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银行(02066)

搜索文档
盛京银行(02066)发布中期业绩 归母净利润4.94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8-29 21:57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43.26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5.08亿元人民币 归母净利润4.94亿元人民币 [1] - 资产总额11,281.81亿元人民币 较上年末增长54.05亿元(增幅0.5%) [1] - 各项存款7,914.69亿元人民币 较上年末增长108.80亿元(增幅1.4%) [1] - 各项贷款5,148.73亿元人民币 较上年末增长142.80亿元(增幅2.9%) [1] 业务结构特征 - 存款占负债总额比例75.5% 贷款占资产总额比例45.6% 主营业务占比维持高位 [1] - 科技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9.6% 绿色贷款增长29.5%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7.6% [2] - 手机银行新增用户27.73万户 发布手机银行7.0版本 社区认证超30万人 [2] 战略实施方向 - 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围绕"五篇大文章"推进经营转型 [1][2] - 深化数字转型与科技赋能 引入大数据风险管理手段完善风险识别工具 [2] - 全面推进改革化险 实施合规三年行动方案 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 [2] 风险管控指标 - 不良贷款率2.69% 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2] - 拨备覆盖率157.00% 与上年末持平 [2]
盛京银行发布中期业绩 归母净利润4.94亿元
智通财经· 2025-08-29 21:54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43.2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5.08亿元人民币,归母净利润4.94亿元人民币 [1] - 资产总额11,281.8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0.5%(增加54.05亿元人民币) [1] - 各项存款7,914.6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1.4%(增加108.80亿元人民币) [1] - 各项贷款5,148.7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2.9%(增加142.80亿元人民币) [1] - 存款占负债总额比例75.5%,贷款占资产总额比例45.6% [1] 业务战略与专项贷款增长 - 科技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9.6%,绿色贷款增长29.5%,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7.6% [2] - 手机银行7.0版本发布,2025年上半年新增手机银行用户27.73万户 [2] - "盛情社区"小程序社区认证超30万人,专注养老金融服务 [2]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 - 不良贷款率2.69%,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2] - 拨备覆盖率157.00%,与上年末持平 [2] - 深化大数据风险管理手段,完善风险识别与计量工具 [2]
盛京银行(02066)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9 21:00
收入和利润(同比) - 营业收入为43.2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1%[10] - 净利润为50.8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1%[10] - 归属于银行股东的净利润为49.3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4%[10] - 净利润人民币5.08亿元,同比下降14.1%[18] - 营业收入人民币43.26亿元,同比下降5.1%[20] - 净利润下降14.1%,从2024年上半年的591,690千元降至2025年同期的508,470千元[200] - 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下降14.4%,从2024年上半年的576,594千元降至2025年同期的493,537千元[200] - 营业收入下降5.1%,从2024年上半年的4,560,146千元降至2025年同期的4,325,668千元[200] - 税前利润增长15.8%,从2024年上半年的650,980千元增至2025年同期的754,150千元[200] 利息收入与支出(同比) - 净利差为1.16%,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10] - 利息净收入人民币33.85亿元,同比增长4.6%[22] - 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4.66%,同比下降42个基点[25] - 2025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为33.85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32.36亿元增长1.49亿元[26] - 总付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从2.85%降至2.55%,利息支出减少98.91亿元至122.18亿元[26][31] -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减少6.95亿元至100.62亿元,平均付息率从2.81%降至2.55%[26][31] - 公司贷款平均收益率从4.92%降至4.74%,利息收入减少1.84亿元[37] - 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从5.68%大幅降至4.42%,利息收入减少3.95亿元[37] - 金融投资利息收入减少1.88亿元至33.08亿元,降幅5.4%[38] -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利息支出减少4.75亿元至5.88亿元[31][42] -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增长0.48亿元至1.24亿元,增幅64.2%[40] - 存拆放同业利息收入减少0.78亿元至1.12亿元,降幅41.2%[39] - 净利差从1.20%收窄至1.16%,净利息收益率从0.80%微增至0.81%[26] - 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0.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7.6%[43] -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100.6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5%[44] - 公司定期存款平均付息率2.48%,同比下降48个基点[45] - 个人定期存款平均余额5415.97亿元人民币,平均付息率3.02%[45] -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利息支出5.8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7%[4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为3,385,387千元,较2024年同期的3,235,788千元增长4.6%[200] 非利息收入与支出(同比)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13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1003.3%[49][50] - 投资净收益8.8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2.3%[52][53] - 营业费用24.8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4%[54][55] - 职工薪酬费用14.4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56][57] - 资产减值损失10.8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62] - 资产减值损失合计108.5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63] - 发放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为90.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63] - 金融投资减值损失为15.5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4.3%[63]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大幅增长1003.2%,从2024年上半年的19,337千元增至2025年同期的213,337千元[200] - 交易净损失显著改善77.6%,从2024年上半年的1,058,480千元收窄至2025年同期的237,332千元[200] - 投资净收益下降62.3%,从2024年上半年的2,342,057千元减少至2025年同期的882,689千元[200] - 营业费用减少10.4%,从2024年上半年的2,773,695千元降至2025年同期的2,486,359千元[200] - 资产减值损失下降4.4%,从2024年上半年的1,135,471千元降至2025年同期的1,085,159千元[200] 资产与贷款表现(期末较期初) - 资产总额为11281.81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0.5%[10] -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5148.73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2.9%[10] - 吸收存款总额为7914.69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1.4%[10] - 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11,281.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5%[15] - 各项存款总额人民币7,914.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15] - 各项贷款总额人民币5,148.7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15] - 科技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9.6%,绿色贷款增长29.5%,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7.6%[16] - 公司资产总额为11281.8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0.5%[65][66] -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5148.7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2.9%,占总资产45.6%[66][68] - 金融投资为4343.4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减少6.8%,占总资产38.5%[65][66] - 公司贷款(含票据贴现)为3938.3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2.0%,占贷款总额76.5%[69][71] - 个人贷款为1210.4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5.6%,占贷款总额23.5%[69][72] - 金融投资余额为人民币4310.0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59.68亿元,降幅5.7%,占总资产比重38.2%,下降2.5个百分点[77]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期末余额为2702.57亿元,较期初2621.42亿元增长81.15亿元,占比从57.4%提升至62.7%[80]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投资减少117.27亿元至931.42亿元,占比从22.9%下降至21.6%[79]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投资减少223.55亿元至676.05亿元,占比从19.7%下降至15.7%[79] - 政府债券投资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部分减少17.37亿元至72.56亿元,以FVOCI计量的部分增加98.28亿元至328.97亿元[79][80] - 政策性银行债券投资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部分增加89.67亿元至600.30亿元,以FVOCI计量的部分减少292.28亿元至69.81亿元[79][80] - 企业实体债券投资以摊余成本计量为主,余额增长16.87亿元至1700.37亿元,占比39.5%[80] - 总负债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10.43万亿元增至2025年6月的人民币10.48万亿元[85] - 吸收存款占总负债的78.2%,金额为人民币8.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5][86] - 个人存款增长3.8%至人民币5760.93亿元,公司存款减少人民币121.79亿元[86][87] - 已发行债券余额增长24.8%至人民币233.90亿元,主要因同业存单增加人民币46.52亿元[85][89][91] - 同业存单余额增长60.1%至人民币123.91亿元[91] - 股东权益增长0.3%至人民币804.48亿元[92][93] -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减少31.2%至人民币651.22亿元[85] - 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负债增长58.6%至人民币215.17亿元[85] - 发放贷款和垫款减值准备余额为216.9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2.9%[75] - 预期信用损失期末余额合计216.99亿元,较期初210.86亿元增加6.13亿元,其中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贷款余额增加66.05亿元至95.25亿元[76]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增加16.44亿元至71.61亿元,其中已发生信用减值的拨备增加20.11亿元至42.40亿元[82] 资产质量与风险指标(期末较期初) - 不良贷款率为2.69%,较年初上升0.01个百分点[12] - 拨备覆盖率为157.00%,与年初持平[12]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85%,较年初下降0.41个百分点[12] - 不良贷款率2.69%,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17] - 拨备覆盖率157.00%,与上年末持平[17] - 不良贷款率为2.69%,不良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38.29亿元[95][97] - 关注类贷款占比3.9%,金额为人民币202.04亿元[9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贷款总额为5148.73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为2.69%[101][104] - 公司贷款中,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占比最高,达28.9%,金额为1483.60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为4.09%[100] - 前五大行业(批发零售、租赁商务、房地产、制造、建筑)贷款合计占比59.1%,金额为3042.43亿元人民币[102] - 个人贷款不良率从2024年末的2.90%上升至2025年6月末的3.26%,金额达1210.40亿元人民币[101][104][105] - 建筑业不良贷款率最高,达5.41%,金额为12.63亿元人民币[100] - 前十大单一借款人贷款均属正常类,最大借款人占比1.51%,属批发零售业[103]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85%,一级资本充足率11.72%,资本充足率14.08%[106] - 票据贴现无不良贷款,金额474.28亿元人民币[101][104] - 公司贷款不良率从2024年末的2.62%降至2025年6月末的2.51%[104][105] - 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从1.46%降至1.21%,金额393.17亿元人民币[100] - 核心一级资本净额787.97亿元人民币,一级资本充足率11.72%,资本充足率14.08%[109] - 风险加权资产合计8000.32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增长5.3%[109] 公司银行业务表现 - 公司银行业务收入27.77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64.2%[112][113] - 公司存款余额1966.43亿元人民币[117] - 公司贷款余额3464.0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2.5%[118] - 科技型企业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9.6%,绿色信贷增长29.5%[118] - 交易银行表内外资产余额399.58亿元人民币,中间业务收入0.86亿元人民币[119] - 资产负债表外信贷承诺合计499.33亿元人民币,其中未使用信用卡额度221.58亿元人民币[114] - 企业网上银行客户累计达10.50万户,交易笔数322.66万笔,同比增长21.3%[137] - 企业网上银行累计交易金额达人民币28,852.23亿元,同比增长47.7%[137] - 银企直连成功对接15家重点企业[140] 零售银行业务表现 - 零售银行业务收入7.78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下降31.1%[113] - 个人存款余额人民币5760.9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0.45亿元,增幅3.8%[123] - 个人贷款余额人民币1210.4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07亿元,增幅5.6%[124] - 借记卡发卡总量2143.42万张,较上年末增长33.78万张[125] - 总消费交易额人民币44.47亿元[125] - 自营理财产品规模人民币387.46亿元[128] - 实现中间业务收入人民币1亿元[128] - 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269.55万张,较上年末增加7.15万张,增幅2.7%[133] - 手机银行用户累计达482.8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1%[138] - 手机银行月活用户达107.95万户,同比增长8.7%[138] - 收单生态新增旅游、民生、教育等8个重点场景及千户合作商户[140]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 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相关指标均控制在限额范围内,利率风险水平整体可控[146] - 公司流动性风险抵御能力不断提升,流动性安全持续夯实[147] - 公司制定《盛京银行2025–2027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方案》并建立完善运行、开发、数据等13项安全制度[148] - 公司建设数据安全一体化平台、软件开发安全管理平台、安全配置核查及加固系统等科技风控基础设施[148] - 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遵循资本、收益、风险相匹配原则,总体以审慎稳健为定位[147] - 公司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与业务属性、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145] - 公司采用重定价缺口分析、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计量银行账簿利率风险[146] - 公司流动性管理采用"三级常规储备+应急储备"长效机制并灵活运用衍生工具完成本外币一体化管理[147] - 公司对多个业务系统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外包管理等方面进行风险排查处置[148] - 公司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报告期内市场风险平稳可控[145] - 境外债权债务规模纳入国别风险计量监测体系[154] - 反洗钱管理通过双周培训强化人才梯队建设[153] - 合规管理覆盖全链条全方位全领域[151] - 信贷政策执行与风险防范纳入内部检查重点[151]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股份总数8,796,680,200股,其中内资股6,455,937,700股占比73.39%,H股2,340,742,500股占比26.61%[157] - 国有法人持股3,600,756,425股占比40.93%,民营法人持股2,714,979,091股占比30.86%[158] - 内资自然人持股140,202,184股占比1.59%,股东总数3,460户[158] - H股股东总数119户,持股比例26.61%[158] - 国有法人股东41户,民营法人股东109户,自然人股东3,310户[158] - 内资股十大股东总计持股4,409,158,341股,占公司总股本50.12%[159] - 盛京金控为最大内资股东,持股1,829,225,327股,占总股本20.79%[159][160] - 沈阳恒信持股479,933,014股,占总股本5.46%[159][160] - 辽宁汇宝国际持股400,000,000股(全部质押),占总股本4.55%[159] - 方正证券与衢州信安发展各持股300,000,000股,各占总股本3.41%[159] - 衢州信安发展质押股份80,000,000股[159] - 孙粗洪通过正博控股及个人持有H股共420,898,500股,占总股本4.78%[162][164] - Future Capital Group持有H股400,000,000股,占总股本4.55%[162] - PEAK TRUST COMPANY持有H股406,761,000股,占总股本4.62%[164] - 沈阳市国资委通过多层控股合计控制盛京金控91.51%的股份[163] - 盛京金控持有公司1,829,225,327股内资股,持股比例为20.79%[171] - 沈阳恒信持有公司479,933,014股内资股,持股比例为5.46%[171] - Cordoba Homes Limited通过其全资附属公司持有公司6,761,000股H股[165] - Future Capital Group Limited持有公司400,000,000股H股[165] - 张松桥直接持有公司299,651,500股H股[165] - Worthwell Investments Limited持有公司25,000,000股H股[165] - Kenson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公司121,200,000股H股[166] - Nu Kenson Limited持有公司190,000,000股H股[167] - Acemax Enterprises Limited持有公司50,776,620股H股[167] - Oceanic Fortress Limited持有公司76,164,940股H股[167] 人力资源与运营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员工总数8469人[183] - 2025年上半年开展培训11421期共12969学时覆盖200584人次[183] - 公司机构网点总数213家,包括1家总行、3家分行级专营机构、18家分行及191家传统支行[135] - 公司构建实时监控+自动化巡检+智能预警三位一体的运维监控体系,实现全业务系统零中断[140] - 公司创新搭建数据治理四维体系,全面达成元数据管理、数据标准落地和质量监控
一周银行速览(8.22—8.29)
财经网· 2025-08-29 19:42
监管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总局 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通知 提出15条具体措施 涵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 林业重要战略实施金融保障 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投入 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政策配套体系及保障机制五个方面 [1] 银行业动态 - 多家中小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10到20个基点 江苏银行 南京银行等调整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2] -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新增2只固定收益类产品 投资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并配置少量权益类及衍生品资产 理财登记中心已支持6家理财公司发行3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 [3] - 杭州联合银行股权变更获批 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增至6.06% 浙江东方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增至3.94% [4] - 盛京金控及其一致行动人拟以29.67亿港元收购全部流通H股 39.29亿元收购内资股 完成后盛京银行将从港交所H股退市 [5] - 成都银行 成都农商银行和四川银行计划联合申设银行理财公司 前期准备工作已展开 [6] - 吉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13家分支机构获批开业 成为国内第11家省级农商银行 采取省级统一法人农商银行改革模式 [7]
万亿级盛京银行今日正式退市/东北城商行“巨无霸”挥别港交所:从恒大危机到国资接管的十年嬗变
新浪财经· 2025-08-28 11:37
退市时间线 - 2016年恒大集团以140亿元收购盛京银行17.28%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并派驻管理层 [1] - 2019年恒大增持22亿股使持股比例升至36.4% 期间对恒大系风险暴露规模超1550亿元 [1] - 2021年沈阳国资盛京金控以110亿元受让恒大所持19.93%股权介入重组 [2] - 2022年9月恒大剩余14.57%股权由沈阳7家国企以73亿元联合竞得 恒大完全退出 [2] - 2023年9月银行向辽宁资管出售1760亿元不良资产包 采用15年期年利率2.25%专项票据支付 [2] - 2025年8月盛京金控联合7家国资发起全面要约收购 H股每股1.30港元内资股每股1.20元人民币 总代价66.52亿元较停牌价溢价15.79% 完成退市 [3] 退市核心动因 - H股日均成交量仅占流通股总量0.0025% 流动性枯竭致融资功能丧失 [4] - 市净率跌至0.13倍 较IPO发行价7.56港元累计下跌83% 远低于行业平均 [4] - 2024年营业收入85.77亿元较2019年峰值缩水59% 净利润6.21亿元仅为2017年8% [6] -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2.68%超行业平均1.5个百分点 关注类贷款占比4% [6] - 个人按揭贷款不良率高达3.66% 反映地产风险暴露 [6] - 净息差收窄至0.80%接近监管红线 成本收入比攀升至64.28%大幅高于行业平均 [7] 公司治理问题 - 原董事长张玉坤2016-2019年违规批准向恒大发放千亿级关联贷款被立案审查 [8] - 原行长李富民2019-2021年为恒大系违规操作数亿元授信 [8] - 某女行长涉嫌为恒大违法放贷2700亿元并收受回扣 [8] - 2019-2021年期间向恒大系企业输血超325亿元 银行沦为融资工具 [9] - 2016-2017年刘彦学等3人违规领取超额薪酬1892万元后被勒令退回 [10] - 2023年管理层更换为国有大行背景高管孙进、柳旭 [10] 风险处置措施 - 辽宁资管以15年期年利率2.25%专项票据承接1544亿元不良资产本金 [11] - 2023年辽宁省通过发行150亿元专项债向银行注入资本金 [12][13] 区域金融格局 - 东北地区上市银行持续萎缩:2024年4月锦州银行退市 2025年7月九台农商行退市(吉林金控32亿元收购) 2025年8月盛京银行退市 [14] - 目前仅哈尔滨银行维持上市 股价跌至0.435港元融资功能薄弱 [14] 未来战略方向 - 明确不再寻求A股/H股上市 89%营收来自东北地区 聚焦区域市场 [14] - 计划整合4家村镇银行推动"村改支"优化基层网点 [14] - 需解决广汇集团股权质押等历史遗留问题 警惕风险跨板块迁徙 [15] - 反映港股对区域性银行估值歧视 可能推动更多中小银行选择"国资收购+退市"模式转型 [16]
“万亿级”盛京银行拟退市, 上市“光环”背后的泡沫碎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20:21
盛京银行退市计划 - 盛京银行宣布启动从港交所退市计划 成为东北地区第三家拟退市上市银行 [2] - 盛京金控将以每股1.32港元收购全部流通H股(总额29.67亿港元) 以每股1.2元人民币收购内资股(总额39.29亿元) 合计斥资68.96亿港元推动退市 [3] - 退市需满足多项条件:独立H股股东类别股东大会75%赞成且反对票不超过10% 临时股东大会三分之二赞成 要约收购超50%投票权且获90%以上H股接纳 香港证监会豁免批准 [4] 退市原因分析 - 股价表现持续低迷:2025年初至8月14日恒生指数上涨30.05% 恒生内地银行指数上涨28.39% 但盛京银行股价下跌4.20% [5] - 流动性严重不足:90个交易日平均日成交量占H股总数0.0025% 180日为0.0345% 360日为0.0196% 上市地位无法提供有效融资渠道 [5][6] - 经营业绩持续下滑:营收从2019年峰值210.02亿元降至2024年85.77亿元 净利润从2017年峰值75.80亿元降至2024年6.21亿元(同比下降15.21%) [6] 行业整合趋势 - 东北地区上市银行阵营分化:锦州银行2024年4月退市 九台农商行2025年7月公告退市 东北"银行F4"或将仅剩哈尔滨银行(股价0.435港元/股) [2][7][8] - "国资收购+港股退市"成为区域银行改革路径:有助于化解历史问题 集中推进改革 预计更多资本实力弱 经营承压的城商行可能跟进 [2][7] - 港股上市银行表现两极分化:2025年以来青岛银行 重庆农商行 重庆银行 天津银行及徽商银行H股涨幅均超40% 而部分银行面临低股价低成交困境 [8] 资产质量与投资逻辑 - 盛京银行资产质量承压: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2.68% 拨备覆盖率157%(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风险抵补能力减弱 [6] - 城商行投资逻辑转向三大核心维度:区域经济基本面稳定性 资产质量真实性及风险抵补能力 零售转型与数字化运营突破成效 [10] - 经济活力较强区域的城商行仍具配置价值:更早布局零售转型 具备资产结构优化优势 [10]
东北盛京银行将挥别港交所,东北地区上市银行退市潮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8-27 17:13
盛京银行退市计划 - 盛京银行宣布计划通过现金要约全面收购H股及内资股并从港交所退市 收购预计耗资66.52亿元人民币 其中H股部分29.67亿港元 内资股部分39.29亿元人民币 [1] - 要约收购价为每股1.32港元 较最后交易日收市价溢价15.79% 但较2024年底每股净资产折让86.49% [1] - 收购由沈阳市国资委实际控制的盛京金控牵头 注册资本218.89亿元 七家公司已签订一致行动协议共同推动 [1] 退市原因及背景 - 退市理由包括为股东提供投资变现机会 要约价较市价大幅溢价 以及优化资源配置 H股成交量低迷导致股权融资能力受限 [2] - 盛京银行业绩呈现下滑趋势 2024年营业收入85.77亿元同比下降14.57% 归母净利润6.21亿元同比下降15.21% [2] 东北地区银行业格局变化 - 东北地区四大上市银行中锦州银行和九台农商行已退市或披露退市方案 均由国资公司收购推动 哈尔滨银行成为唯一剩余上市城商行 [2][4] - 锦州银行于2024年4月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九台农商行同样面临H股成交量低迷和融资功能受限问题 [4] - 哈尔滨银行股价长期低迷且融资功能受限 未来市场表现和战略选择成为关注焦点 [2][4]
盛京银行突然宣布退市
新浪财经· 2025-08-27 14:11
盛京银行退市计划 - 公司宣布以每股1.30港元收购全部流通H股(总额29.67亿港元)及每股1.20元人民币收购内资股(总额39.29亿元人民币),合计斥资约66.52亿元人民币 [1] - 收购价较最后交易日(8月14日)H股收盘价1.14港元溢价15.79% [1] - 退市后公司暂无回归A股计划 [1] 退市原因分析 - H股日均成交量仅占已发行股份的0.0025%,流动性近乎冻结导致股权融资能力丧失 [2] - 2025年初至停牌前股价下跌4.20%,同期恒生指数上涨30.05%且内地银行指数上涨28.39%,长期偏离大盘 [2] - 港股上市地位失去实质意义 [2] 股权结构与资产处置 - 2021-2022年沈阳国资系取代恒大系成为第一大股东 [3] - 2023年与辽宁资产达成约1760亿元人民币资产包处置安排(以专项票据支付) [3] - 退市旨在减少信息披露约束,为地方国资主导的治理与资本安排创造有利环境 [3] 区域银行退市趋势 - 锦州银行于2024年4月15日从港交所退市,成为首家退市的内地银行 [4][5] - 九台农商银行2025年7月3日公告吉林金控集团发起现金要约收购(H股每股0.70港元/内资股每股0.63元人民币) [5] - 东北地区四家上市银行中三家已退市或正在退市 [7] 同业经营状况对比 - 九台农商银行2024年预计净亏损17-19亿元人民币 [6] - 锦州银行退市前收购报价为H股每股1.38港元及内资股每股1.25元人民币 [4]
盛京银行拟从H股退市
新华财经· 2025-08-27 13:02
要约收购方案 - 盛京金控及其一致行动人发起全面现金要约 拟以29.67亿港元收购全部流通H股 同时以39.29亿元收购内资股 [2] - 收购完成后 盛京银行拟从港交所H股退市 [2] 要约理由 - 为股东提供更好的投资变现机会 要约收购价相较停牌前市价有大幅溢价 [2] - 从2025年开始到公告发布前H股最后一个交易日(2025年8月14日) 恒生指数上涨30.05% 恒生内地银行指数上涨28.39% 但同期盛京银行股价下跌4.20% [2] - H股成交量极低 截至最后交易日的90个交易日 180个交易日及360个交易日内的平均每日H股成交量仅占已发行H股总数的约0.0025% 0.0345%及0.0196% [2] - 较低成交量导致盛京银行从股权市场有效融资的能力极为有限 目前的上市地位不再为银行经营提供切实可行的融资渠道 [2] 退市影响 - 有利于节省维持上市地位相关的成本 并将相关资源重新分配至业务运营 [3] - 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 [3] - 有利于聚焦业务发展方向 推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3]
盛京银行将申请退市 盛京金控及其一致行动人拟收购全部已发行的H股及内资股
财经网· 2025-08-27 10:43
要约收购 - 盛京金控及其一致行动人发起现金要约 收购盛京银行其余全部已发行的H股及内资股 [1] - H股要约价为每股1.32港元 内资股要约价为每股人民币1.20元 [1] - 预计收购总耗资66.52亿元 其中H股收购耗资29.67亿港元 内资股收购耗资39.29亿元 [1] 退市安排 - 取决于H股要约成为无条件 公司将申请退市 [1] - 退市需经临时股东大会批准及独立H股股东于类别股东大会批准 [1] 交易安排 - 盛京银行H股于8月27日上午九时起复牌并恢复买卖 [1]