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深化中韩海洋能试验场领域合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09 10:45
韩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代表表示,此次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合作,双方将通过知识共享、基础 设施互通与定期技术交流,激活东北亚海域海洋能源研发活力。签约仪式后,双方一同参观了海洋动力 环境实验室。试验场中心技术人员介绍了室内波浪、潮流模拟系统等核心试验设施的技术参数与运行机 制,现场演示了波浪能装备模型水动力性能测试过程。 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是对双方前期技术交流成果的深化延续,在平等、互利、共赢原则下,为未来建 立长效交流机制、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共建国际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 9月24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韩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正式签署海洋能试验场领域合作谅解备 忘录,标志着中韩两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合作迈入务实深耕新阶段,更为东北亚海洋能装备的研发与产 业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以推进两国海洋技术合作与发展为核心,全程提供专 业支撑,为此次合作搭建高起点平台。 据悉,海洋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支撑,海洋能试验场则是连接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 的关键枢纽。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在海洋领域有着天然的合作基础,此次签约是对双方前期交流成果的 深化延续,更是顺应全球能源转型潮流、深化双边海洋科技协作的 ...
蓝鲲浮标精准监测17级超强台风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09 10:13
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是2025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其巅峰强度达到62米/秒(17级 以上),被称为"风王"。它先后在广东阳江海陵岛和广西北海市沿海等地登陆,带来的风雨影响波及超 10省(区、市)。为精准把握台风动态,广东蓝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利用布设在粤 东汕头-汕尾、珠江口及粤西江门-茂名海域的浮标观测网,对"桦加沙"进行了全程跟踪监测,提供了连 续、稳定的第一手资料。 "桦加沙"过境期间,浮标观测网在极限工况下保持了稳定运行,多个浮标站实时记录了台风中心附 近海域的风速、气压、波高等核心参数,浮标所录得的最高风速与官方报告极为接近,印证了其高可靠 性与数据精准度,再次证明现代海洋浮标观测技术已能够实现"大气-界面-水下"综合同步观测,为台风 路径预测、强度评估及灾害研判提供坚实数据基础。 本报讯(记者王中建)在62米/秒的"风王"面前,蓝鲲科技的浮标观测网屹立不倒,成功记录了台 风中心附近海域的第一手珍贵数据。 ...
“东方红2”焕新下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09 10:13
9月27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已完成阶段性核心改造,在武汉顺利下水。 改造升级后,该船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可同步开展陆架海域与大洋的水文、气象、物理、等多学科综合探测,实现一站式综合科考。 "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是我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功勋船,始建于1993年,于1996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武昌造船文/图 ...
第四届全国智慧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09 10:13
本次大赛设海洋大数据、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海洋数字孪生、海洋智能装备4个方向。参赛作 品以实际应用案例为主,重点突出成果原创性、技术先进性和场景实用性。大赛组织行业专家对参赛作 品进行初步筛选,确定入围晋级赛作品。 本报讯(记者周楚军)近日,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主办,自然资源部海洋 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海洋学会海洋信息专业委员会等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智慧海洋大数据与人 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2025)"(以下简称大赛)正式拉开帷幕。 主办方表示,举办大赛,旨在大力推动智慧海洋大数据、海洋人工智能等研究与创新应用,促进海 洋高质量发展。大赛是发挥数据要素应用价值、加速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聚集整合海 洋创新创业资源,激发海洋领域创新活力和潜能,提升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学研用深度创新融合应 用,融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构建海洋数字产业生态,实现"以赛促用、以赛聚才、以赛兴业"。 据了解,大赛自2022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三届。赛事承办方表示,通过广泛交流,大赛涌现出一批海 洋大数据赋能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数字化助力海洋产业风险管理的创意解决方案,以及 海洋信息技术提升政府 ...
“同济”号科考船完成专项海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30 13:53
9月21日12时,"同济"号智能海洋科考船结束调查装备南海专项海试航次,停靠厦门现代码头。 该航次由同济大学船舶管理中心与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办公室组织实施,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 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中船航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塔拉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等设备供应方参加。 海试现场。同济大学供图 本航次历时12天,航程1772海里,对5000米绞车系统、中深水多波束系统、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和重力柱取样系统等作业支持与测量、取样设备进行了海 上试验和验收。在中心和所有参航单位的精心组织下,全体参航人员密切配合,克服了海况恶劣、设备复杂等困难,在海试区域40~1000米不同深度完成了 多次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收放以及作业试验,并在全部40~3600米深度海试区域为我国首台商业化应用的中深水多波束完成了大量的测量标定与验证工 作。 本次海试进一步完善了"同济"号智能海洋科考船的调查装备体系,为即将开展的多项科考航次提供了有力保障。 ...
海南开展跨区域海上联合执法行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30 13:53
在岸线巡查时,省总队负责人带队对琼海市博鳌镇东海村、潭门镇封下村,文昌市会文镇冯家湾等 重点区域的砂质岸线整治成效进行了实地核查。 近日,海南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直属一支队联合海口市、文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海上巡航执 法行动,并同步对琼海、文昌两地砂质岸线整治情况进行专项巡查。此次行动总航程548海里,核查海 上作业渔船共42艘,查获1艘涉嫌非法捕捞渔船;巡查砂质岸线5.5公里,未发现新增违规问题。 ...
海洋一所助力东南亚生物化学技术提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30 13:53
培训期间,授课老师详细讲解了海洋微塑料、海洋酸化与缺氧、赤潮毒素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 识,同步开展了实验室及野外现场技术实操培训。同时培训班设置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环境DAN检测 技术、海洋生物标志物标准技术等前沿专题,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提升了学员在生物化学领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本次培训班的举办,有效提升了相关国家在海洋环境监测与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为促进中国与 东南亚国家深化海洋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举办了东南亚生物化学技术培训班,本次培训为期4天,吸引了 来自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18名学员参加。 当前,海洋酸化以及生态灾害等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亟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环 境问题,携手促进国际区域海洋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30 10:22
2025年全国古侧音尔保护科普宣传周主场活动 保护古树后木传承生态文明 9月29日,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 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将在第二次资源普查工作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开展普查,进一步摸清资源分布、生长状况、保护管理和历史人文 等情况,形成全面、准确的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管理数据库,为科学、精准、依法保护管理古树名木奠定基础。 辛夷花古树群(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镇辛夷村,约240年) 李贫 摄 今年宣传周活动主题为"保护古树名木 传承生态文明"。启动仪式上,发布了"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全国古树名木地图("遇见古树"小程 序)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作为广东省公众代言人为家乡古树代言。 广东省现存古树名木超8.5万株。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建设古树公园、绿美古树乡村,持续 开展"古树认捐 绿美 ...
“海洋十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30 10:19
会议概况 - 第三届全球海斗深渊生物地质环境国际会议于9月27日至30日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召开 [1] - 会议是第三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的重要分论坛 [1] - 会议期间正式启动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 [1] 国际合作与影响力 - 全球深渊探索计划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多国科研机构共同发起 [1] - 会议是GHEP框架下的主题性会议 也是中国发起并主导的GHEP首次会议 [1] - 来自丹麦 智利 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的70余家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参会 [1] 主办与指导单位 - 会议由深海科学与智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五家国内外机构共同主办 [2] - 指导单位包括海南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三亚市人民政府 [2] 会议内容与目标 - 会议围绕深渊地质 环境与生命科学三大主题设置专题报告与讨论 [1] - 讨论涵盖深渊科学多学科基础研究 前沿技术和跨学科应用 [1] - 会议旨在通过面对面交流促进各方了解 务实规划未来的联合科考与科研项目 [1] 深渊科学领域与技术进展 - 海斗深渊指深度超过6000米的深海区域 具有高压 低温 无光等特征 [2] - 依托"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中国科学家已完成9条全球主要深渊海沟的载人科考 [2]
云南昭通成功避让2起地质灾害 73人安全转移,实现零伤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9 17:28
在彝良县龙安镇,镇村两级工作人员接到预警后立刻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在盐津县柿子镇,工作人员 彻夜值守,利用喇叭、微信群和上门通知等方式迅速组织群众撤离。9月18日凌晨至19日上午,两地相 继发生滑坡、泥石流灾情,共造成5间房屋受损,但因转移及时,23户73人均已提前避险,实现"零伤 亡"。 灾情发生后,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工作人员迅速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划定危险区域,设 立警示标识,并安排专人巡查值守。同时,妥善做好转移群众的生活安置、情绪安抚等工作。 今年以来,昭通市持续加强防灾能力建设,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宣传培训和实战演练,进一步提升群众 自主防范意识和紧急避险能力,已成功避险地灾32起,避免565人可能因灾伤亡,紧急转移群众1447 人、避免经济损失1.15亿元,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9月中旬以来,云南省昭通市在应对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过程中,凭借精准预警、迅速响应和及时转 移,成功避让发生在彝良县龙安镇和盐津县柿子镇的2起滑坡灾害,安全转移群众73人,未造成人员伤 亡。 9月17日晚,昭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地灾气象风险Ⅱ级预警,指出受持续强降雨 影响,镇雄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