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智能驾驶

搜索文档
首个转型AI公司的新势力,在全球AI顶会展示下一代自动驾驶模型
机器之心· 2025-06-17 12:50
核心观点 - L3级别智能驾驶的关键在于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1] - 端到端智能驾驶正沿着大模型Scaling Laws的路径快速发展[2] - 小鹏G7作为全球首款L3级算力AI汽车,搭载2200TOPS算力芯片和VLA+VLM模型,实现行业突破[3][4][5] - 自动驾驶基座模型通过云端训练+车端蒸馏的技术路线,显著提升复杂场景处理能力[20][27][28] - 公司验证了自动驾驶领域的Scaling Laws,并建成万卡智算集群支持模型迭代[49][50] 技术突破 - 小鹏G7首发智驾大脑+小脑VLA-OL模型,首次加入运动型决策能力[4] - VLM视觉大模型作为车辆理解世界的AI中枢,支持多语言交互和主动服务[5] - 自动驾驶基座模型参数达720亿,训练数据超2000万条30秒视频片段[20] - 模型具备链式推理(CoT)能力,可处理训练中未见的复杂场景[21][24] - 车端token处理量压缩70%,流式多处理器利用率达85%[60][63] 行业地位 - 小鹏在CVPR 2025与Waymo、英伟达等顶流同台,展示技术领先性[6][13] - 公司是国内首个验证自动驾驶Scaling Laws的团队[49] - 建成汽车行业首个万卡智算集群,算力达10 EFLOPS,迭代周期快至5天[50][51] - 云端模型工厂采用FP8混合精度训练,计算效率达行业顶尖水平[55][58] 未来方向 - 世界模型将作为实时反馈系统,持续提升基座模型能力[36][41] - 技术将扩展至AI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新领域[43] - 从"软件开发汽车"转向"AI开发汽车",建立全链路自研体系[61][62] - 年内G7将推出重大新功能,持续进化AI能力[65]
人形机器人专题: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培训专题
搜狐财经· 2025-04-16 19:10
智能驾驶行业趋势 - 高阶智驾渗透率预计2025年达15%,未来2-3年突破70%,加速20-40万价格带市场出清[1][4] - Robotaxi成本2025年有望与网约车持平,自运营和金三角模式并行,滴滴等兼具两种模式的企业更具竞争力[1][5][29] - 智能驾驶芯片、激光雷达和传感器清洗赛道成为高价值增量,地平线、禾赛科技等企业表现突出[1][5][27] 人形机器人产业突破 - 特斯拉引领下2025年实现量产突破,2027年一般商业场景具备经济性,"中国供应链+高成本场景"需求率先兑现[1][6][32] - 灵巧手(成本占比20%)、丝杠(17%)、传感器(13%)等高壁垒赛道为核心,国产丝杠研发和设备逐步推进[1][6][33] - PEEK材料轻量化需求增长,国产市占率超10%且持续上升,线性执行器应用前景广阔[1][6] 政策与技术驱动因素 -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列入2024立法计划,推动高阶智驾渗透率提升[8][9][10] - 大算力芯片迭代加速:英伟达Thor(2000TOPS)、地平线J6P(560TOPS)等2025年量产,支撑端到端架构升级[12][13][30] - 端到端架构优化计算效率,城市NOA从"能用"迈向"好用",数据+算力成竞争核心[16][24] 供应链与竞争格局 - 整车厂全栈自研模式(华为、小米、理想)在数据、算力、资金(年投入超30亿元)上优于Tier 0.5模式[19][20][24] - 激光雷达国产化率提升,禾赛科技等企业份额增长;地平线芯片出货超700万片,覆盖40+车企[27][30] - Robotaxi部署中,特斯拉(自运营)与百度(金三角)模式分化,滴滴因兼具双重模式更具优势[26][29] 人形机器人政策支持 - 工信部2023年揭榜挂帅任务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目标2025年实现高动态行走(速度≥9km/h)、力传感器精度0.5%FS等指标[35][37] - 旋转/直线型电驱动关节、灵巧手(负载≥3kg)、高算力控制器(≥200TOPS)为重点突破方向[37]
独家丨哪吒汽车智驾高级总监王俊平加入商汤绝影
雷峰网· 2025-03-24 18:04
商汤绝影自动驾驶进展 - 公司将于2025年4月上海车展发布R-UniAD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完成实车部署,并预计在年底交付 [1][3] - R-UniAD以绝影量产智驾方案和"开悟"世界模型为核心,实现真实数据和仿真数据的闭环流转 [3] - 目前合作车企达30多家,包括广汽、比亚迪、本田、蔚来等,解决方案已上线昊铂和哪吒超级轿跑车型 [3] 人事调整与团队架构 - 原哪吒汽车产品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王俊平于2025年2月加入商汤绝影,此前曾在百度智能驾驶团队任职 [2] - 2024年11月王伟宝接替石建萍成为智驾负责人,王伟宝曾任职苹果自动驾驶团队和新石器无人车CTO [2][3] - 石建萍原统领数百人团队,调整后转岗负责大模型团队,其被创始人称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璀璨明星" [2] 行业竞争态势 - 自动驾驶方案商面临严峻挑战,非第一梯队企业生存压力更大 [3] - 智能驾驶行业马太效应日益明显,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3] 哪吒汽车相关动态 - 公司与商汤自2021年9月起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保持战略合作 [2] - 2025年销量目标设定为10万辆,曾提出2025年50万辆年销的宏伟计划 [7] - 近期出现研发团队优化和供应商讨债事件 [6]
晚点独家丨易航智能获北汽等数亿元 C 轮融资,将使用地平线 J6 开发智驾方案
晚点LatePost· 2024-09-28 20:08
公司融资与合作 - 易航智能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北汽产投、浙江金控投资公司、德清产投、财通资本联合投资 [5] - 北汽在2022年与易航智能达成合作,BJ40系列车型已搭载其L2级前视一体机和L2+级高速NOA方案 [5] - 融资后,公司或将为北汽集团旗下BEIJING、极狐品牌开发智驾方案 [6] - 浙江德清县政府正在招引智驾项目,打造智能驾驶示范区,已吸引图达通和斯年智驾落地 [7] 公司背景与技术能力 - 创始人陈禹行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并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跟随J.Karl Hedrick学习车辆控制算法 [7] - 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定位自动驾驶一级供应商,未进入L4级全无人驾驶领域,选择渐进式智能驾驶路线 [7] - 公司自研了感知、决策、控制、故障诊断等核心算法,具备视觉感知、规划控制、软硬件开发、测试标定等全栈自研能力 [7] - 目前有200多名员工,在北京、苏州设有研发中心和工厂,在河北固安设有测试基地 [7] 产品与市场表现 - 主要为车企提供高速NOA等中阶智驾软硬件方案,已在北汽BJ40、上汽大通G90/MIFA 9/MIFA 7、极石01等10余款车型上量产 [7] - 方案已累计搭载超20万辆车 [7] - 下一步目标是开发中等算力的中高阶方案,实现高速NOA和城市记忆领航功能 [7] - 2024年4月发布基于BEV感知方案的智驾平台"笃行",包含标准版、性能版和全能版,标准版整套方案价格不高于5000元 [7] 行业技术趋势 - BEV技术自2021年特斯拉AI Day后成为行业热点,中国车企和供应商在2022年跟进 [8] - BEV优势在于整合多传感器信息生成360度鸟瞰图,提升环境感知和路线规划能力 [9] - 2024年行业新方向是"端到端"智能驾驶,特斯拉FSD v12已采用该架构 [9] - 公司暂未激进跟进端到端技术,认为车企更适合投入该领域,当前重点仍是BEV方案 [9] 行业竞争格局 - 智驾供应商竞争呈现以芯片厂商为核心的"阵营化"趋势 [9] - 英伟达和华为已形成两大阵营,能提供芯片平台+上层方案的全套供应 [9] - 高通和地平线有望成为新阵营基座,公司选择基于地平线征程6E芯片开发高阶方案 [9] - 地平线其他合作伙伴包括轻舟智航和鉴智机器人,高通主要合作伙伴有大疆和Momenta [9]
中国智驾人才流动盘点:去留之间,公司沉浮
晚点LatePost· 2024-08-01 23:02
自动驾驶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自动驾驶是人才密集型产业,人才流动直接影响公司发展势头和行业风向[4] - 2023年下半年起,英伟达、高通、地平线等跨界选手开始在中国组建智驾团队,吸引人才流动[4][5] - 行业已出现两次人才流动潮:2016-2019年L4创业潮和2020年后L2+量产潮[6] - 2021年行业融资达932亿元,2022年骤降至240亿元,导致招聘放缓[6] 头部公司人才战略 - 比亚迪2023年下半年开始重视智能驾驶,引入多位外部高管但坚持内部培养传统[13][16] - 英伟达采用技术大牛带队模式,2023年8月起从中国招募至少6位小鹏技术高管[18][22] - 华为车BU高举高打组建数千人团队,成为行业第二家"黄埔军校"[29][30] - 小米汽车通过内部转岗、收购深动科技和招聘专家三管齐下组建智驾团队[40][42] 技术路线与竞争格局 - 特斯拉FSD V12版本拉高行业预期,国内厂商快速跟进技术路线[7] - 行业进入"端到端"技术范式,模块化流程被颠覆[51] - 头部车企阵营为特斯拉和"蔚小理",头部供应商为地平线、大疆、华为和Momenta[52] - 博世目标三年内进入中国市场前三,高通计划十年内实现汽车业务1000亿美元收入[50] 人才来源与去向 - 百度美研和Waymo是早期人才主要来源,产生小马智行等十多家L4研发商[24][28] - 华为流出人才多数留在产业界,如陈奇加入极氪、苏箐加入地平线[32] - 部分人才转向机器人、大模型等新领域,如特斯拉前成员创立机器人公司[54][55] - Momenta核心团队保持稳定,主要背景来自清华、商汤与微软研究院[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