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aia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黄仁勋重申,大多数ASIC都得死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2 08:42
英伟达对ASIC竞争的看法 - 公司CEO黄仁勋认为英伟达的增长速度将持续超过ASIC,因为约90%的ASIC项目会失败,而英伟达凭借快速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化能保持领先 [2] - ASIC需同时与英伟达产品及其他ASIC竞争,但公司通过架构优化和规模化部署建立了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2][3] - 尽管微软Maia、亚马逊Graviton等科技巨头开发ASIC,公司认为性能不足的定制芯片无法撼动其市场地位 [3][4] NVLink Fusion技术战略 - 公司开放NVLink生态系统,推出NVLink Fusion技术,允许第三方CPU/加速器通过NVLink C2C与英伟达GPU互连,构建半定制机架 [5][7] - 技术包含两部分:1) 支持非英伟达CPU连接GPU(基于2022年NVLink C2C方案) 2) 新增NVLink 5 Chiplet使第三方加速器接入NVLink网络 [9][11][12] - 当前限制为系统必须包含至少一块英伟达芯片,且不允许同时使用第三方CPU和GPU,主要出于商业考量而非技术障碍 [14] 技术细节与合作伙伴 - NVLink最初用于GPU间高速互连,现已扩展至机架级(如72 GPU的NVL72系统),成为公司核心技术之一 [6][7] - 首批合作伙伴包括Alchip、AsteraLabs等加速器开发商,以及富士通Monaka ARM芯片、高通数据中心CPU等CPU厂商 [15] - Cadence和Synopsys提供IP设计支持,降低第三方硬件集成门槛 [16] 市场影响与行业动态 - 此举回应了客户对灵活架构的需求,尤其在Grace Blackwell方案未覆盖的AI加速器领域,可能改变行业生态格局 [14][15] - 公司通过技术开放巩固生态主导权,同时保护GPU核心利润,第三方替代方案仍受制于英伟达硬件依赖 [13][14]
黄仁勋重申,大多数ASIC都得死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2 08:41
英伟达对ASIC竞争的看法 - 黄仁勋认为英伟达的增长速度将持续超过ASIC,因为约90%的ASIC专案会失败,即使成功也可能难以为继 [1] - 英伟达通过快速技术进展、架构优化和成本降低保持竞争优势,ASIC必须与英伟达竞争且相互竞争 [1] - 开发ASIC不难但部署困难,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知识,目前只有英伟达具备大规模AI硬件部署能力 [3] - 英伟达认为ASIC无法取代其现有芯片,如果能提供更好技术则开发ASIC无意义 [3] NVLink Fusion技术细节 - NVLink Fusion允许第三方CPU和加速器通过NVLink C2C连接到英伟达GPU,实现半定制机架设计 [5][7] - 该技术捆绑两种技术:半定制CPU连接和NVLink 5 Chiplet集成 [9][13] - NVLink 5 Chiplet使第三方加速器能接入NVLink网络,但英伟达未授权NVLink 5技术本身 [14] - 系统供应商可选择集成半定制CPU或GPU,但不能同时使用两者 [15] NVLink技术发展历程 - NVLink最初于2016年推出,作为PCIe替代方案用于GPU间高速互连 [6] - 通过提升带宽、扩展覆盖范围和增强电气连接能力,支持72个GPU的NVL72机架 [6] - 此前仅支持纯英伟达系统如Grace Hopper和Grace Blackwell配置 [7] 行业合作伙伴动态 - Alchip、AsteraLabs、Marvell和联发科正在研发集成NVLink Fusion的加速器 [16] - 富士通和高通开发支持NVLink Fusion的新型CPU,可与英伟达GPU配对 [16] - Cadence和Synopsys作为技术合作伙伴提供IP块和设计服务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