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收类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买前称“年化3%”,买后实际“近3个月年化1.5%”!多家银行惊现“理财刺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1 14:42
首页宣传"成立以来年化3%",实际持有后才发现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仅1.5%——这并非个例,而是当 下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真实的收益落差。随着2025年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突破30万亿元大关,越来越多 的"收益率刺客"正浮出水面。 理财收益落差,被谁"抹"去了?据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在收益 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不少银行仍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这一虚高数据放在醒目位置,而近一个月、 三个月等更能反映真实收益的指标,却被隐藏在层层页面之后。此外,部分产品还通过上线初期参 与"打榜"、短期拉升收益等方式营造高收益假象。 更让投资者措手不及的是,部分产品还会在持有期间收取名为"超额业绩报酬"的费用,其公示入口较为 隐蔽,且规则复杂。部分投资者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取了该费用,进一步侵蚀了本就不高的实际收 益。 首页宣传"成立以来年化2.93%" 实际近三个月年化仅1.05% 看似光鲜的理财产品展示收益率背后,正藏匿着越来越多的"收益迷雾"。 记者近期查询某知名股份银行APP时注意到,该行代销的一款R2级、最短持有7天的理财产品,标注 的"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2.2%,但近三个月的实际年 ...
买前看见“成立以来年化3%”,买后发现“近3个月年化1.5%”!多家银行惊现“理财刺客”,有的还腾挪老客户收益给新产品“打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1 14:17
首页宣传"成立以来年化3%",实际持有后才发现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仅1.5%——这并非个例,而是当 下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真实的收益落差。随着2025年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突破30万亿元大关,越来越多 的"收益率刺客"正浮出水面。 理财收益落差,被谁"抹"去了?据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在收益 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不少银行仍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这一虚高数据放在醒目位置,而近一个月、 三个月等更能反映真实收益的指标,却被隐藏在层层页面之后。此外,部分产品还通过上线初期参 与"打榜"、短期拉升收益等方式营造高收益假象。 更让投资者措手不及的是,部分产品还会在持有期间收取名为"超额业绩报酬"的费用,其公示入口较为 隐蔽,且规则复杂。部分投资者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取了该费用,进一步侵蚀了本就不高的实际收 益。 首页宣传"成立以来年化2.93%" 实际近三个月年化仅1.05% 此外,投资者在购买后查询实际年化收益的路径也较为隐蔽。以某国有大行代销的一款最低持有期90天 的产品为例,首页显著位置展示的是"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2.93%"。若继续下滑,则首先看到单位净值 走势和成立以来收益率曲线 ...
券商私募资管产品规模已达5.8万亿元
证券日报· 2025-11-06 23:54
券商私募资管规模总体态势 - 截至8月末券商私募资管产品规模达5.8万亿元创近一年最高值较去年末增加3296.53亿元增幅6.03% [1] - 以主动管理为代表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为3.28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3.16%占券商私募资管总规模比例从去年末52.97%提升至56.53% [1] - 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规模为2.52万亿元较去年末下降2% [1] 券商私募资管产品结构 - 固收类产品规模为4.78万亿元占比82.41%较去年末增长5.6% [1] - 权益类产品规模为3708.1亿元较去年末下降14.62% [1] - 期货和衍生品类产品规模为346.01亿元较去年末增长4.41% [1] - 混合类产品规模达6138.13亿元较去年末显著增长29.08% [2] - 6月至8月混合类产品当月备案通过数量分别为445只637只730只占同期券商私募资管产品备案通过总数比例分别为51.56%52.69%56.94% [2] 券商资管业务收入表现 - 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332.51亿元同比增长2.43% [2] - 前三季度有6家券商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在10亿元以上其中中信证券87.03亿元广发证券56.61亿元国泰海通42.73亿元中泰证券17.68亿元华泰证券13.54亿元中金公司10.62亿元 [3] - 42家上市券商中仅14家实现资管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另有14家同比降幅超20% [3] - 长城证券国泰海通国金证券同比增幅位居前三分别增长65.86%49.29%36.67% [3]
“存款搬家”效应显现,10月银行理财规模创历史新高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06 09:28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10月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33.1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约1.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23万亿元 [1][2] - 10月单月增长1.05万亿元创下近年单月增长新高且增量略高于近三年同期平均水平 [2] - 业内预计11月理财规模可实现3000亿元至4000亿元增量四季度规模有望达到全年高点全年整体规模高点有望达到33.5万亿元以上 [6][7][8]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推动"比价效应"下的"存款搬家"国有银行一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已降至1.5%以下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中枢仍在2%左右 [1][2] -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推动客户寻找收益替代同时理财子公司通过机制创新与产品迭代成功承接资金 [3] - 季末存款回表效应消退后的修复性增长定期存款到期释放的资金潜力以及固收类产品的相对收益优势共同推动规模增长 [7] 理财产品收益表现 - 理财收益呈现逐季递减态势一季度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0亿元二季度降至1836亿元三季度进一步下滑至1792亿元 [4] - 三季度到期封闭式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3%开放式固收类产品为2.54%均未达到平均业绩比较基准 [4] - 10月末理财市场收益率再度走低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1.91%环比下跌0.11个百分点封闭式产品为2.35%环比下跌0.03个百分点 [4] 市场结构与产品策略 - 截至三季度末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达31.21万亿元占比超过97%市场呈现"规模扩容收益下行结构分化"的特征 [4][5] - 理财公司权益资产占比较低权益投研能力薄弱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制约了收益提升空间 [4] - "固收+"策略凭借灵活配置和超额收益能力有望成为理财机构发力重点2025年全年规模增长有望突破1.3万亿元成为核心驱动力 [8]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居民财富配置结构正从"储蓄型"向"投资型"加速转变理财收益与市场表现挂钩标志着居民理财观念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过渡 [1][2] - 四季度债市环境相对友好理财公司应对赎回和波动的能力有望提升但中长期面临收益中枢下移的挑战 [7] - 未来理财可能更加依靠交易获取收益更多增持债券ETF传统纯债产品配置吸引力减弱 [8]
理财季度盘点①丨理财公司加大多元产品布局,非固收产品占比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6:49
产品发行总体情况 - 2025年三季度全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为6361只,同比2024年三季度的4473只上涨42.21% [1][2]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同比增加9.42% [1] - 理财公司三季度单品平均募集规模为2.58亿元,同比2024年三季度的2.83亿元下滑8.83% [7] 产品结构与资产配置 - 固收类产品占主导但占比微降,为97.89%,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 [2] - 非固收类产品占比提升,混合类产品发行106只,权益类产品发行11只 [1][2] - 产品结构变化受低利率与资产荒驱动,理财公司持续深化多元资产配置转型,发行高含权产品 [1][2] - 资本市场向好推动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理财公司加大布局权益市场、贵金属市场的产品创新力度 [2] 产品运作模式与期限 - 运作模式向开放式转移,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比例提升至40%以上,封闭式净值型产品比例降至57.7%,同比下降10.77个百分点 [3] - 理财公司青睐发行开放式最低持有期产品以平衡收益与流动性需求,但封闭式产品仍为发行主力 [3] - 产品期限短期化趋势明显,1月以内期限产品占比达22.6%,同比提高3.76个百分点 [3] - 1-3月期限产品占比从7.26%提高至7.89%,而6-12月期限产品占比同比下降5.03个百分点 [3] 产品定价趋势 - 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延续下行走势,利率中枢长期低位成为理财公司定价共识 [5] - 各期限产品定价普遍逐月下降,1月以内期限产品在2025年6月跌破2%至1.88% [6] - 2年以上期限产品出现定价倒挂,2-3年期限产品定价在7月跌至2.66%,3年以上期限产品定价均在2.5%以下,2025年9月为2.44% [6] 发行机构与募集规模 - 股份行理财公司发行数量居前,华夏理财、浦银理财和兴银理财新发产品数量分别为478只、449只和438只 [2] - 国有行理财公司中交银理财发行283只,城商行理财公司中渝农商理财发行196只,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发行120只 [2] - 2025年三季度新发产品整体募集规模为9465.90亿元 [7] - 募集规模榜单前十产品以中低风险、封闭式、固收类为主,信银理财"安盈象固收稳利十四个月封闭式159号"为三季度唯一募集规模超百亿产品 [7]
增量约1.4万亿元!三季度银行理财规模大增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4 02:21
银行理财行业规模概况 - 截至2025年9月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32.11万亿元,较同年6月末的30.67万亿元增长约1.4万亿元 [1][4] - 与2024年9月相比,2025年9月的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约8.5% [4] - 预计全年整体理财规模有望超过33.5万亿元 [7] 第三季度规模变动分析 - 第三季度银行理财规模整体呈现先扬后抑的特征,7月份规模超预期增长2万亿元,但9月份环比下降8500亿元 [2][3] - 7月份规模大幅增长主要源于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引发的存款再配置,以及存款利率降幅快于理财收益率降幅 [3] - 9月份规模环比下降主要受季末支援母行考核的季节性回撤、双节长假前投资者持现需求上升、权益市场分流资金等短期因素影响 [2][4] 未来规模展望 - 随着10月份银行考核压力消解及双节假期流动性需求回落,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在月内实现修复 [2][4] - 考虑到超额储蓄期间存入的定期存款进入大规模到期阶段,叠加存款利率持续下降,预计居民对理财产品的配置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4] - 10月银行理财规模增量有望达到1万亿元以上 [4] 产品类型与收益表现 - 固收类产品是银行理财主要的产品类型,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重超过95% [4]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理财公司存续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为2.30%,环比下跌0.93个百分点;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为2.73%,环比下跌0.21个百分点 [5] “固收+”产品发展趋势 - 在债市利率和收益率走低背景下,投资者对“固收+”产品的关注度提升,该类产品呈现供销两旺态势 [6] - “固收+”产品在获取超额收益率方面优势明显,例如工银理财推出的相关产品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达到4.39% [7] - 预计“固收+”产品未来将持续增长,成为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全年“固收+”产品规模增长有望突破1.4万亿元 [7]
千亿基金换帅!投行大佬接掌兴业基金,零公募经验惹网友争议!
搜狐财经· 2025-10-21 14:39
公司高层人事变动 - 兴业基金于2025年10月16日任命刘宗治为新任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 [5] - 新任董事长51岁,拥有基金从业资格,本科学历及硕士学位,但缺乏公募基金行业直接从业经验 [4][5] - 其职业生涯全部在兴业银行体系内,历任投资银行部、企业金融总部、风险管理部等多个部门管理职务,是债券承销与并购融资领域的专家 [4][5] - 此次人事调整是公司年内一系列高管变动的一部分,7月原副总经理转任督察长,9月引进兴银理财前权益投资负责人担任总经理助理,意在组建“稳健+创新”的管理团队 [8] 公司业务规模与结构 - 公司管理总规模达4540亿元,在过去一年内规模暴涨约1000亿元,在同类银行系基金公司规模下跌的背景下表现亮眼 [1][10] - 业务结构高度集中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债券与货币基金规模合计4185亿元,占总规模的92%,在过去一年内该部分规模增长930亿元 [3][10] - 权益类产品发展严重不足,在42只年内回报率超过20%的基金中,仅有6只规模超过10亿元,另有9只为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 [10] - 公司拥有16只规模超百亿的基金,但其收益表现平平,多数收益率在1%左右,其中3只出现亏损 [12] - 从历史业绩看,公司固收产品近十年、五年、三年的超额收益名列前茅,权益产品近三年业绩也进入市场前30% [16] 行业环境与监管影响 - 公募基金行业正面临费率改革冲击,新规将货币基金销售服务费上限压降至0.15%,债券基金上限为0.2% [12] - 新规同时取消了短债基金7天免赎回费的规则,可能导致高度依赖机构客户的资金流出,对固收业务占主导的公司构成挑战 [14] - 行业发展趋势指向债券ETF、“固收+”等创新产品,中金公司建议基金公司发力细分债券ETF领域 [14] 新任董事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新任董事长的投行背景被视为潜在优势,其深厚的债券承销资源(兴业银行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债承销规模达4335亿元,市场排名第二)可能有助于公司开发特色“固收+”产品及布局债券ETF等创新领域 [5][6][14] - 公司超过80%的基金依赖兴业银行渠道代销,该渠道天生偏好稳健的固收产品,这使得弥补权益产品短板的难度增加 [16] - 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银行的投行资源与基金的投研能力有效结合,打造既能控制风险又有收益的特色产品,以打破“固收依赖症”,实现“固收打底、权益突围”的战略转型 [16][17][20]
西部利得固定收益团队:十年主动固收业绩第一的路径与逻辑
点拾投资· 2025-10-17 11:51
文章核心观点 - 在中国居民财富管理转向“保值优先”的背景下,固收类资产因其稳健收益和低波动特征成为组合核心仓位的首选 [1] - 固收投资是“全科会考”,依赖系统化的团队能力矩阵,而非单一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 [1] - 西部利得基金凭借其独特的团队文化、风控体系、投资原则和科技赋能,在过去十年(2015.10.01-2025.09.30)以91.87%的区间回报率位列全行业主动固收业绩排名第一 [2][3][4] 行业背景与固收投资特点 -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驱动居民财富管理重心从“追求增值”转向“保值优先” [1] - 固收投资具备“非对称风险”特征,一次信用风险事件可能吞噬多年积累的收益 [6] - 固收投资更类似于“全科会考”,需在宏观配置、资产定价、债券交易和信用风险甄别等多维度形成系统化能力,任何短板都会拉低风险调整后收益 [1] 西部利得基金的业绩表现 - 根据海通证券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排名,西部利得基金旗下主动固收类产品近十年收益率达91.87%,在7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 [2][3][4] - 过去十年固收投资经历了两轮宏观范式切换,不同阶段的制胜要素各不相同,考验基金管理人的持续适应能力 [4] 西部利得基金的投资理念与风控体系 - 将固收业务界定为“赢得输家的游戏”,长期超额收益源于持续避免不可承受之损,而非精准击中高收益 [6] - 文化层:敬畏市场,将“零信用风险事件”设定为不可逾越的底线纪律 [7] - 考核层:拉长评价周期,以三年、五年业绩为主要权重,弱化短期排名,防止为追逐短期收益放大组合风险 [8][9] - 系统层:自主开发WISE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实现投前定价、投中监测、投后回溯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10] 西部利得基金的核心投资原则 - 恒守低风险敞口,要求团队时刻将风险收益比作为决策第一性指标 [13] - 恪守年度绝对收益目标,过去8年所有公募纯债产品(不含可转债)均实现自然年度正收益 [13] - 保持产品策略和风格的稳定,定位为“基础产品供应商”,需经投资决策委员会审议方可调整策略 [14] - 相信研究创造价值,将有限资源向研究端高度倾斜,通过自主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能力沉淀 [14] 西部利得基金的团队建设与协同 - 注重自主培养人才,大部分成员为内部培养,确保价值观、沟通语境和风险理念的高度一致 [17] - 团队文化强调“高度重视青年潜能”,构建体系化人才培养机制,并由资深基金经理进行“传帮带” [18] - 团队成员能力多元互补,涵盖信用研判、久期交易、转债定价和大类资产配置等不同领域 [19][20] - 重大投资决策建立在充分研讨的群体智慧基础上,而非个人独断 [20] 科技赋能与系统建设 - 自主研发的WISE系统将研究、定价、组合构建、交易执行等全链路流程嵌入统一数字底座 [21] - 系统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多维组合数据,提升决策效率和复盘能力,为精细化管理时代的超额收益提供支持 [21] - 科技赋能被视为战略支点,通过标准化模块持续沉淀组织知识,显著抬升投研效率与决策质量 [21] 固收投资的未来展望 - 债券收益率步入“1%”时代,固收投资对阿尔法能力的依赖显著加深 [23] - 西部利得在团队建设初期投入的“增量成本”(如坚守风控、自主培养、系统开发)最终沉淀为持续领先的业绩 [23] - 伴随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卓越的固收管理团队将在财富管理领域释放更显著的社会价值 [23]
重要榜单来了!附前50强排名
中国基金报· 2025-10-08 21:34
国泰海通证券数据显示,2015年10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的10年间,收益率在71家基金公司中位居首位 的是西部利得基金,该公司最近10年的收益率达到91.87%。紧随其后的是光大保德信基金,最近10年 固收类产品收益率达到88.73%,仅这两家公司10年收益率超过80%。信达澳亚、前海开源基金最近10年 的收益率分别达77.57%、74.25%,位列第三名和第四名。 易方达、天弘、汇添富、国投瑞银、新华等基金公司最近十年收益率也超过60%,在10年的市场波动中 获得较好收成。此外,兴银、华商、中加、兴业、景顺长城、诺安、博时基金等收益率也较高。 (原标题:重要榜单来了!附前50强排名) 【导读】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类基金中长期业绩榜单公布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孙晓辉 作为基石工具,固收类产品已成为投资必备选项。虽然相比权益投资领域,固定收益的业绩之争没那么 突出,但毫厘间差异仍体现出基金公司的实力。 哪些公司在过去3年、5年、10年获得好收成?2025年前三季度又有哪些公司业绩领先?国泰海通证券刚 刚公布的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排行榜,揭晓上述答案。 近10年业绩 西部利得、光大保德信基金领跑 ...
世纪证券副总经理谭显荣: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将倒逼基金销售机构向买方模式转型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17:09
公募基金销售费用改革对行业的影响 - 公募基金销售费用改革对行业震动巨大 [1] - 改革短期直接冲击基金销售机构收入和利润 [1] - 改革对重固收类产品的影响尤为显著 [1] - 长期看改革是利好 将倒逼销售机构向买方模式转型 [1] 中小券商的应对策略 - 本轮调降销售环节费率的冲击对中小券商相对较小 [1] - 中小券商应追求差异化业务发展 [1] - 具体策略包括推进券结业务 与公募基金合作定制化产品 打造ETF生态圈以及加强投顾团队建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