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驾驶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阿维塔总裁回应懂车帝测试:成绩与预期有差距,最重要的不是排名而是用户的使用安全
新浪科技· 2025-07-30 16:29
新浪科技讯 7月30日下午消息,在今日的长安汽车新集团沟通会上,阿维塔总裁陈卓回应了近日备受关 注的懂车帝智驾测试。 陈卓表示,这个测试网上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我们也关注到。阿维塔一直坚持和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打造 引领全球的智能驾驶体验或者系统,也坚持不惜成本,三激光、双目等最先进的设备,把它配置到我们 的产品上。 他提到,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很多主流媒体,包括垂媒,其实阿维塔的成绩相对来说一直都是 比较领先的。这次成绩好像也不错,但是可能和自己的预期还有一些差距。"排名它重要,但也不那么 绝对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去关注用户的使用安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努力来做好自己,然后把 领先的和安全的使用体验带给我们的用户。" 责任编辑:何俊熹 ...
紧急删除“联合”字样!央妈撇清为懂车帝站台?
巨潮资讯· 2025-07-27 12:04
央视与懂车帝合作事件 - 央视新闻微博在7月25日深夜编辑了此前发布的与懂车帝联合推出《懂车智炼场》的措辞,改为"懂车帝在真实高速/城市道路模拟辅助驾驶事故场景",同时鸿蒙智行以"已看到某平台所谓'测试',不予置评"登上热搜,业内认为这标志着"国家级背书"与"头部车评平台"之间的公开裂痕 [2] - 7月23日节目上线时,央视新闻客户端首页曾给出首屏推荐并配文"联合懂车帝,首次全景式检验36款量产智驾",但随后遭遇"标准失真""商业操控"等质疑 [2] - 央视微博在7月25日10:18首次编辑删除"联合"字样,15:42二次编辑添加"模拟"二字,至当晚22:00所有官方渠道已检索不到"联合出品"的任何痕迹 [2] 智驾测试内容及结果 - 测试涵盖问界、智界、小米、小鹏、蔚来、比亚迪、理想、阿维塔、特斯拉等品牌的热门车型,包括6个高速场景和9个城区场景 [2] - 在15个测试场景中,车型的平均通过率仅为35.74%,没有任何一款车型能够完美通过所有测试项目 [2] 行业质疑与车企反应 - 测试标准被质疑"为流量定制",部分"垫底"车企连夜发布声明,甚至扬言"将采取法律手段" [3] - 排名垫底的某德系豪华品牌发布技术声明,称测试场景"脱离用户真实使用环境" [3] -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李骏指出节目混淆了"系统能力边界"与"安全冗余设计",例如部分车型在测试中触发人工接管但接管过程符合ISO 26262标准却被判定为失败 [3]
两部门发声规范智能驾驶 行业乱象有望得到整治
证券日报· 2025-07-24 23:54
行业政策规范 - 公安部明确当前智驾系统均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 驾驶员是最终责任主体 若出现危险驾驶行为将面临三重法律风险 [2] - 科技部发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 划分不同阶段责任主体:辅助驾驶阶段为人类驾驶员 有限制自动驾驶阶段视场景而定 无限制阶段以系统为主 [2] - 两部门表态核心一致:鼓励技术进步同时坚守安全底线 以明晰责任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 市场现状与问题 - 2025年被视作全民智驾元年 头部车企全面进军智能驾驶市场 高阶技术加速下放至基础款车型 [1] - 组合驾驶辅助功能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NOA等功能快速普及 但技术成熟度与市场热度存在偏差 从可用到好用仍有差距 [1] - 车企宣传边界模糊导致用户认知偏差 误用辅助驾驶引发事故频发 部分企业刻意混淆自动驾驶概念 [1][3] 企业行为变化 - 销售端出现明显转变:销售人员谨慎回答自动驾驶问题 用户主动追问法律责任归属 部分要求企业出具书面承诺 [4] - 车企内部强化宣传规范:禁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术语 统一使用"辅助智能驾驶"表述 撤换误导性宣传物料 [4] - 头部企业表态转变:上汽通用五菱强调安全是技术基础 岚图汽车指出需明确能力边界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4] 监管措施与行业倡议 - 工信部4月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宣传 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措施 [3] - 公安部建议车企建立用户培训机制 帮助快速掌握辅助驾驶使用规范 [3] - 中汽协联合学会发布倡议 要求严格按《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命名功能 杜绝误导性表述 [3]
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智能驾驶”规范管理,长安汽车与海尔集团开启跨界合作 | 汽车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4 06:35
智能驾驶监管 - 公安机关将加强"智能驾驶"规范管理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均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驾驶人"脱手脱眼"将面临法律风险 [1] - 监管加强可能促使汽车制造商加大安全技术投入 提升行业整体标准 [1] 长安汽车与海尔集团合作 - 双方将在人车家、汽车产业链、全球化品牌营销与服务等领域合作 包括开发新汽车产品及销售、探索个性化改装业务、深化垂媒合作 [2] - 将进行资本合作 探索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2] - 合作有望提升汽车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关联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品牌影响力 [2] 长城汽车新产品 - 长城汽车高管合照曝光神秘车型 疑似即将推出的超豪华跑车 对标法拉利SF90 [3] - 推出高端车型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 拓宽产品线 吸引高端消费群体 [3] 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进展 - 第七代极狐阿尔法T5自动驾驶车辆获北京、广州、深圳三地L4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 [4] - 路测许可标志着公司在L4级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将加速技术测试和应用验证 [4] - 进展有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动智能驾驶行业发展 [4]
AI端侧深度之智能驾驶(上):技术范式迭代打开性能上限,竞争、监管、应用加速高阶智驾落地
中银国际· 2025-07-18 14: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 [1] - 水晶光电评级为买入 [1] - 隆利科技评级为买入 [1] - 瑞芯微评级为增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智能驾驶有望成为物理 AI 率先落地的场景,带动产业链企业投资机遇 [1] - 技术范式迭代为高阶智驾奠定基础,变更行业竞争壁垒 [3][5] - 车企竞争、监管政策、商业应用推动高级智驾发展,L3 级乘用车落地在即、L4 级商用车初现曙光 [3][5] - 中国汽车零部件和布局汽车业务的消费电子企业为代表的供应链,将深度受益高阶智驾渗透率提升趋势 [5][16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智能驾驶是物理 AI 率先实现的场景,发展节奏迎加速 - 智能驾驶可提供“解放精力、减少事故”价值,城区 NOA 有望加速渗透 [13][20] - 因成熟度、需求量、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智驾有望成为物理 AI 率先落地的场景 [27] - 高阶智驾落地面临挑战,责任认定成为主要难点 [33] 技术篇:技术范式演进为高阶智驾奠定基础,行业壁垒急剧切换 - 架构升级,端到端架构具备数据驱动/全局优化优势,替代模块化架构成为主流 [36][37] - 范式演进,从规则驱动走向数据驱动/知识驱动,数据/算力/模型成为车企竞争壁垒 [60] - 未来展望,世界模型 + 纯强化学习或成 L4 级智驾的方案,竞争壁垒或变成世界模型精度 [82] - 案例,从理想 MINDVLA 模型架构、训推过程看智驾技术落地的最近进展 [97] 商业篇:竞争、监管、应用同时加速,L3 落地在即、L4 初现曙光 - 商业竞争,智驾成为车企品牌的核心差异化,平权和升规同时加速渗透 [126] - 政策监管,全球智驾政策从试点转向推广应用,国内首次放开 L3 级乘用车上路 [137] - 应用落地,L3 级智驾商业模式逐渐成熟,L4 级 ROBOX 落地节奏加快 [154] -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地平线机器人 -W、黑芝麻智能、瑞芯微等企业 [168]
“开车睡觉”要去警局,那蒙眼停车呢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2 12:26
行业监管与市场反应 - 2025年4月国家整顿智能驾驶后,车企将宣传中的"智能驾驶"改为"辅助驾驶",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2] - 高速公路标语更新为强调智能驾驶仅为辅助,需保持专注[4] - 行业竞争激烈,车企寻求差异化策略[4] 某车厂L4级智能泊车功能 - 7月9日某车厂宣布全球率先实现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功能,并为事故损失兜底[5] - 该功能限定在泊车场景,技术描述谨慎,使用"媲美"而非直接宣称L4级[6] - 业内人士质疑其技术真实性,认为仍是L2级能力,但车企承担全部责任是行业进步[12][13] 真正的L4级泊车技术 - L4级泊车需完全无人化,支持远程指令,在封闭或指定停车场内自动寻位、避障[17] - 华为乾崑智驾泊车代驾VPD已在深圳机场商用试点,支持自主泊入泊出和避障功能[18][20][21] - 2024年华为自动泊车累计使用1.02亿次,技术成熟度高[23] 车企智驾保障服务 - 华为鸿蒙智行赠送12个月"智驾无忧服务权益",最高保障500万元[29] - 阿维塔推出最高600万元"智驾无忧"服务[30] - 小米计划联合险企推出最高300万元"小米智驾保障服务"[31] - 小鹏汽车推出年费239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最高赔付100万元[32] 智驾险争议 - 智驾险分为正规保险产品和企业自担风险的服务权益两类[33] - 车企同时作为售卖方和理赔界定方,可能影响条款公正性[35] - 某车厂虽承诺泊车事故兜底,但仍保留特殊情况免责条款[35]
为智能汽车健康发展蓄力护航——中国汽研华东总部基地落户苏州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7 17:04
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现状 - 智能驾驶技术成为车企实力重要体现但无序发展引发行业乱象和安全事故 [2] - 工信部发布通知要求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2] - 中国汽研启动华东总部基地建设并与苏州市政府合作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平台 [2] 智能驾驶发展三大瓶颈 - 技术层面:视觉派与激光雷达派路线之争分散企业精力 纯视觉方案在复杂场景性能下降 激光雷达方案成本高且算力要求高 [3] - 检测层面:测试资源分散与重复建设 车企自建测试设施导致共性技术资源重复投入 [4] - 生态层面:上下游联动缺失 芯片/软件/整车协同不足影响技术迭代速度 用户认知与市场教育不足 [4] 中国汽研华东总部基地建设 - 投资超23亿元在苏州建设华东总部基地 覆盖"材料-芯片模组-零部件-整车"全链条一站式研发测试评价体系 [5][6] - 搭载1000余套先进装备 拥有行业首个可吊装飞行汽车的超大型EMC整车暗室及上限频率18GHz的整车电磁混响室 [6] - 建成行业首个融合安全研究中心 开发汽车垂域大模型测评体系和整车级预期功能安全百题测评挑战体系 [7] 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 - 苏州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一体化检测认证体系 联合苏州优质检测资源打造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中心 [8] - 协同985/211高校加强车规级芯片/线控底盘/氢能技术/智驾智舱等技术研究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8] - 与吉利/奇瑞等车企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 与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合作探索新技术新应用 [9][10] 区域产业优势 - 华东地区汽车产业规模占全国35%以上 苏州集聚上汽/吉利等龙头企业和5000家零部件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5]
观车 · 论势 || 打造健康新生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7 16:17
行业发展现状 - 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红利与市场蓝海驱动下快速发展,大量资本跨界入局,新势力品牌涌现 [2] - 行业初期存在无序竞争现象,部分企业陷入"重营销、轻研发"怪圈,出现续驶里程注水、智能驾驶功能夸大宣传、安全测试草率等乱象 [2] - 行业用短短数年走完传统汽车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当前正处于从快速扩张向规范发展的转型阶段 [2] 行业技术进展 - 头部企业加大对固态电池、超快充技术的投入,宁德时代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 [3] - 智能驾驶领域车企转向技术可靠性,小鹏、蔚来等品牌通过仿真测试平台将实路测试里程从10万公里级提升至百万公里级 [3]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牵头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推动行业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领域达成共识 [3] 未来发展方向 - 企业需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3] - 行业层面可完善技术共享平台,通过联合攻关降低研发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3] - 政府需优化政策环境,在充电基础设施、二手车流通、电池回收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出台配套政策 [3] 行业转型趋势 - 行业正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发展",规范意识与系统性调整重塑产业生态 [3] - 创新驱动将替代无序竞争,质量优先将取代规模扩张,行业将摆脱野蛮生长模式 [4] - 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在规范发展轨道上迈向全球竞争新高度 [4]
汽车行业2025年中期策略报告:整合与出海并行,智驾与机器人齐飞-20250706
华龙证券· 2025-07-06 21:37
报告核心观点 - 智驾与机器人催化使乘用车和汽零板块获超额收益,乘用车市场格局加速收敛,自主车企出海加速,L2与L4放量带动智驾产业链增长,人形机器人领域有边际变化,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关注相关车企、智驾标的和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公司 [7][8][110] 各部分总结 智驾+机器人催化下乘用车&汽零板块超额收益明显 - 2025H1申万汽车板块涨8.91%,领先沪深300指数8.88pct,乘用车和汽车零部件板块超额收益明显 [16] - 乘用车板块因智驾平权战略价值重估,后因负面舆论回调,价格战强度有望减弱 [16] - 汽车零部件板块受人形机器人相关催化上涨,短期回调不改长期趋势 [16] - 截至2025H1,申万汽车板块PE(TTM)26.1倍,处于近5年31.25%分位点,汽车板块估值仍处历史较低水平 [20] 乘用车市场格局有望加速收敛 - 政策支持下2025年1 - 5月乘用车零售销量882万辆,同比+9.2%,价格战使新车折扣率达19.7%,同比+1.6pct [27] - 2025年1 - 5月新能源销量434.4万辆,同比+33.6%,零售渗透率49.3%,同比+9.0pct,自主厂商份额达64.3%,同比+7.8pct [31] - 预计2025年乘用车零售销量2405万辆,新能源零售销量1359万辆,渗透率56.5%,政策托底和新品储备支撑预测 [35] - 家用车和豪华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有上行空间,自主车企在中低端市场占主导,高端市场有提升空间,2025年是冲击高端关键年 [41][44] - 市场竞争焦点将从价格战回归产品力,关注经营效率和智能化能力强的车企 [47] 自主车企全面加速出海 - 2025年1 - 5月乘用车出口242.0万辆,同比+15.2%,新能源出口112.3万辆,同比+31.6%,插混车型成增长动力 [54] - 拉丁美洲出口量第一,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增速亮眼 [54] - 2025年自主车企海外产能密集落地,预计10座工厂投产,产能79万辆,新势力车企加速出海 [57] - 自主车企凭借电动化和智能化优势提升全球市占率,海外市场有望成重要利润来源 [60] L2&L4双双放量,智驾产业链增量可期 - 主流车企推进智驾平权,2025年L2.5渗透率有望超20%,比亚迪等车企对车型配备中高阶智驾功能 [66] - 规模效应和大模型赋能降低软硬件成本,L3级产品落地提升智驾体验和消费者重视度 [70][74] - 预计2025年L2.5以上车型销量超550万辆,渗透率22.9%,2030年基本全覆盖 [79] - Robotaxi受政策和成本支撑加速拓展,订单规模增长,2026年有望成本低于传统出租车 [83][86] - 关注智能硬件零部件、整车和运营平台的增量机会 [89] 关注人形机器人领域边际变化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向工业落地,优必选等获订单,头部厂商2025年产量达千台级别,有望形成飞轮效应 [95][99] - 人形机器人在认知决策、续航耐久、精巧操作和运动控制方面有痛点,代表未来进化方向 [102] - 关注灵巧手、丝杠和传感器等核心增量环节 [106] 投资建议 - 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关注受益于格局收敛和出海的自主车企、智驾领先标的、智能驾驶产业链核心标的和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公司 [110]
专论 || 于德营:解决好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创造的四个矛盾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4 09:35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我国汽车工业历经70余年发展,实现从"蹒跚起步"到"全球领跑"的跨越,产销规模持续攀升,核心技术多点突破,产业生态蓬勃发展 [1] - 行业面临"价格战"等内卷式竞争问题,制约创新发展、冲击产业链、损害消费者权益,并可能破坏中国品牌海外形象 [1] - 2024年国内汽车销量2557.7万辆,同比仅增长1.6%,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7] 价值创造驱动高质量发展 - 价值创造是构建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的底层逻辑,需通过技术高端化、生态协同化、发展可持续化实现突破 [2] - 推动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变,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与质量,优化服务体验,塑造独特品牌形象 [2] - 消费需求从价格性能导向转向品质、智能科技、服务生态等多元价值维度,企业需精准捕捉需求变化 [2] 实现价值创造的三大路径 核心技术创新 - 高强度研发投入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华为智能驾驶全栈自研能力赋能车企开发智能车型 [3] - 人工智能优化自动驾驶算法,大数据与云计算驱动产品从"功能定义"向"场景定义"转型,如小鹏汽车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3] 产业协同共进 - 产业链纵向协同打通研发设计到终端服务全链条,如特斯拉一体化压铸技术带动上下游同步发展 [3] - 产业链横向融通打破行业边界,如飞行汽车融合汽车制造与航空技术,催生新兴业态 [3] 拓展服务价值边界 - 共享出行、定制化租车等新业态推动行业从制造向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转变 [4] - 智能驾驶包订阅、车联网大数据服务等后市场新业态开辟价值创造新增长极 [5] 价值创造面临的四大矛盾 - 技术创新高投入与不确定性矛盾:L3及以上自动驾驶研发周期长,固态电池量产面临材料稳定性等挑战 [6] - 创新加速与"卡脖子"技术矛盾:汽车芯片自给率仅15%,高端计算芯片依赖进口,基础软件生态自主可控不足 [6] - 产业快速发展与法律政策滞后矛盾: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车联网数据协议等不完善,保险制度未覆盖新型风险 [7] - 竞争主体激增与市场增长缓慢矛盾:国内CR5仅53.1%,海外扩张受关税、碳壁垒等因素制约 [7] 强化价值创造的建议 - 政府推动产学研协同,构建市场应用场景;企业加强技术趋势研判,保持战略韧性 [8] - 靶向攻坚车规级芯片及自主操作系统,打造自主可控的软件生态 [8] -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前瞻制定自动驾驶发展路线图,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9] - 优化市场拓展机制,治理内卷式竞争,推动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