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汽车(01958)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汽车王昊:品牌建设需坚持长期主义,摒弃“流量主义”
中国经营报· 2025-07-15 22:00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北京汽车定位为"中国越野车的发明者",拥有67年历史积淀,曾打造BJ212等经典车型并多次参与国家盛事 [2] - 面临市场声量小、品牌知名度低的挑战,提出"五个转型"战略推动从传统硬派越野向大众市场迈进 [2] - 目标是通过技术革新和用户转型,让越野车"从'小众品'向'大众品'转型",扩大客户圈层至泛越野及城市SUV用户 [5] 市场现状与机遇 - 2020-2025Q1硬派越野在SUV中占比仅1.82%-2.91%,仍属小众市场 [2] - 相比发达国家,国内硬派越野市场成长空间显著 [3] - 自主品牌如长城、北汽正推动"越野平权",并向轻越野和新能源方向拓展 [4] 产品与技术转型 - 通过"将硬派越野'做软'"推出更智能、省油的泛越野车型,降低用户门槛 [5] - BJ40增程版和BJ60雷霆采用增程技术,实现1200公里超长续航,兼顾越野与城市通勤需求 [5] - BJ40增程版纯电续航达153公里,优化城市使用体验,实现"一车多用" [6] - 电动化转型解决传统越野车大排量燃油痛点,通过增程技术平衡环保与性能 [5] 用户运营与品牌建设 - 从"生产型"转向"用户型"企业,高管直接运营视频号与用户互动,3个月内走访20余家经销商并沟通100多位用户 [6][7] - 品牌建设强调"长期主义",需通过持续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赢得用户信赖,参考国际百年车企经验 [7] - 用户共创被视为品牌建设核心,鼓励用户自发分享用车故事,认为真实用户声音比厂商流量投放更有效 [7] - 新媒体营销需围绕用户需求而非炒作流量,强调"产品和服务是品牌根基" [7] 行业趋势与竞争 - 新能源技术正在重新定义越野SUV,自主品牌通过电动化、轻越野等创新打破传统边界 [4][5] - 国际品牌经验表明,长期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是品牌建设关键,中国品牌出海需遵循同样逻辑 [7]
港股汽车股震荡上升,蔚来汽车(09866.HK)涨超10%,理想汽车(02015.HK)涨近4%,北京汽车(01958.HK)涨近2.5%,吉利汽车(00175.HK)、广汽集团(02238.HK)、华晨中国(01114.HK)均涨超1%。
快讯· 2025-07-14 10:07
港股汽车股表现 - 港股汽车股整体呈现震荡上升趋势 [1] - 蔚来汽车(09866 HK)涨幅超过10% [1] - 理想汽车(02015 HK)上涨近4% [1] - 北京汽车(01958 HK)涨幅接近2 5% [1] - 吉利汽车(00175 HK) 广汽集团(02238 HK) 华晨中国(01114 HK)均上涨超过1% [1]
北汽研究总院郑新芬:AI大模型推动车企与供应商合作多元化
贝壳财经· 2025-07-11 15:56
智能网联汽车生态重构 - AI大模型与汽车产业融合将引入更多跨界供应商(大模型、数据、算力领域),推动主机厂与供应商合作模式多样化[1][5] - 技术差异可能导致现有零部件供应商行业地位重新洗牌,对产业工程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1][6] - 用户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用户视角突破固有思维可加速生态技术进步[1] - 清晰的行业标准制定将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发展进程[1] 智能辅助驾驶发展现状与规划 - 行业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持续攀升,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非高度自动驾驶)的安全决定性因素仍为驾驶员[4] - 主机厂需明确定义ODD(设计运行域)限制条件,驾驶员需充分了解系统限制及应对措施[4] - 北汽采用平台化、模块化技术方案布局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涵盖普通辅助驾驶平台和NOA平台[4] - 北汽入围国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联合小马智行、滴滴、百度等科技企业布局Robotaxi高度自动驾驶[4] AI大模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 大模型作为研发工具显著提升效率(功能需求检查、代码生成、测试评审),并减少基于规则的代码规模[5] - 车辆运行数据共享可优化产业链各环节,持续改善用户体验[5] - 智能网联生态对燃油车兼具冲击与赋能,通过"油电同智"提升燃油车智能化水平及附加值,延长生命周期[6]
智能制造加速赋能北京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7 05:13
智能制造 -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采用超过700个机器人实现压铸、冲压等关键工艺100%自动化,200多道关键工序实现精准监控[1] - 工厂引进全球领先的一体化压铸产线,将72个零部件整合为1个整体,焊点减少840个,生产耗时降低74%[4][5] - 小米SU7系列截至5月21日累计交付超25.8万辆,连续6个月单月交付超2万辆[4] - 北京8家整车企业2024年汽车与交通产业产值超4400亿元,同比增长超15%[4] 技术创新 - 小米自研718吨压铸机及配套设备集群,采用"泰坦合金"材料,实现700℃液态铝在340倍大气压下成型[5] - 公司过去五年研发投入1020亿元,未来五年计划再投入2000亿元[5] - 北京拥有92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32所院校设汽车工程专业,智能网联从业人员达16万人[5] - 北京已建成3个国家级汽车创新中心,在车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6] 产业生态 - 小米汽车22%零部件来自京津冀地区,体现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7] -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三地正共建科技生态港[7] - 北京顺义、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协同推进"共造一辆车"战略,打造供应链保障基地[7] 市场影响 - 小米汽车工厂前5个月接待近4万人次参观,成为北京工业旅游新地标[4] - 工厂车身车间面积达7万平方米,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4] - 总装车间下线速度达每76秒一辆车[7]
北京汽车:2025年5月销售11030台汽车,同比增长19%。
快讯· 2025-06-01 11:52
北京汽车销售数据 - 2025年5月销售汽车11030台 [1] - 同比增长19% [1]
奔驰失速“拖累”北京汽车
搜狐财经· 2025-05-09 10:27
财务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9.56亿元,同比大跌68.46%,创十年新低[6] - 2024年收入1924.96亿元,同比下降2.76%,其中燃油车收入1849.69亿元(+1.2%),新能源车收入75.26亿元(-50.7%)[4] - 2024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424.44亿元(-8.77%),归母净利润9.29亿元(-10.2%)[2] 业务分项 - 北京奔驰2024年收入1778.36亿元(-3.36%),除税后利润199.78亿元(-18.54%),股权贡献利润减少23.18亿元[8][10] - 北京现代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25.76亿元,2022-2024年累计亏损130.82亿元,2024年销量15.42万辆(-36%)[15] - 北京品牌2024年销量17.3万辆(+8%),未披露利润数据,新能源业务毛亏44.41亿元(亏损扩大)[7][15] 运营数据 - 2024年整车批发销量94.6万辆(-9.21%),其中奔驰销量71.4万辆(-6.67%)[4][10] - 出口销量合计12万辆(+103%),北京品牌出口6.5万辆,北京现代出口5.5万辆(+200%)[15] - 新能源车销量未披露,但收入占比降至3.9%(2023年约8%),毛亏率59%[4][7] 资本与研发 - 2024年资本开支537.97亿元(+9.8%),研发开支42.93亿元(+20.2%),重点投入新能源技术[19] - 推出魔核电驱技术及BJ30混动等新品,但新能源收入下滑显示转化效果未达预期[19] - 现金储备335.98亿元,未使用授信156.27亿元,资产负债率54.4%[21] 市场反应 - 年报发布后股价单日大跌6.05%,但一季报后上涨5.52%,显示短期业绩预期分化[3][2] - 奔驰面临电动化质疑,管理层否认退出传闻但市场表现疲软[12] - 证券机构关注度显著下降,年报未获分析师覆盖[4]
北京汽车第一季度净利润9.29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滑10%
快讯· 2025-04-29 22:27
财务表现 - 公司第一季度营收424 4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滑8 8% [1] - 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9 29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滑10% [1]
北京汽车(01958)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9 22:1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度公司实现合并口径收入1925.0亿元、年度净利润98.3亿元[10][12] - 2024年销量为945,593辆,2023年为1,042,005辆[18] - 2024年收入为192,496,2023年为197,949[18] - 2024年销售成本为161,609,2023年为159,651[18] - 2024年毛利为30,887,2023年为38,298[18] - 2024年除所得税前利润为15,977,2023年为21,000[18] - 2024年年度利润为9,833,2023年为13,626[18] - 集团收入从2023年的197,949.2百万元降至2024年的192,495.6百万元,同比下降2.8%[81] - 燃油车收入从2023年的182,697.2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184,969.2百万元,同比上升1.2%[81] - 新能源车收入从2023年的15,252.0百万元减至2024年的7,526.4百万元,同比下降50.7%[81] -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从2023年的3,030.3百万元减至2024年的955.8百万元,同比下降68.5%[81] - 集团毛利从2023年的38,298.6百万元减至2024年的30,887.0百万元,同比下降19.4%[82] - 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从2023年的24,248.9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29,148.5百万元,同比上升20.2%[84] - 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末的53.0%升至2024年末的54.4%,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85] - 资本开支总额从2023年的4,899.1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5,379.7百万元,同比上升9.8%[87] - 研发开支总额从2023年的3,571.2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4,292.4百万元,同比上升20.2%[87] - 员工成本从2023年的5,968.8百万元降至2024年的5,678.7百万元,同比下降4.9%[90] - 2024年乘用车销售2756.3万辆,同比增长5.8%[96] - 2024年度前五名客户的交易额占公司该年度营业收入的3.6%,单一最大客户交易额占比1.1%[113] - 2024年度前五名供货商的交易额占本年销售成本中使用的原材料成本约为58.5%,单一最大供货商交易额占比约40.0%[114] 各条业务线表现 - 2024年度公司整车批发94.6万辆,零售98.3万辆[11][12] - 2024年公司全年出口销量12.0万辆[14] - 2024年北京品牌全年实现销量17.3万辆[14] - 公司业务涵盖乘用车研发、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等[23] - 公司通过联营及合营企业开展汽车金融及汽车后市场业务,与多家金融机构总对总合作提供金融产品[32]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负责国际化营销业务,通过合资公司负责南非生产基地运营和营销[33] - 公司拥有竞争力强且互补的乘用车品牌组合,各品牌有不同发展策略[35] - 2024年北京奔驰推出EQA、EQB、E350 e L及GLC插电混动版四款新能源车型,福建奔驰推出新一代V级MPV和新一代威霆MPV[68] - 2024年北京现代全新自研ccNC智能网联架构导入第十一代索纳塔、第五代胜达、全新途胜L三款主力产品,整车OTA远程技术再度升级[69] - 2024年北京奔驰完成涡壳、48V电池的国产化[69] - 2024年北京奔驰智能工厂升级,启用零碳科技实验室,获评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北京现代深化供应链绿色管理,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1] - 北京现代依托智能化生产设备等,自动化率超90%,保证精度和产品质量[72] - 2024年集团北京品牌、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及福建奔驰合计整车批发94.6万辆,零售98.3万辆[62] - 2024年集团出口销量12.0万辆[65] - 2024年北京品牌出口销量6.5万辆[65] - 2024年北京现代出口销量5.5万辆,同比增长超200%[65] - 2024年北京品牌销量17.3万辆[6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中汽协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将增长约5%[78] - 董事会建议不进行2024年利润分配[111]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H股股份代號为1958[7] - 公司注册办事处地址为中国北京市顺义区双河大街99号院1幢五层101内A5–061[5] -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市顺义区双河大街99号[5] - 公司香港主要营业地点为香港铜锣湾勿地臣街1号时代广场二座31楼[5] - 公司投资者专线为(86) 10 5676 1958;(852) 3188 8333[7] - 公司网站为www.baicmotor.com,电子邮件为ir@baicmotor.com[7] - 公司持有北京奔驰51.0%的股权,持有北京现代50.0%的股权,持有福建奔驰35.0%的股权[26][27][29] - 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国际化,控股股东为北汽集团,其他股东包括国有投资平台等[37] - 公司与奔驰、现代等企业有紧密合资合作关系,在多方面有合作交流[38] - 公司管理团队经验丰富,核心研发团队实力强,覆盖多领域[38] -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有地缘优势,能获优质人力资源等支持[39] - 公司有专门生产设施,配备柔性生产线,有严格质量控制体系[41] - 北汽集团是公司唯一控股股东,截至报告出具日持有46.90%股权[42]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有主要股权及投资架构[44] - 北汽集团持有公司46.90%股权,受让0.4亿股内资股[46] - 2024年9月2日公司与北汽新能源订立框架协议,以约2.3815元/股认购股份,总认购价20亿元[75] - 2024年12月11日北汽投资与现代汽车协议向北京现代注资10.95466亿美元,双方各注资5.47733亿美元,注资后注册资本增至40.74005464亿美元[77] - 截至报告出具日,公司股本数额为人民币8,015,338,182元,分为8,015,338,182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0元,由5,494,647,500股内资股及2,520,690,682股H股组成[105] - 公司及其附属公司2024年度并无购买、赎回或出售公司任何上市证券,年末无库存股份[112] - 2024年度,公司第一、二、四、五大供货商是关联方,无董事等相关人员在主要客户及供货商中占有权益[115] - 2024年度,公司与供货商及客户之间无重要及重大纠纷[116] - 公司按联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编制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详见报告第81页至第136页[118] - 公司2024年度业绩及年末财务状况载于报告第145页至234页的经审计合并财务报表[103] - 2024年度集团无重大诉讼纠纷,无违反重大法律法规情况,无捐赠[121][122] - 2024年3月22日,陈巍等多人获委任为董事,陈巍当选董事长,相关任期至第五届董事会结束[126] - 2024年8月22日,刘观桥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非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委员[127] - 2024年10月17日,彭进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委员,任期至第五届董事会结束[128] - 2025年3月13日,陈巍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相关职务,王昊获委任为董事并当选董事长[128] - 2024年3月19 - 22日,张然等五人组成第五届监事会,张然当选监事会主席[129][130] - 2024年9月20日,张然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监事会主席及职工代表监事[130] - 2024年10月24 - 28日,赵锦伦当选职工代表监事及监事会主席[130] - 2025年1月16日,朱雁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非职工代表监事[131] - 2025年3月13日,夏鹏获委任为非职工代表监事,任期至第五届监事会结束[132] - 2024年3月22日,宋玮先生当选总裁,张祖原先生任总法律顾问;4月26日,张凯先生当选副总裁;2025年3月28日,王建辉先生辞任公司秘书,于丹女士获委任为公司秘书,伍秀薇女士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133] - 2024年末,北汽集团持有内资股3,716,659,704股,占相关股份类别67.64%,占股本总数46.37%;首钢集团持有内资股1,028,748,707股,占相关股份类别18.72%,占股本总数12.83%;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股份公司持有H股765,818,182股,占相关股份类别30.38%,占股本总数9.55%[146] - 截至报告出具日,北汽集团受让深圳本源晶鸿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持有的公司0.4亿股内资股,合计持有公司46.90%股权[147] - 2024年度,公司无股份优先购买权、股份期权安排,无股票挂钩协议[149] - 2024年度,集团未发行债权证;2024年末,未偿还借款总计人民币8,589.4百万元,其中短期借款总计人民币6,318.4百万元,长期借款总计人民币2,271.0百万元[150] - 董事会、监事会的各位董事、监事均与公司签署为期三年或至当届任期结束的服务合约,2024年度,无董事或监事与公司订立公司不可于一年内不付赔偿(法定赔偿除外)而终止的服务合约[135] - 2024年度,公司无就整体业务或重要业务管理或行政工作签订的合约[138] - 2024年度,除关连交易披露外,公司或附属公司无与控股股东或其除集团之外附属公司签订的重要合约,集团无相关服务重要合约[139] - 2024年度,除报告披露外,无董事或监事及其关连实体在集团重大合约、交易或安排中拥有重大权益[140] - 2024年度,除报告披露外,无董事及其联系人在与公司业务构成竞争或可能构成竞争的业务中拥有竞争权益[141] - 公众人士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不少于21.90%,符合公开发行豁免函规定[159] - 2023 - 2025年公司支付北汽集团商标使用费年度上限分别为9.85亿元、9.92亿元、9.96亿元,2024年实际支付6.607亿元[164] - 2023 - 2025年公司就物业及设备租赁支付北汽集团年度总租金上限均为4.258亿元,2024年实际支付1.285亿元[167][168] - 2023 - 2025年公司就物业及设备租赁从北汽集团收取年度总租金上限均为2.559亿元,2024年实际收取0.286亿元[167][168] - 北汽集团持有北汽财务56.00%的股本权益,北汽财务为公司关连人士[172] - 罗兵咸永道和普华永道中天分别获委任为公司2024年度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核数师[156] - 2024年度北汽集团已遵守向公司出具的《不竞争承诺》各项约定[158] - 截至2024年末,公司不存在重大法律诉讼或仲裁,也无尚未了结或可能面临的重大法律诉讼或索赔[160] - 公司与北汽集团的商标使用许可框架协议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可经双方同意后续期[162] - 公司与北汽集团的物业及设备租赁框架协议期限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可经双方同意后续期[165] - 金融服务框架协议下,2023 - 2025年公司在北汽财务存款最高日结余年度上限均为22000百万元,利息收入年度上限均为490.1百万元,2023 - 2025年就其他金融服务应付北汽财务的费用年度上限分别为457.5百万元、775.7百万元、761.4百万元[175] - 2024年度,公司在北汽财务存款最高日结余实际金额为19560百万元,利息收入实际金额为106百万元,就其他金融服务应付北汽财务的费用实际金额为246百万元[177] - 产品购买和服务接受框架协议期限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可经双方同意后续期[178] - 产品购买和服务接受框架协议下,2023 - 2025年采购产品年度上限分别为38209.4百万元、49511.1百万元、56883.5百万元,采购服务年度上限分别为6037.4百万元、5797.6百万元、5746.3百万元[180] - 2024年度,产品购买和服务接受框架协议下采购产品实际金额为32571.7百万元,采购服务实际金额为4944.6百万元[180] - 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框架协议期限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可经双方同意后续期[181] - 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框架协议下,2023 - 2025年供应产品年度上限分别为33849.7百万元、48097.3百万元、46060.2百万元,供应服务年度上限分别为310.6百万元、316.1百万元、313.9百万元[183] - 2024年度,产品销售和
北京越野BJ40增程赤兔版上海车展发布,订单破万领跑增程方盒子市场
长沙晚报· 2025-04-26 22:58
产品发布与市场表现 - BJ40增程系列以"智变·新程"为主题在上海国际车展发布 上市48小时订单突破1万辆 [1] - BJ40增程赤兔版官方指导价29 98万元 改装提升项总价值超20万元 包含颜值 性能 安全三大维度升级 [3] -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成为BJ40增程专属定制版首批车主 [3] - 上市1小时订单突破3000辆 48小时破万 创增程方盒子市场新纪录 占据该细分市场81%份额 [9] 技术性能与续航验证 - BJ40增程搭载40 3kWh大电池与82L油箱 满油满电理论续航达1200公里 [5] - 北京至上海四人满载实测续航972公里 北京六环绕圈测试跑出1141公里成绩 [5] - 启动"BJ40增程千里续航大挑战"活动 参与者可瓜分百万积分及露营大礼包 [5] 电池安全与结构设计 - 提前16个月达成2026年实施的电池安全新国标 全系标配三层防护结构 [7] - 上层内嵌式金属防滚架 中层两纵八横整体式大梁强度达普通钢材35倍 下层玄武护甲底盘 [7] 营销策略与用户权益 - 标准版与进阶版焕新价15 48万元起 叠加5 5万元越野平权礼包及4万元七重尊享权益 [11] - 针对交付延迟订单提供最高3100元积分补偿 建立一对一进度同步群 [11] - "丝路铁骑"官改套件上线15天销量破千 限时优惠价18888元 [14] 未来规划与行业影响 - 未来三年将推出6款重磅新品 覆盖多元用户场景 [14] - 以"硬派+智能+续航"三重优势重新定义新能源越野车标准 [14]
奔驰不给力,北京汽车业绩“扛不住”了
国际金融报· 2025-04-02 11:59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汽车2024年净利大降近七成,主要受北京奔驰量价齐跌、北京现代持续亏损影响,且各项支出增加 [2][5][14] 北京汽车整体业绩情况 - 2024年营收1924.96亿元,同比下降2.8%;归母净利润9.56亿元,较上年减少20.74亿元,下降68.5% [2] - 燃油车收入1849.69亿元,同比微增1.2%;新能源车收入75.26亿元,同比下降50.7% [2] - 整体毛利308.87亿元,减少74.12亿元,下降19.4%;油车毛利353.29亿元,下降16%;新能源业务毛利亏损扩大至44.42亿元 [2] - 2024年资本开支总额537.97亿元,同比增长9.8%;研发开支总额42.92亿元,同比增长20.2% [14] 北京奔驰业绩情况 - 2024年营业收入217.47亿欧元,同比下降3.36%;除税后溢利24.43亿欧元,减少5.55亿欧元,下降18.5% [6] - 2024年销量68.36万辆,同比下降7.3%,远超奔驰全球3%的跌幅 [7] - 受“价格战”影响,主力车型降价,终端市场价格混乱,品牌口碑受损 [5][7] - 电动化转型迟缓,EQ系列市场反响平平,月销量不足千辆 [8] - 今年将投产全新纯电长轴距CLA车型,2026年将投产长轴距GLE SUV新车型 [8] 北京现代业绩情况 - 2024年销量15.42万辆,同比下滑36.02%,11月零售量跌破万辆 [12] - 明星车型途胜L改款上市后表现不佳,上市当月销量仅1540辆 [12] - 截至目前未推出电动车,2022 - 2024年前9月累计亏损130.82亿元,资产减少135.79亿元 [13] 其他品牌业绩情况 - 福建奔驰生产MPV车型,市场规模小众 [11] - 北京品牌全年销量17.3万辆,燃油车型反馈平平,新能源车型面向网约车市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