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搜索文档
平台筑基下的逆向价值实践:工银瑞信盛震山的可持续增长之道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15:41
资本市场改革与投研能力建设 - 资本市场改革纵深推进,投研能力建设聚焦于深挖结构性机遇与提升动态调整效能 [1] - 平台化运作通过系统整合投研资源、动态优化决策流程,实现平台效应与个体专长的有机协同 [1] - 工银瑞信基金以20年发展历程践行"稳健创造持久财富"初心,旗下主动权益基金近五年绝对收益在13家权益类大型公司中名列第一 [1] 工银瑞信投研体系 - 投研生态体系由宏观策略、行业研究、投研团队分工协作构成三维坐标,为基金经理提供精准导航 [1] - 秉持"稳健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责任投资、绿色投资"理念,坚持集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结合 [1] - 建立"1+4+7"立体化投研决策框架,包括1个权益投委会、7个投资能力中心、4大研究板块,实现高效联动 [2] - 权益投资决策委员会形成股票市场配置和行业配置判断,基金经理参考配置建议自行确定组合配置 [2] 基金经理盛震山的投资方法论 - 逆向思维与严谨风控结合,穿透市场噪音捕捉被错杀资产的战略机遇 [4] - 重视基本面与估值的动态平衡,筛选盈利质量优异且估值合理的标的 [4] - 主动避开机构拥挤赛道,从低关注度传统行业挖掘被低估优质资产 [4] - 逆向投资建立在深度产业链验证基础上,注重深耕传统行业中被忽视的价值洼地 [5] 业绩表现与组合管理 - 工银精选回报混合A类份额自2023年9月26日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达29.43%,远超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8.99% [6] - 组合维持低波动特质,成立以来最大回撤为8.10%,远低于同期同类均值水平24.87% [6] - 组合管理采取集中投资策略,持股数量在40只以内,重点配置行业通常不超过3-5个 [7] - 配置重心动态调整,从上游资源端逐步向下游消费端转移,体现逆向投资精髓 [7] 平台与个体的协同效应 - 工银瑞信投研体系为基金经理提供全景式研究支持,动态股票池覆盖全行业并实现长期跟踪 [3] - 系统化投研平台与独立判断有机结合,持续挖掘市场非有效性的配置机遇 [8] - 投研体系提供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量化风控工具,为基金经理装备探索深海的供氧系统与声呐阵列 [8]
康华生物净利连降拟易主新设公司 王振滔等套现18.5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15:28
控制权变更 - 康华生物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拟变更为万可欣生物,转让完成后万可欣生物拥有表决权比例达29.9893%,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1][2] - 本次股份转让涉及2,846.6638万股,占剔除回购股份后总股本的21.9064%,转让价格为每股65.0266元,总价款18.51亿元[1][3] - 转让方包括王振滔(转让350.117万股,2.6943%)、奥康集团(转让1,630.5468万股,12.5478%)和康悦齐明(转让866万股,6.6643%)[3] 交易结构 - 万可欣生物支付结构为:向奥康集团支付10.60亿元,向王振滔支付2.28亿元,向康悦齐明支付5.63亿元[4] - 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7.01亿元和银行并购贷款11.50亿元,拟质押不超过80%受让股份获取融资,贷款期限不低于7年[4] - 并购贷款还款来源预计为上海生物医药并购私募基金及上海医药集团的出资资金和万可欣生物合法收益[4] 股东结构变化 - 交易前王振滔持股10.7772%,奥康集团持股12.5478%,康悦齐明持股7.2445%[3] - 交易后王振滔保留8.0829%股份但表决权归零,奥康集团完全退出,康悦齐明保留0.5802%股份[3] - 万可欣生物为新设有限合伙企业,由上海生物医药并购私募基金持股80.209%,上海医药集团持股19.790%[6] 财务表现 - 公司净利润连续3年下滑:2021年8.29亿元,2022年5.98亿元,2023年5.09亿元,2024年3.99亿元[10]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38亿元(同比-55.70%),净利润0.21亿元(同比-86.15%),经营活动现金流-0.17亿元(上年同期0.99亿元)[11] - 业绩承诺要求2025-2026年合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7.28亿元,研发费用合计不低于2.6亿元[9] 公司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首家生产销售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的企业[12] - 原实际控制人王振滔为"温州鞋王",同时担任奥康集团董事长和奥康国际实际控制人[13] - 前三大股东为奥康集团(12.26%)、王振滔(10.53%)和康悦齐明(7.08%),其中王振滔和奥康集团部分股份存在质押[6]
欧莱雅:与供应链伙伴一道共创更可持续美妆生态系统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15:28
公司参展与主题 - 公司作为美妆行业唯一参展的跨国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主题为"链链相系,美好回响"[1] - 公司全面展示美妆产业在供应链的创新和发展[1] 中国市场重要性 - 中国是公司全球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深耕本土市场近30年[1] - 公司旗下32个品牌与上亿中国消费者建立深厚联结[1] - 中国不仅是公司全球第二大市场,更是创新高地和战略支点[1] 供应链创新与本地化 - 公司在苏州启动全球首家智能运营中心,专为中国市场打造,每小时可处理7000多个直达消费者订单[1] - 公司优化本地供应链体系,与本土伙伴密切合作,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运营模式[1] - 公司与中国超过1600家供应商紧密合作,打造高效、智能的供应链生态圈[1] 供应链全球化与赋能 - 公司本土供应商通过协作将业务拓展至韩国、日本、法国及美国市场[1] - 公司作为"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并将中国创新的产品和模式推广至全球[1] - 中国供应链生态成为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驱动力[2] 行业合作与标准共建 - 公司与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升级美妆产品二维条码应用指南[1] - 合作推动中国经验走向国际市场,为全球供应链可追溯性贡献"中国智慧"[1] 未来展望 - 公司将继续深化与本土伙伴的协同创新,共创可持续、智能与包容的美妆生态系统[2] - 美妆行业的未来是协同演奏的"产业交响乐",而非单一企业的独奏[2]
长鸿高科拟买实控人全资控股连亏两年的公司 烂板收阴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15:25
公司股价表现 - 长鸿高科7月21日开盘涨停报16.72元涨幅10% 收盘报15.46元涨幅1.71% [1] 重大资产重组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可转债及现金方式收购广西长科100%股权 交易价格待审计评估后确定 [1] - 交易对方为海南定恒、宁波定科和宁波定高 均为实控人陶春风控制企业 构成关联交易 [2] - 交易不会导致控制权变更 实控人仍为陶春风 [2] 标的公司财务数据 - 广西长科2023年营收6.68亿元 净亏损3359.73万元 2024年营收10.17亿元 净亏损7907.54万元 2025上半年营收8.08亿元 净利润3491.47万元 [2] - 2025年6月末资产总额30.45亿元 负债总额22.5亿元 归母净资产7.94亿元 [3] - 亏损主因特种树脂产品研发投入大 产销未放量 [3] 融资计划调整 - 终止2024年简易程序定增计划 原拟募资不超过3亿元用于技改等项目 [4] - 终止原因为配合重大资产重组及配套融资 [4] - 原定增项目包括5万吨TPE黑色母粒技改(拟投1.25亿元)、余热回收技改(4200万元)等 [5][6] 历史融资情况 - 2020年IPO募资4.85亿元 用于SEPS技改等项目 [7] - 2024年完成定向增发募资5000.47万元 [8] - 上市以来累计募资5.35亿元 [9]
预亏股润都股份实控人李希拟减持 其55.7%持股已质押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15:24
股东减持计划 -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李希计划减持不超过10,046,797股,占公司总股本3%,其中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3,348,932股(1%),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6,697,865股(2%)[1] - 李希与一致行动人陈新民各持有公司30.12%股份,合计60.24%,减持后仍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1][2] - 李希已质押56,151,385股,占其持股比例55.67%,占公司总股本16.77%[2] 减持原因及影响 - 减持原因为李希自身资金需求,股份来源为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2] - 公司表示减持不会导致控制权变更,不会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2] 财务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000万元至3,90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3,780.15万元,同比下降179.36%-203.17%[3]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预计亏损3,800万元至4,60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3,147.86万元,同比下降220.72%-246.13%[3] - 基本每股收益预计亏损0.09元/股-0.12元/股,上年同期盈利0.11元/股[3]
惠云钛业实控人方拟再减持 此前31天已套现近8000万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15:24
控股股东减持计划 - 控股股东钟镇光及一致行动人美国万邦计划减持不超过11,920,900股,占总股本的2.9802%,占剔除回购股份后总股本的3.0000% [1] - 减持方式包括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其中集中竞价减持不超过3,973,662股(占总股本0.9934%),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7,947,238股(占总股本1.9868%) [2] - 减持原因为自身资金安排,股份来源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取得的股份 [3] 历史减持情况 - 美国万邦在31天内累计减持9,272,878股,占总股本2.3182%,套现金额在7939万元至8218万元之间 [4] - 具体减持包括:2025年2月25日至3月7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3,159,978股,金额2708万元至2876万元;3月10日至3月25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813,600股,金额726万元至838万元 [4] - 3月10日至3月25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3,499,300股,金额2974万元;3月27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80万股,金额1530万元 [5] 公司融资历史 - 2020年9月17日IPO发行1亿股,发行价3.64元/股,募集资金总额3.64亿元,净额3.24亿元 [5] - 2022年11月23日发行可转债490万张,面值100元,募集资金4.9亿元,净额4.78亿元 [7] - IPO及可转债合计募资8.5亿元 [8] 财务表现 - 2021年净利润达1.97亿元,为历史最高;2024年净利润仅442万元 [8]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0.01元,扣非每股收益0.01元,每股净资产3.2015元 [9] - 2024年营业总收入16.607亿元,归属净利润442万元,扣非净利润410万元 [9] 募投项目 - IPO募集资金拟用于8万吨/年塑料级金红石型钛白粉后处理改扩建项目、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信息化运营中心建设项目 [6]
破发股天力锂能某股东拟清仓 IPO超募7亿国联民生保荐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15:24
股东减持 - 股东富德基金计划减持5,400,000股 占公司总股本4.55% 减持方式为大宗交易 减持时间为公告披露后15个交易日起3个月内 [1] - 减持原因为基金经营期限届满需变现 股份来源为公司IPO前持有的股份 [1] - 富德基金非控股股东或实控人 减持不会导致控制权变更 不影响公司治理及持续经营 [1] 公司IPO情况 - 公司于2022年8月29日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发行3,050万股 发行价57元/股 保荐机构为民生证券(现国联民生证券) [1] - 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82元 为历史最高价 当前股价处于破发状态 [1] 募集资金 - IPO募集资金总额17.385亿元 净额15.503亿元 超原计划7.139亿元 [2] - 原计划募集8.365亿元 拟用于淮北及新乡三元正极材料建设项目 [2] - 发行费用总额1.882亿元 其中保荐承销费1.632亿元 [2]
迦南科技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3%股份 近3年有2年亏损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14:59
股东减持计划 - 控股股东迦南集团计划减持不超过1,493.2699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不超过3% [1] - 董事黄斌斌计划减持不超过168.30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不超过0.3381% [1] - 两名股东合计拟减持不超过1,661.5699万股,占总股本比例3.3381% [1] - 减持时间为2025年8月11日至2025年11月10日,方式为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 [1] 股东持股情况 - 迦南集团当前持股7,569.32万股,占总股本15.21% [1][2] - 黄斌斌当前持股673.20万股,占总股本1.35% [1][2] - 减持计划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或影响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 [2]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3.83亿元,同比增长32.09% [2][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26.7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2023年亏损2,343.35万元) [2][3] - 2024年扣非净利润2,752.14万元,同比增长173.06% [2][3]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19亿元,同比大幅改善(2023年为-6,297.44万元) [2][3]
金马游乐实控人等拟减持 2018年上市两募资共8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14:59
股东减持计划 - 控股股东邓志毅拟减持不超过4,712,000股(占总股本2 99%) [1] - 股东李勇拟减持不超过2,017,000股(占总股本1 28%) [1] - 副总经理林泽钊拟减持不超过508,200股(占总股本0 32%) [2] - 总经理高庆斌拟减持不超过372,800股(占总股本0 24%) [2] - 减持方式包括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 窗口期不减持 [1][2] 公司IPO情况 - 2018年12月28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发行1000万股 [3] - 发行价格53 86元/股 募集资金总额5 386亿元 [3] - 募集资金净额4 5044亿元 用于三个建设项目 [3] - 发行费用8816万元 其中承销保荐费用7000万元 [3] 定向增发情况 - 2022年获批向特定对象发行15,988,372股 [4] - 发行价格17 20元/股 募集资金总额2 75亿元 [4] - 扣除发行费用774 35万元后 净募集资金2 6726亿元 [4] - 募集资金已到位并开立专用账户分项存管 [4] 累计募资规模 - 两次募资总额合计8 136亿元 [5]
四会富仕控股股东等拟减持 2020年上市两募资共10.4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7-21 14:46
股东减持计划 - 控股股东四会明诚计划减持不超过3,087,771股,占总股本比例不超过2.1676%(剔除回购账户后不超过2.1857%)[1] - 大股东天诚同创计划减持不超过1,150,396股,占总股本比例不超过0.8076%(剔除回购账户后不超过0.8143%)[1] - 减持时间为2025年8月11日至11月10日,方式包括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1] 股东持股情况 - 四会明诚当前持股56,346,192股,占总股本39.5545%(剔除回购账户后39.8848%)[2] - 天诚同创当前持股15,246,000股,占总股本10.7025%(剔除回购账户后10.7919%)[2] 首次公开发行(IPO)情况 - 2020年7月13日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发行新股1416万股,发行价33.06元/股[2] - 募集资金总额4.68亿元,净额4.22亿元,保荐机构为民生证券[2] - 资金用途:2.78亿元用于年产45万平方米高可靠性线路板项目,4254.39万元用于研发中心,1.01亿元用于偿贷及流动资金[2] - 发行费用4578.74万元,其中保荐承销费3510.97万元[2] 可转债发行情况 - 2023年发行可转债570万张,面值100元/张,募资总额5.7亿元[3] - 扣除发行费用778.04万元后,实际募资净额5.62亿元[3] - 两次募资(IPO+可转债)合计金额达10.38亿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