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类产品

搜索文档
世纪证券副总经理谭显荣: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将倒逼基金销售机构向买方模式转型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17:09
人民财讯9月24日电,9月24日,在由证券时报与南方基金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证券业财富经纪高峰论坛 上,世纪证券副总经理谭显荣表示,公募基金销售费用改革对行业震动巨大,短期直接冲击基金销售机 构收入和利润,尤其对重固收类产品影响显著,但长期看是利好,将倒逼销售机构向买方模式转型。作 为中小券商,本轮调降销售环节费率的冲击相对较小,应追求差异化业务发展,包括推进券结业务、与 公募基金合作定制化产品、打造ETF生态圈以及加强投顾团队建设等。 ...
大资管,重要研判!
中国基金报· 2025-09-21 12:04
【导读】券商资管、公募热议"差异化生存法则" "大资管"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券商资管如何通过"差异化"发展突围? 9月17日,中国基金报主办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暨证券行业论坛"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的第二个圆 桌议题为"券商资管发展转型及市场研判",由国泰海通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刘欣琦主持,并邀请6位来 自知名证券公司、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的相关业务负责人共同探讨,分别是: 国泰海通资管总裁助理、首席研究官孙佳宁,中信证券资管总监、权益投资部负责人魏来,财通资管总 经理助理、权益投资总监李响,永赢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蔡路平,第一创业证券基金投资管理 部负责人景殿英,世纪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黄旭。 以下是几位嘉宾的核心观点: 国泰海通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刘欣琦:观察发现,上半年市场更关注机构资金入市,保险资金在上半年 的入市力度很大,下半年寻求新的超预期变化。 国泰海通资管总裁助理、首席研究官孙佳宁:量化采用归纳法,主观投资运用演绎法,两种方式都只是 对市场的局部观测。唯有通过多角度观测市场,才能像拼图一样拼凑出更完整的市场图景,进而更深入 地了解市场。 中信证券资管总监、权益投资部负责人魏来:看好权益市场,相 ...
招行唯一女副行长王颖“挂帅”招商信诺人寿
国际金融报· 2025-09-19 20:17
公司高层变动 - 王颖将接替王小青出任招商信诺人寿董事长 待金融监管总局核准后生效 [1][2] - 股东会以100%表决权比例通过董事长变更议案 [1][2] - 王小青因工作变动辞任 此前于2021年9月起担任董事长 2023年7月起兼任招商银行副行长 [2] 新任董事长背景 - 王颖为招商银行现任副行长 是该行唯一女性副行长 [2] - 拥有28年招商银行工作经历 曾担任深圳分行行长、总行行长助理等职务 [2][3] - 持有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 [2] 公司股权结构 - 招商银行与美国信诺集团各持股50% 初始出资额均为14亿元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持续增长:265.19亿元→346.46亿元→414.83亿元 [3] - 同期净利润波动:7.33亿元(2022)→4.25亿元(2023)→5.59亿元(2024) [3]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256.5亿元 同比下滑3.87% [3]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86亿元 同比增长32.41% [3] 业务战略调整 - 主动放弃高利率固收类产品 2025年上半年该类产品新单年化保费降为0 [4] - 银保渠道分红险占比大幅提升:从2021年6%升至2024年70% 2025年上半年超95% [4] - 未来三年重点发展健康类业务 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4]
招商信诺迎高管调整 王颖拟履新董事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9:49
核心人事变动 - 招商银行副行长王颖拟接任王小青担任招商信诺董事长 相关决议已获股东会表决通过 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核准 [1] - 王颖在招商银行工作28年 为现任四位副行长之一 分管零售业务 拥有南京大学硕士学位 [1] - 王小青因调任招商金控卸任招商银行及其控股子公司的所有职务 包括兼任的三家子公司董事长职务 [3] 子公司管理层现状 - 招商信诺资管董事长职位目前暂空缺 [2] - 招商信诺人寿和招商信诺资管的董事长通常由同一人出任 自资管公司2020年10月成立以来经历两任董事长 [3] - 招商信诺人寿目前高管架构为"一正一副三助理" 总经理常颖同时担任子公司招商信诺资管的副董事长 [4] 财务表现 - 招商信诺人寿总资产2366.89亿元 上半年净利润3.08亿元 [4] - 招商信诺资管总资产11.16亿元 上半年净利润0.71亿元 [4] - 招商基金总资产153.91亿元 上半年净利润7.89亿元 [4] - 截至2025年8月末 公司原保费收入达342.2亿元 同比增长8.34% [6] - 净资产规模达174.40亿元 同比增长58.63% [6] 战略转型 - 公司提出大健康差异化发展战略 以对抗行业中部公司平庸化趋势 [6] - 战略获中美双方股东支持 美方股东Cigna战略重心为健康险和健康服务 中方股东招商银行期待其成为具有健康特色优势的保险公司 [6] - 在低利率环境下加速推进大健康战略 以差异化发展路径应对行业挑战 [6] 业务调整具体措施 - 积极降低负债成本 主动放弃保费高利率高的固收类产品 2025年上半年固收类产品新单年化保费已降为0 [7] - 加快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 银保渠道分红险占比从2021年6%提升至2024年70% 2025年进一步提升至95%以上 [7] - 推动大健康业务转型 高端医疗团险市场份额增长至37% 个人短期健康险新单年化保费同比上涨超60% [8]
2100亿规模鑫元基金副总“降职”,南京银行系高管全面接管
观察者网· 2025-09-05 20:06
核心人事变动 - 鑫元基金副总经理王辉因工作安排调整转任高级专员 该高管在公司任职超过10年且分管销售营销部门 [1][2] - 职位调整从核心管理层降至执行层面 在业内属于罕见情况 [2] 公司股权与控制结构 - 南京银行持有鑫元基金80%股权 近年来持续向公司派驻高管 [3] - 目前11名董事监事高管中有4位具有南京银行背景 董事长龙艺和总经理于景亮等核心高管均来自南京银行 [3] - 唯一非南京银行系副总经理吴菊来自上海银行 于2021年加入公司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6亿元 同比增长17.49% [2] - 同期净利润1.07亿元 同比增长15.03% [2]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管理规模达2117.84亿元 [2] 业务结构特点 - 固收类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 债券基金规模1368.1亿元 货币基金规模716.89亿元 合计占比98% [4] - 权益类产品规模严重偏小 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仅30.47亿元 占比不足1.5% [4] 投资业绩表现 - 近一年收益率2.58% 近两年收益率5.49% 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5.69%和9.53% [4] - 近五年收益率16.55% 远高于行业平均11.33% 显示在债市表现优异 [4] 权益业务发展举措 - 2024年9月至今一年间发行9只新基金 其中5只为指数型股票基金 [5] - 提拔4位新任权益类基金经理 均为内部培养 [5] - 权益业务负责人李彪管理8只产品 总规模21.37亿元 近一年回报48%优于沪深300指数 [6] 行业背景与挑战 - 2024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回暖 权益类基金发行市场升温 多只产品出现一日售罄现象 [4] - 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 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 [4] - 银行系基金公司面临平衡传统优势业务与新兴业务发展的普遍挑战 [6]
五家理财子公司实现净利与产品管理规模双增长
证券日报· 2025-09-01 01:03
业绩表现 - 国有六大行理财子公司2025年上半年合计管理规模达97762.94亿元,同比增长6.35%,合计净利润57.81亿元,同比增长7.17% [1] - 5家理财子公司管理规模与净利润均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中银理财净利润13.58亿元(同比增22.23%),农银理财净利润12.73亿元(同比增13.66%) [1][2] - 工银理财净利润9.92亿元(同比增0.4%),交银理财净利润7.73亿元(同比增8.73%),中邮理财净利润5.6亿元(同比增2.38%) [2] 管理规模分化 - 交银理财管理规模17013.18亿元(同比增16.6%),中邮理财规模12019.25亿元(同比增25.55%),增速领先行业 [4] - 中银理财以18581.91亿元规模居首(同比增3.12%),工银理财规模18515.83亿元(同比增6.03%),农银理财规模17532.77亿元(同比增1.48%) [4] - 五家公司管理规模均增长但增速差异显著,头部效应渐趋明显 [4][5] 增长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下行推动居民储蓄向净值型产品迁移,7月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非银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3] - 权益市场回暖带动混合类产品收益提升,理财子公司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并布局可转债等另类资产 [3] - 母行客户基础与代销网络拓展形成渠道合力,推动管理规模扩张 [3] 发展趋势与战略方向 - 政策红利(养老理财、绿色金融试点)及权益市场回暖有望提升混合类及主题产品占比 [4] - 投研能力工业化、产品差异化创新(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养老金融)及科技赋能(AI应用于投研与营销)成为核心竞争力强化方向 [5] - 数字化转型加速,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更受重视,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创新、绿色债券)成为重点 [5]
“股债跷跷板”效应显现,后续债市将“脱敏”
北京商报· 2025-08-19 19:23
股市表现 - 上证指数收于3728.03点 盘中一度涨至3745.94点 创2015年8月以来近十年高点 [1] - A股市值总和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1] - 沪指从7月初强势突破3500点后基本维持上行走势 并于7月23日盘中冲上3600点 [4] 债市表现 - 国债期货收盘全线下跌 30年期主力合约跌1.33%收于116.090元 创2025年3月17日以来最大跌幅及2025年3月24日以来收盘新低 [3] - 10年期主力合约跌0.29%收于108.015元 5年期主力合约跌0.21%收于105.455元 [3] -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大幅上行4-6bp 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5个月新高来到2%上方 [3]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7月9日至8月19日期间震荡上行 从1.641%逐步升至1.78%左右 整体波动幅度超13bp [4] 股债联动效应 - 股市情绪高涨从风险偏好角度压制债市 "股债跷跷板"效应从7月已开始显现 [4] - 债市调整主因是反内卷预期带动市场风险偏好抬升 股市和商品市场强势运行形成压制 [4]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既有同向运行阶段 也有逆向而驶阶段 [5] 资金与政策因素 - 央行近两日接连开展大额逆回购操作 8月19日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4657亿元 [6] - 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述调整强化短期内不降息预期 [4] - 税期走款带来资金抽水现象 对银行间流动性形成挑战 [4] 机构行为影响 - 债市调整加剧债基、理财赎回压力 引发赎回负反馈担忧 [4] - 若股涨债跌延续 需警惕债基、理财赎回规模扩大引发负反馈风险 [6] 未来展望 - 债市短期仍将偏弱运行 中长期定价将回归基本面 [1][6] -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基调未改变 基本面仍偏弱 政策仍处于降息通道 [6] - 若经济金融数据走弱降息窗口打开 或将启动新一轮利率下行 [6] - 央行逆回购净投放延续加码至3000-4000亿元水平可能使债市收益率持稳或小幅回落 [7]
债市定价逻辑阶段性切换:从“基本面+流动性“转向”大类资产配置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17 19:13
债市短期逻辑切换 - 7月以来债市定价逻辑从"基本面+流动性"转向"大类资产配置",尽管资金面宽松(资金价格略低于历史中枢)且PMI处于收缩区间,但10年国债收益率仍上行[6] - 机构行为敏感性和大类资产比价效应是核心驱动:纯债基金表现弱于货币基金(高波动低收益),而含权资产如混合型二级债基收益显著领先[10] - 固收资产相对弱势明显,权益类资产赚钱效应具有连续性和稳健性,大宗商品表现也优于债券[10][12] 债市逻辑演变三大线索 - **居民资产重配置**:2022年以来存款利率陡峭下行(图4),叠加房地产价格长期下跌,固收类资产赚钱效应减弱导致资金分流[14][16] - **风险偏好抬升**:融资融券余额达十年峰值,A股开户数加速增长,居民配置重心从固收转向权益资产[17][20] - **债券赔率与胜率双低**:长债收益率已透支未来降息空间,权益市场走强进一步削弱债券吸引力,市场筹码向权益倾斜[21][23] 股债性价比临界点观察 - **比价关系**:权益股息率与债券收益率比值是关键指标,若股市快速上涨导致股息率下降可能重新平衡[30] - **资金流向信号**:需监测两融数据、开户率等指标,个人投资者情绪过热或预示债市性价比回升[30] - **基本面变化**:若经济压力超预期且政策对冲不足,债市或迎来阶段性机会[30] 债市策略与估值判断 - 10年国债收益率1.7%附近性价比不足,预计8-10月区间为1.65%-1.80%,下行条件苛刻而上行易现脉冲式冲击[28] - 中短端资产可能表现稳健,收益率曲线或陡峭化,8月政府债供给高峰或引发流动性对冲,三四季度交界为风险窗口期[31] - 当前债市交易拥挤度与股市资金分流压力需重点关注,理财安全垫薄弱加剧市场波动敏感性[28]
重塑资管机构竞争力:六大趋势和突围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19:01
行业发展阶段 - 中国资管行业始于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发展20余年,以"资管新规"为节点进入全面净值化新阶段 [1] - 相比海外市场,中国大资管仍处于成长初期,近8年"后新规"时代面临能力重塑和竞争力再造问题 [1] 产品表现特征 - 中小理财公司凭借固收类产品异军突起,近三年收益前十中7家为城商行/农商行理财公司(6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但权益类/混合类产品短板突出 [2] - 部分中小公募基金(如国海富兰克林、中航基金、蜂巢基金)纯债型基金表现佳,但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弱 [2] - 头部基金公司(如易方达、景顺长城)在主动权益类和纯债类产品上表现均衡 [2] 机构经营格局 - 保险资管三大巨头(国寿资产37.8亿、泰康资产28.35亿、平安资管24.16亿)2024年净利润占行业50.74% [3] - 券商资管3家头部公司(华泰8.82亿、财通5.2亿、中信4.09亿)2024年净利润占行业50.31% [3] - 公募基金4家头部公司2024年净利润超20亿,10家公司亏损,亏损公司普遍规模不足500亿 [3] - 信托行业2024年利润230.87亿同比下跌45.52%,27家公司净利润下滑 [3] 合规监管动态 - 信托公司2024年负面舆情1564条(55家机构),15家公司领20张罚单,涉及违规通道业务、刚性兑付等 [6] - 券商资管负面舆情907条(30家机构),6家机构领29张罚单,处罚频次高于其他类型 [6] - 银行理财8家公司被罚(主要因底层资产穿透不足),保险资管仅2家被罚 [6] 投研能力建设 - 头部机构通过投研能力+人才积累+科技赋能形成核心壁垒,能前瞻性把握行业分化与个券差异 [8] - 理财公司需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通过多元化配置或衍生工具对冲净值波动风险 [9] 科技应用场景 - 投研环节运用网络爬虫/智能文本分析整合非结构化数据 [10] - 投资环节AI量化模型实现策略生成与组合优化 [10] - 风控环节大数据+AI实现实时风险监测与阈值预警 [11] 产品创新趋势 - 主题创新:养老/ESG/科技主题基金涌现 [12] - 结构创新:理财产品短期化(日开/周开现金管理类),ETF-FOF工具受追捧 [12] - 资产创新:REITs/黄金ETF配置增加,2025年6月"固收+"产品规模占比近60% [13] 竞争力提升建议 - 投研体系构建"三梁三柱":组合管理+策略研发+工具加载为核心,数字化+风控+运营为支撑 [14] - 资管与财富管理融合,银行理财需打造收益高于存款但波动小的净值产品 [15] - 数智化赋能全流程,培养AI投顾提供定制化服务 [16] - 多资产配置需关注全球对冲机会与资产轮动规律 [17][18] - 建立敏捷机制快速响应市场机会,避免流程延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