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P贷
搜索文档
从“海洋蓝”到“生态绿”
金融时报· 2025-11-18 13:10
项目核心亮点 - 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一号"总投资3.2亿元 每年可收获优质海水鱼15万公斤并接待游客15万人次 同时减少碳排放约1000吨 [1] - 项目通过"渔光互补"和"贝藻参立体养殖"等创新模式 开创"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智慧文旅"产业融合新范式 [1] - 项目获得"海洋牧场装备贷""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智能网箱综合险"等一系列金融工具支持 [1] 金融支持规模与增长 - 烟台市涉海企业贷款余额达902.3亿元 同比增长25% [1] -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产业贷款余额25.12亿元 同比增长96% [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贷款余额2.7亿元 同比增长86% [1] 政策框架与标准建设 - 制定全国首个蓝色金融地方标准《烟台市蓝色投融资产业支持目录》 系统编制海洋细分行业定性及定量指标体系 [2] - 出台《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烟台市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建设若干措施》和《探索蓝色金融实践支持烟台市蓝绿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2] - 建立"规划引领—标准赋能—场景突破"三维驱动体系 推动海洋经济向生态化、低碳化、可持续化转型 [2] 协同机制与服务创新 - 建立市级海洋经济金融协调工作机制 打造信息交流和协作平台并形成"渔业数据共享包" [3] - 全市共设立海洋金融专营机构36家 推动金融政策与信贷产品同企业融资需求"双向匹配" [3] - 创新"链捷贷"产品满足海洋牧场上下游融资需求 累计投放贷款3亿元 支持"百箱计划"项目贷款2.6亿元 [3] 生态价值实现与产品创新 - 发放全市首笔490万元GEP贷 将海洋生态产品的氧气产出和固碳能力等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4] - 筛选20处特定地理单元开展GEP核算 构建"核算—评估—交易—融资"闭环合作机制 [5] - 为3个EOD项目授信29.3亿元 发放贷款13.61亿元 包括全省首笔2亿元EOD项目贷款 [6] 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 利用银团贷款、组合贷款、境外预付款保函等金融产品支持"大国重器"和"重大项目"建设 [6] - 创新"银—政—企—研—担"一体化合作机制 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路径 [5] - 通过政银保担"四位一体"风险分担机制破解蓝色产业融资困局 [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以来新发现物种80余种
中国新闻网· 2025-11-16 09:34
文章核心观点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四年以来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和治理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2][3] 生态保护成效 - 新发现物种80余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增长至7群42只,为全球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 [1] - 实现统一规范管理,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将国家公园划分为1700多个网格 [1] - 完成22.89万亩人工林退出,核心区459户1975人全部完成生态搬迁,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显著提升 [1] 绿色发展创新 - 连续5年开展GEP核算,GEP总价值由2045.13亿元提升至2087.52亿元,探索开发“GEP贷”等金融产品 [2] - 开发全国首例国家公园碳汇产品并实现首单交易,累计认定36个原生态产品 [2] - 建成全长466公里的环热带雨林旅游公路,串联山水奇观、黎苗村落和地方美食 [2] 民生改善措施 - 投入1.79亿元实施国家公园内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惠及56个村庄 [2] - 开发231名社区生态管护员岗位,优先选聘当地居民1350人为生态护林员 [2] - 通过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吸纳居民参与保护,实施公园非国有公益林差异化补偿 [2] 治理能力提升 - 实现智慧管理平台与全国国家公园感知系统紧密对接、数据实时共享 [3] - 完成园区内4个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组网,获取水文、水质、气象等监测数据 [3] - 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项目,初步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资源动态监测全覆盖 [3]
多维联动构建生态旅游多元化投资机制
新华日报· 2025-09-19 05:56
行业发展趋势 - 生态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1] - 产业催生出生态体育、生态康养、生态研学等旅游新业态 [1] - 作为新兴产业形态,生态旅游在快速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深层次矛盾,大量优质生态资源难以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 [1] 政策支持与资金基础 - 国家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明确要求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系统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 [2] - 各地需积极对接国家及省级层面的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争取将更多生态旅游项目纳入政府投资盘子 [2] - 鼓励各地结合区域生态资源优势设立生态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并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工具 [2] 金融支持与融资创新 - 生态旅游项目普遍面临投资周期长、回报慢、抵押物不足等融资困境,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3] - 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并针对项目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设置灵活还款方式 [3] - 建议建立由政府、金融机构、文旅企业共同参与的生态旅游金融服务平台,整合项目对接、融资撮合、风险分担等功能,实现资金与需求的精准匹配,例如浙江丽水创新推出生态贷、GEP贷等绿色金融产品 [3] 社会资本参与模式 - 社会资本在资金灵活性和运营市场化方面具优势,其深度参与是破解融资难、效率低等困境的有效路径 [4] - 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采用特许经营、委托运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4] -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康养、生态研学等新业态开发,并鼓励公益组织、公众个人通过公益创投、生态认养等方式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4]
浙江:因地制宜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华财经· 2025-06-23 14:16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 浙江省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地区 也是我国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最多的省份 [1] - 浙江充分发挥湖州市 衢州市 丽水市等绿色金融改革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试点优势 因地制宜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路径和机制 [1] 制度框架与标准建设 - 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 引导金融机构构建生物多样性金融服务体系 [1] - 衢州市基于绿色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系统 实现与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和全市27家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的对接 [1] - 丽水市出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技术规范》 在全国率先建设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发布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地方规范 [1] 金融产品与融资模式创新 - 湖州市构建"财政补贴+生态补偿+信贷支持"的混合融资模式 创新湿地碳汇贷 生物多样性保护GEP绿色贷等特色信贷产品 [2] - 衢州市创新生态搬迁"乐居相伴""安居贷"等融资服务 引入法国开发署等多元化投资主体 试点基于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投融资模式 [2] - 丽水市创新推出"GEP贷""生态收益贷"等生态权益抵(质)押贷款模式 推动"生态权益"向"生态资本"有效转变 [2]
我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海南日报· 2025-06-05 09:07
绿色发展理念实践 - 海南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将生态优先贯穿发展肌理 [1][6] - 2023年万泉河流域生态产品总值(GEP)达2097 53亿元 为首次以流域为单元核算 [3] - 五指山热带雨林大叶茶碳足迹为5 3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千克 低于国内茶叶平均水平 [4]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白沙县"两山平台"累计发放生态贷款超4100万元 惠及3900余农户 [5] - 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实现渔业资源增长2倍 人工鱼礁区资源密度达周边5倍 珊瑚覆盖率从18%提升至28 78% [5] - 赤田水库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博鳌亚洲论坛等大型活动实现碳中和 [6] 绿色产业发展数据 - 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55% 保有量40 9万辆居全国第二 新增更换占比全国第一 [6][7] - 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形成年产能改性料3 45万吨 餐饮具4 5万吨 膜袋5 71万吨 2024年产值增长68 25%至4 06亿元 [7] -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75% 全域禁塑替代率达80% [6][7] 生态建设重点项目 -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至7群42只 [6] -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减碳96 2% 进入近零碳运行阶段 [6] - 推进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等重点低碳园区建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