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最高1000万元!聚焦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北京市征集2026年度区域联合基金指南需求
仪器信息网· 2025-08-01 11:59
项目指南类型与经费 - 项目指南分为集成项目和重点项目两种类型,集成项目直接经费1000万元,重点项目直接经费260万元 [1][8] - 指南需求需来源于海淀区或北京经开区企业的重要研究需求 [1][8] 重点领域 - 电子信息领域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无线通信和量子信息 [2][3] - 生命健康领域涵盖合成生物制造、细胞与基因治疗、脑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和智慧医疗 [3] -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涉及机器人、新材料和智能装备 [3] - 现代交通与航空航天领域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空天产业 [3] 指南要求 - 科学性要求聚焦技术难题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体现基础研究特点 [3] - 包容性要求避免明显限制性要素和指向性过于明显的问题 [4] - 导向性需紧密围绕海淀区、北京经开区重点发展产业需求 [5] - 安全性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防范科技安全风险 [5] - 避免重复要求具备创新性,不与已发布指南重复 [6] 填报要求 - 指南需求建议人所在单位需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7] - 建议人需具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及以上项目经历 [8] - 需联合海淀区或北京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不低于1000万元)共同提出指南需求 [8] - 每位建议人限提出1项指南需求,每家企业最多可参与提出2项指南需求 [8] - 填报截止时间为2025年8月20日16:00 [8]
伊利股份+恩和生物,生物制造大动作!
恩和生物 - 公司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杭州钱塘区,专注于合成生物学领域,通过高通量实验平台结合生物计算与机器学习技术,优化生物体工程化编辑,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工业生物制造技术,服务化工、食品、制药和农业等行业 [3] - 截至2025年已完成超1.45亿美元融资,并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家聪明公司(2020年) [4] - 与珀莱雅合作开发美妆生物基功效活性成分,聚焦化妆品原料研发、生物医美材料创新及绿色生产,推动美妆行业向高效、安全、可持续转型 [5][7] 伊利股份 - 通过旗下深圳市健瓴创新种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恩和生物等共同成立合肥伊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生物基材料制造、研发及销售等 [1] - 全资有限合伙企业联合设立安徽健瓴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总认缴出资额2亿元,其中公司出资1.3亿元,投资方向聚焦大健康领域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包括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产业 [8][9][10][11] - 欧洲创新中心与英国生物技术公司Xampla合作测试新型植物基包装材料,开发可保存乳制品营养成分的天然聚合物胶囊,强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12][13][14][15] 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第四届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等产业化进展 [17] - 议程包括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闭门研讨会及合成生物科技成果展示对接等活动 [18]
产业年收入超60亿元,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在昌平打磨“手术刀”
新京报· 2025-06-30 17:57
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与应用 -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酵母细胞,可在百升级发酵罐中生产青蒿素,5天产量相当于5万亩青蒿种植的提取量,自2013年起已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贡献[1] - 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为"上帝的手术刀",是合成生物学核心工具,北京昌平区聚集120余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推动产业发展[1] - 齐禾生物通过基因编辑将大豆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已获得5张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并开发抗病小麦、高产大豆等新品种[2] - 传统小麦育种需10-20年改变6个基因位点,基因编辑技术仅需3个月即可完成,大幅缩短育种周期[2] 企业技术与产业协同 - 齐禾生物不仅专注育种技术,还为医药健康、合成生物等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区内产业协同开发生物性状新产品[3] - 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由昌平区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已有5个研发团队入驻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4] - 创新中心包含4个研究中心和3个平台,重点突破合成生物核心技术,解决产业化成本问题[5][6] 产业化进展与经济效益 - 生物法生产己二酸可替代传统石化工艺,每吨减少3吨NO₂排放,目前技术从中试30ml发酵瓶扩展至1吨发酵罐[4] - 全球70%产品未来可用生物法生产,预计创造30万亿美元经济价值,2030年合成生物全球规模达2-4万亿美元[7] - 昌平区2024年合成生物产业收入超60亿元,固定资产投入43亿元,形成17个项目投资的产业集群[8]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 昌平区出台《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包含10方面32条政策[7] - 合成生物学已应用于生物医药、能源、农业、新材料等领域,成为多学科融合的未来产业[7]
我国首部!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地方性法规表决通过!
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政策 - 常德市通过《常德市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规定》,成为国内首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地方性法规 [1][2] - 该法规共19条,核心条款(第4-15条)聚焦解决招商力度不足、研发能力弱、成果转化慢、审批效率低、人才短缺、要素成本高等产业痛点 [6] - 法规创新设立"两不罚、四禁止"营商环境优化制度,并建立容错机制 [6] 湖南省产业支持方向 - 湖南省政府重点支持酶制剂、医药中间体、动植保药物、未来食品、医美原料、生物基材料、天然产物等7大领域发展 [4] - 政策目标是将常德打造为全国一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新高地 [4] 产业基础与布局 - 常德已形成津市市、安乡县、常德经开区等多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2] - 立法进程显示:2024年9月启动立法项目,12月完成初审,2025年4月二审,6月终审通过 [5] 行业活动动态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 [7] - 大会设置"AI+生物智造"主赛道及绿色化工、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美妆原料4大分论坛 [7][9] - 配套活动包括闭门研讨会、项目路演、青年论坛及科技成果展示 [9][10] 产业服务平台 - 全球生物基与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提供行业支持 [11]
味道好、没热量的糖存在吗?北京这家生物制造企业已研发
新京报· 2025-06-20 20:54
合成生物技术行业概况 - 合成生物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未来70%的产品可通过生物法获得 [1] - 北京合成生物制造已在生物医药、美丽经济、化工能源、农业等领域实现应用 [1] - 行业解决化工生产高能耗、高污染及农业种植效率低等痛点 [2] 微元合成公司技术突破 - 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叶黄素,替代传统250亩万寿菊/吨的种植模式 [2] - 研发流程包括基因片段筛选、微生物改造及发酵生产高附加值材料(如胶原蛋白、玻尿酸) [2] - 保存超10万种微生物菌种,类比"IT行业芯片",结合AI工具实现"生物造万物" [3] - 开发"一步发酵法"生产阿洛酮糖,转化率超80%,成本降低50% [4] - 已完成阿洛酮糖两期人体安全实验,预计将快速推向饮料市场 [4] 产业化进展 - 河北秦皇岛工程放大中心及柔性生产基地已投产 [5] - 北京市昌平区2024年合成生物产业收入超60亿元,固定资产投入43亿元 [7] - 昌平区聚集120余家企业,形成17个项目集群 [7]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 北京市计划2026年培育百家硬科技企业,形成1-2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 [7] - 昌平区搭建菌株筛选、质谱检测、中试验证等共性技术平台 [7] - 北京拥有菌种保藏中心等科技资源,支撑微生物改造技术突破 [8] 前沿技术成果 - 突破一碳转化、大片段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大豆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 [8] - 生物法制备己二酸中试产量达110g/L(国际最高纪录) [8] - 应用案例包括农业废弃物制吸管、钢铁尾气制饲料蛋白等 [6]
(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加快培育壮大未来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05:02
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正加速向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迈进 [1] - 医药健康产业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2018年起实施3轮协同创新"行动计划" [1] - 2024-2025年连续出台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吸引辉瑞、默沙东、礼来等8家国际药企在京设立创新主体 [2] - 设立200亿元市级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2024年已有11款创新药械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前列 [2] 新兴产业布局与优势 - 重点培育脑机接口和合成生物制造两大未来产业,形成科技资源、临床水平、创新企业三大优势 [3] - 科技资源方面:拥有高校、大科学设施及菌种保藏中心等支撑平台,产出新型底盘菌、生物法制备己二酸等关键技术成果 [3] - 临床方面:拥有2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13家国家医学中心(占全国一半),聚集赵继宗、赵国光等顶尖专家团队 [3] - 企业方面:脑机接口领域同步发展侵入式/非侵入式技术,合成生物制造聚焦基因组合成、新代谢途径设计等细分赛道 [3] 脑机接口领域进展 - 基础研究:开展脑认知原理解析、神经编解码等前沿研究,重度癫痫/难治性疼痛药物临床试验显示安全性有效性 [4] - 技术突破:研发超薄柔性深部电极、脑机接口专用芯片、高性能语言解码器等核心部件 [4] - 临床应用:清华大学无线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实现3例人体植入,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脑控喝水功能 [4] - "北脑一号"系统完成5例植入,言语障碍患者实现近百中文词解码,高位截瘫患者可操控机械臂并初步康复 [4] 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突破 - 技术层面:突破一碳转化、底盘细胞设计、大片段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 [5] - 产品转化:高彩霞团队开发全球首个植物高效大片段DNA精准插入技术,使大豆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 [5] - 谭天伟院士开发生物法制备己二酸技术,中试产量达国际最高记录110g/L [5] - 产业配套:推进昌平、平谷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生物设计、工艺放大、第三方风险评估等服务平台 [5] 未来发展规划 - 将加紧推动现有政策落地,强化创新转化、资源统筹、区域联动和示范先行 [6] - 优化全周期服务体系,持续培育脑机接口和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6]
聚焦首都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近50位院士专家建言
新京报· 2025-06-14 20:24
行业动态 - 合成生物技术正在重塑农业、生物、医药、能源、环境等领域生产范式[2] - 北京在教育、科技、人才、生态等方面具有发展合成生物技术独特优势[2] - 北京将加快推动合成生物制造与生物经济新动能培育衔接[2] 学术活动 - "首都院士专家讲堂"聚焦合成生物技术革命与产业机遇[1] - 活动邀请近50位院士专家为首都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1] - 4位院士分别进行主旨报告分享研究成果[1] - 圆桌对话探讨合成生物技术跨学科协同创新等话题[1] 科研进展 - 活动参观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青创空间和技术平台[1] - 与会嘉宾与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创业代表交流[1]
2027年副中心绿色企业将超300家
北京青年报· 2025-06-04 02:11
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围绕10个绿色产业重点实施八大任务 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承载地和示范区 [1] - 到2027年 绿色企业将超过300家 建成1个绿色产业集聚区 [1] - 行政办公区实现100%绿电供应 前疃村成为全市首个数字化微网"零碳"村庄 百亿规模的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落地 [2] 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 形成"创新牵引+资源聚集+场景带动"的绿色产业发展城市副中心模式 [2] - 到2027年 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左右 建成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 [2] - 展望2035年 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 形成3个以上绿色产业集聚区 [2] 绿色产业布局 - 重点培育碳专业服务业 ESG专业服务业 绿色金融业 绿色投资 未来能源细分产业 合成生物制造业等特色绿色产业 [3] -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产业 新能源产业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绿色建造业等既有绿色产业 [3] - 在未来能源细分产业领域聚焦超导材料 真空系统 高功率电源等细分赛道 [3] 新能源产业发展 - 支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 打造分布式先进能源 智慧能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3] - 加强分布式先进能源产业研发 生产和应用等环节的项目 企业培育和集聚 拓展氢能储 运 加产业链 [3] - 发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较完备的车用电子供应体系 [3] 绿色产业集聚区建设 - 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利用北京光学仪器厂旧厂区进行更新改造 最大化保留现有树木 包括一棵200余年树龄的油松 [4] - 园区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二星 三星级标准建设 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电制冷系统"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 [4] - 配套使用光伏发电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预计年度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000吨 [4] - 聚焦碳排管理 能源服务 绿色建筑 环境治理等行业形成产业集聚 配套绿色科技会议会展中心 科技惠民滨水空间 [5] - 一期将于9月底完工 已有碳核算 碳数据 碳捕集等关键绿色技术的创新企业作为先导企业首批入驻 [5] - 2027年底全部完成改造 成为城市副中心第一个绿色产业集聚区 [5]
沃森生物布局肠道菌群和合成生物新赛道
新京报· 2025-05-24 19:49
公司战略布局 - 沃森生物与美国Notitia Biotechnologies Company签署微生态健康靶向技术独家再许可协议 推进微生态健康和功能性营养干预领域业务布局 开启"大生物"战略新里程碑 [2] - 公司计划与赵立平教授团队合作建立核心菌群疗法(CoreGuildTM Therapy)肠道菌群新技术平台 推动中国本地化生产、注册、临床验证及市场转化 构建全链条能力 [3] - 依托云南合成生物制造政策与资源 结合疫苗主业优势挖掘天然源新分子 实施差异化策略 从疫苗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切入 拓展至生物能源、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绿色化学品、替代蛋白等大宗产品赛道 [3] 技术研发进展 - 赵立平教授团队发现全人类肠道中普遍存在的核心菌群成员 确立"跷跷板"模型(Two Competing Guilds TCG) 以扶持核心菌群为靶点的干预策略或成慢性病"多病共治"新型临床方案 [2] - 公司建成mRNA疫苗技术平台 三期保护效力临床试验验证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 [3] 市场地位与业绩 - 过去五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 [3] - 连续两年进入WHO全球10大疫苗制造商排行 [3] - 连续5年保持中国疫苗企业出口金额第一(除新冠疫苗外) [3] 行业趋势与机遇 - 肠道菌群研究显示菌群失调引发的炎症是多种疾病重要诱因 微生态健康领域存在重大临床价值 [2] - 全球疫苗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 公司积极把握国家生物制造战略机遇 将肠道基石菌群慢性病管理和合成生物制造作为重点新赛道 [4]
湖南年产5万吨合成生物制造新材料项目开工!以芦苇、秸秆为原料生产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synbio新材料· 2025-05-22 17:05
湖南安乡县生态芦苇合成生物制造项目 - 湖南常德安乡县生态芦苇合成生物制造年产5万吨新材料项目正式开工 标志着该县在非粮原料合成生物制造新兴产业迈出重要一步 [1] - 项目由湖南安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导 主要产品为纤维素聚乳酸 采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将芦苇中的纤维素降解为糖类并转化为可降解高分子塑料 [3] - 该技术生产的聚乳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体育休闲 3C电子 生物塑料 医疗器械等领域 相比粮食基产品具有成本和环保优势 [3] - 安乡县拥有2万多亩芦苇资源 已引进上海汉禾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 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3] 生物基材料技术发展 - 生物基原料分为粮食基和非粮基两大类 芦苇 秸秆等非粮原料是生物制造的理想选择 [3] - 纤维素聚乳酸塑料废弃后6到12个月可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具有显著环保特性 [3] - 行业近期动态显示生物制造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包括重组蛛丝蛋白制造 生物基高温聚酰胺生产等创新项目 [6] - 资本市场对合成生物领域持续关注 多家企业完成数千万元级别融资 显示行业热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