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

搜索文档
“十四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新京报· 2025-09-19 13:33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另外,我国建成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排 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489.61亿元。全国碳市场实现稳起步、 稳运行,已经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 生态环境部指导发布了10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上线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填补了国 内数据空白;定期发布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际涉碳贸易壁垒,推动碳足迹规 则标准实现国际的衔接互认。"联合国环境署生命周期倡议负责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没有看到世界 上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快速地推动碳足迹工作。"李高说。 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李高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重 点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 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 ...
生态环境部: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央视网· 2025-09-19 11:50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 推动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1] - 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积极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1] - 发布甲烷和工业氧化亚氮控排方案 将氢氟碳化物纳入配额管理 煤矿瓦斯排放限值从30%加严到8% [1] 全国碳市场建设 - 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覆盖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 [2] - 新纳入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 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 累计成交额达489.61亿元 [2] - 制定30余项制度规范 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2] 产品碳足迹管理 - 指导发布10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 [3] - 定期发布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 推动碳足迹规则标准国际衔接互认 [3] - 联合国环境署生命周期倡议负责人表示中国是推动碳足迹工作最快的国家 [3] 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 联合多部门印发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明确中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 [3] - 深化39个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 加强青藏高原等关键脆弱区域气候风险评估 [3] - 发布早期预警促进适应行动方案 打造气候适应伙伴关系 [3]
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低碳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青年报· 2025-09-13 14:38
重庆低碳转型成效 - 重庆市以年均2.4%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5.6%经济增长 单位GDP能耗降至0.310吨标准煤/万元 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0% [1] 重庆海螺水泥零碳实践 - 公司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 设计日处理能力200吨 总投资9000余万元 2015年投运至今累计处理生活垃圾57万余吨 [3] - 厨余垃圾资源化项目实现油水渣分离 渣料送窑炉产热替代燃煤 废水循环利用 残渣成为水泥原料 [3] - 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减少1000余亩填埋用地 年节约标煤4.2万吨 年减排二氧化碳11.5万吨 协同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 [3][4] - 窑尾废气二噁英浓度仅0.0034纳克/立方米 颗粒物浓度较改造前下降60% 二氧化硫浓度为行业特别限值三分之一 [4] - 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熟料年产能540万吨 水泥年产能640万吨 [2][4] 绿色制造体系集群发展 - 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建成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4家市级绿色工厂 国际复材公司完成产品碳足迹核查 [6] - 两江新区京东方公司实现14寸液晶显示器零碳排 年固体废物减量5566吨 年减少处置成本835万元 [7] - 巴南区数智产业园集聚940家企业 建成标准厂房光伏储充一体化项目 年发电量超400万千瓦时 [7] 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 恺迪苏公司建成全球首个荚膜甲基球菌蛋白规模化生产基地 利用天然气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蛋白 产品已获批为水产饲料原料 [8] - 博世氢动力公司推出4款氢动力模块产品 覆盖4.5至49吨全系列氢燃料电池商用车 研发超级热管理方案解决关键技术瓶颈 [8] - 美的绿色循环产业园投资10亿元 规划年处理300万台废弃电器 配置9条拆解线 预计2026年6月底交付使用 [9]
信能低碳(00145)附属信能工程与Key Action订立协议备忘录
智通财经· 2025-09-04 22:24
业务合作框架 - 全资附属公司信能工程与Key Action Limited订立协议备忘录 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支持亚洲电动电单车组装线建设及业务计划实施[1] - 知名中国公司拟授权Key Action进口电动电单车组件及充电组件 获得亚洲地区独家营销分销权及知识产权使用权[1] - 信能工程将提供资本开支、技术专业知识及相关技术转让 支持产品充电及维修服务[1] 技术协同与市场拓展 - 集团已获得香港政府授予浮动平台电动车充电站专利 业务合作预期产生电动电单车销售与充电技术应用的协同效应[2] - 通过合作将市场拓展至中国及香港主要基地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2] 合作执行与融资安排 - 所有重大资本开支、融资安排和关键经营决定需经信能工程事先书面批准 投资活动需基于年度预算及业务计划获批[1] - 集团将积极寻求债务及/或股权融资机会 以满足项目资本开支要求[2] - 协议备忘录属非约束性文件 双方将通过磋商达成具约束力的最终协议[2]
建好零碳园区破解绿色壁垒
经济日报· 2025-08-27 05:57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并部署8个方面重点任务 [1] - 零碳园区建设是锚定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也是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 [1][2] 国际绿色贸易形势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并拟扩展至下游制成品 我国作为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进口额5178亿欧元占非欧盟国家进口总额21.3%)将面临重大挑战 [2] - 钢铁 铝等原材料行业首当其冲 若进一步覆盖下游产品则汽车 机械 家电等行业碳成本将显著上升 [2] - 环境技术标准 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 碳足迹等绿色壁垒持续趋严 [2] 当前建设短板 - 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不健全 能源与产业结构错位 绿电绿证认证缺乏国际衔接与互认 绿色金融支撑不足 [2] - 需通过可溯源能源供给 全流程碳足迹管理和低零碳技术应用提升绿色贸易适应力 [2] 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 - 建立园区统一的能碳数据管理平台 覆盖碳排放采集 核算 验证 报告全流程 推动与国际主流碳核算规则兼容 [3] - 依托区块链 大数据 物联网技术构建出口产品能耗与碳足迹可追溯系统 [3] -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建立碳足迹核算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3] - 强化碳数据在绿色金融 碳资产管理 低碳产品认证等领域的应用 [3] 绿色认证与国际衔接 - 建立国际互认的绿色标签体系 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开展绿色认证合作 [4] - 引入国际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绿色认证 碳足迹审核和合规服务 [4] - 加快园区绿电消费标准与国际核算认证体系对接 推动标准制定和认证衔接 [4] - 推动组建绿色供应链联盟 制定统一减排目标和认证标准 [4] 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 - 探索以绿制绿模式确保能源端与产品端的低碳属性 [5] - 能源优势地区可发展绿电制氢 储能 新能源装备制造 资源密集型地区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改造 沿海外向型地区聚焦绿色航运 绿色物流和出口导向型低碳制造 [5] - 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开发绿色信贷 绿色保险 绿色债券等专属产品 [5] - 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设立零碳园区专项贷款或贴息机制 [5] - 形成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金融良性循环 [5]
双重驱动下企业碳管理提速
金融时报· 2025-08-11 09:00
企业碳管理现状与挑战 - 企业作为碳排放管理主体面临政策与市场双重变化 政策约束强度直接影响碳管理实践进展 原材料工业企业(冶金 有色 建材 石化化工)因纳入国家碳市场核心管理范畴表现突出 钢铁 水泥 铝冶炼三大行业已进入全国碳市场 石化化工行业将在"十五五"期间纳入 [1][2] - 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光伏 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因欧盟碳关税 ESG评价等绿色贸易壁垒压力 碳管理能力快速提升 民营企业对市场信号响应敏锐 供应链碳足迹追溯投入积极 截至2025年1月全国已培育72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3] - 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因缺乏范围3排放强制性约束 碳管理主动性不足 需通过明确国内碳约束目标激发减排动力 [4] 标准体系问题 - 碳核算标准存在行业与地区差异 出口型企业需同时满足欧盟CBAM和法国PPE2等多重认证 每项认证需第三方全生命周期核查 延长合规周期并增加成本 [5][6] - 团体标准数量增长但质量参差 2025年发布两批共38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 热门领域出现多协会重复制定标准现象 国际层面我国在标准制定上被动 氢衍生燃料 动力电池等领域国外高标准推高出口成本 [6] - 建议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碳管理条例 行业层面细化专属参数 如光伏行业制定专属核算标准 [7] 数据与服务体系短板 - 跨国供应链存在数据盲区 供应商数据共享意愿低 企业被迫依赖行业平均值核算 影响碳足迹数据真实性 制约减排潜力识别精准性 [8] - 碳管理服务供给不足 第三方核查收费浮动大 部分强制认证费用高昂 多数企业碳管理工作依附品牌部门 缺乏跨部门协同 行业层面缺少系统性人才培养计划 [8] -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难承担碳管理平台建设成本 建议建立分行业碳排放背景数据库 通过共享机制降低投入 [9]
2025光伏企业绿色低碳评价报告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2025-08-03 17:17
行业概况 - 2025年一季度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光伏发电累计9.46亿千瓦 [7] - 截至2025年5月底中国光伏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比例增长至83.41% [7] -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44.48亿千瓦,年增长率创15.1%历史纪录,中国贡献全球新增容量近64% [18] 核心企业表现 - 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在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中位列前三名 [10] - 40家光伏企业2024年使用可再生能源总计5.71千万兆瓦时,带来减排量超3255.1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10] - 44家光伏企业披露范围1&2碳排放量达1.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4家企业连续三年数据显示碳排放总量从2022年4523万吨增至2024年7057万吨 [11] 可再生能源利用 - 阳光电源和通威股份2024年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超60%,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和大全股份超40% [10] - TCL中环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从2022年0.75%增至2024年37.58%,增幅显著 [56] - 正泰新能等11家企业通过铺设屋顶光伏、购买绿电等措施打造零碳工厂或园区 [10] 碳排放管理 - 7家企业承诺2050年前实现价值链碳中和,6家企业减排目标涵盖供应链 [74] - 隆基绿能推动供应商开展碳核算和目标设定,通威股份推动关联企业披露整改措施 [11] - 25家企业披露超80个光伏组件、电池等产品碳足迹数据,应对国际市场绿色准入要求 [12] 供应链管理 - 超8成光伏企业公开披露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10家企业将环境风险管控延伸至原材料供应商 [13] - 隆基绿能等4家企业关注能源转型矿产开采环境影响,但12家参评企业关联企业仍出现违规排放问题 [13] - 11家光伏电站企业关注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但尚无企业披露降低矿产开采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14] 行业挑战 - 中国将开始产生大批量退役光伏组件,16家企业披露回收工作但主要集中于欧洲市场 [14] - 光伏行业出现低价无序竞争问题,多国出台产业激励机制提升本土制造能力 [15] - 国际社会通过碳足迹限值等规则加严市场准入,可能蕴含贸易保护主义考量 [28]
你了解碳足迹吗?地球的“热量账单”如何才能减少?
中国环境报· 2025-07-23 08:21
碳足迹定义与政策 - 碳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指标,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1] - 产品碳足迹涵盖从原料获取到最终弃置的全生命周期排放[1] - 中国15部门联合印发方案,目标2027年初建碳足迹管理体系,2030年完善体系并丰富应用场景[1] 行业影响与技术创新 - 电动汽车制造环节(尤其是电池生产)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占比最高,推动工艺改进和新材料研发[2] - 碳足迹计算促使企业优化供应链,推动电动车行业整体科技创新[2] - 禁用一次性塑料袋催生可降解材料、生物基塑料等新兴绿色产业发展[3] 产业结构转型 - 低碳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绿色产业转型[3] - 绿色产业创造大量研发、生产、管理岗位,促进低端制造向高技术制造升级[3] - 世界银行研究显示绿色产业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可持续就业机会[3] 发展模式转变 - 碳足迹管理打破"增长伴随污染"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耗能高产出[3] - 降低碳足迹推动传统产业向低排放转型,嵌入经济运行链条[3] - 绿色技术应用带来更低能耗的生活方式[3]
10亿元砸向环保,“茅五洋”借ESG闯海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2 20:10
行业趋势 - 白酒行业面临国内市场存量竞争加剧和万得白酒指数下跌压力 万得白酒指数截至发稿累计跌幅达8.01%[1] - 企业加速转向海外市场寻求增量 业务覆盖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1] - 行业ESG管理成为出海战略亮点 完整ESG体系对出海起到助力作用[1][14] 企业环保投入 - 头部酒企环保投入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 五粮液2024年环保投入同比大涨176%至6.9亿元[2][3] - 贵州茅台环保投入达3.02亿元 同比增长45.2% 远超15.71%的营收增幅[3] - 洋河股份环保投入同比下降17.5% 与营收下滑12.83%同步[3] 碳排放表现 - 白酒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表现分化 贵州茅台范围1排放同比增17.52% 范围2排放降74.33%[5] - 五粮液碳排放总量同比下降1.55% 洋河股份降2.3%[6] - 范围3排放披露扩大 五粮液范围3排放从0.78万吨增至12.08万吨 因统计类别增加[6] 产品碳足迹 - 头部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算 五粮液披露"五粮窖龄酒"生产阶段碳排放占比56.94%[8] - 贵州茅台"飞天茅台酒"生产阶段碳排占比39.2%[9] - 行业碳足迹披露仍不足 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数据可比性差[9][10] 治理架构升级 - 企业建立董事会级ESG治理架构 五粮液设立由董事长担任召集人的ESG委员会[11] - ESG工作纳入战略体系 从治理 战略 风险管理 指标四个维度构建框架[11][12] - 需避免ESG"洗绿"现象 应落实到业务部门考核指标中[12] 出海战略支撑 - ESG成为国际化重要抓手 通过国际标准接轨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12] - 获得ESG认证可直接助力产品打开海外市场[14] - 白酒出海需强化文化属性而非健康属性 依托传统文化传承提升国际接受度[14]
经济领跑与低碳发展协同的广东实践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9:19
碳减排市场机制助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 丰富拓展碳普惠方法学体系 探索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绿色生态种养殖 生态修复治理 可再生能源利用 "无废"县镇村建设等区域特色方法学 [1] - 加强农林领域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的开发和储备 创新各类PHCER开发模式 [1] - 鼓励购买省内生态固碳类 区域特色类PHCER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优化碳市场抵消条件及提高抵消比例 大型活动购买农林PHCER实现碳中和 [1] 碳足迹管理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 针对岭南特色水果 水产品等优势农林生态产品 研究出台碳足迹核算技术指南 建立碳足迹数据库和碳标签管理规则体系 [2] - 鼓励开展农林生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评价 对获得碳标签产品加大融资支持并科学确定贷款利率 [2] - 推动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纳入产品碳足迹要求 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低碳足迹产品采购力度 [2] - 深挖乡村碳足迹评价产品应用场景 探索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 贴息等政策支持碳标签建材 家电产品下乡 [2] 气候投融资助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 - 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 县镇村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县域特色产业绿色发展 整县分布式光伏推广等重点工程强化气候投融资支撑 [3] - 建立全省气候投融资项目管理及评估体系 借鉴南沙 福田试点经验 建立广东气候投融资特色项目库和项目推荐机制 [3] - 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 探索碳资产证券化 发行基于碳减排资产的绿色债券 推广碳汇预期收益权抵质押贷款 探索碳指数 碳托管 碳回购等业务 [3] 碳标签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 广东碳标签信息化管理平台正式上线 支持消费者查询产品碳足迹和碳标签信息 允许生产企业在线申请制作碳标签 [3] - 平台覆盖消费品行业和工业产品领域 特别是上游原材料生产商 提供碳足迹管理工具帮助企业控制生产过程中碳排放 [3] - 平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 帮助企业了解并管理产品环境表现 提升市场竞争力 [3] 广东绿色发展现状与规划 - 广东碳强度处于全国第二低位 碳标签实现粤港互认 国家级绿色工厂 绿色工业园区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数居全国首位 [4] - 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包括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报告机制 碳强度目标地市配额分配机制 碳足迹与碳标签体系 [4] - 未来将加快推动能源 产业 交通 建筑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深化碳减排市场机制改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