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三同护海”行动点亮浙江青少年海洋保护新征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2:25
"6·8"世界海洋日来临前夕,一场跨越山海、意义非凡的海洋环境保护行动在浙江展开。由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 验学校新程中队、嵊山镇人民政府、嵊泗县东海小学海星中队联合开展的"星辰和大海的约定"中队结对暨"三同护海"海洋日宣传活动,自4月25日在杭州启 程,历时44天,最终在浙江最东部的嵊泗列岛圆满收官,为两地青少年搭建起了守护海洋的桥梁。 4月25日下午,活动启动仪式在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举行。通过视频连线,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新程中队与嵊泗县 东海小学海星中队正式结对。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等专家为两地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海洋环境保护科普课。 活动启动后,两地小学中队的孩子们分头行动起来。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调查记录海洋塑料的种类,深入调研海洋塑料的危害,并热烈探讨解决方案。为 了给孩子们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海洋生态方面的专家专程来到学校,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科普第二课堂,对孩子们的调研活动给予肯定和指导。 6月7日,在嵊泗县东海小学,孩子们步行来到大玉湾沙滩,开展海洋净滩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洋垃圾的危害,也深刻认识 到保护海洋环 ...
海洋文化与文学系列活动开幕|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0:42
海洋文化与文学系列活动 - 活动于6月8日在海南大学举行 作为第17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配套活动 主题为"新海洋 新生态 新美学"2025第三届新时代海洋文学学术会议 [3]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 中国作家协会等多家机构联合主办 旨在落实文化强国 海洋强国战略 推动海洋文化的文学转化 [3] 学术机构授牌仪式 - 开幕式上为多个海洋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举行授牌仪式 包括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考古研究会 海南大学海洋强国研究院等 [5] 海洋文学成果发布 - 活动发布中国海洋文学年度榜 43部海洋文学著作和研究作品上榜 [8] - 三部海洋文学作品《岛屿的肖像》《岛》《装满一本海》在会议现场举行首发式 [8] 主旨报告与学术研讨 - 专家学者围绕"建设海洋文化强国" "中华文明视域中的海洋文学"等主题作主旨报告 [8] - 会议期间举行发展具有时代特点海洋文化座谈会和第三届新时代海洋文学学术会议 专家学者发表学术报告并提出"十五五"时期海洋文化建设建议 [11] 参会机构与人员 - 会议为期两天 参会者来自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 以及沿海省市海洋主管部门代表 海南作家 文学工作者 高校师生等 [11]
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主题图片展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0:42
展览概述 - 海洋主题图片展于6月7日至7月7日在海南省规划展览馆举办 [3] - 展览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南省海洋厅联合举办 [3] 展区内容 极地展区 - 展示中国极地考察摄影展 突出极地工作者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贡献 [4] 文创展区 - 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获奖作品展(海洋类) 主题为"新时代 美自然 好生活" 分为平面类、视觉类、实物类三个竞赛单元 [4] - 全国大学生第13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 主题为"海洋·共生·未来" 展示青年学生对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思考 [4] 中国海油展区 - 呈现中国海油在能源保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展现海洋石油人"战风斗浪、与海共舞"的豪迈气概 [4] - 展示海上油气田与海洋生物共生的和谐画面 [5] 海南展区 - 展示海南聚焦海洋新质生产力 谋划海洋领域顶层设计 促进海洋资源有序高效开发利用 [5] - 探索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5] - 坚持"以场带产、深海智造"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与修复 拓展海洋领域国际合作 [5] -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全面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5]
“雪龙2”号海口公众开放日活动掀起极地大洋热|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0:42
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公众开放日活动 - 全球首艘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首次抵达海南海口并面向公众开放 [3][9] - 开放日活动作为第17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配套活动 自6月2日至7日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举行 [3] - 参观者可近距离接触实验室 登船大厅 健身房 学术厅 驾驶台及飞行平台等特色区域 [9] "雪龙2"号技术创新 - 采用全球首创的艏艉双向破冰设计 突破传统破冰船只能艏向破冰的限制 显著提升破冰效率和安全性 [9] - 配备动力定位系统和月池系统 可在恶劣海况下精确定位作业 支持严苛极地环境科研任务 [9] 活动组织与保障 - 海南省海洋厅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制定详细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 协调多部门提供停靠保障 [10] - 海口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 组建"雪龙2"号开放日领导小组 统筹宣传 交通 卫生等保障工作 [10] - 建立参观预约系统并组织高校志愿者团队 确保活动有序进行并提供专业讲解服务 [10] 科考任务背景 - "雪龙2"号于5月28日抵达海口 标志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3]
全国净滩公益活动暨“美丽岸滩”青春先行活动在海口举行|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0:42
6月7日,全国净滩公益活动暨"美丽岸滩"青春先行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 本次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指导,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海南省海洋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联合主办,海南省规划展览馆、海南大学、琼台师范学院等单位承办。 科普展位 启动仪式上,青年志愿者代表获授旗,正式开启了青年志愿者的海洋公益之旅。启动仪式现场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成果、海洋垃 圾"负排放"、海洋灾害预防3个方面制作了系列主题科普展板,邀请了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等全国净滩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代表作介绍,还设置了"哪吒护海""塑料再生利用""海洋生物科普"等特色主题展位,吸引了游客驻足观看。 C U - 1. . er y 该活动作为第17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配套活动之一,以"清塑护岸,守护蔚蓝"为主题,旨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组织号召广大青少年参与净滩公益活动。活动共分为启动仪式、科普展览和海岸净滩3个部分。 4 (H B STATION FOR 1998 UL B AT 20 2 ...
《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蓝皮书2024评估报告》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15:22
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评估 核心观点 - 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水平保持全球前三、国内第一,稳居国际第一梯队[3] - 蓝皮书围绕五大功能定位提出前瞻性政策建议,包括海洋科技创新、国际航运中心引领、海洋事务治理、绿色低碳示范和国际合作标杆[1] 评估体系与结果 评估框架 - 采用5个一级指标(海洋产业创新、航运资源配置、海洋事务治理、绿色发展转型、城市发展实力)和25个二级指标,对标全球20个重点海洋城市[3] 排名表现 - 综合排名:全球前三、国内第一[3] - 细分领域: - 海洋产业创新:国际第一梯队,船厂手持订单规模和海洋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显著[6] - 航运资源配置: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班轮流通性全球领先,活跃度仅次于新加坡[7] - 绿色发展转型:高压岸电连接数量全球第一,替代能源加注设施种类全球第三[7] - 城市发展实力:人才吸引力全球第二(仅次于纽约),科技创新实力突出[8] 优势与短板分析 核心优势 - 海洋产业:依托海洋装备产业链和科创资源,船厂订单和高校教育领先[6] - 航运资源:黄金水道、多式联运网络和深水航道支撑港口吞吐量优势[7] - 绿色发展:高压岸电应用全球第一,绿色港航成效显著[7] 待提升领域 - 海洋事务治理:需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7] - 绿色发展:海洋生态治理保护需强化核心竞争力[7] - 城市实力:经济金融能级和城市生态建设需持续发力[8] 发展对策建议 - 强化全球航运枢纽建设,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高地[12] - 加快海洋科创驱动,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12] - 推进国际区域合作,锚定绿色生态发展理念[12]
攀上地球之巅 探寻自然奥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9:49
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发展 - 1975年首次用金属测量觇标测得珠峰高度8848.13米,2005年结合传统大地与卫星测量结果为8844.43米,2020年通过北斗卫星、雪深雷达等技术精确锁定新高度8848.86米 [2] - 2020年测量采用多源立体观测技术,包括GNSS监测点、卫星/航空/地面重力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形成综合测绘技术大会战 [2] - 定期测量珠峰高度可监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持续隆升趋势,并为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长期数据支持 [2] 珠峰地壳运动特征 - 2020年测量显示珠峰每年向东北方向移动3厘米,垂直方向隆升4毫米,青藏高原整体隆升趋势为每年3-5毫米 [3] - GNSS形变监测网数据显示,2015年尼泊尔强震导致珠峰周边CORS站点同震位移,但青藏高原站点仍保持长期上升趋势 [3] - 对比2005年与2020年测量结果,珠峰地区地壳隆升是长期垂直形变的主要特征 [3] 冰川与气候变化研究 - 珠峰地区冰川是全球中低纬度最发育区域之一,2020年测量通过航空遥感和激光雷达获取近30年冰川流速场时空变化模型 [4] - 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钻取324米冰芯,创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记录,为研究气候历史提供关键样本 [4] - 2024-2025年开展西昆仑、藏东南等地冰川航空探测,首次实现区域性极大陆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厚度测量 [5] 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 - 1959-1960年首次珠峰科考覆盖7000平方公里区域,系统阐述自然面貌,后续6次大型科考聚焦冰川、大气、生态等变化 [6][7] - 2022年"巅峰使命"科考首次获取海拔6500-8848米冰雪样品,发现青藏高原变暖变湿趋势,"亚洲水塔"供水能力增强 [7] - 科考累计发现3000+新物种,提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或追溯至19万年前,为生态与人类适应研究提供新证据 [7] 科研价值与应用 - 珠峰测量数据用于分析地球运动、生态环境变化,雪深、气象、冰川监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一手资料 [6] - 海洋性冰川探测有助于解析全球水循环与气候调节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5] - 科考从"摸家底"转向"看变化",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西风-季风相互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7]
PEMSEA蓝碳技术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7:10
会议背景 - 由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与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联合主办,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协办,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海南省海洋厅、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研究院支持 [1][2] - 会议于6月5日~6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线上线下参会专家与行业代表近60名,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PEMSEA秘书处 [1] 区域蓝碳资源 - 东亚海区域拥有丰富的蓝碳生态系统资源,红树林和海草床在全球蓝碳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面积全球占比分别高达30%和20%以上,盐沼分布广泛 [1] - 准确评估该区域蓝碳生态系统的本底和碳汇能力,推动保护修复及服务管理,加强区域协同履约,对各国实现《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和"昆蒙框架"目标,促进东亚海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会议讨论内容 - 围绕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和质量、碳储量调查现状、区域蓝碳核算方法学、认证体系和市场化路线图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2] - 我国科学家提出构建东亚海区域蓝碳监测网络的倡议,得到与会各方积极响应与高度认可 [2] 会议成果 - 完善了区域蓝碳核算方法学和认证体系流程框架,制定了工作组2025年~2026年的工作计划 [2] - 相关成果将提交至今年7月召开的第十七届东亚海伙伴关系理事会进行审议 [2] - 加深了对东亚海区域蓝碳生态系统的认知,加强了区域蓝碳保护管理和信用认证工作,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2]
我爱海洋“双讲”活动大赛收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7:03
据介绍,"海洋育苗项目"实施8年来成效卓著,已在全国22个省份及斐济南太平洋大学捐建60余座海洋图书馆,举办超200场科普活动,发放640余份"励 志深蓝"奖学金,惠及师生达30万人次。项目学校还自主开展800余场海洋主题活动,助力中西部学生开阔视野,鼓励青年学子报考海洋院校,为我国海洋事 业输送新生力量。 同时,海洋基金会还促成7对学校结对共建,8所学校成立"海洋人才行动成长共同体",27所学校接入"海洋教育智慧教学云平台"。未来海洋基金会将持 续深化海洋教育创新,为建设海洋强国凝聚更多青春力量。 近日,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主办的2025年我爱海洋"双讲"活动大赛云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2000余名师生代表线上参加了此 次活动。 本届大赛覆盖北京、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所"海洋育苗项目"学校,参赛学校和师生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其 中,参赛学校数量同比增长25%,教师教学作品和学生演讲作品分别增长28.12%和12.81%,覆盖全学科教师及6~18岁青少年群体。同时,参赛方选送的决 赛作品规模再创新高,主办方共收到作品221件,经初赛、决赛、专家评审等环 ...
蓝色经济的“江苏乐章”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7:03
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江苏省发布《江苏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35年)》,提出"三纵三横三门户"立体蓝图,涵盖954公里海岸线及3.7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 [3] - 规划设定8项量化指标,包括约束性指标(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9503平方公里、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2025年≥36.1%)和预期性指标(生态修复空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等) [3] - 该规划是江苏省首部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标志着海洋强省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5] 海洋生态与监测 - 2024年江苏省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呈波动上升趋势,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保持良好 [5] 海洋金融支持体系 - "江苏海洋蓝色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归集2.8万户涉海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包含4项职能、6大功能板块和16项特色功能 [7] - 多家银行与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海洋产业投融资平台,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7] 海洋产业与技术发展 -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推动"实验室+产业"模式,计划在连云港建设深海技术中试基地,目标形成超百亿级配套产业集群 [9] - 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依托通泰扬产业集群,通过差异化竞争巩固优势,强调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效率 [9] - 惠生清洁能源科技集团在南通布局两个基地,形成"研发+制造+服务"闭环,目标成为全球海上LNG解决方案领跑者 [10] - 中天科技集团开发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设备,以"通信+电力+海洋+新能源"产业集群应对供应链挑战 [10] 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 - 江苏泷膜科技有限公司强调需结合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针对短板精准发力并布局新兴领域 [10] - 苏州世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倡导开放包容探索新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10] 海洋文化推广 - 南通市启动2025"海洋季"十大系列活动,旨在营造全民参与海洋经济的氛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