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TO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中金:维持中升控股(00881)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18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9-02 09:50
业绩表现 - 1H25收入773.22亿元同比-6.2% 归母净利润10.11亿元同比-36.0% [1] - 1H25新车销量同比-1.7%至22.9万台 收入同比-4.7%至579.31亿元 [2] - 1H25二手车销量同比+9.6%至11.1万台 收入同比-27.0%至60.2亿元 [2] - 售后服务收入同比+4.4%至114.45亿元 毛利同比+8.1%至54.41亿元 [2][3] 盈利能力 - 1H25毛利率5.4%同比-0.5个百分点 新车销售毛损同比扩大20.0%至23.88亿元 [3] - 二手车销售毛利同比-58.4%至2.57亿元 费用率保持稳定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4.4%/1.4%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9.48亿元同比大幅提升103.3% [3] 战略调整 - 豪华品牌销量占比提升至62.3% AITO品牌贡献1.1万辆增量 [2] - 活跃客户数达454万名同比+15.2% 新增57家经销店及20家维修中心 [4] - 德系豪华品牌新一代产品如奥迪A5L、奔驰CLA陆续上市 [4] 财务预测 - 下调2025/2026净利润35.1%/38.1%至24.64亿元/30.80亿元 [1]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6年14.3倍/11.2倍市盈率 [1] - 目标价18.00港元对应16.0倍2025年市盈率 较当前股价有12.0%上行空间 [1]
港股异动 | 中升控股(00881)绩后跌超8% 上半年纯利同比下跌36% 期内集团持续推进门店网络优化
智通财经网· 2025-08-28 13:43
财务表现 - 上半年收入总额773.22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6.2% [1] -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0.1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36% [1] - 期内新车销量约22.9万台,同比减少约4000台或1.7% [1] 业务结构调整 - 豪华品牌销量占比增至62.3%,品牌结构持续优化 [1] - AITO品牌首次贡献1.1万台新车增量,部分抵消其他品牌下滑 [1] - 完成史上最大规模网络优化,超过20%门店参与调整 [1] 网络布局变化 - 新增57家经销店及20家维修服务中心,同时退网37家经销店 [1] - 新增经销店中48家为豪华品牌,包括36家AITO、1家HIMA、1家梅赛德斯-奔驰、3家雷克萨斯、1家奥迪及6家沃尔沃 [1]
中升控股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10.11亿元 同比减少36%
智通财经· 2025-08-28 12:23
财务表现 - 收入总额773.22亿元 同比减少6.2% [1] -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0.11亿元 同比减少36% [1] - 每股基本盈利0.427元 [1] - 售后服务收入114.5亿元 同比增长4.4% [1] - 售后服务毛利54.4亿元 同比增长8.1% [1] 运营数据 - 活跃客户454万 同比增长15.2% [1] - 售后入厂台次400万 同比增长1.7% [1] - 新车销量22.9万台 同比减少1.7% [2] - 豪华品牌销量占比提升至62.3% [2] - 二手车销量11.1万台 同比增长9.6% [3] 网络优化战略 - 完成史上最大规模网络优化 超过20%门店参与调整 [1] - 新增57家经销店及20家维修服务中心 [1] - 退网37家经销店 [1] - 新增经销店中48家为豪华品牌 包括36家AITO [1] - 等店售后服务入厂台次同比增长4.5% [2] - 等店售后服务收入增长8.13亿元 同比增长7.9% [2] 业务结构调整 - AITO品牌贡献1.1万台新车增量 [2] - 新增网络带来售后服务收入3.31亿元 [2] - 关闭门店影响售后收入6.63亿元 [2] - 售后服务实现净增长4.81亿元 [2] 二手车业务 - 二手车收入60.2亿元 同比下降27.0% [3] - 单台车收入同比下降33.4% [3] - 近80%二手车车龄在6年或以上 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 [3] - 单台车综合利润压缩至不足3000元 [3] - 二手车业务综合利润约3亿元 同比下降60.2% [3] 市场环境影响 - 以旧换新政策冲击二手车成交价格 [3] - 新车市场价格战挤压二手车盈利空间 [3] - 收购大量长车龄旧车拉低单车收入 [3]
近四十款车团灭,汽车测试乱套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6 09:07
核心观点 - 懂车帝2025年7月辅助驾驶测试中,40款车型全军覆没,特斯拉表现最佳但未通过全部项目[3][4] - 车企对测试结果争议激烈,华为系公开质疑测试科学性,懂车帝回应称仅为特定场景安全边界科普[6][8] - 车企加速自建极限测试体系,如奥迪3倍国标碰撞、问界M9 150秒电池火烧等,测试强度远超国家标准[18][20] - 行业测试标准分为强制国标(51项)、推荐国标/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三级,智能网联领域正从推荐转向强制[25][26][28] - 第三方检测机构(如中汽中心、中国汽研)数据可溯源但存在送检与量产产品一致性争议,机构间竞争加剧[33][36][37] - 媒体测试被指缺乏标准且商业利益干扰明显,典型案例包括麋鹿测试争议和赞助费影响结果等[40][42][51] - 行业呼吁建立极端测试国家标准体系,工信部已三次出手强化汽车安全监管[48][54] 测试表现与争议 - 特斯拉在无中国本地训练数据情况下取得测试最高分,马斯克称将补充数据以实现全项目通过[4][5] - 华为余承东曾公开批评2023年冬测为"坑人测试",吉利、长城等车企联合质疑测试公信力[10][11] - 懂车帝冬测争议后重启测试并禁言直播间,事件推动其成为平台王牌流量节目[13][14] 车企自测案例 - 奥迪Q6L e-tron完成3倍国标碰撞(3吨货车50km/h撞击),碰撞势能达国标3倍[18] - 问界M9电池包通过700-1000℃持续150秒火烧测试,静置2小时无热失控[20][35] - 猛士M817完成行业首次"托底+卡车夹击"三连击测试,模拟22吨/5吨卡车双向撞击[20] 标准体系现状 - 强制国标覆盖安全/环保/零部件等51项,行业视为60分及格线[25][26] - 团体标准具前瞻性(如SAE自动驾驶分级),企业自测标准被比作"奥数赛"远超国标[29][30] - 小米事件加速智能网联领域推荐标准转强制标准进程[28] 测试机构生态 - 中汽中心C-NCAP等测评规程被视为行业金字招牌,测试数据理论上不可篡改[33][36] - 检测机构开放委托引发公允性质疑,同一车型不同机构测试结果可能出现差异[37] - 重庆新增招商汽研等机构加剧市场竞争,测试结果多样性可能持续增加[37] 媒体测试乱象 - 被指设计非标测试(如桩筒通过率、高空坠落)缺乏可复现性,存在以偏概全问题[40] - 长安UNI-K麋鹿测试、享界S9飞坡测试等案例显示媒体与车企结果存在显著分歧[43][44] - 行业存在赞助费影响测试结果现象,部分媒体被指"变着法让不付费车企难堪"[49][51] 行业监管动态 - 工信部一月内三次强化电池/辅助驾驶/隐藏门把手安全监管,标准体系加速完善[54] - 余承东公开呼吁建立极端测试国标,反对商业利益干扰测试公正性[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