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R450BF动车组
icon
搜索文档
冲项目 拼创新 抢生产——吉林省制造业暑期奋战忙
新华社· 2025-08-09 16:03
新能源产业发展 -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包括风力发电和氢能产业园等 其中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一期总投资69 46亿元 力争9月份建成试生产 [1] -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加快绿色低碳项目建设 新能源发电量持续提高 从"源网荷储"到风光装备域内生产 再到大力发展氢能及相关产业 [1] - 截至6月底 吉林省可再生能源装机3120 53万千瓦 占总发电装机比重63 93% 包括水电 风电 光伏发电 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等 [1] 轨道交通技术创新 - 中车长客CR450BF动车组样车下线 运行速度400km/h 试验速度大于450km/h 正在进行正线试验 [2] - 中车长客等多家单位突破减阻降耗 减振降噪 全要素轻量化系统集成等难题 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创建时速400公里动车组技术体系 [3]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吉林化纤集团聚焦碳纤维领域 从销售原丝 碳丝到复材制品 上半年碳纤维复材制品产量同比增长5 9倍 在大能源 大交通 大健康 大装备领域迅速放量 [3] - 吉林市作为"化工城" 通过碳纤维复材拉挤板生产等新业务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培育" [3] 整体产业发展态势 - 吉林省暑期生产研发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包括新能源产业壮大 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和传统优势产业升级 [6]
4年投入15.2万亿元,交通投资保障公众便利出行|“十四五”成绩单
华夏时报· 2025-07-22 17:00
交通运输发展成就 - 2024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6.2万公里,比"十三五"末增加1.6万公里,其中高铁增加1万公里 [1] - 公路总里程达549万公里,增加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3万公里 [1] - 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2971个,增加379个 [1]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城市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175万公里,分别比"十三五"末增加48.5%和18.3% [1] - "十四五"前4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3% [1] - 铁路、水路货物周转量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17.5%和33.6%,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约15% [1]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成本降低约2800亿元 [1]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 "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 [2] - "十四五"规划17项指标中6项已提前完成,11项指标年底前将全部完成 [3] - "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已建成投产约81.5%,开工在建规模约14% [4] - 京沪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青银通道等已实现贯通 [4] 高铁技术突破 - CR450BF动车组运营速度达400公里/小时,最高实验速度超450公里/小时 [5] - 400公里时速下制动距离小于6500米 [5] - 整车能耗降低24% [5] - 400公里运行时车内噪声水平与复兴号350公里运行时相当 [5] 国际交通合作 - 雅万高铁高速列车2023年10月在印尼投用,匈塞铁路高速列车2024年6月在塞尔维亚亮相 [7] - 中国铁路客票系统技术成功应用于雅万高铁、匈塞铁路 [7]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年度开行近万列 [7] - 累计对外签署270多份双多边合作协定或文件 [8] - 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29个城市、亚洲100多个城市 [8] - "空中丝绸之路"通航境外83个国家213个城市 [8] - 海运连接度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 [8]
中国高铁如何“驶向”全球?(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5 05:41
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 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 [4] - "八纵八横"高铁网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主网道已建成80% [4] - 中国先后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合作 [4] - 中国主持制定了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 [9] 技术创新与研发突破 - CR450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铁科技实现里程碑式跨越巩固世界领跑优势 [4] - 中国形成涵盖工程建设、列车装备制造、智能化运营管理的高铁技术体系 [6] - 中国累计主持参与UIC、ISO和IEC国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300余项 [9] - 空天地一体化安全监测系统实时守护京沪高铁线路 [5] 国际合作与海外项目 - 蒙内铁路90%岗位由当地员工独立运营拉动肯尼亚水泥、钢材等产业发展 [8] - 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海外项目促进当地交通、出口、旅游发展 [8] - 中国高铁海外项目采用"本地化+技术转移"模式实现技术输出与当地需求深度契合 [9] - 国际铁路联盟总干事长肯定中国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对全球高铁发展的关键作用 [8]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高铁需在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方面下功夫 [10] - 磁悬浮技术、智能高铁等创新成果引领行业发展前沿 [10] - 中国高铁需应对自然环境、经济人文等方面高度复杂性需求以保持领先地位 [10] - 中国高铁要为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互联互通作出更大贡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