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海上家国情丨海上执法守平安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13:55
执法行动概述 -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特勤执法支队在中秋国庆期间于闽江口海域开展“蓝剑2025-24(178次)”联合执法行动 [1] - 行动旨在筑牢海上安全屏障,保障渔民平安过节和渔业平稳生产 [1] - 执法船在任务海域举行海上升旗仪式后继续投入巡查,坚持节日期间执法工作 [1] 执法行动具体成果 - 在海上事故多发区及商渔船密集交汇区引导劝离违规渔船15艘次以规范航行秩序 [1] - 在苔菉镇、黄岐镇海域查获“三无”船舶3艘及违规在册渔船1艘 [1] - 在马祖列岛东面海域查获涉嫌违规外省渔船2艘 [1] - 行动同步对涉海项目、无居民海岛及海洋观测站点进行巡查 [1] 执法行动特点 - 行动聚焦9月28日至30日海上安全关键节点,多维度开展渔业执法 [1] - 采用科技手段提升执法效能 [1] - 展现出对违规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以筑牢渔区安全防线 [1]
海上家国情丨“爱达·魔都号”开启国庆中秋特色航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13:55
10月1日,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满载近五千名宾客从上海启航,开启为期8天7晚的国庆中秋特色航次。 此次航程,爱达·魔都号为宾客们带来一系列融合节庆氛围与文化内涵的船上体验,包括中秋节主题派对、中秋游园会、中秋舞韵工坊等系列主题活 动。此外,邮轮还精心筹备了国庆中秋主题晚宴,并提供定制月饼,让宾客与家人共享"海上生明月"的团圆时光。 宾客们参加节庆活动。爱达邮轮供图 ...
海上家国情丨东海升起五星红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13:55
10月1日6时30分,正在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船,全体科考队员及船员齐聚甲板,举行升国旗仪式,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自7月中旬"东方红3"船从青岛起航以来,全体科考队员及船员已经在海上航行了近80天,航迹遍布黄海、东海、南海,航程达9700余海里。(冯文波) "东方红3"船举行升国旗仪式。中国海洋大学供图 ...
海上家国情丨冰雨中监测海洋生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13:55
本着对海洋工作的热忱,外业组即使面对如此突发状况,仍坚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蓝色家园。(李阳吴波) 小艇行驶中,大家跪坐在湿滑的甲板上迅速对仪器进行防水处置,一时间也顾不上夹杂着冰雹的雨水打在脸上的生疼,只能硬扛着缩成一团保持体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海洋生态评估的结果,哪怕环境再恶劣,也容不得半分马虎。到达监测站位后,大家各司其 职又默契配合,一边争分夺秒进行仪器设备和状态检查,一边不停地交流设备安装和固定的注意事项,一再确认是否达到要求和牢固可靠。在救生衣的裹挟 下,工作人员身上的工作服湿了又潮、潮了又湿,不禁令人打起了寒战。经过将近一天紧张作业,外业任务在大雨中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 9月28日清晨,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海上外业小组乘坐小艇赶往上海长江口九段沙附近海域作业,正当大家各司其职准备和调试着各种设备之际, 一场大雨交织着冰雹突如其来。面对恶劣天气,全体工作人员没有退缩,坚持完成了外业任务。 外业小组在冰雨中安装设备。东海生态中心供图 ...
海上家国情丨南海布放“海洋之眼”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13:55
10月1日清晨,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浮标团队集结在码头作业区,为布放业务化水文气象浮标展开紧张有序的备航工作。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 里,海洋工作者们用特殊的方式诠释着"守海即守国"的家国情怀。 南海海域平均水深大、地形复杂多变,这给浮标布放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技术人员需在平均水深超3000米的海域,将浮标精准布放至指定位置,确保 浮标能在10级以上大风中稳定运行。一丝不苟地排列锚系、检查每一个连接点,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对海洋防灾减灾的庄严承诺。 浮标团队在湛江码头认真细致完成备航工作,准确把握"博罗依""麦德姆"两个台风的作业窗口,启航奔赴作业海域接收浮标。 水文气象浮标是"海洋的守望者",是观测海洋的"眼睛",其采集的观测数据可直接提升预警时效,为沿海安全筑牢防线。此次任务是南海从近海到远海 浮标观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延续,彰显了南海海洋科技的深蓝足迹和持续发展。(侯赛赛黄桦) 技术人员布放浮标。南海调查中心供图 ...
以科技攻关支撑耕保实践创新——关于南方山区耕地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13:35
耕地保护创新探索 - 践行“大食物观”需在保障口粮田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多元化食物需求 [1][3] - 通过推广耕地复合经营实现“一地两用、一地多收”以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守住耕地保有量 [3] - 探索“以用促保、以质创效”新路径将低效田转变为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良田 [1][4] 耕地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 - 南方山区耕地保护须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相结合着力优化空间布局 [1][5] - 针对生态脆弱区耕地探索空间置换复绿机制对陡坡耕地有序引导恢复为林草地 [5] - 推动耕地保护从单一地块管控转为全面融入区域生态安全大格局 [1][5] 科技与人才支撑 - 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 [7] - 系统开展科研攻关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包括研究非粮化适应性管控等关键技术 [7] -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8] 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 - 推动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发展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关键路径已探索出多元化利用模式 [10][11] - 山西晋中灵石县将2万亩废弃煤矿区修复后发展牧草种植和奶牛养殖产业园区养殖奶牛4800多头并计划扩容至1.3万头 [11] - 河北邯郸紫山矿区引入滋阳河水建成水域景观种植树木80万株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至96%并带动周边9个村1500多户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人均年增收2万元 [11] 废弃矿山利用挑战与对策 - 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面临技术、资金、政策等制约尾矿综合利用率不足30%且高端建材转化率更低 [13] - 建议通过技术攻坚、政策创新、金融赋能和产业融合将废弃矿山转化为资源安全与区域振兴的绿色引擎 [13][14] - 深化EOD模式探索作价入股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并发行矿山修复专项债券以破解经济可行性困局 [14] 旅游用地政策优化 - 旅游用地类型全面多样且具有复合性但缺乏统一分类标准与土地供给刚性约束矛盾突出 [17][19] - 建议做好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在“三区三线”管控下预留旅游业发展空间 [18][21] - 探索混合用途供地模式并实施分期供地和弹性出让政策以适应旅游项目分阶段开发需求 [18][21]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08:40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举行过后,火炬传递活动将于11月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个城 市举行。(记者 曲冰洁 见习记者 梁蕾 通讯员 任颖芝) 10月9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 集仪式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举行。此次火种采集活动包含"源 火"采集与"圣火"点燃两个环节,实现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领域与大型赛事火种采集的创新性结合。活 动现场,采集自深海的"源火"首度亮相。 据广州赛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采用无人遥控潜水器集成搭载"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 置"技术,在超深水海底实现精准取火并全程超高清记录,系全球大型综合运动会首次。 "源火"采集于9月启动,"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配套保障船"海洋地质二号"船赴南海北部海马冷泉区, 执行此次任务。9月18日14时26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 下潜至1522米海底,通过机械臂精准采集冷泉渗漏点的可燃冰及伴生气体。在降压作用下,可燃冰分解 产生甲烷气体。16时48分,船上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传输到海底远程引燃气 ...
海上看青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09 10:45
青岛前海沿海海岸线航拍。王旭生摄 碧海蓝天之间,"好客山东·半岛1号"游轮犁开雪白的浪花,驶向斋堂岛。凭栏远眺,琅琊台巍然屹立,海浪声仿佛携着千年回响——这里曾是舟楫辐辏 的琅琊古港,中国古代五大港口之首,如今正以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向人们展开一幅海洋文明的壮丽画卷。 从琅琊古港的文明对话,到上合示范区的国际视野,青岛的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步履不停。小鱼山畔的名人故居群静默诉说往事,闻一多、沈从文等大 家曾在此观海听涛、挥毫创作。如今,这些建筑作为文化空间向公众开放,成为海洋文学情怀的体验地。 青岛积极建设"博物馆之城",其中海洋文化主题馆数量领先,通过馆际联动推动海洋文化广泛传播。青岛海洋渔业博物馆近年推出的"百年渔汛"虚拟体 验展,通过数字技术还原传统捕捞场景,吸引大量年轻观众。 以节庆为媒,青岛让非遗"活"起来。田横祭海节、琅琊祭海节、天后宫庙会等海洋民俗活动,徐福传说、崂山故事等民间文学,以及贝雕、螺钿、海 米、凉粉等海洋美食与手工艺,共同串起海洋文化脉络。它们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磁石,既唤醒历史记忆,也赋能当代文旅消费。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 推出"海蜇美食节",现场展示传统海蜇加工工艺,游客可体验制作 ...
渤海湾盆地钻获高产油气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09 10:45
勘探突破核心信息 - 中国海油在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古近系岩性勘探领域获得重大突破,成功钻获高产油气井 [1] - 该井经测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1] - 勘探区域平均水深为22米 [1] 技术突破与地质意义 - 该区域油气储层构造复杂,多年来未有规模性勘探发现 [1] - 公司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攻关,创新提出古近系岩性体优势运移模式,破解了难以规模成藏的科研难题 [1] - 此次突破印证了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岩性油气藏巨大的勘探潜力 [1] 战略影响与行业价值 - 此次突破是公司推进老油田“接续勘探工程”的一部分,围绕在产油田周边开展新层系、新类型技术攻关 [1] - 突破推动老油区二次勘探进程,并为中国海域类似领域的勘探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线和实践经验 [1] - 新发现对保障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能源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1]
“妈祖”模式在印度尼西亚落地运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09 10:45
来自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及其所辖官方学院的15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中方两名专家详细介绍了"妈祖·海啸""妈祖·风暴潮"和"妈祖·海浪"3个模式近年的应用案例,并根据印尼 方提出的具体需求,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建模思路研讨和培训。经过近4天的上机实践,参训人员已经能 够系统掌握"妈祖"模式的本地化运行技术,可独立开展特定需求的业务建模。 本次出访,是继2024年双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开展首届"妈祖"模式技术培训之后,预报中心 应印尼方面请求,再次派出专家开展"妈祖"模式在印尼本地化部署和应用工作,是预报中心积极提供全 球公共技术和服务产品、支撑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又一主动实践。 9月15日至20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派团赴印度尼西亚执行中心自主研发的"妈祖"系列海流和 海浪数值预报模式应用培训任务,为"妈祖"模式在印尼国家预警系统中的业务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