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

搜索文档
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人民日报· 2025-10-13 14:28
政策核心与目标 - 政策旨在通过保险补偿机制解决创新产品市场推广难题,买方担忧造价高昂的新设备未经市场检验可能面临损失而不愿尝试[1] - 首台(套)保险和首批次保险为装备故障或企业损失提供补偿,并提供安全检测等服务,以增强买方试用新品的信心并减轻制造商售后压力[1] - 政策目标是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推广,为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增强信心和动力,相关保险产品因而受到市场欢迎[1] 政策演变与优化 - 中国自2015年开始实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各地积极落实政策以助力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推广[2] - 2024年发布的政策意见在保障范围、保险费率、申报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旨在更好支持创新产品迈向市场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 - 政策依据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2] 科技金融服务拓展 - 首台(套)和首批次保险是优化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的缩影,覆盖从立项研发、测试试验到市场推广的创新周期[2] - 金融机构持续创新产品以支持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例如人保财险落地概念验证与小试保险及中试验证保险,护航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2] - "技术流"和"科技打分卡"等评价体系助力初创企业获得融资,近年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高的企业[2] 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和新产业蓬勃发展对科技金融提出更高要求,金融服务供给仍存在弱项短板[3] - 挑战包括创新缺乏数据积累导致保险行业精准定价和设计保障方案困难,以及银行需加大懂行人才培养以精准判断专利含金量[3] - 基础研究领域资金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要求金融机构量身定制更适配的服务方案,并需加强政策协同与跨部门数据共享以支持创新[3]
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10-13 05:59
政策核心与目标 - 相关部门发布通知组织实施2025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并开展2025年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资金申请和2026年资格审定工作[1] - 首台(套)保险和首批次保险旨在解决创新研发的大型装备和高附加值零部件面临的市场推广难题通过保险补偿机制为买方提供保障减轻制造商售后压力[1] - 政策目标是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推广为企业走自主创新路子强信心添动力相关保险产品因而受到市场欢迎[1] 政策演变与优化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自2015年开始实行[2] - 去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在保障范围保险费率申报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更好助力创新产品迈向市场[2] 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 - 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是优化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的缩影创新需要漫长周期每一步都离不开金融服务滋养呵护[2] - 金融机构持续创新产品加大支持力度例如人保财险落地概念验证与小试保险和中试验证保险护航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方案到生产线产品[2] - 近年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显示针对性金融服务助力科技企业成长[2] 行业挑战与未来方向 -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对科技金融提出更高要求金融服务供给仍存在弱项短板如创新缺乏数据积累对保险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提出高要求[3] - 精准判断专利含金量要求银行加大懂行人才培养力度市场培育更多专业评估机构基础研究领域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需定制更适配服务方案[3] - 做好科技金融需加强政策协同凝聚多方合力如财政金融政策同向发力提升企业投保意愿加强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共享为银行精准支持创新提供支撑[3]
"守护之树"在服贸会扎根 中国人寿全周期服务润泽万家
中国经济网· 2025-09-13 14:38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以"一个国寿 一生守护"为主题 展现提供从摇篮到传承的全生命周期一揽子金融保险服务的责任担当 [1] - 公司通过"守护之树"象征为万千家庭和企业提供坚实保障 [2] - 公司表示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全身心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全力守护人民美好生活 [10] 五大金融领域实践成果 - 科技金融方面 公司完善科技保险体系 参与专利保险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 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 探索首版次软件保险 知识产权保险等业务 发起参与面向科技企业的投资基金及服务国家科技战略专项基金 落地实施大批特色项目 [4] - 数字金融方面 公司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 深入推进数字金融发展 加快数字化转型 依托人工智能 大数据 云计算等科技手段 在产品创新 服务优化 经营管理等方面持续升级 提升运营效率与客户体验 打造智慧便捷高效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体系 [4] - 绿色金融方面 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创新推出环境污染责任险 生物多样性保护险等绿色保险解决方案 强化生态系统风险保障 同时将绿色投资深度融入资金运用 重点支持清洁能源 低碳循环等领域 推动产业绿色升级 [4] - 普惠金融方面 公司聚焦小微企业 三农群体 两新人群等重点领域 拓展保险覆盖面 截至2024年末提供涉农风险保障超35万亿元 寿险公司为特定女性群体提供保障超969万人次 为两新人群提供保险保障超3447万人次 财险公司通过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支持小微企业超2700家 发起设立行业首单先进制造业普惠类资产支持计划产品 [6] - 养老金融方面 公司加快构建具有国寿特色的康养金融生态圈 在发展养老金融 助力第三支柱建设 布局养老产业等方面深入探索 截至2024年末为超6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投资管理服务 累计服务全国36个先行区域20万客户参保个人养老金业务 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超300万户 [6] 展会互动体验 - 公司设立"国寿健康大比拼"体感游戏区 使观众在运动中感受健康管理理念 [6][11] - 公司设立"智护无界"投屏体验区 观众可模拟操作寿险APP 直观感受手机点一点服务马上到的便捷 [6] - 观众在展区不仅能了解全周期金融服务 还能体验科技与金融的碰撞 [10]
银保监会:去年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新增5807亿元
新华网· 2025-08-12 14:29
政策导向 - 银保监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 督导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制造业金融支持力度并推动高质量发展 [1] - 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制造业金融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金融服务制造业12项措施 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制造强国建设 [1] - 持续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 [2] 金融支持措施 - 引导银行机构结合制造业企业发展阶段特点和风险特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提供差异化综合化金融服务 [1] - 优化银行信贷结构 鼓励加大制造业中长期信贷投放 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支持保险资金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债券、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为制造业提供资金支持 [2] - 保持对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 延续小微企业两项直达货币政策至2021年底 [1] 机制建设 - 督导银行保险机构优化内部绩效考核和资源配置 健全对制造业企业"敢贷愿贷"的激励机制 [1] - 提升银行业"能贷会贷"水平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1] 实施成效 - 截至2021年末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2.8万亿元 [2]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1万亿元 [2] - 制造业信用贷款新增1.1万亿元 [2] - 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新增5807亿元 [2] 未来规划 - 银保监会将继续增强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2]
【宏观洞见】用好“股贷债保”工具箱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新华财经· 2025-03-24 15:53
政策引导与体系构建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并将其置于首位,体现对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2] - 国务院办公厅指导意见引导形成"股贷债保"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1][3] - 金融监管总局指导意见强调增强针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优化风险分担机制,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2] 股权融资 - 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通过旗下创投机构专注于科创企业股权投资,为早期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部分项目如华海清科、西部材料带来十倍以上投资回报 [4] - 国资平台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募集资金,并以股权投资方式注入被投公司,同时新设各类科创基金拓宽市场化资金渠道 [4][5] - 地方国资基金利用母基金模式与头部专业化投资机构合作,并通过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掌握前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源头 [5] 信贷融资 - 银行转变传统信贷思维,以创投思维从"看报表、看规模、看过去"转变为"看产业、看技术、看未来",创新信贷产品和审批模式 [6] - 兴业银行推出科创企业"技术流"评价体系,依托大数据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精准画像,并根据指标分值给予技术流评级,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 [7] - 针对科技企业不同阶段特点,银行推出"高科技人才创业贷"、"科技企业研发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产品,研发贷还可置换股东借款以优化财务结构 [8] - 金融监管总局试点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比例,将贷款占并购交易额的比例从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试点包括18个城市及多家银行 [9] 债券融资 - 企业发债属于直接融资,具有融资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直接为高科技企业发债或为国资平台发债两种方式支持高科技行业 [10][11] - 民营科技企业发债需解决"增信"问题,"担保增信"是地方政府提供增信支持的主流方式,部分地区探索"央地合作增信"模式以分散风险并提升市场信心 [11] 保险保障 - 科技保险重点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软件首版次安全保险运行机制,政策支持企业和保险公司自主协商延长保险期限 [12] - 保险公司按照险种多元化、费率动态化等原则开展业务,保险保障内容主要包括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以减轻用户对技术创新的担忧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