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速度
icon
搜索文档
快时代,慢功夫 齐泽凯书写大众品牌中国新答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2:38
公司战略与领导层 - 齐泽凯博士于今年1月1日加入大众集团,担任中国产品与战略执行副总裁,并于7月1日起就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 [1] - 公司已制定针对中国市场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定位,并通过体系化变革进行落地 [5] 中国市场洞察与定位 - 中国正积极引领全球创新,不仅是创新强国,也引领着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技术与体验的需求成为全球新标杆 [4]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50%,2025年将继续增长,市场节奏更快,竞争更加激烈 [4] - 中国市场约65%的销量来自置换用户,表明市场正从增量转向存量,“品牌信任度”价值愈发凸显 [11] 研发与本土化创新 - 大众集团在德国以外设立了最大研发中心——大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标志着研发理念的根本转变 [5] - 与地平线、小鹏等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是深度融合的联合研发,而非简单的技术采购 [5] - 通过建立以研发为主导的组织体系,中国团队拥有更多自主决策权,未来产品上市周期将缩短30%、成本优化40% [7] 产品规划与技术平台 - 从明年起,大众汽车将迎来产品大年;到2027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21款新能源车型;至2029年,这一数字将扩大至31款 [11] - CEA电子电气架构被称作“中央大脑”,能将电子控制单元的复杂度降低约30%,并大幅提升软件迭代效率,甚至能在一至两天内完成软件问题修复 [7][9] - CEA平台不仅应用于纯电车型,也将逐步扩展到大众MQB平台燃油车,实现“油电同智” [7] 品牌核心与竞争策略 - 公司强调在产品上市前充分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消费者得到成熟可靠的产品,而非单纯追求高频率的软件更新 [9] - 在“内卷”的市场环境中,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长期可靠、可安心使用的产品,强化品牌信任度 [9][11] - 公司通过严苛测试体系保障可靠性,如淋雨测试雨量达到全球记录最高雨量的3倍,以及30万公里整车测试等,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11] 全球车型引入与油电平衡 - 对于ID Buzz等全球经典车型的引入,公司持开放务实态度,但强调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聚焦打造更适配中国市场的产品 [13] - 公司正大力推进产品阵容的数字化与电动化,但同时坚定投入燃油车业务,因燃油车业务为投资新技术提供资金,且预计到2030年全球仍有超千万辆汽车配备内燃机 [15]
“全球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创纪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0 15:09
CR450动车组技术性能 - CR450动车组样车已于去年底公布,目前正在进行不同速度和场景下的多项试验[1] - 试验期间单列时速达到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达到896公里[3] - 车头长度为15米,比时速350公里复兴号长2.5米,车头更尖更细以减小阻力[4] - 车身降低20厘米,重量减轻50吨,通过持续精进使整列车阻力减小22%[5] - 从起步加速至时速350公里仅需4分40秒,比现运营复兴号缩短100秒[5] - 车体重量减少10%,运行阻力降低22%,能耗指标降低20%,牵引效率提升4%[6] - 中国铁路首次构建时速400公里动车组顶层指标体系[7] CR450动车组测试进展 - 目前正在沪渝蓉高铁开展运用考核,需要跑够60万公里才能具备载客运营条件[3] - 明年将在成渝中线展开更接近运营条件的全面测试[6] - CR450已完成各项指标合格测试,包括时速450公里的达标考试[3]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 - CR450动车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代表纯"中国血统"[6] - 已成功研制涵盖不同速度等级、动力方式、编组形式的复兴号系列化动车组[8] - 车体采用全新半包覆结构,侧方裙板极具科技质感,代际特征明显[6]
中国人闯沙特
投资界· 2025-10-19 15:4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企业在沙特等中东市场面临深刻的劳动文化、商业规则和社会环境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工作效率、薪酬体系、人脉网络和本地化策略等多个方面,中国企业需通过变通、尊重和融合来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4][5][9][18][23] 劳动文化差异与冲突 - 中国工人展现高强度工作模式,在沙特NEOM未来城地表温度近70℃环境下每日工作12小时以上,月休仅2天,月收入约2.8万元人民币,为国内同岗位两倍 [7] - 沙特本地员工遵循宗教节奏,法定日工作8小时,斋月期间降至6小时,工作日需进行5次礼拜每次约30分钟,斋月整体生产力下降35%至50% [8] - 沙特推行“沙特化”政策,强制企业雇佣10%至超50%本国员工,本地应届大学生起薪折合人民币可达四五十万元,但部分被中方经理称为“吉祥物工程师”,技术能力有限 [8] - 劳动价值观差异源于社会环境:中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奋斗被视为改变命运手段;沙特因石油福利兜底,工作紧迫感较弱 [9] 外籍劳工体系与本地社会问题 - 沙特外籍人口约1570万,占总人口44.4%,支撑经济半壁江山,过去五年中国赴沙特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估计增长两三倍 [5] - “卡法拉”担保制度下,外劳缺乏自主权,薪酬体系基于国籍分级:欧美专家月薪或达五位数美元,中国工程师月薪3000至8000美元,南亚普通工人月薪仅200至600美元,同岗位薪资因国籍差异最高达4至5倍 [12] - 沙特年轻人陷入“舒适陷阱”,尽管享有全面福利,但约40.1%的15~30岁青年经历过精神或心理障碍,物质富足却精神匮乏,缺乏奋斗动力 [13] 商业环境与人脉网络 - 沙特商业高度依赖家族和人脉网络,项目资源分配不透明,常通过私下关系圈内定,如顺丰为进入沙特市场与阿吉兰兄弟集团合资成立AJEX,借助本地盟友获取牌照和网络 [15] - 中东投资圈对“画大饼”项目警惕,案例包括美国Hyperloop One超级高铁项目最高速仅172公里/小时,最终停止运营,以及中国电商JollyChic在亚马逊收购Souq和本地电商Noon崛起后于2022年破产,因过于依赖低价中国货忽视本土化 [16][17] - 建立信任是关键,一旦被本地合作伙伴认定为“不诚信”,消息会通过圈子迅速传开,影响整个行业立足之地 [15] 中国企业本地化与变通策略 - 中企采取人力资源本地化妥协,如中石化在沙特某项目初期雇用上千名沙特籍员工,经考察后仅保留约150人参与核心工作,其余由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工人填补 [19] - 尊重当地宗教节奏,在每日报告中明确祷告时间,将设备维护安排在祷告时段,公司内推行“开放办公室”原则,禁止中方员工关起门开小会或私下用中文交谈,以消除外籍同事戒心 [19][20] - 极兔速递在沙特与物流学院合作,每批训练约100名沙特站点经理,本地员工占比超30%,每天处理10万多件包裹,部分由本地团队完成 [20] - NEOM新城为外籍人才提供五星级标准宿舍、国际学校等配套,但文化转变非一朝一夕,沙特同事仍认为“加班是一种惩罚” [20][21]
当中国“卷王”遇见“松弛感”沙特工人
虎嗅APP· 2025-10-15 17:5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企业在沙特等中东市场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劳动文化、商业规则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国速度”与“沙特时间”的冲突、外籍劳工制度的复杂性以及高度依赖人脉的商业生态 [3][6][14] - 中国企业通过人力资源本地化妥协、尊重当地宗教节奏、主动进行跨文化管理等方式尝试跨越文化裂痕,并取得初步成效 [17][18][19] - 全球化背景下没有标准答案,成功出海需要摒弃傲慢,通过理解、包容和取长补短来创造共同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21][22] 劳动价值观与文化碰撞 - 中国工程人员在沙特展现出极高的吃苦精神,在白天高达50℃、地表近70℃的环境下每日工作12小时以上,月休仅2天,月收入约2.8万元人民币,为国内同岗位两倍 [5][6] - 沙特本地员工遵循宗教作息,工作日进行5次礼拜(每次约30分钟),斋月期间穆斯林雇员日工时减至6小时,整个斋月员工生产力可下降35%至50% [6] - 沙特政府推行“沙特化”政策,强制要求企业雇佣10%至超过50%的本国员工,本地应届大学生总包年薪折合人民币可达四五十万元,形成独特的劳动力市场生态 [7] 外籍劳工市场与薪酬体系 - 沙特境内常住外籍人口约1570万,占总人口44.4%,外来劳工支撑经济半壁江山,过去五年中国赴沙特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估计增长两三倍 [3] - 沙特外籍劳工市场存在显著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薪酬与护照含金量高度挂钩:欧美专家月薪可达五位数美元,中国工程师月薪在3000到8000美元,而南亚普通工人月薪仅200至600美元,同岗位薪资因国籍差异最高可达4至5倍 [10][11] 商业环境与人脉网络 - 沙特及海湾地区商业往来高度依赖家族和人脉网络,项目资源分配常通过私下关系圈完成,例如一项价值数千万美元的会议App开发项目未公开招标而直接内定 [14] - 中国快递巨头顺丰为打入沙特市场,与本地望族阿吉兰兄弟集团合资成立AJEX,借助其本地关系迅速获取运营牌照和全国网络,体现了“强龙难压地头蛇”的规律 [14] - 中东投资圈对“画大饼”项目保持警惕,案例显示美国Hyperloop One项目因概念炒作最终停止运营,而中国电商JollyChic因忽视本土化运营和供应链沉淀,在巨头竞争下于2022年破产倒闭 [15] 中国企业的本地化策略与调整 - 为满足“沙特化”要求,中企采取“曲线救国”策略,如中石化在沙特某炼化工程初期雇用上千名沙特籍员工,经考察后仅保留约150人参与核心工作,其余岗位由周边国家劳工填补 [17] - 中国企业主动尊重当地宗教节奏,在每日报告中明确祷告时间,并将设备维护等非核心作业安排在祷告时段,重要宗教活动前提前调整作业安排 [17] - 在跨文化管理上,中石化收购Addax后推行“开放办公室”原则,禁止中方员工关起门开小会或私下用中文交谈,以尊重和融入外籍团队 [18] - 极兔速递在沙特投入重金与本地物流学院合作,每批训练约100名沙特站点经理,其沙特公司本地员工占比已超30%,每日处理10万多件包裹 [18][19]
财经观察:“中国速度”重塑韩国美妆“第二增长曲线”
环球时报· 2025-10-11 06:55
韩国美妆产业在华战略调整 - 韩国美妆产业正重新将中国视为推动“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战略阵地,核心出路在于“彻底的本土化”[1] - 韩国政府从9月29日至明年6月30日面向中国团队游客试行免签入境政策,零售及旅游业界高度期待并积极筹划营销活动[1] - 2025年上半年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占比首次跌破20%[2] 韩国品牌在华表现与市场进入 - 天猫国际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有1700多家海外品牌在天猫国际开出首店,其中二季度新入驻韩国品牌数量同比增长110%,三季度韩国新品牌数量增速最快[2] - 韩国品牌入驻天猫国际平台需经过三步筛选机制:评估品牌调性设计是否符合中国消费者、考察品牌在韩国的整体表现、考察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规划和投入计划[8] - 时尚类品牌市场更新换代节奏快,若对中国市场无充分准备,平台会谨慎考虑引入[9] 韩国美妆在华发展历程与挑战 - 2017年前韩国化妆品主要通过海外代购进入中国市场,2017年至2022年期间品牌开始重视本土化运营,但受疫情、中国国货崛起等因素影响增长放缓[3] - 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掉队”的原因包括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因素导致需求低迷,以及中国消费趋势变化构成新挑战[3] - 中国自韩国进口化妆品金额经历连续3年下跌后,2025年上半年实现4.9%的增长[7] 中国美妆市场崛起与竞争格局 - 中国品牌快速崛起的核心要素是“中国速度”,产品从研发到售出最多半年,得益于强大供应链和快速迭代能力[4] - 2024年国货美妆市场份额达55.2%,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4] - 中国美妆市场已从早期国际品牌主导,发展为国货品牌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并以线上为中心高速进化[6] 韩国企业的复苏举措与本土化实践 - 韩国美妆头部企业如爱茉莉太平洋、LG生活健康等通过整顿分销渠道、大规模投资、强化全球平台合作为“第二增长曲线”蓄力[7] - 爱茉莉太平洋决定全力提升上海工厂开工率,其第二季度大中华区销售额同比增长23%[7] - 巴黎贝甜在中国市场初期超过80%原料需进口,现在八成以上原料已实现本地化供应[8] 中韩产业合作与未来趋势 - 在社交媒体影响下,中韩Z世代年轻人消费趋同,追求体现个性、原创且具情绪价值的产品[11] - 未来3至5年,韩国基础护肤和彩妆将继续是向中国市场输出的主流品类,韩国品牌正完善供应链布局并提升研发能力[11] - 科丝美诗中国区销售额约占集团总销售的30%,年产量达16亿件,占集团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公司希望助力C-Beauty成为世界主流[11]
新华鲜报|“横竖”都是世界第一!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
新华社· 2025-09-28 13:49
项目核心数据与成就 - 花江峡谷大桥于9月28日正式通车,桥面距水面高度达625米,超越北盘江第一桥近60米,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 [1] - 大桥主桥跨径为1420米,在山区桥梁跨径中位居世界第一,实现高度与跨径"横竖"均为世界第一的成就 [1] - 大桥全长2890米,将两岸通行时间从两个多小时大幅缩短至两分钟左右 [1] - 项目建设周期仅三年多,从2022年开工到2024年通车,体现了极高的工程效率 [1] 工程建设与技术挑战 - 钢桁梁吊装包含93个节段,总重达2.1万吨,在600多米高空实现了毫米级精准对接 [1] - 借助自主研发的"智慧缆索吊装系统",全部吊装工作仅用73天完成 [1] - 3.8万平方米的桥面铺装工程在1个多月内完成了5层铺装 [1] - 施工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峡谷强风,瞬时风力最高可达强台风级别14级 [3] - 为应对风况挑战,建设团队进行了物理风洞试验并引入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24小时自动采集风场数据 [3] 技术创新与行业影响 - 大桥在抗风设计、高空施工等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获得授权专利21项,多项技术成果被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 [3] - 该桥的建成攻克了多个世界级难题,标志着中国在复杂艰险的喀斯特峡谷地带桥梁建造技术稳居世界领先水平 [5] - 项目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被评价为展示中国创新能力的"标杆桥" [3][5] 区域基建发展背景 -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已建和在建桥梁数量超过3.2万座 [5] - 在世界最高桥排行榜中,贵州包揽前三甲席位,在世界高桥百强榜单中占据近半席位 [5] - 贵州桥梁项目四次获得被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5]
百余名德国青年走进郑州:“中国速度”何以收获跨国点赞?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4:13
产业自动化水平 - 郑州比亚迪工厂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实现58秒下线一辆车的高度自动化生产[5] - 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和效率管理代表世界先进水平[5] 制造业产能规模 - 郑州比亚迪工厂具备每分钟下线一辆新车的超级生产能力[1] 国际合作与人才吸引 - 郑州航空港区设立INNOPORT大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3] - 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组织100多名国际学生进行深度参访[1] - 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由德国建筑师参与设计象征双方合作[6] 基础设施建设 - 双鹤湖科创走廊完成大规模现代化布局展现城市规划前瞻性[3] - 郑州国际陆港呈现中欧班列繁忙枢纽景象[6] 技能人才培养 - 全国技能大赛展示工业机器人精准操作和传统技艺[5] - 中国技能人才展现专业素养和精度追求[5] 产业多元化发展 - 河南航投飞行培训中心提供逼真飞行模拟体验[6] - 区域发展结合创新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6]
实力圈粉德国青年 郑州航空港收获跨国点赞
环球网· 2025-09-25 17:02
活动概述 - 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100多名国际学生参观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1] - 代表团参访了中原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航投飞行培训中心、郑州比亚迪、国际陆港、郑州富士康等多个地点 [3][5][6] 产业与科技展示 - 郑州航空港印象展厅通过数字沙盘展示双鹤湖科创走廊立体蓝图及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布局 [3] - 郑州比亚迪工厂高度自动化,机械臂精准焊接,AGV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实现每58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效率 [5] - 郑州国际陆港沙盘全景展示多式联运体系与枢纽布局,呈现中欧班列整装待发的壮观景象 [5] 技能与制造实力 - 全国技能大赛现场展示足球机器人、解说机器人、舞蹈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数控车床赛项加工精度达微米级 [5] - 郑州富士康富豫救援队的专业化应急处置流程和现代化装备,以及救援队员对突发场景的精准预判与高效处置令人印象深刻 [6] - 河南航投飞行培训中心的飞行模拟舱提供逼真的视觉系统与动态反馈,德国学生体验飞机起飞操作 [5] 合作与交流平台 - 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中原国际会展中心被视为中德两国合作的具体象征 [6] - 郑州航空港INNOPORT大赛特别设置国际赛道,旨在吸引更多国际青年前来交流学习 [6]
【跨国公司在中国】松下:中国正成为全球创新的“试炼场”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13:16
组织架构调整 - 松下集团将于2026年4月启动新组织架构 将重组为三家独立事业公司 包括新"松下电器株式会社"、"松下空调新风冷链集团"及"松下电气工程株式会社" [1] - 调整主要针对日本市场 对中国影响有限 中国东北亚公司业务由松下娱乐·互动株式会社承接 [1] - 家电业务被定义为重视盈利性业务 中国经验将作为该业务全球成功的基础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财年中国东北亚地区销售额达同比103% 营业利润同比110%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103% 营业利润同比126% [1] - 松下机电株式会社2024财年销售收入达1.1兆日元(约527.91亿元人民币) 占集团比例13% 实现近两位数增长 [7] - 中国东北亚公司618商战销售额同比增长达两位数 小家电销售增长喜人 [4] 中国战略转型 - 战略从"China for China"转向"China for Global" 在中国形成完整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出口业务 [2] - 推行"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 目标将中国创新实践推广至全球市场 [1][2] - 家电业务目标2027财年调整后营业利润率达到10% 作为增长型业务延续 [2] 产品研发创新 - 采用"日本品质+中国创新"模式 微蒸烤Bistro系列配备64眼红外线传感器 0.1秒内设定火力 [3] - 研发周期大幅缩减 Panasonic Xtra冰箱开发周期减少近50% 成本降低30% [5] - 中国研发团队规模过去6年增加1倍达2000人 成为日本以外最大研发团队 [10] 供应链本土化 - 松下在中国拥有6000家供应商 占全球供应商约80% [6] - 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达90% 成本降低20%以上 中国供应商比例提升至70%以上 [7][10] - 计划将更多中国供应商引入全球供应链 通过上海全球采购公司向世界各地介绍中国零部件和设备 [6][8] 业务结构分布 - 在华业务中家电和住宅设备占三分之一 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电池和汽车零部件占三分之二 [9] - 松下机电在中国有11家工厂 总销售额168亿元人民币 AI服务器电容器销售额翻倍 电子材料销售额增长33% [7] - 泰星能源累计投资78亿元人民币 支持纯电项目的四期工厂已于今年8月动工 [9] 人才本土化 - 中国本土高管比例从38%提升至64% 64家在华企业高管团队中一半以上为中方人员 [10] - 实施亚洲市场"轮岗派遣" 日本和东南亚人员来中国培训 中国团队成员派往其他地区 [10] - 计划5年内研发团队人数再翻一倍 将更多设计开发工作转移到中国 [10]
“中国设计”,拯救日产
36氪· 2025-09-19 10:38
公司当前困境 - 公司财务状况岌岌可危,预测2024年4月至9月期间将出现1800亿日元的运营亏损,并面临超过50亿美元于明年到期的债务 [1] - 公司宣布大规模重组计划,包括裁员20,000人以及关闭7家工厂,旨在削减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各2500亿日元 [1] - 公司全球销量持续承压,2024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下降8% [3] 产品层面的核心问题 - 电动汽车领域技术迭代缓慢,标志性车型Leaf仍沿用过时的CHAdeMO插头,且电池散热技术停留在风冷阶段,与竞争对手存在明显差距 [3] - 燃油车阵营平台老旧,北美市场Frontier皮卡基于2004年平台打造,长达17年未进行根本性升级 [3] - 车型阵容老化、更新换代缓慢的问题已持续多年,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力大幅下滑 [1][3] 复兴计划与自救措施 - 新任首席执行官主导“Re:Nissan”复兴计划,核心目标是将新车型研发周期从52个月压缩至30个月,提速40% [4][6] - 对全球设计体系进行大规模重组,关闭圣地亚哥和圣保罗设计工作室,将资源集中至四大核心平台 [6] - 通过优化流程预计将设计工作时间缩短40%,产品开发整体设计成本降低25% [6] 具体产品更新与市场策略 - 计划对Leaf进行改款,优化充电兼容性和电池性能,并推出新款Elgrand小型货车、超小型跨界车Kicks等新车型 [6] - 针对核心海外市场,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在美国推出全新Sentra轿车,并于2026年初为Rogue紧凑型SUV增加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 [8] - 下一代日产Skyline轿车(美版英菲尼迪Q50)成为缩短开发周期的试验田,预计2027年上市 [8] 借鉴“中国速度”与在华合作 - 公司从中国汽车市场汲取灵感,其上海中国工作室的设计工作时间比世界其他地方减少了30%至40% [11][13] - 公司全球工作室正采用中国工作室的高效流程,旨在促进工程和设计之间的紧密沟通,并加快高管审批速度 [11][13] - 在华合资企业东风日产推出的纯电轿车N7从概念车到开启预订仅用一年,体现了“中国速度”,该车型将依托日产全球网络走向世界 [13][15] - 东风日产8月份销量与交付量实现双破万,达到10148台,连续三个月在合资纯电轿车销量榜上领先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