[2][10] - 吸引40岁左右中产人群,保单价格提升至千元级[23] 公司战略 - 转型背景:数字生活板块承保成本率达99.7%,退运险承保亏损1.09亿元[17] - 流量困境:年推广费用峰值45.66亿元(日均1250万),自营渠道保费下降2%[18][19] - 突破路径:联合经代公司布局线下,切入中端医疗空白市场[21][22][23] 行业影响 - 推动健康险产品创新:首次实现"带病投保+0元起赔+105周岁可投"[4] - 加剧市场竞争:价格拉至行业新低,可能引发赔付率恶化[10][12] - 开辟新赛道:中端医疗尚无垄断者,医改催生中产需求[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