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icon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资管旗下3只集合资管计划变更为华夏基金公募产品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15:28
公司动态 - 华夏基金于8月12日起正式成为3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管理人 [1] - 3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变更为华夏基金旗下公募基金产品 [1]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名单,集合资管产品谋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8-05 10:44
公募牌照审批动态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2024年以来券商资管子公司公募牌照申请处于"零获批"阶段 [2] - 目前仍有光大资管、安信资管(现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 [4] - 2023年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先后获批公募牌照,使获牌券商或其资管子公司总数达14家,其中4家实现"一参一控一牌"布局 [5] 监管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2年证监会新规允许券商资管子公司等机构在"一参一控"基础上申请公募牌照("一参一控一牌") [5] - 2018年《操作指引》要求券商大集合产品对标公募基金规范,设置过渡期 [6] - 历史存续的大集合产品因不符合2012年修订的《基金法》不得新设,但可通过申请公募牌照或更换管理人延续运作 [5][7] 券商资管业务转型策略 - 广发资管2025年起分批将10只产品变更注册,其中2只已获批移交广发基金管理 [7] - 券商资管普遍选择将大集合产品移交给同一集团控股的基金公司,广发证券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和易方达基金22.65%股权 [7] - 广发资管2024年末集合、单一和专项资管计划净值规模同比分别增长30.11%、1.31%和205.34%,合计规模增长23.87% [7]
券商最新私募资管规模达5.52万亿元 固收类产品占比超八成
证券日报· 2025-07-31 23:53
券商资管业务规模与结构 - 截至6月末券商私募资管产品规模达5.52万亿元 创去年10月以来新高 较去年末增加551.32亿元 [1] - 集合资管计划规模3.09万亿元 占比55.91% 较去年末增长6.61% 单一资管计划规模2.43万亿元 占比下降5.30% [1] - 固收类产品规模4.55万亿元 占比82.50% 较去年末增319.68亿元 混合类/权益类/衍生品类占比分别为10.42%/6.47%/0.61% [2] 产品备案与市场偏好 - 6月新设私募资管产品中固收类占比56.29% 规模308.16亿元 持续占据主导地位 [2] - 低利率环境下固收类产品因稳健性和收益率优势凸显配置价值 预计规模将保持增长 [2] 行业竞争格局与转型方向 - 券商资管规模分化显著 平均管理规模581.14亿元 中位数216.21亿元 7家机构规模超2000亿元 [3] - 头部券商加速布局资管子公司 推进专业化运营 申请公募资格以拓宽业务边界 [3] - 行业聚焦主动管理能力提升 申万宏源推动业务主动化/公募化/权益化 南京证券优化零售转型与产品体系 [3]
又一家!集合资管产品持续转型,整体改造进入尾声
券商中国· 2025-07-24 15:56
集合资管计划转型为公募基金 - 华夏基金公告显示,中信证券资管旗下9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自7月22日起正式变更为华夏基金旗下公募基金,涉及债券型、混合型和量化选股股票基金等多种类型 [2][3][4] - 7月以来,东吴证券、广发资管、国元证券等机构旗下集合资管计划产品也分别转型为东吴基金、广发基金、长盛基金等公募旗下基金产品 [2][4][5] - 转型行为源于2018年底启动的大集合产品以公募基金为参照的改造计划,目前已持续近7年时间 [2][6] 转型产品详情 - 中信证券资管转型的9只公募基金中,4只为债券型基金(6个月、1年、18个月等不同持有期),4只为混合型基金,1只为量化选股股票基金 [4] - 东吴证券旗下东吴裕盈一年持有期灵活配置混合型集合资管计划变更为东吴裕盈平衡混合基金,管理人由东吴证券变更为东吴基金 [4] - 广发资管旗下FOF集合资管计划变更为广发智荟多元配置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FOF,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 [4] - 国元证券和东海证券旗下集合资管计划分别转型为长盛元赢六个月定开债基和东海合益3个月定开债基 [5] 转型背景与动因 - 证监会2018年末发布的《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操作指引》要求存量大集合资管产品在2020年底前参照公募基金进行管理 [6] - 券商资管机构最初倾向于通过取得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进行改造,但2024年以来公募业务资格审批速度放缓,部分机构选择将管理人变更为同一股东旗下的公募基金管理人 [7] - 涉及转型的基金公司多为券商系公募,如华夏基金、广发基金、东吴基金、长盛基金等 [7] 市场现状与趋势 - 目前全市场仍有140多只大集合资管计划未完成转型,规模约3400亿元,其中规模超100亿元的10只产品多为货币型资管产品 [8] - 部分机构如招商证券资管在获得公募资格后已完成改造,而其他机构因等不到资格选择将产品变更为公募基金或直接清盘 [8][9] - 2025年以来监管部门未大规模批准大集合产品延期,行业预计整体改造将在2025年内结束 [10]
【财闻联播】贵州茅台,突发公告!中国足协:将组建国家电子竞技足球队
券商中国· 2025-07-22 19:50
宏观动态 - 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84.01万亿元,同比增长3%,上半年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余额25.09万亿元(同比增长5.4%,上半年增加9238亿元),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18万亿元(同比增长6%,上半年增加1950亿元)[1] - 全球30%的央行表示将增配人民币资产,人民币资产因币值稳定和独立收益表现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散风险的重要配置标的[2] - 截至2025年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23万亿元(占总托管量2.5%),其中国债占比49.6%(2.10万亿元),同业存单占比27.2%(1.15万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占比19.1%(0.81万亿元)[3] 金融机构 - 工商银行与重庆市政府深化政银合作,聚焦双城经济圈建设及重庆高质量发展,加大在渝资源投入[6] - 中信证券资管旗下9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变更为华夏基金公募产品,包括4只债券型基金、4只混合型基金和1只股票型基金[7] - 兴业银行表示目前在欧盟国家无销售收入[8] 市场数据 - 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上证涨0.62%,深证涨0.84%,创业板涨0.61%),煤炭、工程机械等板块掀涨停潮,全市场超2500只个股上涨,成交金额超1.9万亿元[10] - 两市融资余额增加152.4亿元(上交所增74.17亿元至9596.09亿元,深交所增78.23亿元至9388.75亿元)[11] - 香港恒生指数涨0.54%,恒生科技指数涨0.38%,基建板块领涨(中国龙工涨超15%)[12] - 国内期货主力合约多数上涨,纯碱、焦炭、焦煤、玻璃涨停,氧化铝涨超6%[13] 公司动态 - 中国核电拟投资10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持股6.65%),中核集团等共同投资114.92亿元[15] - 贵州茅台出资4.9亿元(持股49%)与茅台集团成立科技研究院,后者出资5.1亿元(持股51%)[15] - 星巴克部分门店推出免费自习室服务(提供电源、温水、WiFi),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已试点[16] - 华能雅江与新疆华源电子合资成立新能源发电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业务涵盖储能技术服务等[17]
券商资管年报大扫描:管理规模触底回升,降费冲击波压制盈利能力
券商中国· 2025-04-07 07:13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末券商私募资管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达5.47万亿元,同比增长3.0% [2] - 头部券商资管规模整体稳定增长,中信证券以15424.46亿元成为唯一超1.5万亿元的券商 [2][3] - 国泰君安、华泰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分别以5884.30亿元、5562.67亿元、5520.34亿元、4948.58亿元位列第二至第五 [4] 头部券商表现 - 中信证券2024年资管规模同比增长11.09%,国泰君安增长6.5%,中金公司规模小幅下滑 [5] - 华泰证券2024年资管规模从4799.05亿元增至5562.67亿元,但资管业务净收入下降27% [12][13] - 东方证券2024年资管规模下降约10%,资管业务净收入下降34% [12][13] 产品结构变化 - 2024年2月券商私募资管集合计划规模达2.67万亿元,首次超过单一计划并持续领先10个月 [6] - 国泰君安集合资管规模2393.24亿元(+9.1%),单一资管规模1295.38亿元(-2.6%),专项资管规模1404.01亿元(-4.1%) [6] - 中信证券集合资管规模3432.43亿元,同比增长15.30% [7] 公募化转型进展 - 东方红资管、中银国际证券、财通资管非货管理规模超千亿元(1509亿元、1224亿元、1133亿元) [8] - 东证资管(规模2165.68亿元)2024年营收14.35亿元,净利润3.33亿元;华泰证券资管(规模5562.67亿元)营收17.46亿元,净利润8.82亿元 [8] - 光证资管(规模3114亿元)2024年营收6.75亿元,净利润2.19亿元,显著低于持牌机构 [9] 盈利能力分析 - 华泰证券2024年资管业务净收入31.06亿元居首,中信证券23.22亿元,东方证券13.41亿元 [11] - 中信证券资管规模增长11%但净收入仅增5%,申万宏源资管净收入下降30% [12] - 2024年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1226.78亿元,同比下滑8%,行业降费压力传导至券商资管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