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速度
icon
搜索文档
FT中文网精选:德国汽车正在模仿“中国速度”
日经中文网· 2025-09-15 10:56
编者荐语: 日本经济新闻社与金融时报2015年11月合并为同一家媒体集团。同样于19世纪创刊的日本和英国的两家 报社形成的同盟正以"高品质、最强大的经济新闻学"为旗帜,推进共同特辑等广泛领域的协作。此次, 作为其中的一环,两家报社的中文网之间实现文章互换。 以下文章来源于FT中文网 ,作者张冬方 有如此困惑的可能还有德国汽车制造商的经理人们:为什么中国汽车品牌在开发新产品并将 其推向市场上的速度能将德国汽车远远甩在后面?姑且不提提势头正猛的车企如比亚迪和小 鹏汽车,就连半路出家的小米在发生严重事故的背景下推出的新款YU7,也受到了市场的疯 狂追捧,这让德国车企们就更无法理解了。 阅读更多内容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本文由FT中文网提供) 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旨在为中国商业菁英和决策者们提供每日不可或 缺的商业财经资讯、深度分析以及评论。 过去在德国,一款新车的研发和上市往往需要五六年时间。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方式 在"中国速度"面前经受了极大的压力。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张冬方 前一段时间,在谈到德国某段高速施工话题时,有位德国人问我连发三问:"中国速度"到底 是如何产生的?为什 ...
记者手记:从一发火箭看航天人的“中国速度”
新华社· 2025-08-26 16:31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就 -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于8月26日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1] - 该火箭在首飞当年即实现高密度发射 今年已完成第3发任务[1] - 高密度发射状态为满足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建设紧迫需求[1] 航天发射效率提升措施 - 采用并行工作模式 在遥二火箭发射后第二天即起竖遥四火箭[2] - 通过优化总装和测试工作减少约一周发射场工作时间[2] - 新垂测平台建设周期缩短一半 预计10月完成安装调试[5] - 施工采用"两班倒"等措施实现零部件生产与安装调试无缝连接[5] 发射能力提升规划 - 新垂测平台建成后将具备两发火箭并行测试能力[3] - 发射频率将从年10发提升至20发量级[3] - 未来将更好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实施[5]
新疆喀交会“朋友圈”扩容 “吸睛”海外人士
中国新闻网· 2025-08-16 22:55
展会概况 - 第十五届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喀交会)正在举行,展示种类繁多的商品,吸引海内外客商热络洽谈并签订合作意向书 [1] - 展会国际"朋友圈"扩容,40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家境外企业参展,设立11个国家展馆 [2] 商品与技术展示 - 展会展示价廉质优商品、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体现高质量和商机 [1] - 科技展区亮点频频,包括"机器狗"表演后空翻、人形机器人互动,吸引大量观众 [2] 农产品与物流发展 - 喀什地区有新梅、伽师瓜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通过高效冷链物流专线送达中亚国家 [1] - 中吉乌铁路建设将使中国到欧洲、中东的铁路运距缩短约900公里,用时节省8至9天 [1]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 巴基斯坦客商指出展会商品从低附加值产品到高科技产品的快速变化,反映中国企业乐于分享发展经验 [2] - 乌兹别克斯坦官员称赞喀什新梅汁的精深加工技艺,认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和物流支撑 [1]
振翅的凤凰——这十年,我们在一起
新华网· 2025-08-12 14:18
大兴机场建设成就 - 项目被描述为国家级超级工程和钢铁凤凰的涅槃过程 象征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成就 [1] - 建设过程历时300多个日夜 产生76601张图片和25615个视频的完整工程记录 [1] - 近万名中国工匠参与建设 展现出纯真 精湛 自豪 严谨 镇定 坚韧 默契 期待和热血沸腾的工作状态 [1] 工程建设记录与传播 - 通过光影记录手段完整捕捉从图纸到超级工程的全过程 旨在分享奇迹般的建设经历 [1] - 记录工作持续十年时间 体现长期坚持的拍摄脚步和尽心聚能的专业精神 [3] - 建设过程被赋予"中国速度"的称号 代表行业对高效施工能力的认可 [1] 行业发展特征 - 基础设施行业展现出看见未来的视野 反映行业技术前瞻性和创新性 [1] - 工程建设者表现出不畏艰苦和义无反顾的职业精神 体现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1] - 隐形力量支撑超级工程建设 暗示供应链和技术支持体系的重要性 [3]
4年投入15.2万亿元,交通投资保障公众便利出行|“十四五”成绩单
华夏时报· 2025-07-22 17:00
交通运输发展成就 - 2024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6.2万公里,比"十三五"末增加1.6万公里,其中高铁增加1万公里 [1] - 公路总里程达549万公里,增加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3万公里 [1] - 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2971个,增加379个 [1]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城市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175万公里,分别比"十三五"末增加48.5%和18.3% [1] - "十四五"前4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3% [1] - 铁路、水路货物周转量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17.5%和33.6%,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约15% [1]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成本降低约2800亿元 [1]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 "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 [2] - "十四五"规划17项指标中6项已提前完成,11项指标年底前将全部完成 [3] - "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已建成投产约81.5%,开工在建规模约14% [4] - 京沪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青银通道等已实现贯通 [4] 高铁技术突破 - CR450BF动车组运营速度达400公里/小时,最高实验速度超450公里/小时 [5] - 400公里时速下制动距离小于6500米 [5] - 整车能耗降低24% [5] - 400公里运行时车内噪声水平与复兴号350公里运行时相当 [5] 国际交通合作 - 雅万高铁高速列车2023年10月在印尼投用,匈塞铁路高速列车2024年6月在塞尔维亚亮相 [7] - 中国铁路客票系统技术成功应用于雅万高铁、匈塞铁路 [7]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年度开行近万列 [7] - 累计对外签署270多份双多边合作协定或文件 [8] - 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29个城市、亚洲100多个城市 [8] - "空中丝绸之路"通航境外83个国家213个城市 [8] - 海运连接度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 [8]
跨国车企靠什么追赶“中国速度”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5 12:05
合资车企在华研发战略转型 - 跨国车企加速从"总部主导研发"向"中国先行"模式转型,将中国市场从"执行末端"升级为"创新源头" [6]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调研显示,近70%跨国车企计划2025年后加大对华投资,其中78%聚焦研发领域 [3] - 合资品牌在华市场份额从70%降至31%,倒逼其通过研发本土化破局 [3] 研发投入与体系建设 - 梅赛德斯-奔驰近5年在华研发总投资超105亿元,上海研发中心聚焦智能互联与自动驾驶 [4] - 宝马2023年全球研发投入90亿欧元创历史新高,中国拥有3000名研发工程师及全流程开发体系 [5] - 日产计划未来两年在华追加100亿元投资,目标2027年前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 [10] 本土化决策与效率提升 - 上汽大众研发周期缩短30%,燃油车智能化改造推动帕萨特家族销量同比增长9.3% [6] - 日产中国研发团队主导权提升,研发周期压缩至24个月,轩逸销量同比增长4.6% [7] - 丰田中国研发中心由本土工程师主导项目,一汽丰田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16% [7] 技术合作与生态共建 - 梅赛德斯-奔驰联合腾讯、高德、火山引擎,在自动驾驶与生成式AI领域开展合作 [9] - 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中国专属电子电气架构,加速软件定义汽车转型 [9] - 东风日产与华为、Momenta合作鸿蒙座舱和辅助驾驶,广汽丰田携手华为、小米构建AI生态 [10] 市场表现与战略升级 - 上汽通用2023年Q4扭亏为盈,2025年起产品定义权100%由中国团队主导 [8] - 通用汽车将"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升级为"在中国 为全球",6月销量同比增长7.6% [5][8] - 奔驰计划2025年推出超10款新车型,追加140亿元投资强化本土化产品矩阵 [9]
【百人会百人谈】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张琳:合资2.0时代,我们在研发端追赶“中国速度”
新华财经· 2025-07-03 16:00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新趋势 - 德系企业在华战略核心为"在中国,为中国",研发本土化成为最鲜明特征,标志着"合资合作2.0时代"开启 [2]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调查显示70%会员企业将加大在华投入,其中78%重点投资研发领域 [2] - 德系整车企业新能源产能布局已完成(如华晨宝马第三工厂、奔驰顺义工厂),未来数年无新增产能计划 [2] - 供应链合作从"链式"转向"网状",德企与中国初创公司开展早期研发支持与陪伴式成长 [2] - 德企通过金融投资深化在华布局,涉及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合资合作 [3][4] 德企在华2.0阶段特点 - 核心转变在于将0到1的研发环节落地中国,实现"德国质量+中国速度"协同(如博世、舍弗勒案例) [7] - "中国速度"被定义为新技术快速迭代与产品端快速应用,而非单纯加班文化 [6] - 长期主义为德企40年在华发展核心经验,建议中国出海企业借鉴该战略定力 [5][6] 中国车企出海欧洲建议 - 需明确欧洲市场定位(消费市场或终极市场),保持战略连贯性与敬畏心 [11] - 合规性为最大挑战,全生命周期合规要求可能被当地监管放大为品牌风险 [11] - 产品选择需本土化适配,中国爆款车型未必符合欧洲消费者需求与口味 [11] 欧盟电动车发展瓶颈 - 充电基础设施普及度不足制约产业发展,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9] - 高能源价格与人工成本阻碍电动车普及 [10] - 政策连贯性存疑,各成员国补贴措施差异影响2035"禁燃令"目标达成 [10]
日媒:AI领域,“中国速度”令日本望尘莫及?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07:39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中国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开发并部署先进数字技术,展现出"中国速度"及其灵活性 [1] - 中国馆在大阪世博会展示约60家深圳企业的创新产品,包括新型非接触式生物识别扫描仪 [1] - 部分中国商店计划使用掌纹扫描系统实现无现金、无卡支付,工作场所用于员工考勤 [1] - 中企通过压缩开发和应用过程,使试点和市场渗透几乎同时发生,实现快速发展 [1] - 中国在计算机视觉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AI监控摄像头解决高空抛物问题 [2] - 餐厅AI监控系统可检测卫生问题,如老鼠和未戴帽子的后厨员工 [2] - AI系统帮助确保建筑工地上佩戴头盔等安全措施 [2] 社会应用与创新 - 中国被称为巨大的"沙盒",可以试错新技术,例如共享单车在监管后趋于稳定 [2] - 生成式AI的社会运用竞赛已拉开帷幕,汽车制造商计划将DeepSeek集成到车载系统 [3] - 医院、学校、银行等采用定制化AI模型,地方政府计划部署"人工智能公务员" [3] - 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创新技术已成功融入日本社会,但进程较中国缓慢 [3] - 参与中国开源AI二次开发的日企数量正在增加 [3] 技术方向转变 - 中国从人脸识别技术转向掌纹扫描等新方向,变化速度令人难以想象 [1] - 中国愿意尝试任何可能带来潜在好处的高科技解决方案,例如全天候AI监控 [2]
“中国速度”走向世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8 09:54
行业转型与效率革命 - 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效率成为企业竞争力核心变量,"中国速度"成为行业标杆 [2] - 跨国企业如大众集团、日产、马瑞利等正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马瑞利从3年压缩至12个月,大众从54个月缩短至36个月 [2][3][5] - 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奇瑞、零跑通过缩短海外车型研发周期和快速响应本地化需求,加速全球化进程 [2] 中国速度的全球影响 - "中国速度"体现在研发周期从传统3年以上缩短至12-18个月,被跨国车企如大众、宝马、奔驰等积极采纳 [3][4][5] - 大众集团通过与小鹏汽车合作缩短开发周期超30%,并与地平线、国轩高科协作强化技术布局 [3][4][9] - 日产将主要车型开发时间缩短至37个月,中国市场进一步压缩至24个月 [5][11] 技术驱动研发加速 - 车身结构简化、敏捷开发模式、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研发提速,行业从"瀑布式开发"转向"敏捷开发" [6] - 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模块化架构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显著缩短开发周期,AI技术提升电池等零部件研发效率 [6][8] - 汽车产品属性趋近消费电子,华为、小米等跨界企业带来快速迭代理念,智能电动车迭代周期缩短至2年 [7] 中国研发反哺全球 - 国际车企如奔驰、日产将中国研发成果反哺全球,奔驰中国研发的导航和语音控制功能已全球推广 [10][11] - 中外技术合作案例包括大众与小鹏/地平线/国轩高科、丰田与小马智行、奥迪与上汽等 [9] - 宁德时代技术授权福特,远东电池与英国Volklec合作,体现中国零部件企业技术输出 [10] 中国车企全球化布局 - 比亚迪、上汽、广汽等在泰国、巴西等多国建厂,从"产品输出"升级为"技术赋能",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12] - 中国车企在泰国带动完整产业链形成,推动当地汽车工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13] - 中国车企全球扩张倒逼日系和欧系车企加速电动化战略,如丰田在东盟、雷诺与吉利合作等 [13]
塔兰塔体育城的中国质量与速度
经济日报· 2025-06-07 05:43
项目建设进展 - 塔兰塔体育城项目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将承担2027年非洲国家杯足球赛开闭幕式,设计容量6万人[1] - 项目工期压缩至2年,远低于常规4年建设周期,面临巨大时间压力[1] - 截至报道时,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钢结构屋盖初具雏形[1][2] - 项目采用索承网格穹顶技术,是非洲首例与卡塔尔世界杯主场馆同源的尖端技术[2]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混凝土适配问题:当地砂石含泥量高导致混凝土保塌性差,通过机制砂与减水剂调整一周内解决[2] - 50米高空索承网格屋盖需毫米级张拉精度,实施"首件验收制"确保100%合格率[2] - 项目融合中欧标准,通过成立"战时指挥部"和设计院专家驻场,一个月内完成主体图纸审批[2] - 盘扣式支架技术获得肯尼亚总统鲁托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速度"[2] 供应链与人力管理 - 项目需进口1300个集装箱建材,团队提前半年锁定船期并打通海关物流通道[1] - 雇佣3000余名当地工人,面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问题,项目部开设技能培训班提升工人能力[1] - 当地工人对中国建设者的工作热情和专业性表示敬佩,认为这是宝贵的学习机会[1] 社会影响与行业意义 - 项目被视为中肯合作的典范,改变了当地对中国建设的认知[1] - 项目培养当地技术人才,为肯尼亚未来独立建设类似工程奠定基础[1] - 38年工龄的当地测量员表达自豪感,希望后代能见证这一标志性建筑[3] 项目管理特点 - 采用严格进度管理,项目经理办公室张贴满标注的进度表[1] - 面对暴雨淹没基坑等突发情况,团队昼夜抢工确保节点[1] - 副总工杨萌坚持"100%自检,100%合格"的质量标准,即使被抱怨"太较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