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R450AF动车组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十四五” 这些硬核成果值得细看
科技日报· 2025-10-20 13:13
核电技术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于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是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的三代核电机组 [3] - 单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度,可满足100万人口年度用电需求,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带动上下游5400多家企业 [3] - 全球核准在运、在建的“华龙一号”机组共41台,成为全球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3] 重型装备制造 - 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直径12至16米级系列化超大直径盾构机,生产直径超12米的盾构机超50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5] - 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帕蒂加朗号”等相继下线 [5] - 东方电气集团研制出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单台机组1小时发电量超7万度,可满足7000个家庭1天用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万吨,已累计运行超8000小时 [9] 高速铁路 - CR450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12月29日发布,试验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将成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 [11] - CR450AF动车组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减重10%,在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等主要指标上国际领先 [11] 空间科学与量子计算 -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在轨实现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等多个突破,其观测数据已被15个国家科研团队使用 [7] - 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取样问题的速度比最快超级计算机快15个数量级(快千万亿倍),超过谷歌2024年成果6个数量级 [13] 能源与材料技术 - “深海一号”二期深水高压气田于2025年6月25日全面投产,日产气超15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海上气田,标志着我国进入1500米超深水油气开发时代 [17] -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合成路径仅11步,速度比玉米快8.5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15]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凸显“大国制造”魅力
中国经济网· 2025-09-18 08:34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 大国制造展重点展示国机集团、中国中车、中国铁建三大央企代表的中国制造硬核实力 这些企业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完整性的生动缩影 相关产品代表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1] - 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由中国铁建自主研制 整机长150米 总重量4300吨 最大开挖直径16.07米 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 配备了常压换刀、伸缩驱动、盾尾测量等多项创新性技术 使隧道掘进更加安全、高效和绿色 [2] - CR450AF动车组由中车青岛四方牵头研发 设计运营时速400公里 试验时速达450公里 为全球设计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列车 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制动距离等主要指标国际领先 具有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舒适、更智能等特点 [2] 农业机械装备创新 - SH504M丘陵山地拖拉机与LW2404无级变速拖拉机共同构建了适应中国多样化农业地貌和现代化农业需求的产品体系 实现了从丘陵山区到大型平原的全域覆盖 [1] - SH504M以专业化、适应性强设计破解丘陵山区机械化难题 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 LW2404以智能化、高效节能技术推动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升级 两款产品体现了中国一拖在农机装备研发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引领作用 [1] 轨道交通技术突破 - 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1.0碳星快轨是全球首列实现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 车体、转向架构架等主承载结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 填补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地铁车辆主承载结构上商业化应用的国际空白 [3] - 和传统金属材料车辆相比 碳纤维列车具有强度更高、磨耗更少、全寿命周期运维成本更低等显著优势 整车减重约11% 运行能耗降低7% 每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吨 相当于植树造林101亩 [3] 重大工程应用成果 - "京华号"盾构机成功应用于北京东六环路改造工程 施工期间顺利穿越京哈铁路、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铁6号线等多个重大风险源 [2] - "京华号"创造了日进尺24米、月进尺542米、地表沉降量2毫米以内、管片上浮量10毫米以内的工程奇迹 [2]
中国高铁如何“驶向”全球?(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5 05:41
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 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 [4] - "八纵八横"高铁网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主网道已建成80% [4] - 中国先后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合作 [4] - 中国主持制定了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 [9] 技术创新与研发突破 - CR450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铁科技实现里程碑式跨越巩固世界领跑优势 [4] - 中国形成涵盖工程建设、列车装备制造、智能化运营管理的高铁技术体系 [6] - 中国累计主持参与UIC、ISO和IEC国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300余项 [9] - 空天地一体化安全监测系统实时守护京沪高铁线路 [5] 国际合作与海外项目 - 蒙内铁路90%岗位由当地员工独立运营拉动肯尼亚水泥、钢材等产业发展 [8] - 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海外项目促进当地交通、出口、旅游发展 [8] - 中国高铁海外项目采用"本地化+技术转移"模式实现技术输出与当地需求深度契合 [9] - 国际铁路联盟总干事长肯定中国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对全球高铁发展的关键作用 [8]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高铁需在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方面下功夫 [10] - 磁悬浮技术、智能高铁等创新成果引领行业发展前沿 [10] - 中国高铁需应对自然环境、经济人文等方面高度复杂性需求以保持领先地位 [10] - 中国高铁要为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互联互通作出更大贡献 [11]
从零公里起步到全面领跑 中国高铁凭借诸多优势与技术“圈粉”
央视网· 2025-07-10 15:29
中国高铁技术展览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吸引了全球500余家企业参展,展示行业领先技术和展品 [1] - 展览面积达4万平米,汇聚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企业,7万多名观众参观 [4][6] 中国高铁技术优势 - CR450AF动车组最高试验速度达450公里/小时,安全性能与CR400AF保持一致 [6] - CR400系列复兴号动车组已是全球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标杆,时速350公里 [6] - CR450BF动车组已完成线路试验,计划2026年投入运营 [8] - 中国高铁形成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应用场景最丰富的综合优势 [8] 技术创新与突破 - 中铁科学研究院开发智能隧道掘进技术,可实时采集隧道前方100米地质信息并调整施工参数 [10] - 时速300公里的复兴号货运动车组正在研制,世界最大功率内电双源客货通用机车即将开展运行试验 [11] - 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已在西部高原铁路投入隧道作业 [11] 国际认可与行业地位 - 国际铁路联盟总干事认为CR450是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世界高铁运营速度迈上新台阶 [12] - 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实现全面领跑,国际同行高度关注中国展台 [12]
中国高铁的成功密码是什么?铁路设计者这么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19:37
高铁网络扩展与客运优化 - 全国铁路7月1日起实行新运行图,首次在北京至成都、北京至贵阳、上海至成都、上海至宜宾、太原至深圳间开行夕发朝至动卧列车各2列,实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高铁动卧连接 [1] - 铁路部门在部分线路增开旅客列车、增加停站,提升路网通达性和辐射范围 [1] - 深圳北站单日旅客发送量从开通时不足2万人次增长至突破35万人次,接近中等城市人口规模 [2]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中国中车株洲所攻克永磁牵引动力技术高温失磁难题,累计完成150G试验数据,牵引功率提升20%且重量下降20%,应用于全球最快时速400公里动车组样车 [3] - CR450AF动车组采用新一代高效永磁牵引系统,节能效率较现有复兴号异步牵引技术提升4% [4] - 电子客票覆盖全国3000多个车站,检票速度从3秒/人提升至1.3秒/人,通行效率提高2.5倍 [2] 设计理念与勘察技术革新 - 铁路设计从手绘图纸升级为全流程BIM三维设计,勘测手段采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几十人数月工作量缩减至几人一个月完成 [3] - 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适应多样环境,包括哈大高铁(雪原)、海南环岛高铁(热带)、兰新高铁(大漠)、合福高铁(水乡)等复杂条件 [4] 高铁技术四大核心突破 - 更高速:时速从200公里跃升至350公里,CR450AF样车达400公里 [4] - 更智能:融合北斗导航、5G通信、智能驾驶技术 [4] - 更安全:CR450AF配备4000多个监测点及超视距系统,实时感知线路突发状况 [4] 用户体验与基础设施升级 - 深圳北站实现高铁、地铁、公交、的士无缝换乘 [2] - 菏泽至北京车程从12小时绿皮火车缩短至3小时高铁,购票方式从人工排队升级为手机APP下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