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酸大豆

搜索文档
粤来粤好百千万,深圳靠啥“闯”出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子?
南方都市报· 2025-08-15 23:09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与成就 - 深圳拥有226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14家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 [1] - 2024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营业规模从2000亿元加速向3000亿元迈进,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1] - 20家深圳企业上榜2024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名单,数量位居全国一线城市首位 [1][8]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发鹰嘴蜜桃虫情监测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虫害精准防治 [2] - 农业无人机在潮州茶山实现百斤茶青运输效率提升,在河源县农药喷洒效率较以往提升5倍以上 [2] - 邓兴旺团队研发"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使水稻品种资源利用率从5%提高到95%以上 [3] - "优薯计划"用种子繁殖替代传统薯块,效率提高千倍 [3] - 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水稻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培育的耐盐碱水稻能在含盐量10‰土地生长 [3] - 朱健康团队开发新型CRISPR-Cas酶突破海外专利壁垒,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 [4] 产业协作与跨区域发展 - 鑫荣懋采用"总部在深圳、基地在全国、市场在全球"模式,将深圳市场资本与各地土地劳动力精准对接 [5] - 在广西大化县通过标准化种植使砂糖橘销量从100吨飙升至350吨,带动当地果农收入增长 [5] - 在云南红河建设500公顷现代化蓝莓产业园区,每年带动1.2万名农民工就业,每户年增收近5万元 [6] - "深圳农场"模式实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闭环,23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6] - 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采用"研发在深圳、生产在龙川"模式,成本降低30% [7] - 深圳建设4个市级产业合作园区与23个县级特色产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358.44亿元和1646.80亿元 [7] 乡村振兴与产业带动 - 鑫荣懋在全国50多个贫困县开展帮扶,带动3000余家上下游企业、120余万果农致富 [8] - DC农业"订单农业+数智交易"项目入选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 [8] - 在河源万绿湖打造粤东西北首个"湖泊+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9] - 在汕尾落地全国首个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展现超强抗台风能力 [9] - 汕头加快建设数字创意产业基地和跨境电商产业园,推动粤东外贸产业数字化转型 [9]
深圳无田却“育种”:生物科技焕新农业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8-01 02:34
深圳生物育种行业突破 - 深圳在缺乏农业耕地背景下形成生物育种产业集群,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结合改变中国农业格局,涉及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1][8] - 政策引导与创新生态是核心支撑,深圳比国家层面早8年布局生物育种,吸引华大基因、朱健康团队等龙头机构[8][9] 水稻育种技术突破 - 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被国际研究参照,并挖掘耐盐基因STG5,使水稻可在含盐量10‰土地生长(普通水稻耐受上限0.3%),潜在改造中国3000万亩盐碱地[2] - 唐晓艳团队培育抗除草剂水稻"洁田稻",ALS基因突变使抗性达传统品种10—15倍,配套除草剂可基本消除杂草,其"广三系"杂交技术将不育系培育周期从5—10年缩短至3年[3] 智慧育种与马铃薯革命 - 华大万物开发全基因组大数据智慧育种系统CropGS-Hub,实现基因与性状精准关联,培育"多年生稻23"实现种一次收三年,并探索沙漠改造技术[4] - 张春芝团队突破马铃薯四倍体育种难题,通过二倍体诱导技术培育芝麻1/6大小的种子,新品种含丰富胡萝卜素且抗氧化,当前产量为传统60%—80%[5]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 朱健康团队开发新型CRISPR-Cas酶突破海外专利,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以上,获国内首张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并改良番茄GABA含量(提升5倍)、低升糖指数水稻等[6][7] 产学研联动模式 - 深圳形成"政府支持+市场驱动"机制,如唐晓艳团队获政府经费与技术授权收入,华大万物市场化运作,朱健康团队通过产业化合作推广成果[9]
南农晨读丨稻浪翻滚
南方农村报· 2025-07-31 09:33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 广东开展千名"乡村网红"培训,覆盖全省21个地市1000名学员,培养具备账号运营、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5][6] - 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计划打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但面临特色产业资源发掘不足、经营主体实力待加强等问题 [7][8][9][10] - 茂名市在上海举办龙眼、菠萝蜜品鉴活动,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深化粤沪农业合作 [28][29][30][31] - 怀集县节水抗旱稻示范田1560亩开镰收割,亩产超600公斤,展现抗洪涝能力 [32][33][34] - 云浮新兴成立全省首个"媒体+"联盟,将主流媒体纳入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36][37][38][39][40][41][42]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 我国2023年4月颁发首个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高油酸大豆),2024年5月获批首个主粮作物基因编辑证书 [14][15][16] - 基因编辑技术可精准修饰基因组,近十年我国在水产领域取得十多个品种的重要研究成果 [16][17][18] 新能源产业发展 - 广东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已达1.1万亿元,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推动新型能源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 [20][21][22][23][24][25][26] - 绿色低碳产业被定位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点领域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20][21][24] 天气影响 - 广东未来几天多雷阵雨,部分市县有7-9级短时大风,高温缓解但湿度大 [45][46][47] - 云浮近期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部分市县伴有8级短时大风 [48][49]
产业年收入超60亿元,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在昌平打磨“手术刀”
新京报· 2025-06-30 17:57
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与应用 -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酵母细胞,可在百升级发酵罐中生产青蒿素,5天产量相当于5万亩青蒿种植的提取量,自2013年起已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贡献[1] - 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为"上帝的手术刀",是合成生物学核心工具,北京昌平区聚集120余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推动产业发展[1] - 齐禾生物通过基因编辑将大豆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已获得5张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并开发抗病小麦、高产大豆等新品种[2] - 传统小麦育种需10-20年改变6个基因位点,基因编辑技术仅需3个月即可完成,大幅缩短育种周期[2] 企业技术与产业协同 - 齐禾生物不仅专注育种技术,还为医药健康、合成生物等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区内产业协同开发生物性状新产品[3] - 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由昌平区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已有5个研发团队入驻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4] - 创新中心包含4个研究中心和3个平台,重点突破合成生物核心技术,解决产业化成本问题[5][6] 产业化进展与经济效益 - 生物法生产己二酸可替代传统石化工艺,每吨减少3吨NO₂排放,目前技术从中试30ml发酵瓶扩展至1吨发酵罐[4] - 全球70%产品未来可用生物法生产,预计创造30万亿美元经济价值,2030年合成生物全球规模达2-4万亿美元[7] - 昌平区2024年合成生物产业收入超60亿元,固定资产投入43亿元,形成17个项目投资的产业集群[8]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 昌平区出台《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包含10方面32条政策[7] - 合成生物学已应用于生物医药、能源、农业、新材料等领域,成为多学科融合的未来产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