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模型

搜索文档
长城汽车(601633):坦克扩圈,魏牌向上
平安证券· 2025-09-17 11:36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长城汽车在越野/泛越野、家用车两大赛道迎来高端化战略跃升期[6][64] 核心观点 - 坦克品牌通过Hi4-Z技术及智能化加持从小众走向大众 应用场景多元化带来广阔想象空间[6][24] - 魏牌基于Hi4性能版混动系统及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扩展家用高端SUV产品矩阵 旗舰SUV即将上市[6][35] - 公司Hi4混动技术体系覆盖全场景 包含智能四驱电混架构Hi4、越野超级混动架构Hi4-T、泛越野超级混动架构Hi4-Z、智能混动重卡Hi4-G四大分支[6][12] - 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迈入端到端2.0时代 VLA模型即将搭载 魏牌全系标配高阶辅助驾驶功能[6][16] - 海外收入占比近40% 坦克等高价值车出口占比快速提升[11]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474亿/2938亿/3599亿元 同比增长22.3%/18.8%/22.5%[5][62] - 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147亿/159亿/183亿元 同比增长15.9%/8.4%/14.8%[5][64] - 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20.5%/20.8%/21.0%[5][62]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1.72/1.86/2.14元[5][64] 混合动力技术 - Hi4技术体系覆盖城市SUV、泛越野、强越野等各类用车场景[12] - Hi4-Z为泛越野打造的超长续航越野平台 具备超长续航、快速充电、强劲动力等特点[14] - Hi4-T通过非解耦四驱融入油电并联混动系统 实现复杂场景的强悍通过性[14] 智能驾驶技术 - 较早入局AI智能辅助驾驶 基于无图城区领航辅助驾驶持续迭代[16] - VLA模型将语言推理融入自动驾驶 可理解文字引导牌、识别异形障碍物、语音交互控车[17] - VLA模型突破端到端模型"黑盒问题" 可解释性更强 提升用户信任程度[18] 坦克品牌表现 - 全球累计销量突破70万辆[25] - 坦克300三年保值率64.57% 位居紧凑型SUV保值率第一名[25] - 2024年销量23.1万台 2025年1-7月销量12.4万台[51] - 预计2025-2027年销量分别为29.5万/33.9万/38.0万台[51] 魏牌发展态势 - 2025年6月销量重回万台以上[36] - 2024年销量5.5万台 2025年1-7月销量4.5万台 同比增长96.8%[51] - 预计2025-2027年销量分别为9万/12万/18万台[51] - 直营体系持续优化 2025年底直营店将拓展至600家[48] 其他品牌预测 - 哈弗品牌预计2025-2027年销量分别为71万/76万/81万台[54] - 欧拉品牌预计2025-2027年销量分别为5万/10万/20万台[55] - 皮卡品牌预计2025-2027年销量分别为20万/20.6万/21.2万台[57] 估值分析 - 当前对应2025-2027年PE估值分别为14.6/13.4/11.7倍[64] - 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2025-2027年平均估值24.6/16.8/13.0倍[64]
一个P7,从自驾到具身的转行建议......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7 08:02
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行业当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面临数据稀缺、算力不足和设备不成熟等挑战,与早期自动驾驶行业状况相似[1] - 数据采集成本高,行业采用real2sim2real或sim2real方案解决数据短缺问题,并借鉴自动驾驶数据闭环和自动标注技术[2] - 商业化部署优先选择已验证的成熟技术而非最新技术,例如VLA在智驾和机械臂应用较成熟但人形机器人应用难度大[3] - 人形机器人本体稳定性是关键挑战,需要开发类似自动驾驶的兜底方案防止摔倒或损坏[6] - 部署能力已具备轻量化技术,现有算力基本满足需求,预计随技术成熟将进一步提升一代[5] 技术方法论迁移 - 自动驾驶领域的优化方法论可直接迁移至具身智能领域,仅需调整面向对象和因素[1] - 采用机器人自采集数据并通过算法筛选dirty数据的方案,与自动驾驶数据处理流程高度相似[2] - 强化学习方法在具身智能领域仍然有效,应优先采用已验证的技术方案[3] 人才转型路径 - 自动驾驶与大模型背景人才转向具身智能领域难度较低,传统机器人背景人才也存在较多相似点[8] - 缺乏相关基础者需要完整学习体系,建议通过专业社区避免自学踩坑[8] - 行业已建立具身智能之心知识星球社区,汇聚近2000名成员,目标两年内达到近万人规模[10] 行业生态建设 - 社区覆盖产业、学术、求职、问答等多领域闭环,提供实时问题解答和技术分享[10] - 与智元机器人、有鹿机器人、优必选、傅里叶机器人、开普勒机器人等近200家头部企业建立合作[17] - 汇总40+开源项目、60+数据集及主流仿真平台,提供完整技术学习路线[17] - 建立高校与企业人才通道,覆盖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ETH等国内外知名机构[17] 技术研究体系 - 社区系统化梳理30+技术路线,包括数据采集、VLA模型、多传感器融合等13个核心领域[11] - 提供具身感知、强化学习、VLN等18个专项学习路线,加速技术入门与进阶[17] - 汇总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公司研报、零部件品牌等产业基础设施信息[19][22][29] - 持续更新开源项目、仿真平台、数据集资源,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落地的全链条需求[31][37][39]
国内外那些做具身大脑的公司们......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3 12:03
文章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已成为全球焦点 重点关注开发机器人"大脑"系统的企业 包括具身大模型和多模态感知决策系统 [2][3] 国内公司技术布局 - 自变量机器人聚焦通用具身大模型研发 采用端到端技术路线 成立不到两年完成8轮融资 [4][6] - 星海图专注于智能导航技术 坚持"一脑多形"理念 开发具身基础模型EFM-1采用快-慢双系统架构 [5][6] - 优必选拥有全栈自研能力 Thinker大模型在三大国际权威基准测试中斩获四项全球第一 [7][10] - 智元机器人发布启元大模型 采用VILLA架构 任务成功率较市面模型提升32% 支持跨本体应用 [8][10] - 银河通用构建三大技术壁垒 自主研发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大模型 采用大脑+小脑协同框架 [9][10] - 千寻智能开发Spirit V1 VLA模型 国内首个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的AI模型 [11][14] - 星动纪元研发端到端原生机器人大模型ERA-42 支持机器人完成超过100种动态任务 [12][14] - 逐际动力聚焦本体硬件设计制造 基于强化学习的全身运动控制和具身大脑训练范式 [13][14] - 穹彻智能开发Noematrix Brain 2.0 新增实体概念学习能力 支持3D模仿学习框架和视-触觉融合网络 [15][17] - 智源研究院推出RoboBrain 2.0 以70亿和320亿参数规格实现感知 推理与规划能力统一 [16][17] 国外公司技术突破 - Figure AI开发Helix模型 采用独特双系统AI架构模仿人类直觉和思考认知模式 [18] - Physical Intelligence发布π0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 采用预训练+后训练模式 π0.5采用知识隔离训练方法提升泛化能力 [19][22] - 谷歌DeepMind推出Gemini Robotics系列 具备通用性 交互性和灵巧性 Project Astra体现具身智能在人机交互应用 [20][22] - 英伟达开发Eureka系统基于GPT-4打造 支持30余种复杂动作 GR00T N1采用双系统架构实现接近人类运动控制能力 [21][26] - Skild AI研发Skild Brain分层架构 适用于各种四足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和移动机械手 [23][26] - Covariant开发RFM-1模型 参数80亿 是世界首个基于真实任务数据训练的机器人大模型 [24][26] 知名研究团队贡献 - Meta和CMU联合打造RoboAgent 采用多任务动作分块Transformer架构恢复高性能策略 [25][26] - 斯坦福李飞飞团队开发VoxPoser 利用VLM和LLM常识知识实现零样本机器人操纵 [25][26]
当准备开展VLA后,发现真的太难了。。。。。。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2 20:02
VLA有价值,但入门也难 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是具身智能领域的新范式,从给定的语言指令和视觉信号,直接生成出机 器人可执行的动作。这种范式打破了以往只能在单个任务上训练大的局限性,提供了机器人模型往更加通用,场 景更加泛化的方向发展。VLA模型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将视觉信息、语言指令和行动决策 有效整合,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VLA打破了传统方法的单任务局限,使得机器人能够在多样化的场景中自主决策,灵活应对未见过的环境,广 泛应用于制造业、物流和家庭服务等领域。此外,VLA模型已成为研究热点,推动了多个前沿项目的发展,如 pi0、RT-2、OpenVLA、QUAR-VLA和HumanVLA,这些研究促进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合作。其适应性体现在能 够应用于机械臂、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多种平台,为各类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潜力和实际应用 价值,成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关键驱动力。 从产业角度看,国内外具身智能领域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Unitree、智元、星海图、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团 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华为、京东、腾讯等科技巨头 ...
从慕尼黑车展看汽车产业技术转型三大趋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1 20:56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简称:慕尼黑车展)于近期开幕。业内专家认为,本届展会凸 显了汽车产业技术转型的三大趋势:深度拓展的电动化、软件定义为核心的数字化以及AI赋能的智能 化。这三大趋势在展会现场的量产车型、概念车和试驾演示得到了体现。 新华社照片,慕尼黑(德国),2025年9月10日 9月9日,人们在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户外展区的比亚迪 展台参观。 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慕尼黑国际车展)9日在慕尼黑开幕。本届博览会 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750家企业参展。除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本土企业外,国际展商比例 超过55%,创历届新高。其中,中国展商数量延续上届增长势头,达到116家,在国际展商中居首。 新 华社记者 张帆 摄 电动化深度拓展 电动化已不再是"新兴趋势",而是在技术和市场层面更深入发展。观察人士认为,电池技术和替代动力 系统作为未来汽车的核心备受重视,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问题在本届展会也受到关注。 在本届车展上,中国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与技术实力:比亚迪推出乘用车千伏兆瓦纯电平台,在充 电速度上实现全球量产最大充电功率1兆瓦、最 ...
【环球财经】从慕尼黑车展看汽车产业技术转型三大趋势
新华社· 2025-09-11 20:36
核心观点 - 2025年慕尼黑车展凸显汽车产业技术转型三大趋势:深度拓展的电动化、软件定义为核心的数字化、AI赋能的智能化 [1] 电动化深度拓展 - 电动化在技术和市场层面深入发展 电池技术和替代动力系统成为核心关注点 [2] - 中国企业展现创新力:比亚迪推出千伏兆瓦纯电平台实现全球量产最大充电功率1兆瓦和最高峰值充电速度1秒2公里 宁德时代推出热失控无明火烟雾的NP3.0电池技术及神行Pro产品 亿纬锂能展示零膨胀大圆柱电池和电池护照溯源体系 [2] - 德国车企推出新型电动车型:梅赛德斯-奔驰新款纯电GLC SUV搭载800伏架构最大功率360千瓦支持330千瓦直流快充 宝马iX3纯电SUV配备自研能量智控系统 大众推出ID系列新款 [2] - 氢能与固态电池等替代动力系统成为重要话题 雷诺和里马茨展示氢燃料电池增程概念车与固态电池单元 [3] 软件定义数字化 - 数字化成为出行生态系统关键驱动力 软件定义汽车是重要技术焦点 [4] - 采埃孚展示软件定义底盘与电动化出行技术 推出自研车辆运动控制软件cubiX 线控转向技术以软件连接取代机械传动实现精准操控和高稳定性 [4] - 博世展出高性能车载计算机、控制器局域网络和可扩展车辆基础架构 推动汽车数字化革新 [4] - 英伟达强调汽车从依赖马力转向计算能力 从机械系统转向软件堆栈 展出全栈式综合安全系统整合AI模型和芯片确保自动驾驶安全开发 [4] 智能化全面发展 - 汽车智能化进入AI驱动与软件赋能新阶段 智能驾驶加速从技术概念走向全球规模化量产 [5] - 小鹏汽车展出智能电动车、飞行汽车及人形机器人科技全家桶 预计2026年成为AI汽车临界点 [5] - 元戎启行展示新一代辅助驾驶平台DeepRoute IO 2.0及自研VLA模型 具备思维链优势和语义理解能力 可快速适应不同国家交通体系 [5] - 展会设立L3和L4级自动驾驶专属测试区域 通过真实路段测试展示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包括施工现场警告和交通拥堵管理 [6]
国际观察丨从慕尼黑车展看汽车产业技术转型三大趋势
新华网· 2025-09-11 20:24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9月11日电 题:从慕尼黑车展看汽车产业技术转型三大趋势 新华社记者单玮怡 康逸 车云龙 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简称:慕尼黑车展)于近期开幕。业内专家认为,本届展 会凸显了汽车产业技术转型的三大趋势:深度拓展的电动化、软件定义为核心的数字化以及AI赋能的 智能化。这三大趋势在展会现场的量产车型、概念车和试驾演示得到了体现。 电动化深度拓展 电动化已不再是"新兴趋势",而是在技术和市场层面更深入发展。观察人士认为,电池技术和替代 动力系统作为未来汽车的核心备受重视,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问题在本届展会也受到关 注。 在本届车展上,中国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与技术实力:比亚迪推出乘用车千伏兆瓦纯电平台, 在充电速度上实现全球量产最大充电功率1兆瓦、最高峰值充电速度1秒2公里;宁德时代推出热失控时 不产生明火和烟雾的电池安全技术NP3.0和电池产品神行Pro,还能进一步实现车辆高压不断电,支持车 辆安全驶离和应急避险;亿纬锂能重点展示具备标准化、零膨胀和高强度特性的大圆柱电池以及为每一 颗电池赋予"数字身份证"的电池护照,构建电池的全链路溯源体系。 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和大 ...
智平方与惠科达成3年1000台合作:具身机器人首次大规模进入半导体显示产业
IPO早知道· 2025-09-11 19:27
战略合作概述 - 深圳慧智物联与智平方达成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域首个具身智能全面战略合作[3] - 合作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于惠科全球生产基地部署超过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5] - 这是具身智能机器人首次大规模进入半导体显示产业[6] 技术优势与创新 - 机器人采用端到端VLA大模型驱动 实现感知、理解、决策与执行的高度协同[6] - 通过小样本快速学习新任务 同时在老任务中保持长期稳定[6] - 轮式双臂类人形态适应现有工厂环境 无需大规模基础设施改造[7] - AI端侧模型针对显示面板制造深度优化 实现更低延迟实时决策与高效能耗管理[6] 应用场景与部署 - 覆盖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5] - 以PCB操作为首个示范场景 精准完成不同型号和位置的PCB操作[6] - 在OLED真空贴合、耗材管理与尾料回收等多场景发挥作用[7] - 机器人可在同一本体和模型基础上快速切换不同任务[6] 合作深度与行业影响 - 双方组建联合技术团队 基于惠科工业Know-how开发新一代VLA模型[8] - 机器人运行数据将反哺大模型训练 形成越用越聪明的飞轮效应[8] - 为半导体显示产业开辟新智能化路径 提供全球领先实践案例[9] - 智平方自有工厂年产能超千台 已于2023年9月正式投产[9] 公司背景 - 深圳慧智物联是惠科全资子公司 惠科为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领域前三企业[8] - 智平方成立于2023年 原创研发全球首个全域全身具身大模型GOVLA[8] - 公司已在汽车制造、生物科技、公共服务等领域落地机器人应用[9]
2025智驾“大逃杀”,谁能解决“长尾问题”?
虎嗅· 2025-09-05 15:25
VLA技术商业化进展 - 理想汽车借纯电旗舰i8上市向全量用户推送VLA司机大模型[2] - 元戎启行发布自研VLA大模型DeepRoute IO 2.0 覆盖5款车型约20万台车[2] - 小鹏汽车新一代VLA架构实现时延<100 ms 规划帧率20 Hz[3] VLA技术优势 - 通过语言文字中间环节将路况图像抽象化 提升泛化能力[8] - 具备思维链能力可分解驾驶决策为逻辑连贯步骤[9] - 模拟人类"观察→判断→动作"认知过程 构建视觉-语言-动作闭环系统[10][12] 技术实施门槛 - 训练需吞吐22T token级多模态数据 单次训练规模相当于DeepSeek-V3的1.5倍[13] - 90%训练数据来自29.3亿公里实车日志 长尾场景需5-10倍数据密度[13] - 理想和小鹏分别动用13 EFLOPS与8 EFLOPS云端算力集群[14]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城市NOA规模化交付与Robotaxi商业化存在空档期 先完成VLA量产者占优[6] - 华为与Momenta已占据2025年智驾市场90%份额[45] - 英伟达Thor-U芯片40万片产能中32万片已被理想/蔚来/小鹏提前锁定[27] 中小车企困境 - 哪吒乌兰察布集群180 PFLOPS算力无法在30天内完成7B参数模型训练[15] - 租用公有云单次训练成本达1.2-1.5亿元 相当于哪吒2024年研发预算40%[15] - 需交付10万辆级量产车才具备搭建VLA架构的基本数据基础[17] 替代技术路线 - 华为World Action Model通过扩散生成模型批量制造Corner case案例[33] - 蔚来NIO World Model将激光雷达+视觉压缩成3D token推演多帧场景[35] - WA路线被视为"理想主义的未来豪赌" VLA则是"实用主义的当下生存"[36] 头部企业战略布局 - 理想汽车通过VLA重新定义产品 应对单车毛利率从21.5%下滑至19.8%的压力[42] - 小鹏72B云端基座模型采用VLA混合架构 同时服务汽车与机器人业务[43] - 华为智驾优势建立在数据+软硬一体+车厂绑定三位一体的护城河上[45] 行业影响展望 - VLA量产是千卡训练云+千TOPS车端+千亿级数据三线并进的极限工程[16] - 技术路线分化将导致市场份额重组 头部企业差距可能缩小[46][50] - 2025年可能成为华为/特斯拉的巅峰时刻或理想/小鹏的逆袭元年[51]
融资技术双驱动 自动驾驶商业化持续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5-08-29 06:06
无人物流车融资与商业化进展 - L4级自动驾驶企业白犀牛完成B+轮融资 老股东顺丰和线性资本继续投资 新股东包括以骏资本和三六零基金 B轮融资总额累计近5亿元[2] - 白犀牛资金将投向车规级无人车研发、AI技术迭代和商业场景拓展 聚焦末端物流领域规模化落地[2] - 公司从商超配送起步 与永辉、盒马合作 2023年转向快递物流场景 活跃车辆从2024年底近百台增至当前千台规模 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 服务顺丰、中通和中国邮政等头部物流企业[2] - 无人物流车赛道2025年大额融资频现:新石器无人车2月完成10亿元C+轮融资 九识智能4月完成1亿美元B3轮融资[2] 政策支持与行业应用规模 - 商务部等8部门2025年3月联合印发《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明确推广无人配送车等设施设备[3]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在物流等领域推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3] -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 截至2024年底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超6000台 覆盖100多个细分场景 交付订单上亿件[3] - 头部物流企业顺丰、京东物流和中国邮政持续推进无人配送车应用[3] 技术发展与市场预测 - 菜鸟CTO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快递行业将部署超20万台无人车[4] - 元戎启行发布新一代辅助驾驶平台DeepRoute IO 2.0 搭载自研VLA模型 擅长应对复杂路况[4] - VLA模型具备空间语义理解、异形障碍物识别、文字引导牌识别和记忆语音控车功能 适配15万元以上车型 未来可能优化至10万元级别车型[4] - 2025年下半年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和奇瑞汽车纷纷布局VLA模型 理想i8已搭载 小鹏G7 Ultra明确上车时间表 奇瑞猎鹰智驾采用VLA+世界模型[5]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无人物流车作为低速封闭场景应用 已到规模化商业应用临界点[3] - 券商分析指出无人物流车应用场景广泛 产品迭代迅速 在末端配送和封闭场景中表现良好 头部厂商订单量有望大幅增长[3] - VLA模型成为人工智能前沿技术 推动以大模型为基座的智驾方案加速应用[5] - 车企自研与第三方合作格局变化 积累深厚的企业在L3级高阶智驾市场具竞争优势 具身智能领域发展潜力巨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