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QE
icon
搜索文档
理想汽车召回逾万辆MEGA 近五年汽车行业年均召回超过200次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31 18:31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10月31日电(康耕甫) 10月31日,理想汽车发布公告,由于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 足,理想汽车宣布主动召回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期间生产的11411辆理想MEGA汽车,此次 召回不涉及其他车型,理想汽车将为召回车辆车主免费更换全新动力电池及相关配套设备。 理想汽车表示,将对事故车同批次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进行安全检测和更换维修,并将全力以付 排查并消除每一处风险,确保隐患清零,坚决守护每一位用户的用车安全。 部分企业仍习惯性地将召回视为"污点",而非展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消费者尚未形成将主动召回 与"企业责任感"挂钩的普遍认知,质疑与恐慌仍常占据舆论主流。 在全球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汽车召回是产品流通后质量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保障产品质量 与用户安全的重要机制,也是全球成熟汽车产业的常态。2004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正式 施行,标志着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建立。 这种供需两侧共同存在的认知偏差,构成了当前召回制度发挥最大效能的核心障碍。破除这一障碍,不 仅需要企业敢于担当,率先将"主动负责"铸入品牌内核,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全球再裁3万人,奔驰被逼到悬崖边上
钛媒体APP· 2025-10-27 09:54
裁员与成本削减计划 - 计划至2027年通过裁员、外包等方式削减30000个岗位,以每年节省50亿欧元(约413亿元人民币)开支 [1][5] - 为加速裁员实施“加速离职”计划,签字当天离职可多拿3个月赔偿,部分员工最高可获“N+11”顶格赔偿,资深管理人员最高补偿达50万欧元(约413万元人民币)[2][3] - 在激励政策下已有4000人主动离职,普通员工也有人拿到10万欧元(约83万元人民币)补偿 [3] - 此次是四年内第三轮裁员,2019年首轮裁员10000人,2023年再削数千岗位 [4][5] 电动化战略转型与研发投入 - 节省的50亿欧元成本将投入36款新车型研发,其中17款为电动汽车 [1][5] - 公司战略从2019年“油改电”过渡路线转向“Electric-only”全面电动路线,全力研发纯电动原生平台 [9][10] - 2022年成为纯电车型放量元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67%,同年研发支出高达85亿欧元(约合每天烧掉1.8亿元人民币)[18] - 2021年将卡车业务拆分独立上市,使资本和管理层注意力100%聚焦高端豪华捍卫与电动化转型 [14] 市场表现与战略调整 - 公司第三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2%,中国区销量锐减27% [6] - 首款纯电车型EQC因“油改电”先天不足导致口碑崩塌销量惨淡,后续旗舰电动车型EQS因设计争议和创新不足被特斯拉Model S远甩 [8][18] - 因应纯电市场增速放缓和插电混动受青睐,战略从“全面电动”回调为“多线并行”,推迟电动车销量占比50%目标从2025年至2030年,并加大下一代燃油车平台投入 [18][19] - 公司意识到转型是全面革命,需用燃油车高利润反哺电动化投入,当前议题从“如何进攻”变为“如何活下去” [18][20]
奔驰开启大规模裁员,约4000人离职!在华销量垫底“BBA”
国际金融报· 2025-10-23 19:48
据悉,此次奔驰的离职补偿采用梯度设计,与职级、工龄直接挂钩,还设置了"加速奖金"激励员工尽早 决策,对于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将提供50万欧元的补偿金。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被曝正在实施大规模裁员计划,截至目前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遣散方案离职。 婉秋摄 孙 裁员的消息早在今年3月便传出。 彼时,市场传闻梅赛德斯管理层将在4月给所有员工发信,鼓励员工自愿离职。遣散费方案主要针对工 程师、行政、IT领域的员工。该遣散费方案已在4月启动,感兴趣的员工可以在2026年3月之前申请。 奔驰首席执行官奥拉・卡列尼乌斯对此表示,希望这份优厚的离职补偿能够鼓励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 职。官方希望到2027年,通过外包决策、不填补空缺职位以及遣散费等方式,每年节省大约50亿欧元。 如果说全球与中国市场的双重疲软是奔驰这场"瘦身"运动的根本原因,那么财务数据的持续恶化则是其 启动裁员的直接触发因素。 2024年奔驰营业收入已出现4.5%的下滑,降至1455.94亿欧元;毛利与税后净利跌幅更为显著,分别达 19.5%和28.4%。 拆解销量构成来看,断崖下跌的中国市场当前是奔驰业绩的"重灾区"。 2025年第三季度,奔驰在华销量12.5 ...
奔驰在华遭遇“滑铁卢”,三季度销量暴跌27%,电动化转型承压
犀牛财经· 2025-10-10 14:12
公司业绩表现 - 梅赛德斯-奔驰2025年第三季度在华交付量同比暴跌27%,创下自2016年以来最差的季度表现 [2] - 销量下滑拖累全球业绩,其全球第三季度交付量同比下降12% [2] - 美国市场第三季度交付量因关税不确定性下滑17% [2] 市场竞争格局 - 比亚迪、小米等中国本土电动车品牌凭借功能丰富且价格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不断蚕食传统豪华车的市场份额 [2] - 宝马和保时捷同样在中国市场面临销量走弱、价格竞争加剧和利润被侵蚀的困境 [3] - 宝马因中国市场持续低迷及经销商补贴支出增加,下调了全年利润预期 [3] 产品与战略 - 梅赛德斯-奔驰中低价位电动CLA车型本季度推动其电动车销量环比增长22% [2] - 公司高端电动旗舰EQS与EQE市场表现不佳,暴露出在定价策略和市场需求匹配上的风险 [2] - 首席执行官凯勒纽斯推动的更高端电动化路线受到业界质疑 [2] 行业趋势 - 中国高端汽车需求持续疲软 [2] - 中国汽车市场在电动化浪潮中经历深刻重塑,传统豪华品牌的光环逐渐褪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