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X90芯片

搜索文档
2025年中期策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风证券· 2025-06-20 10:44
报告核心观点 展望2025年下半年,宏观环境面临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经济风险释放等多重矛盾冲突,但资本市场重要性提升,行业投资可关注内需消费、自主可控和海洋经济等领域,同时需注意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及海外局势等风险[3]。 各部分总结 放弃幻想,破局攻坚 - 赛点2.0处于第三阶段攻坚战,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明显,老动能如地产投资低迷、PPI为负,新动能在AI、机器人、半导体、军工等领域取得突破,如DeepSeek大模型领先、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快速增长、国产半导体设备营收增速全球第一、商用和军用飞机发展良好[3][26][30][33]。 - 我国出口竞争力长期向好,贸易顺差和出口同步走强,企业出海核心竞争力上升,但短期面临美国关税缓冲期到期谈判波折、全球经济风险释放等问题[3][36][45]。 - “十五五”规划布局长远,党中央正组织起草规划建议,预期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领域设定目标并采取相应举措,编制需坚持胸怀“两个大局”等原则[50][51][53]。 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仍在提升 - 流动性方面,从盘活存量到引导加大信贷投放力度,M2、社融增速回升,货币政策基调变化,注重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58][62]。 - 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中央汇金公司将坚定增持各类市场风格的ETF,沪深港是主要全球融资市场,港股融资功能修复、上市公司回购力度大、南向资金和海外投资者流入[70][71][86]。 特朗普2.0时代“百日新政”后的新变量 - 特朗普施政倾向签署行政令,百日内签署至少185项,集中在移民与边境安全、能源和贸易领域,对“三权分立”民主传统产生挑战[95]。 - 特朗普承诺兑现度总体偏低,分领域看贸易、移民与边境和能源领域优先,经济民生及地缘方面偏弱,且不同政策追求存在结构性矛盾[98][102][103]。 - 后续围绕关税反复性和减支能力有限的政策博弈激烈,市场波动率或放大[108]。 行业主线 内需消费 - 长期逻辑是政策加码预期下的重估预期和基本面改善的确定性,政策向提振内需稳增长倾斜,消费基本面拐点或现,宏微观数据有积极信号[4][113][118]。 - 配置思路关注财报拐点、政策支持和产业逻辑,服务业、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的耐用消费品板块有望走出结构性行情[5][133]。 自主可控 - 长期逻辑是自主可控政策是国家战略,中国对美反制或使部分商品出现供给缺口,国内相关板块有望业绩改善,关注对美进口依赖度高且国内有供给能力的板块[5][134]。 - 配置思路从产能周期视角看,通信、机械设备等细分赛道符合条件[137]。 主题投资 - 海洋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对GDP拉动达11.5%,深海科技获政策支持[147]。 - 复盘海洋经济发展分五个阶段,政策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蓝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推动发展,产业链分基础设施、装备技术、资源开发三层[148][155][159]。
哪儿来的卖盘?——A股一周走势研判及事件提醒
Datayes· 2025-05-25 22:03
市场走势与资金动态 - 午后指数莫名下跌,ETF连续四周净赎回,上周股票型ETF场内净赎回324亿元 [1] - 主力资金连续两周净卖出,当周净卖出698.53亿元,创6周以来最大规模,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子等行业净卖出居前 [25] - 北向资金当周成交6374.24亿元,汽车行业最受追捧,净流入81.91亿元,医药生物和轻工制造紧随其后 [26][27] - 股票型ETF连续5周净赎回,当周净赎回174.65亿元,科创50ETF获增持最多,创业板ETF净流出最多 [29] 行业配置与景气度 - 兴业证券建议关注科技成长板块,特别是AI产业应用创新,包括GPU、光模块、PCB等行业 [3] - 中信证券认为A股市场风格可能转向核心资产,外资回流和优质龙头赴港上市是催化剂 [3] - 中泰证券建议关注机器人、国产算力产业链、可控核聚变、创新药等方向 [3] - 计算机、通信、国防军工行业位于扩张象限,房地产、纺织服装、轻工制造行业位于衰退象限 [31][32] - 农林牧渔、有色金属、建筑装饰行业位于"高景气、低估值"象限,通信、电子行业位于"高景气、低动量"象限 [33][34] 行业动态与事件驱动 - 海光信息拟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两家公司股票自5月26日起停牌 [5]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促进核能发展,要求能源部在2030年前开工建设10座大型反应堆 [7] - 英伟达将为中国市场推出更便宜的Blackwell架构AI芯片,预计6月量产,定价6500至8000美元 [9] - 华为发布首款鸿蒙个人电脑,搭载麒麟X90芯片,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路自主可控 [10] -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展示多项家务能力,团队在从互联网视频学习方面取得突破 [13][14] - 2025年1-4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104.93GW,同比增长75%,4月单月新增45.22GW,同比增长215% [20] 消费与新兴产业 - 今年以来市场领涨板块以消费为主,个护用品、动保、饲料、休闲食品、化妆品等品种涨幅领先 [4] - 618大促中宠物类目表现突出,天猫宠物开卖100分钟成交金额超去年首日全天,653个品牌成交同比翻倍 [18] - 固态电池领域取得进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明确技术标准 [18] - 2025年1-4月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带动销售1745亿元,净水器、油烟机等产品线下销售额增速显著 [18] 政策与宏观数据 - 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规范平台收费行为 [6][39] - 国务院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18][39] - 宋雪涛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2%,上半年GDP同比增速或在5.3%左右 [3][39] - 1-4月财政支出进入弱扩张周期,消费获得复苏驱动力,高债务省份消费项有望反弹 [4]
新闻周刊丨从零重构硬核突围 中国“芯”迭代升级中
央视网· 2025-05-25 06:11
华为鸿蒙电脑发布 - 华为发布首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自研"鸿蒙电脑",实现从硬件芯片到软件操作系统的全链路自主可控 [1][12] - 鸿蒙电脑搭载5纳米工艺麒麟X90芯片,与鸿蒙系统深度协同,首次在性能与生态适配性上形成闭环 [12] - 鸿蒙生态预计2023年底支持超2000个融合应用,虽较主流操作系统数百万量级仍有差距,但已开始改变全球电脑操作系统市场格局 [13] 美国对华芯片管制升级 -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AI芯片出口管制指南,直接点名禁止全球使用华为"昇腾"AI芯片,后迫于压力调整为"风险警告"但本质未变 [1][2] - 美国限制策略从技术获取转向应用层面,试图延缓中国国产芯片市场推广及AI生态构建 [4] - 英伟达CEO黄仁勋称对华出口管制导致其中国市场份额从95%暴跌至50%,并直言政策"失败" [7][9] 中国芯片产业突破 - 华为昇腾910芯片性能可比肩英伟达高端产品,已发展60家硬件合作伙伴并孵化40+原生大模型 [10] - 中国AI服务器外购芯片比例预计从2022年63%降至2023年42%,进口芯片中美国占比仅3% [6][10] - 2016-2023年间国产芯片自给率从不足10%显著提升,实现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的技术蜕变 [10][16] 中国-东盟数字合作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完成谈判,设立数字经济专章并建立AI合作机制,为高科技企业出海创造机遇 [15] - 中国企业深度参与东盟数字化建设,如DeepSeek运营沙特数据中心、联想建设沙特AI设备制造基地 [15] - 广交会首次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部分企业两天内获超千万元订单,显示技术出口新趋势 [15] 全球产业格局影响 - 美国《人工智能扩散规则》因中国昇腾芯片突破而撤销,标志旧制裁政策失效 [4] - 中国通过"自立自强+合作包容"策略,在芯片领域形成"硬件+软件+生态"的全体系竞争力 [12][16] - 产业专家认为中国芯片发展关键在于自主可控而非单纯国产化,需整合全球资源促进技术进步 [12]
全球第2家!中国首家!自研CPU、操作系统的PC厂商诞生
新浪财经· 2025-05-10 17:23
PC行业现状 - PC厂商普遍采用组装厂模式,高度依赖供应链,核心部件如CPU和操作系统均来自外部供应商 [1][3] - 除苹果外,其他厂商如HP、联想、DELL等均使用Intel/AMD的CPU、微软Windows系统以及第三方显卡、内存和硬盘 [3] - 硬件同质化严重,各品牌产品差异主要体现在品牌、服务和外观设计上 [5] 苹果的独特优势 - 苹果通过自研CPU(M系列芯片)和操作系统(MacOS)在PC行业中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产品魅力和生态优势 [5] - 苹果PC销量长期保持全球前五,得益于其自研技术和生态协同能力 [5] 华为的突破 - 华为成为全球第二家自研CPU(麒麟X90芯片)和操作系统(鸿蒙OS 5.0)的PC厂商,也是中国首家实现这一突破的公司 [7] - 新推出的Matebook Pro将搭载鸿蒙OS 5.0,支持华为全家桶生态的无缝协同,类似苹果的MacOS生态体验 [7] - 华为凭借品牌影响力、技术实力和粉丝基础,其PC产品有望成为类似Mac系列的标杆产品 [9] 行业竞争格局 - 当前PC行业竞争集中在供应链整合能力,差异化难度大,仅有苹果和华为通过自研技术实现突破 [3][5][7] - 华为的加入可能改变现有竞争格局,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未来需观察其产品与Mac及Windows本的性能对比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