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责任险
icon
搜索文档
锦泰保险2025年11月招聘公告
13个精算师· 2025-11-15 11:0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为成都市国资委实际控制的国有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于2011年1月,注册资本金31.88亿元,是首家总部设在成都的全国性股份制法人财产保险公司 [2] - 2024年公司保费收入达29.6亿元,同比增长5.4%,利润总额为6380.8万元,同比增长25.3% [2] - 公司服务网络覆盖四川、贵州、陕西、重庆等9省市,设立分支机构140余家,实现四川省内机构全覆盖 [2] - 2024年公司为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提供各类风险保障总计5.13万亿元 [2] 业务发展战略 - 公司在巩固提升车险等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责任险和意健险等特色业务 [2] - 公司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主要围绕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城市战略和区域规划、民生福祉和社会治理、绿色经济和乡村振兴等领域 [2] - 公司不断增强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坚持特色化经营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2] 人才招聘计划 - 公司面向外部公开招聘正式员工共计54名,其中包括非一线岗位7名,一线查勘类岗位7名、柜面服务岗1名、消费者权益保护岗2名,销售序列岗位37名 [3] - 本次招聘提供岗位27个,工作地点涵盖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甘肃省、云南省、湖北省、河南省等多个省市 [4][5][6] - 招聘岗位年薪范围广泛,例如总公司岗位年薪为10-15万元,销售序列中的渠道总监岗位年薪最高可达50万元 [4][5][6]
财产险三维进阶,从降本增效到增量开拓!
搜狐财经· 2025-11-06 10:07
行业核心发展基调 - 财险行业在“十四五”期间深化改革、转型攻坚,实现逆势突破 [1] “报行合一”政策成效 - 监管推动“报行合一”政策促使行业综合成本率显著改善,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费用率创20年来新低 [2] - 2025年上半年85家财险公司平均综合成本率降至97%以下,承保利润空间显著扩大 [2] - 2025年上半年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超92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加近40亿元,68家险企实现净利润为正 [2] - 政策首先在车险领域实施,通过强化费用监管避免恶性价格战,并随后延伸至非车险领域以推动市场规范发展 [3] - 非车险“报行合一”有望压降非车险费用率,改善整体承保表现,因头部三家财险公司2019年以来加权平均非车险COR一直大于100% [4] 新能源车险发展 - 新能源车险保费从2015年的30多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超过千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 [6] - 2024年新能源车险保费在总车险保费中占比达到13%,较2015年上升12.4个百分点 [6] - 2021年12月全国统一上线新能源专属车险产品,激活了投保需求 [6] - 2025年1月四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通过推进供需两侧改革系统化解新能源车险出险率高、维修成本高、部分车型投保难等痛点 [7] 非车险业务增长 - 非车险业务成为拉动财险业增长的关键动力,2025年前8个月非车险保费占比达51% [6] - “十四五”期间商业健康险保费从2020年末的1114亿元扩增至2024年末的2043亿元,增幅达83.4% [7] - 农业保险同期保费规模从不到千亿元增长至1484亿元,增幅82.07%,责任险保费规模增速达到52.2% [7] - 政策性农险在2024年迎来突破性进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扩展至全国范围 [7] - 监管文件提及将丰富新能源车险产品,并加强对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新领域保险的研究应用,为行业开辟更广阔增长空间 [8] 风险防范与市场格局 - “报行合一”政策起到防范财险公司成本失控引发流动性风险,以及堵住利益输送、财务造假等合规风险的作用 [9] - 监管针对农险业务承保理赔不精准问题出台举措促进精细化、科学化发展,并加强互联网财产险业务监管,划定准入门槛和区域限制 [10] - 监管鼓励财险公司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机构“迁册化险”,运用市场化方式出清风险,对不具持续经营能力的机构依法开展市场退出 [10] - 市场马太效应加剧,2025年上半年保费规模前十的险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近8100亿元,市场份额超八成,其余75家中小财险公司争夺不足20%的市场空间 [10] - 部分中小财险机构面临生存空间收窄、盈利持续恶化的困局,主动选择兼并重组或有序退出市场有助于避免风险扩散和优化资源配置 [11]
中国财险(2328.HK)2025年三季报点评:COR领先同业 盈利同比高增
格隆汇· 2025-11-03 12:4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230.1亿元,同比增长7.8% [1] - 2025年前三季度保险服务收入3859.2亿元,同比增长5.9% [1] - 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402.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0.5% [1] - 承保综合成本率96.1%,同比优化2.1个百分点 [1] - 总投资收益率(非年化)5.4%,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 [1] 保险服务收入与业务结构 - 车险保费收入2201.2亿元,同比增长3.1% [1] - 非车险保费收入2230.6亿元,同比增长3.8%,占保费总收入比例达50.3% [1] - 意健险保费988.3亿元,同比增长8.4%;企财险保费148.7亿元,增长5.1%;其他险种保费255.1亿元,增长4.5% [1] - 农险保费521.9亿元,同比下降3.1% [1] - 各季度保险服务收入增长稳健,Q1/Q2/Q3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6.1%、5.2%、6.6% [1] 承保盈利能力 - 承保利润14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0.7% [2] - 车险业务承保利润117.3亿元,同比增长64.8% [2] - 非车险业务承保利润31.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去年同期承保亏损6.8亿元) [2] - 车险综合成本率94.8%,同比优化2.0个百分点;非车险综合成本率98.0%,同比优化2.5个百分点 [2] - 综合成本率96.1%领先于同业,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分别为97.0%和97.6% [2] 投资业绩与盈利驱动 - 总投资收益359.0亿元,同比增长33.0% [2] - 盈利大幅增长由承保利润提升和投资业绩释放共同推动 [2] - 公司适度增配优质权益类资产,配置结构优化放大了资本市场上涨的正向效应 [2] 未来展望与预测 - 公司加快推进“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强化精算定价和精细化管理 [3] - 预计全年综合成本率有望维持同比改善趋势并保持同业领先 [3] - 上调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503亿元、589亿元、690亿元 [3]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市净率分别为1.33倍、1.20倍、1.08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3]
中国人保前三季度净赚468.22亿元,同比增长28.9%
新浪财经· 2025-10-30 20:16
整体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保险服务收入4313.39亿元,同比增长6.8% [1]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5209.90亿元,同比增长10.9% [1] - 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68.22亿元,同比增长28.9% [1] -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总收入1969.76亿元,同比增长11.1% [1] - 第三季度单季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02.92亿元,同比增长48.7% [1]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及总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 [1] - 前三季度实现总投资收益862.50亿元,同比增长35.3% [2] - 前三季度总投资收益率5.4%,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 [2] - 前三季度总投资资产18256.47亿元,较年初增长11.2% [2] 财产保险业务 - 人保财险前三季度保险服务收入3859.21亿元,同比增长5.9% [1] - 人保财险前三季度承保利润148.65亿元,同比增长130.7% [1] - 人保财险前三季度综合成本率96.1%,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 [1] - 人保财险前三季度净利润402.68亿元,同比增长50.5% [1] - 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201.19亿元,同比增长3.1% [2] - 非车险业务中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增长8.4%,企业财产险增长5.1% [2] 人身保险业务 - 人保寿险前三季度保险服务收入197.86亿元,同比增长18.2% [2] - 人保寿险前三季度净利润139.74亿元,同比下降10.32% [2] - 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6.6% [2] - 人保健康前三季度保险服务收入232.38亿元,同比增长12.9% [2] - 人保健康前三季度净利润78.56亿元,同比增长41.0% [2]
中国人保:10月30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0 19:28
公司会议与财务报告 - 公司于2025年10月30日召开第五届第十二次董事会会议,审议了2025年A股和H股第三季度报告等文件 [1] - 会议以现场方式在北京中国人保大厦举行 [1] 公司业务结构 - 2025年1至6月,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险,占比44.46% [1] - 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和普通型寿险是另外两大收入来源,占比分别为25.5%和21.63% [1] - 农险、责任险及其他险种收入占比分别为13.51%、6.77%和6.08% [1] 公司市值 - 截至新闻发稿时,公司市值为3847亿元 [1]
大挪移!金融监管总局:公布保险机构最新名单,下放112家中小险企监管权限,已涉及人身险16家,财险8家,资管21家...
13个精算师· 2025-10-21 22:11
行业监管架构调整 - 金融监管总局对41家重点机构实施提级监管,同时下放112家中小保险机构的监管权限[1][33] - 总局直接监管的保险公司数量从116家降至65家,预计后续将继续减少[1][22][23] - 监管权限下放涉及50家险企,包括21家资管公司、16家人身险公司、8家财险公司、3家保险集团和2家再保险公司[1][24] 保险机构数量与分类 - 截至2025年6月末,保险机构总数243家,包括13家保险集团、92家人身险公司、89家财险公司、15家再保险公司和34家保险资管公司[12][13][15] - 人身险公司细分包括寿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和健康险公司,财险公司主要经营车险和责任险等产品[14][15] - 与一年前相比,保险机构数量从239家减少至238家,新增东吴财险1家,安达保险和天安财险2家退出市场[18][19][20] 监管权限下放详情 - 3家保险集团监管权限下放至属地:富德控股至深圳、华泰集团至北京、安联控股至上海[25][28] - 21家保险资管公司监管责任单位变更,包括光大资管、中意资管、民生资管等[25][26][29] - 16家寿险公司监管权限下放,涉及工银安盛、中邮人寿、中信保诚、富德生命等[25][30] - 8家财险公司和2家再保公司监管权限下放,包括华泰财险、申能财险、比亚迪保险等[25][31] 行业发展趋势 - 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速稳定,人身险公司保费增速较高,受益于老龄化加深和医疗技术提升带来的健康养老需求增长[9][10] - 利率下行背景下,行业推动"保底+浮动"类分红险产品发展,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并突出长期保障优势[10] - 保险公司作为中长期资金,加大对资本市场投资,通过浮动收益与客户共享超额收益,消费者日益关注公司资产规模、投资收益率和偿付能力等综合实力[10] 市场动态与风险处置 - 东吴财险开业承接安心财险业务,成为地方参与风险处置的典型案例,安心财险预计后续将退出市场[20] - 天安财险和天安人寿因监管处罚被吊销业务许可证,安达保险于2025年2月解散,其财险业务已并入华泰财险[19][20] - 金融监管总局完善风险分类制度,强化逆周期监管,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对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机构依法实施破产清算[34]
W. R. Berkley(WRB) - 2025 Q3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10-21 06: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年化期初股本回报率为24.3%,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0%至5.11亿美元,每股收益1.28美元 [7] -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2%至4.4亿美元,每股营业利润1.1美元,年化期初股本回报率为21% [7] - 税前季度承保利润增长8.2%至2.87亿美元 [7] - 日历年度综合成本率为90.9%,当期事故年度综合成本率(不含巨灾损失)为88.4% [7] - 巨灾损失占损失率2.5个百分点或790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3.3个百分点或9800万美元 [7] - 当期事故年度损失率(不含巨灾损失)为59.9%,同比上升主要由于业务组合变化 [7] - 净保费收入因承保增长再创新高,超过32亿美元,毛保费和净保费承保分别为38亿美元和32亿美元 [8] - 税前季度净投资收入增长至3.51亿美元,核心投资组合增长9.4% [10] - 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的账面收益率为4.8% [10] - 股东权益达到创纪录的98亿美元,自年初以来增长16.7% [11] - 税后未实现投资损失减少1.77亿美元,财务杠杆改善至历史低点22.5% [11] - 扣除股息和股票回购前,每股账面价值年初至今增长20.7%,本季度至今增长5.8% [12]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保险部门季度事故年度损失率(不含巨灾损失)相对稳定在60.9%,事故年度综合成本率(不含巨灾损失)为89.3% [8] - 再保险和单一超额损失部门事故年度损失率(不含巨灾损失)为52.6%,事故年度综合成本率(不含巨灾损失)为82.4% [8] - 所有业务线的净保费承保均实现增长 [8] - 专业补偿险(Specialty Comp)是工人补偿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非主流市场补偿险 [21] - 再保险领域的财产险增长被描述为在情况恶化前获取最后的机会 [22] - 超额损失领域的增长主要来自超额补偿险(Excess Comp) [22] - 个人线路业务(Berkeley One)和意外健康业务(Accident and Health)是短期业务线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1]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再保险市场,特别是财产巨灾险,利润率正在侵蚀,市场 appetite 在增长 [13] - 责任险再保险市场,再保险公司对其客户获得的底层费率增长不满意,认为有提升空间 [14] - 保险市场,规模越大竞争越激烈,规模越小竞争越弱,这对公司有利 [15] - 财产险领域,共享和分层业务竞争最为激烈,E&S市场整体也竞争加剧 [15] - 小型准入市场(small admitted space)和部分房主保险市场仍提供有吸引力的机会 [15] - 职业责任险市场表现不一,D&O保险在恶化但速度放缓,E&O市场波动,HPL(医院职业责任险)是亮点 [16] - 工人补偿险,主流市场补偿险(Main Street comp)竞争激烈,加州市场面临挑战但费率行动正在显现 [17] - 一般责任险(GL)目前能跟上趋势,汽车险表现反复 [18] - 伞式责任险(Umbrella)面临挑战,较小规模业务表现较好,且受到汽车险的严重影响 [19]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专注于专业市场和小额业务,以减轻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冲击 [5] - 强调费率充足性,专注于获得良好的风险调整后回报,而非单纯签发保单 [20] - 通过自动化等技术提升提升运营效率 [9] - 投资组合方面,固定收益组合久期增至2.9年,信用质量维持在AA-,投资收入预计在未来因强劲现金流和新投资收益率高于现有证券到期收益率而增长 [10][24] - 公司资本充足,财务杠杆处于历史低位,流动性强劲,拥有约24亿美元现金及等价物可用于投资 [11][12] - 公司积极管理资本,通过普通股息、特别股息和股票回购向股东返还资本 [11] - 在市场竞争加剧时,公司愿意收缩业务以保持承保纪律 [41][42]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保险行业仍然是周期性行业,行业似乎在自毁成功方面技艺精湛 [5] - 再保险财产险市场繁荣期已过,但仍有利润,不过无疑在侵蚀 [13] - 公司对自身业务轨迹感到满意,认为需要很大力量才能使其偏离此路径 [25] - 承保机会继续展现,投资组合未来有很大机会 [25] - 公司对保持费率与趋势同步的能力感到满意 [40] - 公司为可能的关税影响做准备,但尚未看到重大影响 [86]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高管包括首席执行官Rob Berkley、执行主席William Berkley和首席财务官Rich Baum [4] - 公司最近的初创运营单位正在形成规模,对费用率产生有利影响 [9] - 公司债务最早到期日在2037年2月,资本成本低,资本结构具有持久性 [11] - 公司约85%的保单限额在250万美元或以下,突出了其对小型、专业化业务的关注 [95]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公司资本状况和多余资本使用计划的看法 [29] - 公司资本非常充足,评级机构模型显示有约10位数的多余资本 [30] - 资本产生速度快于消耗速度,公司意识到资本属于股东,若无法有效利用应考虑返还 [31] - 返还资本的工具主要是股息和股票回购,公司定期考虑此问题 [31] - 公司会等待时机回购股票,同时使用特别股息作为返还资本的方式,目前认为回购时机未到,但会保持资金充裕以抓住机会 [33][34] 问题: 对行业资本过剩和竞争对手增长惯性的担忧,以及定价转向的催化剂 [39] - 公司本季度扣除补偿险后获得7.6个点的费率增长,对保持费率与趋势同步感到满意 [40] - 公司专注于自身价值主张,若有非理性竞争导致部分市场失去吸引力,公司将收缩业务 [41][42] - 公司业务广泛,各产品线周期不同,这使得公司在增长方面更具韧性 [41] 问题: 汽车险业务,风险暴露减少与定价的平衡 [43] - 公司未提供具体细节,但确认风险暴露减少是实质性的,并非四舍五入的数字 [44] - 指出一些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拥有授权权限的,似乎未认识到损失成本的位置,但这最终会带来问题 [44] 问题: 关于三井住友(Mitsui Sumitomo)持股达到5%是否需要申报的更新 [49] - 公司理解达到5%持股需要向SEC申报,后续增持也需跟进申报 [50] - 公司没有超出公开信息以外的关于其进程的信息 [50] 问题: 增长放缓(主要因商业汽车险和其他责任险)与保持费率的权衡,是否进入较低增长环境 [52] - 市场部分领域处于过渡期,有些在恶化,有些健康,有些处于间歇期,这使得预测未来90天的机会非常困难 [53] - 公司仍有机会健康增长,但不会为提振营收而妥协承保和费率完整性 [54] - 公司因对管理的资本拥有所有权意识、义务和责任而获得回报 [55] 问题: 保险部门巨灾损失与同行相比相对较高,是否有特定地理区域或大额损失 [59] - 巨灾损失主要是频率略有增加但严重程度很低,且由于公司在财产市场表现良好时增加了风险暴露 [60] - 建议不要对此做过深解读 [60] 问题: 房主保险机会和Berkeley One的表现及增长区域 [61] - Berkeley One非常成功,从零开始现已成长为超过50亿美元的业务并在健康增长 [63] - 增长并非因为进入加州等市场,公司不参与加州市场,而是在已有州份深化业务 [63][64] 问题: 其他责任险(Other Liability)低个位数增长的原因,是否因竞争加剧或投资组合调整 [68] - 增长放缓是由于公司对费率的看法、存在一些竞争,以及公司当前对投资组合的调整 [68] 问题: Berkeley One和意外健康业务(A&H)对短期业务线的影响程度,非商业财产险的占比 [68] - 公司确认其影响是实质性的,因此才有之前的评论,但没有具体数字,需后续提供 [69] 问题: 关于在上次硬市场中过早收缩业务的反思,当前是否存在类似辩论 [76] - 公司经常反思此问题,关键在于对当前承保利润率的判断以及价格变化与损失率的关系 [77][78] - 当前环境与过去不同,诉讼更多,律师更有动力提起诉讼,决策更艰难 [79] - 认为目前仍有增长机会,尚未到收缩时刻,但会演变至那一点,持续时间可能因各种因素更短 [80] 问题: 关税在损失准备中的影响 [84] - 公司正在准备应对,但尚未看到重大影响,特别是在财产险和意外财产损坏险(APD)等更易受影响的业务线 [86] 问题: 损失发展情况,是否有某个领域出现不利发展 [89] - 损失发展在保险和再保险两个部门间基本抵消,总体几乎持平 [90] - 公司密切关注汽车责任险及其对伞式责任险的潜在影响 [92] 问题: 增长展望是否从之前的8%-12%区间迁移至中个位数范围 [93] - 由于市场大部分领域处于显著波动状态,下季度增长4%或10%都是可能的,公司无法给出高置信度的预测 [93] 问题: 公司小型账户业务的规模量化 [95] - 约85%的保单(不包括工人补偿险等法定无限责任业务)的限额在250万美元或以下 [95] - 强调小型账户业务是高度专业化的,不应将规模与商品化混淆 [98] 问题: 其他责任险投资组合调整的详细说明,是否因损失发展趋势 [102] - 调整基于多种变量,包括基于总体风险暴露的 appetite、所在州以及免赔额/起赔点等 [102] 问题: 商业汽车险的调整是否会持续 [103] - 建议不要对单个季度的变化做过深解读 [103] 问题: 其他责任险竞争加剧的具体领域(初级意外险、超额险、E&S、大型账户准入险) [107] - 公司基于对法律环境的评估调整了某些风险暴露的 appetite,涉及风险暴露本身、免赔额/起赔点以及司法管辖区域 [109] - 这些调整已在进行中,不应假设本季度数据是未来的完美指标 [110] 问题: 工人补偿险中专业险/高风险险与主流市场险的占比 [111] - 公司需确认是否公开此细节,若公开将后续提供 [111] 问题: E&S市场增长放缓主要来自定价端,保单数量持续双位数增长,若定价继续放缓,保单增长是否会回流至主流市场 [113] - E&S市场的增长过去几年主要由财产险驱动,公司更多参与的是E&S中的责任险 [114][115] - 财产险市场繁荣期已过,再保险市场侵蚀将影响财产巨灾险和E&S财产险 [116] - 社会通胀仍是问题,E&S市场的机会将更多转向责任险,特别是意外险,职业责任险则表现不一 [117] 问题: 评级机构资本模型显示的多余资本水平(约10%)是否高于历史,公司是否按此模型管理 [118] - 公司关注所有数据点,但不为评级机构经营业务 [119] - 从比率角度看,目前拥有的资本缓冲空间是记忆中最大的 [119] 问题: 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压力,特别是阿根廷的影响 [122] - 国内投资组合收益率为4.6%,包含阿根廷则为4.8% [123] - 重点是比较4.6%与5%的新投资收益率,显示有改善空间 [123] 问题: 费用率及公司费用较低的原因,是否将费用推入部门 [125] - 部分初创运营单位达到规模后从公司费用转入承保费用,对费用率有稀释作用 [126] - 上半年因支付特别股息,既定但强制递延的RSU股息被计入薪酬费用,这也是影响因素 [126] 问题: 当前定价环境与三个月前相比,是否出现实质性下降 [132] - 公司整体费率增长约7.6%,与上次相似,但达成路径不同 [135] - 目前压力最大的市场部分是财产巨灾险,这可能在1月1日续保时变得明显,目前已在E&S财产险中显现 [136] - 公司因在压力大的市场参与度有限而受影响较小 [137] 问题: 是否看到保险公司通过提高佣金竞争 [138] - 公司认为目前仍处于竞争的第一阶段,尚未到第二阶段(提高佣金) [138] 问题: 过去3-6个月对意外险损失趋势的整体看法是否改变 [144] - 公司对意外险损失成本趋势的总体看法没有改变 [144] 问题: 在利率下降的背景下延长久期(从2.8年至2.9年)的原因 [145] - 久期从2.8%增至2.9%变化很小,包含一些取整因素,不建议过深解读 [145] - 公司试图在任何时候都抓住机会进行投资,但随着短期利率下降,投资的紧迫性增加 [145] - 对损失成本趋势的总体看法一致,但对市场特定领域的看法会不断重新评估,从而在更细粒度上调整 appetite [146] 问题: 公司根据市场条件开启/关闭增长的能力和速度 [151] - 增长调整基于市场条件,公司始终以认为合适的费率水平、条款和条件参与市场 [152] - 市场可能远离公司,或者公司基于对费率、免赔额/起赔点、条款和条件的看法进行调整,市场可能觉得难以接受 [152] - 公司可以非常快速地依靠各领域专家的同事决定如何及何时调整 [153] 问题: 宏观经济环境挑战下,中小型企业更易受影响,是否担心核心市场暴露 [154] - 公司意识到此风险,但以新冠疫情为例,公司能够顺利度过,并对客户表现和持续支持能力感到满意 [155] 问题: 财产再保险市场"苹果开始腐烂"的观点,是否认为费率充足,市场会在1月1日转向 [162] - 市场需要评估业务中的利润空间,费率曾大幅上涨,起赔点显著变化 [163] - 九个月前市场已出现软化,预计即将到来的续保年会有进一步软化,公司将根据市场激进程度和自身对利润空间的看法,调整从进攻到防守的立场 [163]
太平洋证券:维持中国财险(02328)“买入”评级 承保利润显著改善 投资收益大幅增加
智通财经网· 2025-10-17 14:43
核心观点 - 太平洋证券维持中国财险“买入”评级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及净利润将持续增长 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强劲 承保与投资双轮驱动盈利高速增长 行业政策优化有望巩固公司龙头地位 [1] 财务业绩与预测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232.82亿元 同比增长3.6% 保险服务收入2490.40亿元 同比增长5.6% 归母净利润244.54亿元 同比增长32.3% 拟每股派发中期股息0.24元 [1]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307.17亿元、5651.13亿元、6023.17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1.53亿元、439.29亿元、484.56亿元 每股净资产分别为12.50元、13.53元、14.66元 [1] 保费收入与市场份额 - 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6% 市场份额保持在33.5%的行业领先地位 [1] - 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4%至1440.7亿元 非车险中意健险同比增长7.9% 企财险同比增长5.7% 农险受政策节奏影响同比微降3.9% [1] 渠道结构与销售策略 - 直销渠道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3% 占比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至43.5% 代理渠道占比有所下降 [1] - 公司推进“车+一切”服务模式 随车个人非车险业务渗透率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至77% 交叉销售策略进展良好 [1] 承保盈利能力 - 2025年上半年综合成本率同比改善1.4个百分点至94.8% 创近十年中报最佳水平 [2] - 综合费用率同比大幅下降3.1个百分点至23.0% 综合赔付率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至71.8% [2] - 车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至94.2% 实现承保利润87.3亿元 同比增长67.7% [2] - 非车险整体综合成本率为95.7% 同比微降0.1个百分点 企财险综合成本率大幅下降9.5个百分点至90.1% 农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至88.4% 意健险和责任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101.8%和103.6% [2] 投资表现与资产配置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投资收益172.6亿元 同比增长26.6% 总投资收益率未年化为2.6% 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 [3] - 权益类投资资产余额1860.5亿元 占总投资资产比重为26.1% 较年初提升1.0个百分点 其中股票配置金额653.2亿元 占比9.2% 较年初提升1.9个百分点 [3] 行业环境与公司地位 - “报行合一”政策持续深化 行业竞争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 公司龙头地位将更加稳固 [1]
中国保险业再“进阶”需从四维度持续努力
证券日报· 2025-10-16 00:24
行业地位与总体发展 - 中国保险业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1] - "十四五"以来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1] 保障功能与赔付情况 - "十四五"以来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2] - 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 [2] - 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 [2] - 居民对价格合理、保障适中的商业养老险和健康险需求旺盛 [2] 资金运用与支持实体经济 - 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已超过36万亿元 [3] - 保险资金大量投向债券(占比接近50%)和银行存款 [3] - 对未上市股权、股票和产业投资基金的配置比例相对偏低 [3] - 保险资金有必要进一步加大股权投资力度以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3] 资本市场作用与发展方向 - 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平抑市场波动、倡导价值投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 - 监管部门可继续引导险资稳步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 [4] - 保险机构应积极发展年金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业务,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资金 [4] 国际化发展与竞争力提升 - 中资保险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和全球竞争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5] - 拓展海外市场能服务中国企业"出海"需求并为保险公司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5] - 国内保险机构需学习国际经验,提升风控能力、产品创新力和海外经营水平 [5]
非车险“报行合一”将正式实行,多家险企成立工作专班推进
中国经营报· 2025-10-15 19:18
监管新规概述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旨在解决非车险领域经营不规范、非理性竞争等问题,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 - 新规将从优化考核机制、规范产品开发使用、规范保费收入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并计划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 - 多家险企如中国人保、平安产险、太平财险等均已成立工作专班,推进落实新规要求 [2][6][7] 非车险市场现状与问题 - 2025年前8月财险公司总保费收入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7%,非车险保费达6195亿元,占比50.77% [2] - 非车险业务占比从2013-2016年的26%-27%一路增长至当前超过半数,但其盈利表现明显弱于车险 [3] - 行业面临费用水平过高、承保亏损、应收保费率高等问题,阻碍行业发展 [3] - 非车险长期承保亏损的主要原因被指为脱离了保险定价的大数法则,通过差异化降价使得定价基础失效 [3] 核心监管措施:定价与费用管理 - 要求财产保险公司遵循公平、合理、充足原则科学厘定费率,合理设置预定附加费率和手续费率水平,不得设置与服务不符的高额费用 [3] - 主险精算报告和附加险备案材料需明确列示预定附加费率、平均手续费率和逐单手续费率上限 [3] - 公司需建立费率定期回溯和动态调整机制,当精算假设与实际偏差过大时应及时调整或停售产品 [3] 核心监管措施:应收保费与“见费出单” - 新规明确要求非车险业务严格实行“见费出单”制度,即收取保费后再签发保单和发票 [4] - 此举旨在解决因“先出单后收保费”导致的应收保费收取困难、坏账形成及业务纠纷问题 [4] - 要求公司加强应收保费管理,完善信息系统和内控流程,保险中介机构不得垫付或引导延期支付保费 [4] 行业影响与预期效果 - 实施“报行合一”预计能有效约束保险公司及中介机构行为,避免非理性价格竞争和费用比拼,促使市场竞争回归理性 [5] - 参考车险领域经验,“报行合一”后竞争焦点转向服务质量和产品性价比,多数中小险企车险承保实现扭亏为盈和可持续发展 [5] - 新规旨在推动非车险业务理性竞争、降本增效、提质扩面,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实现财险业高质量发展 [7] 险企应对与战略调整 - 各财险公司被要求合理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权重,提高合规经营、质量效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核权重 [6] - 中国人保已将落实新规作为2025年重点任务,成立集团级工作专班,并率先启动企财险、雇主责任险等产品的改造与定价模型升级 [6] - 平安产险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条款备案和系统改造,确保新规实施时全面达标,并同步调整考核导向 [6] - 太平财险强调确保顶端设计和前端落实结合,将落实新规作为年度重点工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