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跟鞋
icon
搜索文档
双十一”优惠规则绕晕消费者:价格频繁波动,到手“千人千价
新京报· 2025-11-10 19:49
电商大促价格策略 - 消费者购物行为趋于理性,通过计算满减规则和使用比价软件来避免高价购买[1] - 商家在活动前取消日常折扣工具,使商品标价回归高位,以便在“双十一”期间显示更大的降价幅度[13] - 平台对部分特定品类(如新车/二手车、保险、黄金首饰、海鲜水产品、新鲜水果、生活鲜花)允许在指定时间段内向上或向下调整活动价[13] “先涨后降”价格现象 - 消费者反映活动前加入购物车的商品出现涨价,例如龟甲胶券后价从10月14日的578元涨至10月20日的684.58元[3] - 同款商品在不同时间点价格波动剧烈,例如一款“三七极细粉”在10月30日白天价格为233.49元,当晚降至168.06元,次日上午进一步降至144.71元[11] - 有消费者对比近一年订单发现,“双十一”期间购买的猫粮到手价332.6元,反而高于6月底的325.88元和5月底的289.84元,成为全年最高价[12] 优惠券规则复杂性 - 同一账号在不同时间段下单,同等优惠条件下商品价格出现波动,例如一款吸顶灯一小时内活动后价格从639.3元涨至672.65元[15] - 平台优惠券种类繁多,包括官方立减优惠、品类券、跨店满减优惠、店铺优惠券等,计算逻辑复杂导致最终成交价“千人千价”[19][20] - 消费者为用尽优惠券而大量凑单,但有时凑单后单件商品到手价反而高于单独购买的价格,例如一件羽绒服凑单购买价为895.52元,单独购买价为867.45元,差价28.07元[16] 价格保护机制失效 - 商品价格频繁波动叠加各类优惠券,使得保价政策“形同虚设”,例如有消费者购买的耳机保价期仅一周,但第二波活动价格更低却无法保价[24] - 商家保价通常只保证店铺降价部分,不包含平台补贴,而消费者关注的是最终到手价,这给售后造成压力[25] - 平台客服回应商品涨价符合市场价格,并称“双十一”活动并非全品类参加,部分商品可能不参与活动[21] 中小商家经营压力 - 中小商家若按平台要求以日常最低价为基准报名活动,再降价促销基本上面临亏损[26] - 大促期间流量向头部商家集中,中小商家推广成本增高但转化率低,例如平时付费推广有6%-7%的转化率,大促期间几乎无效[26][29] - 平台“赛马机制”根据店铺预热期加购金额和活动当天成交情况分配曝光资源,中小商家难以与头部卖家竞争,导致自然流量减少[28][29] 平台责任与行业建议 - 专家指出价格乱象源于消费者与商家对“原价”的认知冲突,消费者锚定历史最低成交价,而商家指的是未参与促销时的价格[30] - 复杂的优惠券规则是平台筛选用户并延长其停留时间的手段,从而强化消费者对平台的依赖度[31] - 建议平台构建更透明的规则,简化优惠计算逻辑,规范商品标价范围,并推行价格溯源机制[2][31]
地铁里,没有人穿高跟鞋了
虎嗅APP· 2025-10-21 17:24
文章核心观点 - 高跟鞋正从职业和时尚领域加速衰退,其负面价值已远超正面价值,成为一种“不良资产”[4][11][20] - 消费者偏好转向强调舒适、实用和多场景功能的鞋履,运动休闲风潮在全球范围内取代了以高跟鞋为代表的正式着装规范[9][12][14][15] - 高跟鞋行业面临结构性下滑,全球销售额持续萎缩,品牌纷纷通过业务多元化以求生存,行业呈现向头部品牌集中的趋势[23][24][25][26] 告别"美丽刑具" - 多家航空公司如春秋航空、山东航空、吉祥航空已调整着装规定,允许空乘人员穿着平底鞋,因其职业安全风险已超过其象征的“职业庄重”价值[4][10] - 长期穿着高跟鞋会加剧膝关节和踝关节磨损,引发拇趾外翻、槌头趾等骨骼形变,并增加静脉曲张发生率,被消费者视为损害健康的“美丽刑具”[11] - 疫情后职场着装规范普遍松弛,华尔街等传统严谨环境也接受运动休闲风,高跟鞋所代表的“严肃”形象被消解[9] 时尚价值也在下行 - 当前主流时尚风格如静奢风、老钱风、Clean fit等均强调实用性、功能性和多场景适用性,与高跟鞋受限的穿着场景不匹配[14][15][16] - 影视文化作品反映了审美变迁,《穿普拉达的女王》续集被指“审美降级”,从华丽礼服高跟鞋转向实用工装连体衣和凉拖鞋[11] - 象征高跟鞋文化顶峰的案例出现转折,如《欲望都市》主演Sarah Jessica Parker因其同名鞋履品牌经营不善而在去年关闭运营了10年的品牌[18] 高跟鞋,已经是不良资产 - 全球高跟鞋销售额在2019年至2023年间年均下降1.5%~2%,显示行业处于结构性下滑通道[23] - 头部品牌Christian Louboutin通过拓展男鞋、美妆和眼镜业务来稀释对高跟鞋产品线的依赖,并正向年营收10亿欧元的目标迈进[22][23] - 中国皮鞋总产量从2015年的45.6亿双持续下滑至2020年的35.4亿双,预计未来将进一步缩减至17亿双,表明皮鞋品类整体萎缩[24] - 资本层面已将其视为不良资产,高瓴资本2017年收购百丽国际时判断其运动鞋业务为优良资产而被女鞋业务拖累,李宁收购Clarks后其运营公司非凡中国业绩承压亦证明此点[26][27]
地铁里,没有人穿高跟鞋了
36氪· 2025-10-21 08:10
文章核心观点 - 高跟鞋在职业和时尚领域的地位正被实用舒适的鞋款取代,其负面价值已超过正面价值,成为一种“不良资产”[6][36][47] - 疫情后全球着装风格向运动休闲风转变,消解了高跟鞋所代表的“严肃”职业形象,舒适健康成为首要需求[14][15][45] - 时尚潮流转向静奢风、老钱风、无性别穿搭等多场景实用风格,与高跟鞋受限的穿着场景不匹配[23][24][25][26] - 高跟鞋行业整体销量下滑,头部品牌通过业务多元化寻求增长,行业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衰退特征[39][44][46] 高跟鞋的功能与形象变迁 - 高跟鞋从实用工具(卡马镫、避污物)转变为女性专属用品,塑造性感线条和职业形象[10][11][13] - 空乘等行业将高跟鞋视为职业规范,但其与安全需求(如使用逃生滑梯需脱鞋)存在本质矛盾[5][6][14] - 长期穿着高跟鞋会导致膝关节踝关节磨损、足部骨骼形变、静脉曲张等健康问题[15] 时尚潮流与消费者偏好转变 - 小红书报告显示当前流行静奢风、老钱风、无性别穿搭等风格,共同特质是实用性强、功能性强、多场景适用[23][24][25] - 高跟鞋相关词汇(面试鞋、婚鞋)回潮但仅作为特殊仪式象征,而非日常穿着[27][28] - 电影《芭比》主角换掉高跟鞋穿勃肯鞋,象征女性迈步向前时高跟鞋成为束缚代名词[35] 高跟鞋行业市场表现 - 2019年至2023年全球高跟鞋销售额年均下降1.5%-2%[39] - 2015年至2020年中国皮鞋总产量从45.6亿双降至35.4亿双,预计将进一步缩减至17亿双[44] - 少数头部品牌如Christian Louboutin、Jimmy Choo仍增长,行业销量向头部集中[46] - 高瓴资本2017年收购百丽国际时判断其运动鞋业务为优良资产而女鞋业务是拖累[48] - Christian Louboutin通过发展男鞋、美妆、眼镜等业务多元化,向年营收10亿欧元目标迈进[37][39][40]
地铁里,没有人穿高跟鞋了
36氪· 2025-10-20 09:27
行业趋势:着装规范转变 - 多家航空公司如春秋航空、山东航空、吉祥航空已调整政策,允许空乘人员工作期间穿平底鞋,以替代增加扭伤、滑倒风险及加重静脉曲张和骨骼劳损的高跟鞋[1] - 疫情后全球普遍接受运动休闲风,华尔街等传统讲究着装的行业也开始穿着巴塔背心等休闲服饰,消解了正式的职场形象[6] - 高跟鞋在空乘等职业中的使用被指与安全要求本质矛盾,例如使用逃生滑梯时必须脱掉高跟鞋[6] 消费者偏好与时尚风潮 - 当前流行风格如静奢风、老钱风、Clean fit、无性别穿搭、新复古潮流、都市户外等,共同特质是实用性强、功能性强、适用于多场景,与高跟鞋受限的穿着场景不匹配[11][12] - 消费者希望一件衣服可以从办公室穿到健身房等多场景,且穿着舒适,高跟鞋尤其是细跟高跟鞋难以满足此需求[12] - 运动鞋、德训鞋、芭蕾鞋、乐福鞋、帆布鞋、勃肯鞋等成为时尚单品,替代有损足踝和足弓健康的高跟鞋[10] 高跟鞋市场表现 - 全球高跟鞋销售额在2019年至2023年间年均下降1.5%-2%[18] - 中国皮鞋总产量从2015年的45.6亿双持续下滑至2020年的35.4亿双,预计未来可能进一步缩减至17亿双[21] - 仅有少数头部品牌如Christian Louboutin、Jimmy Choo等仍在增长,行业销量向头部集中,整体陷入衰退[22] 品牌战略调整 - 以红底高跟鞋闻名的Christian Louboutin积极扩张男鞋、美妆和眼镜业务版块,以稀释高跟鞋产品线,其目标为年营收突破10亿欧元[18] - 高瓴资本在2017年收购百丽国际时,判断其运动鞋业务为优良资产,但被女鞋业务拖累[23] - 李宁收购Clarks后,其运营公司非凡中国近两年业绩承压,再次证明高跟鞋业务的不良资产属性[24] 文化象征意义变迁 - 在影视作品如《穿普拉达的女王》续集中,服装风格从华丽精致转向实用、舒适、中性化,高跟鞋不再是正式场合必需品[8][10] - 电影《芭比》中主角换掉高跟鞋穿上勃肯鞋,象征高跟鞋是束缚和规训的代名词[17] - 社交媒体上高跟鞋相关词汇如面试鞋、婚鞋虽有高阅读量,但高跟鞋更像特定仪式的组成部分,而非日常穿着物品[12][13]
年轻人奔赴跨境电商新赛道
新京报· 2025-09-25 14:20
跨境电商行业增长动力 - 行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焦点,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择业偏好导向IT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2] - 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入选国家第七批新职业,涵盖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显示行业紧扣技术革新与产业趋势[4] - 广东省提供创业补助1万元以及租金补助、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4] - 人社部等部门鼓励创业孵化载体放宽高校毕业生免费入驻门槛,并提供创业培训、指导、孵化等一条龙服务[5] 企业成功案例与业绩增长 - 创业者刘阳在希音平台开设益智玩具和户外玩具网店,第二个月销售额突破80万元[1] - 鞋厂老板傅丽娜入驻希音后月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工厂搬迁至8000平方米新厂区并扩招100多名员工[7] - 服饰厂老板宋骏参与希音爆单计划,店铺内一款披肩第三个月月销1万件,每日发货三四百件,复购超千单[7] - 眼镜厂二代陈宇恒通过跨境电商改造老厂,工人从100人扩至230人,并新组建30人专业运营团队[2] 平台赋能模式与供应链创新 - 希音按需供应链模式建议工厂先尝试小批量订单,根据市场反馈追单,帮助工厂摆脱库存风险[9] - 平台通过全国500城产业带出海计划、爆单计划等项目,为工厂提供选品、上架、出单等专业支持[9] - 希音提供细致的海外热卖趋势分析,例如情人节消费者青睐元素有几十种参考,帮助卖家精准生产[9] - 平台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作为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加大供应链数智化投入和人才培训[9] 人才培育与产教融合 - 希音在广州揭牌产教评共享实训基地,与全国20余所院校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10] - 平台面向院校和全行业构建培训-认证-就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降低企业出海门槛[10] - 跨境电商平台显著降低企业出海门槛,助力企业经营半径从本土拓展至全球[10]
高跟鞋本是男鞋,有钱有势的男性最爱穿,怎么变成女鞋又被女性抛弃?
36氪· 2025-09-12 07:55
高跟鞋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 高跟鞋最初源于公元10世纪波斯骑兵的实用需求,鞋跟用于将脚固定在马镫上,使射箭更稳[5] - 16世纪末波斯外交使团访问欧洲后,带跟鞋开始在欧洲贵族圈流行,成为男性阳刚和权贵的象征[7] -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钟爱10厘米高的高跟鞋,并颁布法令规定只有贵族和皇室成员才能穿红色高跟鞋[7] - 贵族通过增加鞋跟高度来与平民区分,社会等级越高鞋跟也越高[8] 高跟鞋在性别群体中的流行变迁 - 高跟鞋的流行从男性群体蔓延至女性群体,男鞋跟逐渐变方变粗,女鞋跟则变得更细且曲线感更明显[9] - 启蒙运动后男性转向更朴素实用的服装,高跟鞋在男性群体中失宠[9] - 高跟鞋在19世纪女性群体中重新流行,并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细高跟鞋开始流行[11] - 目前年轻一代女性正在抛弃高跟鞋,全球各地高跟鞋销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3][15] 高跟鞋的设计变化与健康影响 - 细高跟鞋的鞋跟尖得能在地板上钻洞,其英文名stiletto源自一种意大利刺刀[11] - 高跟鞋给穿着者带来健康隐患,包括容易摔倒扭伤,并对前脚掌施加更大压力,影响膝盖和背部[12] - 尖鞋头挤压脚趾导致脚趾畸形,常见问题包括拇外翻和爪形趾[12] - 近年来因高跟鞋地位下滑,其引起的健康问题日益减少[15] 影响高跟鞋需求的当代因素 - 疫情导致远程办公增加、大型活动减少,人们居家时间变多,加速了高跟鞋需求下降[15] - 社会流行起运动休闲风,进一步削弱了高跟鞋的市场需求[15] - 目前大多数情况下穿高跟鞋已成为个人选择,仅少数公司强制要求女性员工穿高跟鞋上班[15] - 在男性抛弃高跟鞋两百多年后,部分男性重新穿上高跟鞋进行挑战,如一名西班牙男子穿高跟鞋百米跑仅用时12.82秒[17]
一年两轮融资 高跟鞋品牌“7or9”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北京商报· 2025-08-08 14:59
核心观点 - 高跟鞋品牌7or9在一年内完成两轮融资 最新A轮融资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由尚峰资本领投 众晖资本跟投[1] - 公司凭借精准定位 线上营销模式及差异化产品策略获得资本青睐 但面临品牌影响力不足 渠道布局有限及年轻消费群体需求变化等挑战[1][2][7] 融资历程 - 2019年9月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由坚果资本独家投资[1] - 2020年7月完成Pre-A轮融资 由众晖资本独家投资 金额未披露[1] - 2021年5月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由尚峰资本领投 众晖资本持续跟投 千帆明月担任财务顾问[1] 商业模式与定位 - 品牌创立于2016年 2018年12月正式运营 目标客群为一二线城市25-35岁职业女性[1] - 产品线现有60个SPU 主打价格带为799元 入门价格为599元[1] - 营收90%以上来源于线上渠道 起步阶段依靠200多个微信群(每群200-300人)的私域流量及电商平台推广[2] - 线上拥有30多个销售渠道 线下通过北上广快闪店及买手店合作增强曝光[2] 营销策略 - 依托小红书 抖音等社交平台进行推广 小红书"招募高跟鞋体验官"笔记获4万多点赞 抖音总曝光量近10亿次[2] - 创始团队具备电商及社交媒体基因:创始人邓娟曾任波导公司运营总监 联合创始人王欢为电商蛋糕品牌创始人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小小莎为微博大V(粉丝超270万)[3] 行业背景 - 传统女鞋企业普遍衰退:百丽国际退市(巅峰时期2万家直营店) 富贵鸟破产 达芙妮退出大陆线下零售端 星期六转型互联网业务[5] - 传统鞋企衰退主因:线下门店冗余难以转型新零售 产品同质化严重 品牌老化无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5] 潜在挑战 - 品牌影响力与渠道布局存在不足 需区别于类似品牌(如73Hours被收购 Laber three转型买手店且淘宝销量不足百位)[6][7] - 运动休闲风兴起导致高跟鞋在年轻群体中需求下降 需通过产品研发与设计捕捉需求变化[7] - 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 团队扩张和供应链升级 产品策略包括融入运动鞋材质提升舒适度 通过配饰迭代实现款式多样化[7]
年轻人正在用丑鞋踹翻全世界
虎嗅· 2025-07-23 10:33
时尚趋势演变 - 2024年被VOGUE定义为"丑鞋之年",从好莱坞明星到普通打工人,越丑越怪的鞋款越能体现独特生活态度 [3] - 洞洞鞋、勃肯鞋、Ugg雪地靴、厨师鞋成为打工人四季标配"四大门神" [3] - Z世代丑鞋呈现两极分化:男性追求18cm增高垫,女性则倾向超薄底设计 [6][7] 热门丑鞋品类及市场表现 - 芭蕾平底鞋复兴:miumiu售价950美元(约6819元),SantM Mary Jane售价195美元,Viani Milano售价118美元 [10] - 渔网鞋成为现象级单品:ALAIA渔网鞋一鞋难求,玛格特·罗比等明星带货推动跟风 [11][12] - 薄底鞋三巨头:Adidas Samba、Puma Speedcat、鬼冢虎经典款成为都市女性标配 [15] - 五趾鞋异军突起:Vibram基础款售价590元,巴黎世家联名款引发抢购 [31][36] - KEEN溯溪鞋系列:Jasper(1059元)、Uneek(999元)、Howser(759元)多款常年断货 [51] 品牌营销与消费群体 - 韩流明星效应显著:Rosé带货Puma Speedcat OG导致断货,二级市场价格飙升 [20] - 日本潮牌联名策略:KEEN通过与BEAMS、SNOW PEAK等联名强化日系形象 [58] - 亚洲26-35岁年轻人构成KEEN主力消费群体 [58] - Heavenly Jelly塑料凉鞋通过小红书传播,裸鞋价格4-5万韩元(210-262元) [27][29] 产品设计创新方向 - 材质颠覆:渔网鞋采用透气网面+铆钉装饰 [11] - 结构创新:Nike Air Rift分趾设计借鉴日本tabi分趾鞋 [22] - 功能融合:五趾鞋结合芭蕾鞋优雅与机能鞋实用性 [36] - 场景重构:KEEN专业溯溪鞋被穿进CBD会议室 [55] 行业消费行为变迁 - 舒适性成为首要购买因素,迪卡侬游泳拖鞋因性价比成为爆款 [68] - 高跟鞋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地铁观察显示穿高跟鞋女性不足10人/半小时 [71] - 内衣行业同步转型,无钢圈内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79] - 航空业响应需求,春秋航空允许女乘务员全程穿平底鞋 [85] 社会经济文化关联 - 丑鞋风潮反映经济下行期消费者务实心态 [89] - 职场着装规则瓦解,国贸白领集体换上KEEN溯溪鞋 [45] - 女性意识觉醒推动"反高跟鞋运动",《芭比》电影强化勃肯鞋符号意义 [75] - 小红书成为丑鞋文化主要传播阵地,用户自发创作UGC内容 [60][63]
当代禁欲青年,敞开欲望的100个瞬间
36氪· 2025-06-06 02:50
消费趋势分析 - 爆款联名包5分钟售罄 黄牛加价3000元仍被抢购 反映限量款商品的市场热度与溢价空间[6] - 高跟鞋需求下降 乳贴成为热门单品 大码女性内衣市场存在未满足需求 显示身体舒适度导向的消费转变[22] - 男性护肤美妆需求显著增长 相关UGC内容专业度提升 表明性别消费边界模糊化[22] 用户行为研究 - 2周内超10000人参与调研 生成3481条评价与1482款产品推荐 通过AI分析筛选出100件经典好物[8] - 消费分级现象明显 从塑料袋改造包到奢侈品钻包需求并存 反映市场分层特征[22] - 购买渠道多元化 二手/海淘/代购逐步替代专柜 显示渠道偏好变革[22] 产品筛选机制 - 建立五维评估模型:推荐强度、价值感知、使用感受、讨论热度、文本信度 从1400+产品中精选100件[22] - 明星效应弱化 消费者对过度营销产品警惕性增强 更倾向"小而美"商品[22] - 用户生成内容(UGC)成为核心决策依据 强调真实体验而非广告话术[22] 市场机会洞察 - 年轻消费者重新展现分享/判断/购买欲望 但需要更精准的推荐机制[23] - 信息过载环境下 经过验证的消费指南存在商业价值 可提升决策效率[23] - 内容平台通过清单策划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并联动电商渠道实现转化[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