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高铁

搜索文档
“十五五”工业新征程: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营报· 2025-08-16 02:33
工业与信息化发展成就 - "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经济规模持续增长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 连续15年位居全球制造业第一 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2] -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提效 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实现县县通千兆 乡乡通5G 90%以上行政村通5G 截至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 千兆宽带用户达2.26亿户 [3]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高达30% 是全球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建成门类齐全 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3] 政策支持与市场基础 - 中央层面出台《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 为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4] - 规模庞大 需求多元的内需市场为工业与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 企业主动转向科技创新 加快制造业发展进程 [4] - 2023年8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 划分八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 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 元宇宙 量子信息等 [6] "十五五"规划方向 - 前瞻部署新产业新赛道 筑牢数字技术底座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 [5] - 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5]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中试验证体系 打造产学研用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 [7] 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 推动构筑安全稳定 畅通高效 开放包容 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部分高端装备已形成国际竞争力 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7] - 金融体系需秉持"长投厚培"理念 资本市场要精准支持产业链核心环节 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可持续资金保障 [8] - 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得性 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 降低技术商业化风险 [8] 行业规范与竞争秩序 - 低价竞争和同质化布局导致"增收不增利" 中央和部委多次强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 反内卷将是重点工作 [8] - 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 引导提升产品品质 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9] - 健全长效机制 完善政策举措 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推动汽车产业提质升级 [9]
中国高铁的成功密码是什么?铁路设计者这么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19:37
高铁网络扩展与客运优化 - 全国铁路7月1日起实行新运行图,首次在北京至成都、北京至贵阳、上海至成都、上海至宜宾、太原至深圳间开行夕发朝至动卧列车各2列,实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高铁动卧连接 [1] - 铁路部门在部分线路增开旅客列车、增加停站,提升路网通达性和辐射范围 [1] - 深圳北站单日旅客发送量从开通时不足2万人次增长至突破35万人次,接近中等城市人口规模 [2]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中国中车株洲所攻克永磁牵引动力技术高温失磁难题,累计完成150G试验数据,牵引功率提升20%且重量下降20%,应用于全球最快时速400公里动车组样车 [3] - CR450AF动车组采用新一代高效永磁牵引系统,节能效率较现有复兴号异步牵引技术提升4% [4] - 电子客票覆盖全国3000多个车站,检票速度从3秒/人提升至1.3秒/人,通行效率提高2.5倍 [2] 设计理念与勘察技术革新 - 铁路设计从手绘图纸升级为全流程BIM三维设计,勘测手段采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几十人数月工作量缩减至几人一个月完成 [3] - 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适应多样环境,包括哈大高铁(雪原)、海南环岛高铁(热带)、兰新高铁(大漠)、合福高铁(水乡)等复杂条件 [4] 高铁技术四大核心突破 - 更高速:时速从200公里跃升至350公里,CR450AF样车达400公里 [4] - 更智能:融合北斗导航、5G通信、智能驾驶技术 [4] - 更安全:CR450AF配备4000多个监测点及超视距系统,实时感知线路突发状况 [4] 用户体验与基础设施升级 - 深圳北站实现高铁、地铁、公交、的士无缝换乘 [2] - 菏泽至北京车程从12小时绿皮火车缩短至3小时高铁,购票方式从人工排队升级为手机APP下单 [1]
十年之后,复盘“中国制造2025”
观察者网· 2025-05-30 19:10
中国制造2025核心目标与政策支持 - 计划目标为到2025年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自给率达70%,2049年成为全球制造业领导者 [3] - 锁定十大高科技领域包括半导体、机器人、新能源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 [3] - 2015-2022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向十大优先行业投入超1.3万亿美元,半导体和新能源车领域占60%资金 [4] - 创新税收优惠年均增长28.8%,享受企业比例较2015年翻四倍 [3]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第三期规模达475亿美元,2025年新增82亿美元AI基金 [3] 新能源车领域突破 - 2022年国产新能源车占国内市场80%份额,比亚迪驱动电机国产化率近100% [4][5] - 比亚迪2022年全球销量第二,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优势使中国车价低欧美30% [5] -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120万辆占全球65%,上汽MG品牌欧洲销量增87% [5] 高铁技术国产化进展 - 高铁信号设备国产化率达90%,刹车片领域天宜上佳和北京普兰分别占42%和20%份额 [6] - 复兴号高铁国产化率97%,仅高端滚珠轴承依赖日本NSK [6] - 2023年中国高铁里程4.5万公里占全球70%,中国中车全球市场份额45% [6] 新材料与机器人领域表现 - 万华化学聚氨酯全球份额25%居首,MDI技术打破杜邦垄断 [7] - 京东方OLED全球份额从2015年不足5%升至2023年18%,柔性屏技术部分超越三星 [7] - 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2%,沈阳新松六轴机器人国产化率85% [7] 半导体与高端制造短板 - 2023年中国芯片企业全球收入占比仅1.9%,中芯国际14纳米以下芯片产量占全球2% [8] - 光刻机100%依赖进口,高端医疗设备市场75%被进口品牌占据 [8][9] - C919飞机国产率60%,发动机完全依赖CFM International [9] 产能过剩与贸易摩擦 - 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900GWh超实际需求50%,宁德时代利润率从15%降至8% [11][12] - 美国2018年对相关产业加征500亿美元关税,2023年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 [11] - 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收入1.39%,低于美国的4.9% [13] 新兴领域国际竞争 - 大疆消费级无人机全球份额75%,迫使3DR和Parrot退出市场 [12] - 华为和中兴2023年分列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第一和第四,5G基站国内份额89% [12] - 中国在流式细胞术设备份额仅3%,高端设备核心部件100%进口 [14] 技术合作与信息壁垒 - 2023年中美联合科研论文数量下降20% [14] - 量子通信技术推测有突破但细节不明,因信息封锁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