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Ie

搜索文档
Chiplet生态系统正在慢慢兴起
半导体芯闻· 2025-07-23 17:59
Chiplet设计的核心观点 - Chiplet设计正从定制化向标准化开放市场过渡,但需先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2] - 细分应用专用Chiplet至关重要,可让客户专注于核心优势领域,其他部分交由专业厂商处理[4] - 行业需要为工程师提供更多工具和能力,帮助他们实现Chiplet集成[4] - 40%业内人士已认同某些接口标准,但热性能数据交换等关键领域仍缺乏统一标准[9] Chiplet的优势 - 可带来三个关键价值:成本效率、定制灵活性和配置可重用性[6] - 使公司能专注于特定领域成为专家,显著提升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4] - 子系统级解决方案可帮助客户更快将产品推向市场[7] - 物理AI等新兴领域已开始实际应用Chiplet技术[13] 技术挑战 - 热性能数据交换缺乏统一标准,SerDes端口等热点位置信息难以共享[9] - 封装领域存在"狂野西部"现象,各代工厂生态系统封闭且设计规则不统一[9] - HBM作为首个Chiplet并未对所有人开放,存在供应链问题[10] - 2.5D集成带来热、电磁干扰、应力等新问题,需要建立相应模型[8] - 互连结构分析计算成本高,某些情况下需一周时间完成建模[14] 生态系统发展 - 需用"芯片生态系统"替代"芯片市场"概念,涵盖工具、设计基础设施等全方位支持[5] - EDA标准和能力显著进步,多芯片组测试协调能力提升明显[5] - Cadence通过物理AI原型验证了Chiplet生态系统框架[12] - Arm CSA、imec和UCIe等组织正在解决Chiplet不同层面的问题[12] - EDA行业需改进互连级分析,提高性能预测效率[14]
D2D,怎么连?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18 11:33
UCIe 2.0标准的核心观点 - UCIe 2.0版本中许多新功能是可选的,这一关键信息在公众讨论中被忽视 [1][2] - 规范允许根据具体需求定制变体,适用于汽车、高性能计算、AI、军事/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2] - 与PCIe、CXL和NVMe等标准类似,UCIe具有灵活性,无需为不需要的功能使用芯片 [2] UCIe与专有设计的竞争格局 - 当前先进封装项目主要由资金雄厚公司主导,采用专有设计实现内部芯片互操作 [4] - 专有设计占据主导地位,因互操作性并非当前主要问题 [2] - 长期愿景是建立类似软设计IP的通用芯片市场,但需解决即插即用标准问题 [4][6] UCIe 2.0的可选管理功能 - 管理功能包括发现、初始化、固件下载、电源/热管理等9大类,均为可选 [7] - 90%的当前系统实现不关心这些功能,仅10%为未来兼容性考虑 [6] - 最低必需功能支持盲芯片启动,如通道反转等强制性元素也可在定制实现中去除 [9] UCIe与BoW的技术对比 - BoW允许使用收发器,可能减少50%线路数量;UCIe强制每条通道两条线路 [16][17] - UCIe严格规定凸块布局和PHY尺寸,BoW则提供更大设计自由度 [17] - BoW被视为更轻量的架构规范,而UCIe提供更完整的标准化方案 [18] 行业生态发展现状 - 英特尔等公司会在UCIe基础上修改数据链路层以适应特定用例 [15] - 专有解决方案(如NVIDIA的NVLink)仍将在高性能领域保持优势 [21] - 新思科技提供三种UCIe接口IP:合规、兼容和定制版本,满足不同需求 [15] 市场接受度与未来趋势 - 行业更倾向于功能选项清晰分层的标准,而非杂乱无章的变体 [15] - UCIe和BoW的竞争呈现良性态势,IP提供商普遍对两者持开放态度 [20] - 标准化进程较慢可能延迟新功能采用,专有方案仍具迭代速度优势 [20]
Chiplet互连之争:UCIe何以胜出?
半导体芯闻· 2025-05-16 18:08
UCIe 2.0标准特性分析 - UCIe 2.0版本因包含大量新增特性被质疑过于重量级,但多数特性为可选实现,设计者可根据需求定制[1][2] - 标准定义了从汽车到高性能计算、AI等多领域适用方案,但IP提供商需应对支持所有特性的挑战[1] - 90%的当前应用采用封闭系统设计,仅10%用户为未来开放生态提前部署可选功能[6] Chiplet市场现状与愿景 - 当前先进封装产品主要由资金雄厚公司内部开发,chiplet多源于分解的SoC模块(如计算核心、缓存)[3] - 长期目标是建立类似软IP市场的通用chiplet市场,实现跨公司硬硅片即插即用[4] - 开放生态需在参数标准化基础上达成共识,UCIe Consortium正制定相关功能以支持未来市场[5][13] UCIe与BoW标准竞争 - BoW被认为更轻量级,允许收发器使用(半双工)和灵活bump布局,单通道仅需1条线路[15][16] - UCIe强制双线路全双工通道,规定bump物理布局以提升兼容性,但牺牲设计自由度[15][16] - 两者理念差异显著:UCIe强调规范统一性,BoW提供类似Arm AMBA总线的架构灵活性[16] 管理功能设计 - UCIe 2.0新增管理特性(如固件下载、错误报告)均为可选,通过主频带或边带接口实现[7][9] - 最小特性集支持盲die启动,强制通道反转等基础功能在定制设计中可省略以降低复杂度[9][10] - 发现功能采用静态枚举而非动态发现,仅需简单寄存器读取确认chiplet配置[11][12] 行业实施动态 - 英特尔等大厂在内部用例中修改UCIe数据链路层以优化性能,显示标准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14] - 英伟达等公司仍倾向专有接口(如NVLink),因标准化进程慢于专有方案迭代速度[17][18] - IP提供商推出分级UCIe方案(Compliant/Compatible/Custom)以适应不同功耗与性能需求[13]
Chiplet,刚刚开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29 09:44
芯片资源管理挑战 - 芯片资源管理不善增加了功率、性能和面积权衡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性能瓶颈、开发成本上升和功耗管理困难[1] - 跨芯片通信的固有延迟比单个芯片内更长,随着芯片数量增加,相互通信的功耗变得更难管理[1] - 系统和处理器供应商通过增加计算密度提高性能,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但使用第三方芯片优化系统更为困难[1] Chiplet设计方法论 - 许多公司首次尝试chiplet设计时错误地从芯片内部开始工作,而非从系统角度出发,导致在互操作性和通用性方面陷入困境[2] - 正确方法应从系统总线和NoC开始,优化NoC和系统总线及协议(如CHI或AXI),针对具体应用和目标市场调整功率、性能和面积[2] - 所有芯片组的系统总线必须相同,理想情况下I/O互连是通用的,这给IP供应商带来了新的挑战[2] Chiplet市场分类 - Chiplet市场分为专属市场(单一供应商)、本地生态系统(5-7家公司合作)和开放市场(多供应商互连)[3] - 目前95%-99%的chiplet市场属于专属市场,大型制造商追求超越标准的关键性能指标(KPM)[3] - 本地生态系统的例子包括日本和欧洲汽车供应商群体,以及RISC-V公司联盟[3] 芯片分区策略 - 行业正从专属生态系统向本地生态系统过渡,芯片开发人员寻求最佳构建方法[6] - 简化方法包括按技术划分芯片,将模拟部分放在更高工艺节点,处理低工艺节点的能耗问题[6] - 功能分区可构建更大系统而不必将所有组件放在同一SoC上,例如汽车ADAS解决方案中的功能分组[6] Chiplet互操作性挑战 - 实现可互操作的chiplet市场比许多人意识到的更困难,需要良好的验证IP和一致认可的标准[9] - UCIe等标准仅提供最低级别的连接,无法确保芯片间的相互理解,需要更高级别的通信协议[9][10] - 行业初期过于关注物理层接口定义,而忽视了资源管理层面的问题[11][12]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正探索如何在封装中即插即用多供应商chiplet,面临架构设计和资源管理的挑战[12] - 美国政府通过NAPMP计划推动完全自动化的1000个芯片封装设计流程,涉及复杂的启动过程和信任链定义[12] - 代工厂提供的微米间距混合键合技术为3D堆叠chiplet创造了新机会[12]
数据中心互联革命:UALink & 超级以太网正加速崛起
半导体芯闻· 2025-03-18 18:32
文章核心观点 AI和HPC数据中心计算节点需超越芯片或封装获取更多资源,但目前无开放扩展协议,新协议UALink和超级以太网旨在解决纵向和横向扩展通信缺陷,预计2026年底开始出现在数据中心 [1][26] 多种通信任务 - 计算节点容量有限,需依赖其他节点分配问题,通信协议分三类,最低级是芯片到芯片互连,中间通信级别可扩展,UALink在此发挥作用 [3] - UALink可连接主GPU单元,增加带宽、减少延迟,能与任何加速器配合,抽象加速器区别,优化xPU到xPU内存通信 [4] 超越机架 - 机架外资源需通过以太网横向扩展通信,与纵向扩展覆盖范围不同 [5] - 超级以太网建立在传统以太网之上,解决横向扩展问题,加速数据中心以太网 [6] 扩展:一片绿地 - 现有扩展技术由专有解决方案组成,效率低,UALink联盟成立,目标是促进AI加速器操作,由事务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组成 [8] - UALink针对AI和HPC工作负载优化,不具备PCIe所有功能,但满足特定需求,初始版本为224Gbps和半速版,后续推-128版本,预计不挑战PCIe或CXL [9] - UALink 1.0规范预计下个季度内推出并免费下载 [10] 横向扩展:基于以太网构建 - 以太网广泛应用,但尾部延迟损害性能,通信延迟不固定、不可预测,对AI和HPC工作负载问题严重 [12][13] - 超级以太网联盟针对通信提供强制和可选功能,可通过网络接口卡或结构端点连接,CPU和GPU均可参与 [14][15] 为以太网添加层 - 超级以太网在标准以太网基础上添加第3层和第4层,传输层管理事务语义,减少整体系统延迟,第3层仅用IP未更改 [17] - 传输层在端点实现,源端点决策,接收端点反馈,出现问题数据包发送NACK及诊断信息,源重新选择路径 [17][18] 新功能有助于减少尾部延迟 - 超级以太网通过无序交付、链路级重试、流量控制和数据包喷射减少延迟,部分功能可选,早期网络需交换机升级才有链路级重试功能 [20][21] - 这些功能提供更快传输选项,减少重试次数,虽可能增加名义延迟,但减少尾部延迟,使系统更快开始 [22] - 超级以太网1.0规范预计4月或5月发布,端点创建快,交换机升级慢,UEC保持对协议控制,与多组织合作避免分叉 [23][24] 结论 - AI是杀手级应用,HPC可搭便车,超级以太网允许选择交易语义,两项协议规范2025年上半年推出,经评估后应用到硅片,2026年底可能出现在数据中心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