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宇MedTech
搜索文档
报名!上交大医健未来领军人才第10期
思宇MedTech· 2025-04-18 23:54
课程概述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的医疗健康未来领军人才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战略眼光、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复合型人才 [4][5][7] - 课程采用独创的"价值引擎方法论",以产学研用协同为核心,构建企业家思维方法体系 [6][7] - 课程围绕医疗行业趋势、挑战和创新展开,帮助学员理解医疗产业发展脉络和未来方向 [9] 课程模块 - **开学模块**:聚焦企业家思维破茧与行业洞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底层逻辑、医疗行业周期思考等 [14] - **趋势研判**:分析医疗行业新形势与挑战,探讨企业成长第二曲线和未来布局 [14] - **战略诊断**:从机遇捕捉到战略制定,包括战略解码与实现路径 [14] - **价值发现**:通过工作坊识别与创造医疗健康独特价值,设计商业模式 [14] - **创新与增长**:涵盖医疗产品创新设计思维、客户洞察与产品设计 [14] - **投融资与并购**:包括医疗投资与并购、科技型医疗企业早期孵化投资等 [14] - **跨界融合**:探讨银发经济、消费医疗、医疗科技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 [14][15] 课程资源 - **学术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拥有13家附属医院、21位院士和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5] - **产学研对接**:与医疗头部企业如迈瑞、联影、西门子、微创等交流参访 [19] - **全球游学**:包括美国斯坦福、梅奥、克利夫兰,德国内卡河谷,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地的学习机会 [19][22][23][24][34] 师资力量 - 课程师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树强、弘和仁爱创始CEO张晓鹏、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古宏晨等 [36] - 往届校友包括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汪剑飞、为来资本管理合伙人赵阳等投资机构高管 [39] 校友活动 - 校友会每年举办10+场科学家企业家对接会、医健未来大会等 [18] - 提供全球名校资源对接、国际国内游学等机会 [18][19]
报名即将截止!首届全球骨科大会 |中关村展示中心
思宇MedTech· 2025-04-18 19:02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概况 - 大会将于2025年4月24日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主题为全球骨科技术与创新 [2] - 主办方包括骨未来、智汇骨、思宇MedTech等机构,联合中关村多家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及科技服务公司 [2] - 参会福利包含15万字骨科年度报告、政府闭门对接会及创新产品展区,医生可申请免费票 [2][10] 大会议程核心内容 政策与产业环境 - 北京市医保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及中关村科学城将解读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涵盖医疗器械创新服务及海淀区产业环境 [3][4] - 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刘慧将介绍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支持方向 [3] 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 磁力驱动技术三类有源骨科植入器械研发、机器人骨折治疗、可降解镁合金接骨螺钉等前沿技术将作为重点议题 [3][6] - 人因工程在骨科产品研发中的应用、3D打印假体精准生长技术及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助力产业升级等内容被多次提及 [4][6] 行业交流与奖项发布 - 圆桌讨论聚焦"集采下的骨科新出路",涉及政策与市场策略 [5] - 大会开场将发布《2025全球骨科创新年度白皮书》并颁布全球骨科器械创新大奖 [2] 参会与资料获取方式 - 转发文章至朋友圈可获赠票及资料,需提交截图审核 [8] - 正常报名需通过指定链接或二维码填写信息,含研究报告获取权限 [10] 往期活动与行业联系 - 往期同场地会议照片显示活动涉及手术机器人、数字医疗等领域 [12][14] - 骨未来作为思宇矩阵旗下平台,提供骨科科技动态报道并开放商务合作及投稿渠道 [15]
医疗器械“转化难题”怎么破?来一场实战型工作坊沉浸式演练
思宇MedTech· 2025-04-18 19:02
医疗器械医工创新转化工作坊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联合打造的高端医工创新培训项目,聚焦医疗器械创新、医工结合与技术转化 [2] - 采用2天高强度实战训练模式,整合医生、工程师、投资人等多方资源,破解跨学科协作难题 [5] - 课程基于全球前沿的Biodesign医工创新方法论,提供从临床需求挖掘到产业化落地的完整路径 [5] 课程核心价值 - 精准洞察医疗器械产业趋势,抢占市场先机 [5] - 通过设计思维与跨学科合作掌握创新转化路径 [5] - 构建高端人脉网络:医生、科研人员、产业专家、投资人资源整合 [5] - 优秀项目可获得投资与合作机会展示平台 [5] 课程内容体系 - 医疗创新与技术布局:包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实践、行业趋势分析、Biodesign方法论等模块 [6][8] - 创新产业化与资金路径:涵盖技术解决方案对接、产业化关键点及资金来源解析 [7] - 实战演练环节:需求发现与筛选、创意生成与验证、解决方案优化等全流程训练 [8] 师资力量 - 顾志恒:上海交大医学院成果转化处主任,具备丰富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9] - 钱大宏: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专家,拥有20+高科技公司投资孵化经验 [9] - 古宏晨:纳米生物医学研究领军人物,核心技术助力4家公司上市 [9] - 程思:医睿星资本创始合伙人,10+年医疗产业及投资经验 [9] 目标人群 - 各科室医生及医技人员 [5] - 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人员 [5] - 医疗器械产业界/投资界从业者 [5] - 医疗创新领域创业者 [5] 课程安排 - 时间:2025年6月(周末2天) [5] -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5] - 费用:8999元/人(含课程材料) [5] - 特色环节:瑞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实地参访 [5][8] 行业趋势洞察 - 深入解析医疗器械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8] - 探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机会 [8] - 分享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落地的关键环节 [8]
“百岗校招”的背后:波士顿科学发力房颤赛道
思宇MedTech· 2025-04-18 18:43
波士顿科学房颤战略布局 - 公司启动"百岗校招"计划,面向2025届应届生开放150个临床技术培训生岗位,覆盖全国34个省市,重点培养临床一线技术支持人员[1] - 新入职者将直接参与房颤治疗手术全过程,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支持及术后沟通,从培训结束后就能站上手术现场[1] - 此次招聘是公司在中国房颤市场加速深化临床部署、全面提升一线渗透力的重要举措,旨在打通产品—术式—医院—医生之间的落地通路[1] - 公司FARAPULSE脉冲电场消融系统2024年获NMPA批准,成为国内首款进口PFA系统,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在中国进入成熟应用期[1] 房颤治疗赛道观察 - 中国房颤患者总数已超过1200万人,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2] - 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一线选择,PFA技术通过电脉冲引发心肌细胞不可逆电穿孔,实现靶向性极高的非热消融[2] - 波士顿科学FARAPULSE是全球首个上市并成功商业化的PFA系统,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手术量增长最快的区域,竞争加剧[2] - 公司通过"跟台岗"为代表的临床端部署,为下一阶段竞争打下人才和执行力基础[2] FARAPULSE系统深度解析 产品设计 - 专门为PFA原理定制开发,从能量到导管设计都为PFA量身打造[3] - FARAWAVE导管具备可切换"花瓣形"和"网篮形"头端结构,OTW导丝引导设计提高稳定性和有效性[6] - FARASTAR主机可选择1800v、1900v、2000v三档电压参数,波形和导管电极间距等参数历经多年优化[6] - 术式路径明确,强调标准化操作、固定手术终点,快速完成肺静脉隔离(PVI)[6] 临床验证 - 全球首个从PFA出发、为PFA设计的商业化导管系统[7] - 拥有全球最多的临床研究支持与真实术例验证[8] - 率先在欧美亚三大主流市场同步获批,2021年获欧盟CE认证,2024年先后获美国FDA、中国NMPA、日本PDMA批准[9] - 截至2025年2月底,全球已有超过250,000名患者接受FARAPULSE治疗[11] 系统升级 - 正在推进更高维度的系统升级,逐步进化为平台型消融系统[12][13] - FARAWAVE NAV导管新增磁定位功能,可与三维标测系统FARAVIEW结合,提供实时建模、精准定位和消融可视化[17] - 未来更多不同形状PFA导管研发中,探索线性导管和大局灶导管设计[17] 房颤一站式解决方案 - ADVENT研究显示FARAPULSE在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与热能消融相当甚至更优,手术时间更低[16] - MANIFEST-17K注册研究涵盖超1.7万例真实术例,未见肺静脉狭窄、膈神经麻痹或食管损伤[16] - FARAPULSE与Watchman系统联手,构建全球首个"一站式治疗解决方案",覆盖从消融干预到血栓风险管理的全流程路径[18] - 公司在房颤领域具备独特的技术协同性,是全球首家同时拥有PFA与左心耳封堵产品的企业[19] - 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消融+封堵的联合术式已成为房颤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关键路径[25] 人才战略与临床生态建设 - 通过校招的"临床技术岗"体系建设,将年轻人才导入术中支持、医院对接、医生服务链中[17] - 为新人构建完整成长路径,从术前培训、术中协作到术后沟通的标准化流程[22] - 通过区域中心、学术平台、KOL带教等方式快速提升一线术者的PFA操作能力[17] - 联合核心医院持续推进中国本土真实数据积累[17] - 公司在产品适配、术式设计与术者培训中不断强化协同,使联合术式从"技术叠加"走向"方案融合"[25]
“百岗校招”的背后:波士顿科学发力房颤赛道
思宇MedTech· 2025-04-18 18:43
波士顿科学房颤解决方案战略布局 - 公司启动"百岗校招"计划,面向2025届应届生开放150个临床技术培训生岗位,覆盖全国34个省市,重点培养"跟台岗"临床一线技术支持人员 [1] - 新入职者将直接参与房颤治疗手术全过程,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支持及术后沟通,从培训结束即可服务真实病例 [1] - 此举是公司在中国房颤市场加速深化临床部署、全面提升一线渗透力的重要举措,旨在打通产品—术式—医院—医生之间的落地通路 [1][3] 房颤治疗赛道格局 - 中国房颤患者总数已超过1200万人,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持续攀升 [2] - 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一线选择,技术演进从射频到冷冻,近年最受瞩目的是脉冲电场消融技术(PFA) [2] - PFA通过电脉冲引发心肌细胞不可逆电穿孔,实现靶向性非热消融,最大程度避免对邻近结构的损伤 [2] - 波士顿科学FARAPULSE是全球首个上市并成功商业化的PFA系统,多个跨国巨头紧随其后投入研发 [2] FARAPULSE系统技术优势 - 专为PFA打造,从能量机制到导管设计实现闭环优化,区别于传统射频导管改良产品 [4][8] - FARAWAVE导管具备可切换"花瓣形"和"网篮形"头端结构,OTW导丝引导设计提高稳定性和有效性 [7] - FARASTAR主机可选择1800v、1900v、2000v三档电压参数,波形和电极间距参数历经多年优化 [7] - 术式路径明确,强调标准化操作、固定手术终点,快速完成肺静脉隔离(PVI),降低医生技术差异 [7] FARAPULSE全球商业化进展 - 全球首个在欧美亚三大主流市场同步获批的PFA系统:2021年欧盟CE认证,2024年获美国FDA、中国NMPA、日本PDMA批准 [10] - 截至2025年2月底,全球已有超过250,000名患者接受FARAPULSE治疗,覆盖欧美亚多国核心电生理中心 [12] - ADVENT研究显示FARAPULSE在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与热能消融相当甚至更优,手术时间更短 [17] - MANIFEST-17K注册研究涵盖超1.7万例真实术例,未见肺静脉狭窄、膈神经麻痹或食管损伤 [17] 产品系统创新与本土化策略 - 正在推进系统升级,新增FARAWAVE NAV导管磁定位功能,与FARAVIEW三维标测系统结合实现实时建模和消融可视化 [18] - 探索线性导管和大局灶导管设计,让PFA技术应用于更多心律失常治疗 [18] - 在中国同步推进术式培训、临床验证和人才部署三项关键工作 [15][18] - 通过校招的"临床技术岗"体系建设,形成"术者-企业-产品"的闭环共建 [18] 一站式房颤解决方案 - FARAPULSE代表房颤"节律控制"未来方向,Watchman系统是"卒中预防"领域标杆产品,两者构建全球首个"一站式治疗解决方案" [19] - 房颤治疗形成"双支柱"模型: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卒中预防(左心耳封堵) [20][25] - 公司是全球首家同时拥有PFA与左心耳封堵产品的企业,具备独特技术协同性 [20] - 在欧美成熟市场,消融+封堵联合术式已成为房颤一站式解决方案关键路径 [26]
FDA突破性设备!心室超低温冷冻消融
思宇MedTech· 2025-04-18 18:43
核心观点 - Adagio Medical的vCLAS冻消融系统获得FDA突破性设备认定,标志着公司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重要监管里程碑 [2] - vCLAS系统采用专有超低温冷冻消融(ULTC)技术,相比传统方法能在心脏组织中形成更深更持久的损伤,提高VT消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 冷冻消融技术在VT治疗领域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6] 产品技术 vCLAS系统 - 由冷冻消融控制台和消融导管组成,导管为9F规格,带有8个1mm电极用于心内电图记录 [7][9] - 采用-196℃氮气为冷源,解决液氮体积膨胀问题,能产生超过10mm的冷冻深度和宽度 [10][12] - 已在欧洲和特定市场上市,美国处于研究阶段,正在招募206名患者进行FULCRUM-VT研究 [5] NCN技术 - 近临界氮气(NCN)冷冻消融技术解决了液氮体积膨胀问题,具备跃迁时无体积变化、高液密度、低气态粘度等特性 [13] - 无蒸汽锁特性实现灵活控制启动停止,低粘度特性可通过小导管(≤9Fr)进行心内膜冷冻消融 [16] ULTC技术 - 超低温冷冻消融(ULTC)技术能通过单一消融周期产生各种广泛的连续贯穿损伤 [17] - 在欧洲已获CE标志用于治疗心房扑动和房颤,在美国获准进行室性心动过速和持续性房颤的技术试验 [19] PFCA技术 - 脉冲场冷冻消融技术(PFCA)结合ULTC和PFA优势,共用一根导管,避免气泡形成并减少肌肉骨骼收缩 [20][25] - 2022年1月完成首次临床治疗,成功用于两名房颤患者的肺静脉和后壁隔离 [23] 市场竞争 强生Thermocool SmartTouch SF - 双能量导管能在射频和脉冲场间切换,结合接触力传感和多孔尖消融技术 [24] - 2024年EHRA年会公布的SmartfIRE试验结果显示急性手术成功率100%,96.8%静脉未出现急性再连接 [27] 美敦力Sphere-9晶格消融导管 - 同时拥有电脉冲、射频、标测三种功能,可膨胀球形点阵电极设计有效表面积比标准电极大10倍 [28][30] - SPHERE Per-A临床试验显示主要安全终点率1.4%,100%急性隔离肺静脉后12个月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较低 [30] Kardium Globe系统 - 标测和消融二合一导管,球形复合电极由122个电极组成,能传递射频能量并标测病变 [33] - 2024年完成PULSAR IDE研究的阵发性队列入组,数据将提交FDA以获得上市前批准 [34] 公司概况 - Adagio Medical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利用ULTC技术开发和商业化治疗心律失常的产品 [35] - 产品线包括iCLAS系统(已获CE认证)、vCLAS系统(获FDA突破性认定)和PFCA导管(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36]
融资超5千万!磁传感器独角兽完成种子轮
思宇MedTech· 2025-04-18 18:43
融资动态 - 2025年4月10日Neuranics获得800万美元(约5800万人民币)种子轮融资 由Blackfinch Ventures领投 Archangels等跟投 资金将用于团队建设、技术创新及TMR技术在高科技市场整合[2] - 2024年10月获得苏格兰企业局80万英镑拨款 用于研发基于磁性传感器的腕带技术以实现非接触式人机交互[9] 核心技术 - 隧道磁阻(TMR)技术利用量子物理现象 通过磁性隧道结(MTJ)实现电阻随磁场变化的精准检测[3] - 开发超高灵敏度磁感应传感器 可无接触捕捉人体微弱磁信号(如肌肉活动、心脏信号) 精度高于传统电/光学检测 功耗更低且支持持续监测[6] 应用场景 - 生物医学领域:检测心磁图(MCG)和脑磁图(MEG) 解决传统技术难以捕捉微弱信号的痛点[8] - 可穿戴设备:集成于智能手表监测肌肉活动/手势识别 提升舒适度与实用性[9] - 扩展现实(XR):用于VR/AR设备头部/手部姿态跟踪 增强沉浸式体验[9] 研发进展 - 2025年1月在美国展会展示磁肌图(MMG)传感器和实时磁心图(MCG)解决方案 获业界关注[11][12] - 2025年2月在格拉斯哥大学建立磁学实验室 配备MuRoom®磁屏蔽环境 专注MMG/MCG研究及可穿戴/XR解决方案开发[14][15]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21年 为格拉斯哥大学与爱丁堡大学首家联合孵化企业 获CES创新奖认可[16] - 高管团队包括:CEO Noel McKenna(30年电子行业经验 曾创立APT Ltd及Novalia)[16][17] CSO Kia Nazarpour(数字健康教授 联合创立Rebel Bionics)[18][19] CTO Hadi Heidari(格拉斯哥大学教授 专攻磁电子学/生物医学传感器)[20]
融资超5千万!磁传感器独角兽完成种子轮
思宇MedTech· 2025-04-18 18:43
融资动态 - 公司Neuranics于2025年4月10日获得800万美元(约5800万人民币)种子资金,由Blackfinch Ventures领投,Archangels等机构参与投资[2] - 资金将用于团队建设、技术创新及TMR技术在高科技市场的整合,重点布局可穿戴设备、XR和数字健康领域[2] - 2024年10月曾获苏格兰企业局80万英镑拨款,用于研发基于磁性传感器的腕带交互技术[9] 核心技术 - 核心技术为隧道磁阻(TMR)技术,通过磁性隧道结(MTJ)实现电阻随磁场变化的超高灵敏度检测[3] - 开发的TMR传感器可无接触捕捉人体微弱磁信号(如肌肉活动、心脏信号),精度高于传统电/光学检测,且功耗更低[6] - 技术优势包括非接触式监测、持续适用性,有望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HMI)与XR硬件的关键组件[6] 应用场景 - 生物医学领域:检测心磁图(MCG)和脑磁图(MEG)等微弱磁信号[8] - 可穿戴设备:用于智能手表监测肌肉活动及手势识别,提升舒适度[9] - XR领域:精确追踪头部/手部姿态,增强VR/AR沉浸体验[9] 研发进展 - 2025年1月在美国展会展示磁肌图(MMG)传感器和实时磁心图(MCG)解决方案,获广泛关注[11][12] - 2025年2月在格拉斯哥大学建立先进磁学实验室,配备MuRoom®磁屏蔽环境,专注超灵敏磁测量[14] - 实验室将推动非接触式肌肉监测、心脏监测及可穿戴/XR应用的突破性解决方案[15]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21年,为格拉斯哥大学与爱丁堡大学首家联合孵化企业,获CES创新奖认可[16] - 核心团队包括:CEO Noel McKenna(30年电子行业经验,曾创立APT Ltd)[16][17]、CSO Kia Nazarpour(数字健康教授,Rebel Bionics联合创始人)[18][19]、CTO Hadi Heidari(微电子与生物医学传感器专家)[20] - 正与全球领先半导体及XR制造商合作推动技术落地[10]
获批上市!国产眼前节多模影像诊断平台
思宇MedTech· 2025-04-18 18:43
高视医疗与ANTERION眼科检测仪 - 高视医疗全资附属公司北京高视远望科技代理的德国海德堡ANTERION眼科检测仪获中国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该产品集生物测量仪、角膜地形图、前节OCT于一体,提升眼科诊疗效率并丰富产品组合[2] - ANTERION采用1300nm波长SS-OCT技术,结合动眼追踪和光线追踪技术,穿透力强、扫描速度快、成像分辨率高,可优化临床工作流程[2][4] - 产品适用于屈光、角膜病、青光眼、视光等眼科亚专科,在屈光手术中精准评估角膜上皮厚度和视觉质量,在白内障手术中降低术后屈光意外风险[2] ANTERION技术优势 - 与传统TD-OCT技术相比,ANTERION的SS-OCT技术穿透深度更优(传统波长800nm),减少患者检查不适感[4] - 软件更新后新增上皮厚度模块、角膜扩张视图等功能,支持白内障和屈光手术规划[4] - 通过一次测量获取全部数据(波前像差、PIA、k角等),提升人工晶体选择精准度,支持单焦、多焦、散光等晶体计算[5] 临床研究数据 -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研究显示,ANTERION在眼轴长度(AL)测量上与IOL Master 700一致性极高(ICC值0.999,平均差异仅0.005mm)[7][9] - 前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等参数ICC值均大于0.90,可靠性显著[7][9] - 与CASIA2和IOL Master 700相比,ANTERION在总角膜曲率测量中表现更稳定(如Total average K的ICC值0.922)[7] 公司背景与行业布局 - 高视医疗为港股上市眼科医疗器械企业(02407 HK),业务覆盖诊断设备、手术设备、器械及耗材四大板块,服务眼底病、白内障等七大眼科亚专科[10] - 公司与超4000家终端客户合作(含1000家三级医院),上游合作伙伴海德堡工程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旗下Spectralis系列与ANTERION形成互补产品线[10] - 海德堡ANTERION作为眼前节诊断平台,与Spectralis系列(侧重眼底成像)共同完善眼科诊疗解决方案[10]
获批创新器械!可降解耳鼻止血绵
思宇MedTech· 2025-04-18 18:43
产品获批与研发背景 - 国家药监局于2025年4月9日批准合肥启灏医疗的"可降解耳鼻止血绵"创新产品注册(国械注准20253140731)[2] - 产品为多聚醚型聚氨酯海绵,由(DL-丙交酯-co-ε-己内酯)-氨酯共聚物组成,适用于鼻腔、中耳与外耳术后止血与支撑[3] - 传统填塞材料(如凡士林纱条、碘仿纱条)存在不可降解、易造成二次出血等痛点,可降解耳鼻止血绵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4] 产品技术迭代与优势 - 产品迭代分为四代:从无弹性不降解材料(第一代凡士林油纱条)→可膨胀不降解材料(第二代PVA材料)→可降解不膨胀材料(第三代藻酸钙/胶原蛋白)→可膨胀可降解材料(第四代聚氨酯)[7][8][9][10] - 第四代产品(灏舒®)具备弹力柔韧性好、压迫止血效果佳、降解快、无粘连等优势,是目前最先进的止血材料[10][11] - 产品孔隙率达95%,吸收能力为自身重量18倍以上,能浓缩凝血因子促进止血[14] 临床数据与产品特性 - 2022年完成144例人体临床试验,止血效果和降解时间等指标优于传统产品"纳吸绵"[6][17] - 材料术后12小时开始降解,5-7天内完全降解,无需二次手术[17] - 提供28种规格型号,覆盖鼻部(6×2×1.5cm等)和耳部(2×Φ1.0cm等)不同临床需求[13] 公司概况与融资进展 - 启灏医疗成立于2020年7月,专注耳鼻喉科微创高端植入介入器械研发,核心产品包括4K鼻内镜系统、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全降解鼻窦支架等[18] - 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中科启灏生物医用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18] - 融资历程:2019年Pre-A轮(数千万元)→2020年A轮(数千万元)→2021年B轮(数千万元)→2023年C轮(数千万元)→2024年C+轮(同润科投等投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