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实验室淬火丹心 山水间砺剑报国——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潜心地学科研服务高质量发展纪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1 11:51
地学科研创新成果 - 胶西北地区占全国面积0.27%却拥有全国1/3以上黄金资源储量,是我国最大、全球第三的金矿集区[4] - 研究团队在焦家金矿带发现埋深近3000米、厚25.2米、最高品位13.5克/吨的金矿体,证实该矿带垂深3000米、斜深7000米的资源潜力[6] - 在栖霞地区发现埋深1300米、厚7.4米、最高品位5克/吨的金矿体,证实该区域深部金矿资源潜力[7] - 近年来新发现和探明大中型矿产地20余处,提交煤炭70余亿吨、铁矿近10亿吨、金矿60余吨、岩盐矿300余亿吨[7]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筹建"山东地学科技创新中心",将汇聚近20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精尖科研仪器[1] - 建成国家级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16个、其他创新平台3个,形成完备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10] - 拥有全球首台第五代高精度高分辨率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参与月球和火星地质等前沿研究[9][10] - 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获评自然资源部2023年度优秀科技创新平台[10] 人才队伍建设 - 聘请8位院士作为学术顾问,集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等领军人才20余人[11] - 打造4个创新团队,引入高层次人才40余人,自主培养骨干20余人[11] - 全院高级职称人员突破120人,专业技术人才密度达94.35%[11] - 科研成果包括在Science发表我国首篇"嫦娥"月壤研究论文,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5项[11] 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 - 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经验获各级肯定[13] - 实施党支部梯级创建工程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做到党建与业务同步开展[13] - 开展"党建引领,金石为开"等品牌创建活动,20余名博士和高级人才加入党组织[14] - 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十年来精准资助26名困难学子,为4000余名师生提供科普研学[15]
共绘人海和谐同心圆——2025 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宣传活动掠影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1 09:14
海洋保护宣传活动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自然资源部联合推出《向海而行》系列节目,聚焦海洋能源开发、深海科技等五大主题 [2] - 第三届新时代海洋文学学术会议发布43部海洋文学著作和研究作品年度榜 [2] - 自然资源部举办海洋主题图片展,包含极地考察摄影、文创设计等4个展区 [2] - "学习强国"平台海洋日专题阅读量达4550万人次,自然资源部官方微博新增阅读量50万人次 [3] -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发布《保护海洋,读懂这抹蓝》主题宣传片 [4] 海洋经济发展 - 江苏省上线"海洋蓝色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涉海企业全周期金融服务 [5] - 广东省推出"广海汇"海洋政产学研金交流平台,整合五大资源库推动"四链融合" [5] -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签约8个成果转化项目,推动海洋产业高端化转型 [6] - 广西发布《向海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6] 海洋科技创新 - 上海市发布《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蓝皮书2024评估报告》并颁发海洋科学技术奖 [4] - 广州举办首届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推动产学研对接 [5]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福建企事业单位签约8个成果转化项目 [6] 海洋科普教育 - "雪龙2"号科考船举办公众开放日,展示实验室、驾驶台等特色区域 [7] - 南方海洋实验室发布"蓝色新生代"青少年海洋科教融合培养计划 [7]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向师生讲解风暴潮、海浪等预警报业务 [7] - 福建省海洋开放日活动展示地波雷达、浮标等"海洋黑科技" [8] 海洋生态保护 - 全国净滩公益活动清理海口海岸线垃圾1260公斤 [10]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组织志愿者种植千余株海草 [10] -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分享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经验 [11] - 三亚成功放归搁浅糙齿海豚"阳阳" [12]
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五海并举”发展海洋经济|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广东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广东海洋经济概况 - 2024年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领跑全国,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五分之一,占地区生产总值七分之一 [1] - 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港湾优良、滩涂广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广东已形成门类较齐全、优势产业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中有6个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三 [3] - 近五年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4.7% [3] -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超6800亿元,同比增加7.5% [3] - 2018年以来累计安排20亿财政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215项,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 [3] 海洋产业发展策略 - 提质增效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建设"粤海粮仓"和"海上油田",加速发展万亿级海上牧场和海上油田 [3] - 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专项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布局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水制氢、海洋碳汇、海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3] 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 广东省委将"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作为"十大新突破"之一,成立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 [5] - 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合理布局"城、湾、岛、岸、堤" [5] - 形成"三区三圈三带"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5] 海洋产业要素协同 - 发挥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压舱石"作用,带动海洋船舶、海洋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 [6] - 截至2024年底,全省存量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小巨人"企业203家 [6] 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 2024年广东批准用海2.75万公顷,同比增长78% [6] - 开展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海砂开采市场化出让、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等创新制度 [6] - 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滨海湿地超5600公顷,建成7个"和美海岛" [6] 海洋科技创新 - 建成广州海洋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等三大省级海洋实验室 [7] - 推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广东 [7]
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浙江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 构建陆海一体化经济格局 [1] -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 率先完成省级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编制 [3] - 构建"一线串联 两域统筹 三带并举 六湾融汇 多岛联动 全域美丽"的海洋空间格局 [3] 历史围填海开发利用 - 完成41.2万亩历史围填海备案 综合利用率达40% [5] - 工业项目用海占比54% 累计拉动投资1300多亿元 [5] - 首创"集中连片论证 分期分块出让"等政策制度 [5] 存量用海盘活机制 - 率先开展存量用海盘活试点 创新六大政策破解产业转型难题 [7] - 三门等试点地区累计盘活项目20个 撬动投资85亿元 [7] 海域立体分层利用 - 首创海域立体分层地方标准 审批项目180个 [8] - 形成"海堤+码头""光伏+温排水"等复合利用模式 [8] 海洋资源市场化改革 - 在台州 宁波试点海域使用权统一网上交易 累计成交15宗 [10] - 交易面积达4320亩 实现从线下分散出让向线上统一出让转变 [10]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累计获批中央财政支持项目17个 总投入63.1亿元 [12] - 实施省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修复岸线4300米 [12]
开辟深海科创新赛道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海南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海洋经济发展 - 海南省海洋经济2022-2024年年均增速达16.1%,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从29.5%提升至34.1% [3] - 2024年海工装备产业实现从无到有,深海油气、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造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6.3%、67%、66.7% [3] - 海南省制定《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构建"5+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3] 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 - 海南省区域海洋创新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梯次,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9.9%,同比上升0.24个百分点 [4]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作为全国唯一深水试验场,推动"试验-研发-转化-应用-产业"全链条创新生态 [6] - 海南省通过"以场带产、深海智造"模式,加速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6] 深海装备与产业布局 - 深海高端装备制造是深海开发的核心,海南省构建"1+1+N"深海试验场应用创新平台 [8] - 谋划"深蓝矩阵"等重大专项项目,实施海底矿物"多矿合探"、油气"多气合采"等8+1重点项目 [8] - 重点培育海上风电、深海油气矿产、船艇智造等产业集群,上半年从"海底矿物""休闲渔业"培育两个百亿级增长点 [9]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 支撑海洋强省建设|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山东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山东省编制《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科技创新规划》,健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 [3] - 海洋领域崂山国家实验室获批组建并实现规范化运行,拥有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建成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6个省重点实验室、2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 [3] - 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在威海落地,"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将构建国家级深海公共服务平台 [3] 海洋科技人才培育 - 省委海洋委成立由11名院士、14名海洋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咨询机构和智库 [5] - 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蓝色人才专项",累计遴选蓝色领军人才49名,培育涉海高层次人才224名,安排省级专项补助资金4.65亿元 [5] - 设立山东首只总规模30亿元的海洋人才发展基金,中国海洋人才网上线运营 [5]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融合 - 自主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百余项,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 [7] - 创新"金融+科技+产业"模式,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26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 [7] - 2024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0余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超8亿元 [7] 海洋技术突破与标准制定 - 发布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问海",计算效率提升1000倍 [7] - 自主研制国内首套浅水水下注水树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7] -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24项,行业标准386项,地方标准278项 [9] 海洋科普与教育 - 创建82个省级以上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海洋特色学校100余所,海洋科普场馆60余家 [11] - 累计吸引超300万人参与各类海洋科普活动 [11]
完善预警监测体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辽宁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 - 辽宁省全面推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及防灾减灾工作 助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3] - 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 明确健全海洋监测和预警机制 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系统 [3] - 组织编制《辽宁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构建陆海协调 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格局 统筹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 [3] - 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成立应急指挥部 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3]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机制 - 制定《辽宁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方案》 推进8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18个重点区域现状调查 开展104个省控站位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 [5] - 编制辽宁省管辖海域生态类型清单 绘制海洋生态分类分区图 常态化开展盐沼 草床碳汇监测 完成全省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调查 [5] - 印发《关于加强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工作的通知》 细化工作流程 压实市 县属地责任 完善生态预警监测及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5] - 2024年首次发布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显示辽宁省近岸海域海水状况较好 [5] 海岸带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 - 组织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 海岸带保护修复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33个修复项目 种植翅碱蓬32 62平方千米 恢复植被590 77公顷 清理互花米草20公顷 [7] - 整治修复滨海湿地5530 03公顷 海岸线77 63千米 逐步扭转海岸带生态受损趋势 提升海洋碳汇和抵御灾害能力 [7] - 盘锦市实施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 新建堤防947 7米 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 营口市实施7 9千米堤坝加固工程 增强低洼地区防潮御浪功能 [7] - 创建大 小长山岛 獐子岛 大王家岛等首批"和美海岛" 示范引领海岛地区加强生态保护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7] 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组织省直26家成员单位编制应急预案配套方案 完善海洋灾害应急处置体系 [9] -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减灾办 省应急厅强化海水倒灌灾害防范措施 完成新一轮警戒潮位核定工作 蓝色潮位值平均增高3 3厘米 [9] - 采取岸段巡查 无人机航拍 卫星遥感 雷达监测 船舶观测等多种手段 形成立体化海冰观测体系 [9] - 实施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国债项目 岸基观测站点平均间隔缩小至13 68千米 构建陆-海-空-天立体观测网 一体化数据传输网 [9]
北京1760台(套)地灾监测新设备上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9 11:42
北京市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升级 - 北京市在10个区新增1760台(套)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全市设备总量达18类共3600多台(套)[1] - 监测点位密度提升至每百平方公里35~36处,形成覆盖山区全域的自动化立体感知网络[1] - 监测系统实时保护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3万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 技术升级与设备创新 - 新增泥石流断线报警器可快速响应灾害,为避险转移争取时间[2] - 雷视一体泥位计集成AI高性能处理系统,通过图像与数据验证减少误报[2] - 新型崩塌监测仪基于国际最新理论研发,输出30多个监测指标,时效性和准确性优于传统位移监测手段[2] 通信技术应用 - 新设备全部采用5G数据通信和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数据传输更快更稳定[2] - 新技术使预警精度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全市泥石流隐患全覆盖和重要崩塌隐患监测[2] 系统运行成效 - 2023年"杜苏芮"台风期间,专业监测网的雨量站数据传输稳定,保障了预警系统平稳运行[1] - 监测系统有效支撑了市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决策和应对工作[1]
“三同护海”行动点亮浙江青少年海洋保护新征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2:25
"6·8"世界海洋日来临前夕,一场跨越山海、意义非凡的海洋环境保护行动在浙江展开。由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 验学校新程中队、嵊山镇人民政府、嵊泗县东海小学海星中队联合开展的"星辰和大海的约定"中队结对暨"三同护海"海洋日宣传活动,自4月25日在杭州启 程,历时44天,最终在浙江最东部的嵊泗列岛圆满收官,为两地青少年搭建起了守护海洋的桥梁。 4月25日下午,活动启动仪式在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举行。通过视频连线,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新程中队与嵊泗县 东海小学海星中队正式结对。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等专家为两地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海洋环境保护科普课。 活动启动后,两地小学中队的孩子们分头行动起来。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调查记录海洋塑料的种类,深入调研海洋塑料的危害,并热烈探讨解决方案。为 了给孩子们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海洋生态方面的专家专程来到学校,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科普第二课堂,对孩子们的调研活动给予肯定和指导。 6月7日,在嵊泗县东海小学,孩子们步行来到大玉湾沙滩,开展海洋净滩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洋垃圾的危害,也深刻认识 到保护海洋环 ...
海洋文化与文学系列活动开幕|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0:42
海洋文化与文学系列活动 - 活动于6月8日在海南大学举行 作为第17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配套活动 主题为"新海洋 新生态 新美学"2025第三届新时代海洋文学学术会议 [3]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 中国作家协会等多家机构联合主办 旨在落实文化强国 海洋强国战略 推动海洋文化的文学转化 [3] 学术机构授牌仪式 - 开幕式上为多个海洋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举行授牌仪式 包括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考古研究会 海南大学海洋强国研究院等 [5] 海洋文学成果发布 - 活动发布中国海洋文学年度榜 43部海洋文学著作和研究作品上榜 [8] - 三部海洋文学作品《岛屿的肖像》《岛》《装满一本海》在会议现场举行首发式 [8] 主旨报告与学术研讨 - 专家学者围绕"建设海洋文化强国" "中华文明视域中的海洋文学"等主题作主旨报告 [8] - 会议期间举行发展具有时代特点海洋文化座谈会和第三届新时代海洋文学学术会议 专家学者发表学术报告并提出"十五五"时期海洋文化建设建议 [11] 参会机构与人员 - 会议为期两天 参会者来自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 以及沿海省市海洋主管部门代表 海南作家 文学工作者 高校师生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